王 华,吴 菠,李秋芳,徐鑫芬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杭州 310006
母乳喂养是早产儿最佳的医疗方式和标准喂养方法[1],但早产儿母亲因严重疾病、产后无泌乳或泌乳不足等原因,致使早产儿无法获得亲母母乳喂养,此时人乳库中的捐赠人乳是最佳选择。捐赠人乳有助于早产儿早期启动肠内喂养,并降低其住院和喂养的经济成本[2-3]。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儿科学会及欧洲小儿胃肠、肝病和营养学会均推荐捐赠人乳作为替代亲母母乳的首选方案。我国首家人乳库于 2013年成立,设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4],之后人乳库建设的单位逐年递增。随着人乳库建设增加,医院对人乳库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越来越重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HACCP)是1997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公布的食品安全卫生管理规则,可以提供人乳从捐赠到使用可能发生的污染、营养或免疫性质改变的安全与质量解决方案。该规则通过分析和控制操作过程中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来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是人乳库建设的关键战略[5]。2018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人乳库制订了以HACCP为框架的操作流程[6],通过3年的持续质量改进,加强安全管理,优化工作流程,降低捐赠人乳处理程序中潜在的安全危害,保障捐赠人乳安全性和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医院人乳库成立于2017年,捐赠人乳优先使用于早产儿(胎龄≤34周),原则上应用至亲母母乳足够或校正胎龄36周。人乳库加工基本程序包括收集工序、入库工序、热处理工序、出库工序。收集工序:吸乳、家庭储存、人乳运送。入库工序:血清学筛查(关键控制点-1)[7]、人乳库接收和储存、信息导入。热处理工序:解冻、混合分装、巴氏消毒(关键控制点-2)[7]、迅速冷却、冰冻待用、人乳检测。出库工序:细菌学筛选、信息录入、解冻分配或丢弃、使用记录。人乳库的操作流程:在独立的配置室进行捐赠人乳混合、分装及巴氏消毒前准备,室温控制在20℃以内。所有批次的捐赠人乳均放置在不锈钢桌面上完成操作。人工录入捐赠信息和计算人乳量。早产儿入住NICU时完成家长初乳喂养的入室宣教[8]。产妇住院期间可在医院微信公众号平台宣教栏阅读《NICU母乳喂养照护手册-家庭版》课件[9],出院后由家属监督产妇(捐赠者)完成《产妇自我考核表》[9],持续21 d,确保家庭收集捐赠人乳符合医院的质量要求。
2.1.1热处理工序存在危害
分析2018年捐赠人乳不合格批次主要集中在9月和10月,巴氏消毒后细菌数分别为25、1 850、55、70、115 cfu/mL。危害来源是捐赠人乳总量增多,捐赠人乳在混合和等待巴氏消毒过程中暴露在室温20℃中,操作时间过长(3 h左右),导致细菌快速繁殖,属于微生物危害。
2.1.2入库和出库工序存在危害
2019年改进热处理工序后进行效果评估,发现2019年7月至8月共发生捐赠人乳发放错误或储存临近过期的不良事件共3起。危害来源是捐赠人乳出入库流程采用手工操作与记录,缺失“提醒或警告”的提示,出现捐赠人乳信息错误、遗漏、不完整或不清楚等状况,属于化学危害或微生物危害。
2.1.3收集工序存在危害
2020年再次对入库和出库工序存在危害进行改进后效果评估,发现在捐赠人乳不合格批次中,巴氏消毒前细菌数超标占比为55.00%(11/20)。危害来源是捐赠者吸乳、储存或转运操作不当,属于物理危害或微生物危害。
2.2.1引进冰桌和幕帘
2019年1月人乳库引进冰桌和幕帘以降低混合过程中捐赠人乳的温度。冰桌台面为冰槽,五面均能结霜制冷,并配备两面伸缩透明夜幕帘(一种销售食品商用冷柜的附件),隔热好,持续锁冷,能有效避免制冷外泄。捐赠人乳混合、分装及等待巴氏消毒等过程均在冰桌上完成。捐赠人乳加工过程中,操作者均在操作台面中央放置一温度检测瓶,装入同等体积捐赠人乳并置入外接式温度显示仪,实时显示瓶内乳汁温度。在3 h的操作过程中,改进前检测瓶温度由4℃(解冻后温度)逐渐上升至20℃(室温),改进后检测瓶温度由4℃逐渐下降至1℃。
2.2.2建立人乳库智能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人乳库智能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流程闭环管理。人乳库智能信息管理系统包括5个功能模块[10]:捐赠者信息导入(目前人乳捐赠者均为在医院分娩的产妇);受捐者信息导入;捐赠人乳出入库信息管理;不良事件追踪,系统可自动汇总及追溯捐赠人乳的基本信息;捐赠人乳信息、需乳信息、不良事件信息统计和分析。该信息系统连接医院HIS、LIS内网和医院感染报告工作站,以实现流程闭环全程追溯。
2.2.3捐赠者健康宣教及考核
为捐赠者提供多媒体、多渠道健康指导并引进考核机制。宣教渠道:云随访平台通过绑定就诊卡手机号码,精准推送“早产儿母乳喂养”课件,内容涵盖吸乳配件的清洁、手卫生、人乳的正确标记及储存、人乳运送流程。在NICU入室接待室放置电视屏幕,滚动播放手卫生和吸乳配件清洗的操作视频,家长入室宣教或运送人乳时可进行观摩。住院期间人乳库专职护士到产妇(捐赠者)床边宣教,现场示范6步洗手法步骤,至产妇能复述整个步骤并正确演示为操作考核合格;理论考核内容来自云随访课件,涵盖母乳储存温度、时限以及6步洗手法操作的关键限值,问卷星形式答题,100分为考核合格,不合格者需复习课件再次考核。建议产妇(捐赠者)母乳喂养门诊随诊1次,接受专业指导。产妇(捐赠者)居家可通过医院互联网+平台进行24 h在线免费图文咨询,由人乳库负责人接诊并回答,服务内容包括产妇膳食指导、药物信息、吸乳器选择、情感支持。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同意,伦理号:IRB-20200009-R。
捐赠人乳合格率:同一时期内合格的捐赠人乳批次/同一时期内制作的捐赠人乳总批次×100%。捐赠人乳细菌学筛查标准[7]:巴氏消毒前其总活菌不超过1×105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肠杆菌不超过1×104cfu/mL,巴氏消毒后细菌数应为零,则判定该批次捐赠人乳合格。不良事件:本研究定义捐赠人乳储存过期、捐赠人乳发放错误(不符合血清学或微生物检测标准)、护士喂养核对错误、奶源性胃肠道感染或鹅口疮为不良事件[8]。
人乳库专职护士通过手工捐赠登记表和人乳库智能信息管理系统,收集、调取捐赠相关信息和宣教反馈资料,计算捐赠人乳合格率,汇总不良事件等数据,录入资料库,人乳库管理者负责审核校对。
使用SPSS 2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频数、构成比等描述。
2018年1月-2021年12月,医院收到捐赠人乳共计3 069 164 mL,其中2018年捐赠总量823 998 mL,经混合消毒后制作163批次捐赠人乳,捐赠者493人,受捐者544人;2019年捐赠总量722 365 mL,制作173批次捐赠人乳,捐赠者369人,受捐者527人;2020年捐赠总量646 448 mL,制作115批次捐赠人乳,捐赠者248人,受捐者467人;2021年的捐赠总量876 353 mL,制作176批次捐赠人乳,捐赠者254人,受捐者705人。
3.4.1捐赠人乳合格率情况
2018年捐赠人乳合格率67.48%(110/163),2019年捐赠人乳合格率81.50%(141/173),2020年捐赠人乳合格率82.61%(95/115),2021年捐赠人乳合格率85.80%(151/176)。
3.4.2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019年(改进前)发生不良事件3起,2020年至2021年(改进后)发生不良事件0起。
HACCP是食品安全卫生管理规则,以其为框架进行人乳库操作流程管理,需要不断分析人乳库危害因素,同时不断根据危害因素进行关键控制点流程的持续质量改进。2018年,针对热处理工序存在危害因素,加强捐赠人乳混合分装关键控制点的质量改进,定制不锈钢冰桌制冷系统,采用压缩式制冷方法在桌面周围形成一个持久、稳定的低温环境,冰槽的深度与分装奶瓶的高度齐平,且内胆壁四周和底部均铺设铜管,达到五面制冷,效果更均匀、更迅速,范围更广。分装后的捐赠人乳需分批进行巴氏消毒,等待过程中冰桌配合使用夜幕帘,其具有内部反射冷气、外部反射热气的双向反射效果,减少环境对内部温度的影响,避免冰桌周围的温度逐步升高。2019年,针对入库和出库工序存在的危害因素,加强了执行操作的质量管理,建立了人乳库智能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有与每个关键控制点相匹配的智能提醒和拦截功能[10],如入库捐赠人乳捐赠产妇的血清学筛查信息(艾滋病、梅毒、乙肝等检测情况)、巴氏消毒前后的微生物检测结果、库存捐赠人乳的储存时间等。一旦超过临界值,系统自动报警并要求再次核查,确保关键内容完全达标才允许工作人员进行下一步操作,有效防范人为因素造成的医疗事故。2020年,针对捐赠者收集工序存在的危害因素,加强了捐赠者执行操作关键控制点的管理,使捐赠者熟练掌握人乳采集、储存和运送整个流程。改进后的模式特点:精准定位,捐赠者作为流程的第一负责人,宣教重点对象从家属转移至产妇(捐赠者),课件发送、床边宣教服务和考核设置均“一对一”推送至捐赠者本人。院后多维度支持:结合母乳喂养咨询门诊及互联网+平台等多媒体形式,持续提供泌乳和情感支持。循环改进:通过细菌检测结果的反馈来完善人乳库的宣教内容,形成闭环管理。通过不断分析人乳库危害因素,对关键控制点持续质量改进,捐赠人乳合格率从2018年67.48%提高至2021年85.80%,同时不良事件从2019年3起降至0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