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亮,郭姝荃,邹书成,周晓霞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武汉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武汉 430022)
2020年,根据环境污染要素,噪声扰民问题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举报中排第2位[1]。随着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大和群众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声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已于2021年12月24日审议通过,并于2022年6月5日起施行。生态环境部明确指出,将噪声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内容。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分析“十三五”以来(2016—2021年)声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然后提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2016—2021年,武汉市功能区声环境昼间平均达标率高于夜间,各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均高于夜间,如图1所示。其中,1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0%~100%,夜间为0%~100%;2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50%~100%,夜间为50%~100%;3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75%~100%,夜间为25%~100%;4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33.3%~100%,夜间为0%~100%。武汉市暂未划定0类功能区,4类功能区夜间达标率最低,3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相对较高。
图1 2016—2021年武汉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年际变化
武汉市功能区声环境昼间平均达标率、4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2类功能区夜间和3类功能区昼间呈非显著下降趋势,其余呈非显著上升趋势,如表1所示。与2016年相比,2021年昼间和夜间平均达标率分别上升21.5%和16.9%。1类、2类和4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分别上升18.8%、6.9%和66.7%,3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下降6.2%。1类和3类功能区夜间达标率分别上升43.8%和31.2%,2类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下降7.6%,4类功能区夜间达标率未发生变化。
表1 2016—2021年武汉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达标率变化趋势分析
2016—2021年,武汉市区域声环境监测网格及覆盖面积未发生变化。除2018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0.8 dB(A)、声环境质量等级为较好外,其他年份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平稳,等级均为一般,平均等效声级变化范围为55.1~57.7 dB(A)。2021年,武汉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较2016年上升1.8 dB(A),变化幅度不大。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为好的占比范围为9.3%~18.2%,较好的为28.2%~38.1%,一般的为26.4%~32.2%,较差的为12.4%~17.7%,差的为5.8%~14.6%。区域声环境不同质量等级的构成情况基本稳定,质量等级占比排序为较好>一般>较差>好>差。
2016—2021年,武汉市区域声环境的声源组成中,交通噪声占比范围为13.1%~16.2%,工业噪声为8.4%~16.6%,施工噪声为2.2%~10.6%,社会生活噪声为48.3%~66.1%,其他噪声为2.2%~2.4%,如图2所示。2016—2020年,区域声环境的声源构成变化不大,各类声源占比的高低排序为生活>工业>交通>施工>其他。2021年声源构成较前5年产生明显变化,交通噪声、施工噪声占比显著提高,工业噪声、生活噪声占比下降,未出现其他类型噪声。“十三五”以来,声源占比排序为生活>交通>工业>施工>其他,生活噪声一直为影响范围最广的声源。
图2 2016—2021年武汉市区域声环境声源构成及其等效声级变化趋势
2016—2021年,武汉市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点位及覆盖路长未发生变化,平均等效声级变化范围为68.2~71.0 dB(A),总体平稳。2017年、2018年、2021年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一般,2019—2020年为较好。2021年,武汉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较2016年上升1.3 dB(A),变化幅度较小。
2016—2021年,武汉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等级为好的占比范围为14.6%~48.6%,较好的为22.4%~30.7%,一般的为17.3%~26.4%,较差的为7.4%~20.8%,差的为4.1%~15.9%,如图3所示。总体质量等级占比的高低排序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近年来,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等级的构成有一定区别,但较好及一般占比基本稳定。受疫情影响,2020年等级为好的占比明显升高。
图3 2016—2021年武汉市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占比年际变化
武汉市各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达标率多呈上升趋势。2021年1类和4类功能区相比“十三五”时期产生明显变化,主要原因是武汉市在2020年末完成了声环境功能区监测点位调整工作,2021年开始了新点位的监测。这次调整结合城市扩张和产业布局的变化,增加了150%的点位,其中以大幅增加1类及2类功能区监测点位数量、纳入4b类功能区监测点位为最显著特征,使得监测点位反映的声环境状况更为全面和客观。然而,随着城市招商引资和百万大学生留汉等政策不断推进和落实,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逐渐加快,功能区的代表性和合理性仍需要不断优化。
武汉市区域声环境质量较为稳定,“十三五”时期,声源结构变化不大。2021年承担监测任务的机构和人员完全不同于“十三五”时期,对声源构成的识别有所差异,这是造成当年声源构成比例产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十三五”时期,工业噪声始终为第二影响因素,交通噪声占比一直居于第三位,2021年施工噪声超过工业噪声成为第二声源,施工噪声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聚集使得生产生活和交通物流等更加频繁,商住楼宇开发、基础设施配套等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施工噪声污染、交通噪声污染等问题。但是,武汉市持续开展重点项目整治、工业园区搬迁、主题宣传教育、巡查执法等工作,这对维持区域声环境总体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武汉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但受疫情影响,2020年声环境质量等级为好的占比明显升高。总体来看,武汉市道路交通管理措施(禁止鸣笛、货车限行等)对维持交通和声环境稳定起到促进作用,交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路线延长、路面提档升级、设置高架隔声屏等)对降低噪声强度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受城市整体格局限制,加上局部交通方式不健全、机动车保有量不断上升[2]等负面因素,交通声环境的持续改善还有较多难点需要突破。
武汉市区域和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仍在沿用“十二五”时期点位,监测网格划分和道路选择已无法有效覆盖城市建成区,监测结果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城市实际声环境质量,缺乏代表性。
结合城市特点,武汉市可以从源头治理、监督执法、宣传引导等维度做好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不断完善城市规划与布局,加快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外迁或入园;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加大噪声排放的监测和执法力度,尤其是夜间施工巡查监督,督促责任单位落实主体责任,采取隔声、消声、减振等措施降低噪声排放。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环境,打通道路堵塞节点,提高路面等级;推广新能源汽车,限制老旧问题车辆上路;继续在敏感区周边高架路、快速路、轨道交通等道路两边推广和安装隔声屏;强化禁鸣区、限行区管理。加大对声环境改善项目的扶持力度,促进降噪技术及产品的研发,扩大行业市场。
根据城市建成区和道路现状,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规划,兼顾对历史点位和敏感点的监测,开展区域和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调整工作。完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提高自动化监测的普及率。选取部分点位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开展实时连续监测,更加完整地掌握声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建立和完善地方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探索出台地方排放标准的可行性[3]。完善噪声污染项目的准入和监管机制,细化噪声污染防治的分工及责任部门。建立政府部门联动机制,齐抓共管[4]。加强噪声污染防治机构的建设,建立相对固定并具备专业能力的监测及执法队伍,提高监测和执法设备等硬件的配置水平。
利用政企、政民沟通合作的机会,广泛宣传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普及相关知识。借助新媒体等途径,加大对噪声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发挥媒体对噪声污染的舆论监督作用。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等特殊时间,开展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提升公众环保意识。通过教育和引导,不断增强全民自我约束意识[5]和社会责任感,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减少噪声排放。
本文分析了“十三五”以来武汉市声环境质量状况,然后提出噪声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表明,武汉市各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达标率多呈上升趋势,区域声环境质量较为稳定,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但受疫情影响,2020年其等级为好的占比明显升高。当前,武汉市要坚持多措并举,做好噪声污染防治。简单来说,要加强噪声源头管控,降低声源强度;优化噪声监测网络,准确反映声环境状况;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专业专职人员队伍;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主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