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分析
——以安庆市水环境治理为例

2023-03-21 21:35柯贵鹏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1期
关键词:河湖水体污水

柯贵鹏

(安庆市园林管理处,安徽 安庆 246002)

水生态是城市环境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在一些地方,河湖固有连通被切断,河道淤塞,河湖受到污染,水质逐渐恶化,生态系统被破坏,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生态系统,遏制退化趋势,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使水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1 安庆市区水生态环境现状

安庆是一座美丽的滨江城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市区南临长江,西依皖河、石门湖,东接石塘湖、破罡湖、菜子湖,市区河湖纵横,水系发达,水面面积达225 km2,占规划区总面积的25%。随着城市东进北扩,市区河湖和自然沟渠等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劣Ⅴ类水体甚至黑臭水体时有出现。根据城市主要水体水质监测结果可知,5个断面为轻度污染,3个断面为中度污染,2个断面为重度污染。所有监测断面水质均至少呈中度富营养化,总体水质较差。市区部分沟渠淤塞,污染严重,水质较差。

近年来,安庆市高度重视水环境保护,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积极推进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全面部署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陆续实施了一些水环境治理项目,已取得一定成效。安庆市积极启动厂网一体化项目,中心城区已经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但是,城市高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一定破坏,水生态问题频发,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1]。

2 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盲目扩张,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占湖开发现象时有发生。市区各湖泊的原有连通在城市建设中被人为割裂,水体天然形态发生改变,河道淤塞,水质逐渐下降,水生动植物生存率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减退,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城市人口的大量集聚必然产生大量生活垃圾和污水,加之市政管网不完善,城区污水厂网建设滞后,雨污混流严重,导致城市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近郊农村区域多为农耕地,化肥、农药施用量较大,利用率不高,造成农村面源污染较为严重,使得农业残留有害成分流入城市水体,成为市区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

2.2 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

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强,监管面广,涉及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管理职责交叉、分工不明确,其间容易出现部门协调配合不到位、管理脱节等问题。多头管理造成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行政协调和资源整合难度大,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项持续而长久的工作,治理与运维责任需要高度统一。若只注重工程治理,而忽视后期运维,就难以建立运维管理长效机制。技术方案制定阶段,治理措施和后期运维脱节,治理措施不合理甚至导致后期运维不能持续下去。项目全生命周期缺乏系统管理,这是水生态治理机制的重大缺陷。

2.3 治理理念落后,保护意识不强

相关部门责任意识淡薄,治理理念落后,治理技术不过关,监管措施不到位,直接影响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同时,水生态保护缺乏常态化宣传,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随意倾倒垃圾,水体污染现象比较普遍。城市建设者缺乏蓝线保护意识,随意占用、填埋城市水体,破坏水生态系统。

2.4 治理方法不够科学,治标不治本

2.4.1 碎片化治理模式不合理

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地下管网不通,为了在短期内解决几十年形成的水环境问题,往往急功近利,采用碎片化治理模式,而不按照流域或者片区,制定统筹岸上岸下、左右岸、上下游的综合治理方案。这种碎片化治理模式难以统筹兼顾、整体施策、系统治理,工程进度和质量无法保证,治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2.4.2 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治理不同步

城市水体的主要污染是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在水生态修复过程中,管理者只注重河湖范围内的问题,采取一定措施,而对河湖污染的原因分析不够,忽视污染源头治理,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治理不同步,治标不治本。

2.4.3 水系连通、河道畅通不到位

“流水不腐”体现了流动水体的净化能力及水质维持能力。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区水体天然形态改变,河湖之间的水系连通被人为切断,河道淤塞不畅,湖泊水质下降,水生动植物减少,水体自净能力减退,抵抗洪涝灾害能力降低,水生态系统日趋恶化。在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过程中,水体连通、河道畅通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治理后水动力不足,水体自净能力差,生境得不到改善,不能形成稳定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3 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改进策略

总体来说,安庆市要创新管理体制,加强部门联动,形成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合力;坚持规划先行,提供科学支撑;加大治理力度,科学实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3.1 创新管理体制,加强部门联动

3.1.1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涉及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需要多方形成管理合力。建议设立城市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办公室,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直接分管水生态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理顺管理体制、畅通运行机制,以做到组织领导、规划建设、协调管理的统一。成立工作专班形成合力,定期召开协调会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1.2 理顺管理体制,强化主体责任

加强城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是保障,机制是关键。一是按照“事权清晰、监管有效”的原则,界定各部门职责,明确责任主体。二是建立权威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相关部门和地方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合理防治水污染。三是落实水污染治理“一票否决”和问责追责制度,对水污染治理不达标的单位和领导实行“一票否决”与问责追责。

3.2 坚持规划先行,提供科学支撑

3.2.1 重视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集中各部门力量,共同编制城市蓝线规划、城市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城市水功能区规划等相关规划,形成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统筹考虑城市水系的连通性、完整性、功能性和安全性,确保城市河湖景观优美、功能协调和生态安全。同时,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开展试点、积累经验,将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与城市建设管理相结合,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3.2.2 注重城市蓝线保护,确保水体面积不减小

城市蓝线规划有明确的蓝线坐标和界址地形图,城市水体保护控制范围界定清晰,依据规划规定的城市蓝线保护要求和控制指标,实现线界落地,严禁城市开发建设随意侵占水体,保证水体的完整性,实现城市水体在空间上的强制性管制和保护。城市蓝线一经批准,就不得擅自调整。

3.3 加大治理力度,科学实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

3.3.1 狠抓污染源头治理,消除外源污染

对老城区雨污混流管网进行全面改造,彻底做到雨污分离,所有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一是要将城区居民生活污水收集,消除污水体外循环现象,减少生活污水对水质的破坏;二是对工业园区工业废水收集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并实现企业排污管道与园区主管网对接,做到工业废水应收尽收;三是摸排查明河湖附近餐饮企业的污水随意排放情况,发现一家关闭一家;四是在新区建设中,严格按照雨污分流制进行规划建设,污水全部截留进入污水处理厂,做到废水、污水全收集和全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3.3.2 加强城区水系连通,解决内源污染

首先,开展疏浚清淤,重塑城区水体天然形态,加强河湖连通。水系连通可提高河湖蓄滞空间,增强防洪能力,提高河湖的水动力,解决内源污染。其次,积极推广生态护岸技术,种植植被保护河岸,充分利用植物的固土、吸水、延缓径流等功能,降低洪涝对河堤的破坏力,有效地涵养水源。生态护岸不仅能固土,防止河岸塌方,还能增强河道自净能力,是一种具有景观效果的护坡形式[2]。最后,在生境条件得到充分改善的情况下,合理种植水生植物,科学放养鱼类、贝类等,模拟自然,构建稳定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3.3.3 发展新型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大力发展新型生态农业,引导农民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科学使用农药、化肥。严禁河湖附近及其水面圈养、散养家禽家畜,划片规范河湖的水产养殖。严格控制水产养殖规模,逐渐朝生态养殖方向发展,减少向湖内投放饵料,收缩围栏网养殖面积,恢复原有的水生态环境[3]。

3.4 加强宣传引导,实现全民共建、共治、共享

仅仅依靠生态环境部门的力量对水生态进行保护和修复,很难取得良好的成效,若能调动公众的力量,使其主动参与水生态保护,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因此,要充分借助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做好信息发布、舆情引导等,提高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决策的群众参与度,让广大群众知道这是关乎自身利益的事情。借鉴一些成功经验,从基层招募河长,实现政府和群众的良性互动、协同合作。

4 结语

城市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从制度、规划、技术措施、治理理念等方面统筹考虑。其间,要确保治理理念先进、治理技术过关、监管措施到位,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增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5]。实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维护河湖生态健康,是关乎民生福祉的大事。总体来看,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河湖水体污水
处理污水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生活污水去哪儿了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加强河湖保护治理 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污水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