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石文,聂菊芬,李明民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污染过程与管理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034)
星云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南北长为9.09 km,东西宽为4.73 km,最大水深为10.81 m,平均水深为6.01 m。星云湖属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的源头湖泊,为滇中高原陷落型浅水湖[1]。2015年,星云湖未达到国家水环境功能要求(地表水Ⅲ类标准),全年水质综合评价为劣Ⅴ类。如今,随着当地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星云湖生态问题日益严峻,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十分突出,尤其是蓝藻水华暴发给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带来极大困扰。因此,有必要明确星云湖蓝藻水华暴发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理方法。
蓝藻水华危害极大,不仅直接影响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也影响诸多行业的发展[2-4]。一是氧溶解度降低。蓝藻会覆盖水面,阻止氧气在水面上溶解,并降低水体透明度。二是抑制其他藻类生长。蓝藻和其他藻类相互竞争,它在藻类生境中占主导地位,而其他藻类的多样性则大幅下降。三是影响鱼类生长。某些蓝藻具有胶体壳,鱼吃完后不能将其消化,反而会破坏其消化酶,这对鱼类造成很大的伤害。四是毒性形成。蓝藻死亡和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如羟胺和硫化氢,人体接触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五是造成生态失衡。蓝藻水华会导致鱼类死亡,打破物质循环,造成水体功能退化[5-7]。六是影响供水。蓝藻数量的显著增加会降低水处理效率,提高用水费用,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七是影响服务业发展。大量蓝藻集中在水面,将影响景观水域,这对旅游、娱乐等活动的开展十分不利[8-10]。
星云湖为半封闭型浅水湖,受高原扰动,流域面积较小,河水全年主要流入湖中,而湖上游已建坝。因此,入湖河水主要受人控制,水体交换频率较低,营养物质大量沉淀,水体自净能力降低,使星云湖富营养化加重。
2.1.1 点源污染
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是星云湖的主要污染源。随着用水量的显著增加,大量废水排放造成二次污染。每年周边地区向星云湖排入大量废水,而污水处理效率偏低[4]。星云湖附近污水处理厂采用的污水处理技术相对落后,出水氮磷含量偏高[5]。污水处理速度远低于污染物增长速度,大量氮磷废水排入星云湖,为蓝藻水华的暴发提供重要的营养因子。
2.1.2 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时空变化较大,污染路径复杂,不确定性高,难以控制[11-13]。雨季,大量氮磷污染物会随地表径流进入星云湖,造成湖中污染物增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但有效利用率不高,大量的化肥和农药残留物随地表径流排入星云湖。另外,周边地区水产养殖迅速发展,产生大量氮磷污染物,直接污染水体。
星云湖属高原陷落型浅水湖,水底淤泥含有大量的氮磷污染物。水底淤泥能促进氮磷的释放,为蓝藻水华的暴发提供内源物质[14-17]。夏季温度较高,阳光充足,这为蓝藻生长提供良好条件。蓝藻在星云湖中大量繁殖,迅速吸收水中的溶解氧,然后释放藻毒素,导致水质变差。
化学法主要有化学药剂法、电化学法和光化学法等[18-19]。化学药剂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它利用化学药剂来抑制藻类的新陈代谢,快速杀死蓝藻。生物碱是一种无公害的天然有机化合物,能有效地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所以,星云湖可以利用生物碱抑制蓝藻水华,减少其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另外,可采用臭氧氧化法、Fenton试剂氧化法治理蓝藻水华,产物大都无毒,对水体水质没有明显影响。
溶藻微生物可控制蓝藻生物量,而溶藻细菌能释放细胞外物质,抑制蓝藻生长[20-21]。在蓝藻早期成岩过程中,微生物可以将其形态转变为无定形,这有助于增加脂质成分,从而促进烃类形成。星云湖内投加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等有益菌,能促进氨氮高效分解,避免蓝藻大量繁殖。高级植物会和蓝藻争夺营养,部分可以释放抑藻素,但高等植物生长较慢,在短期内难以对蓝藻水华起到较好的抑制效果。另外,养殖罗非鱼可以显著降低水中氮磷含量,从而控制蓝藻水华[8],随着罗非鱼密度的增加,蓝藻生物量明显减少[9]。
除了化学法、生物法,还可以利用物理法控制水体氮磷含量,避免水体富营养化,抑制蓝藻水华暴发。当前,星云湖可以采用原位覆盖、底泥疏浚、引水稀释等技术,有效削减和控制内源污染,从而防止蓝藻水华现象[22-23]。未污染的水转移到受污染的水体中,可以改善受纳水体水质,减弱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星云湖是发展水产养殖的优良场所,但是水体存在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近年来频繁出现蓝藻水华,不仅严重危害水产养殖业,也直接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用水和旅游业发展。经分析,星云湖呈半封闭型,内源污染与外源污染共同作用导致蓝藻水华频发。当前,可综合利用化学法、生物法和物理法进行治理,以改善星云湖水质和周边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