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会”走向“会学”
——“圆柱和圆锥整理与练习”教学实录与评析

2023-02-21 12:00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215123郭建芬王晓琳
小学教学参考 2023年2期
关键词:圆锥圆柱长方体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215123)郭建芬 王晓琳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一直是教学中难啃的硬骨头,常常让教师难以驾驭,让学生望而生畏,将其作为单元整理与练习课教学更是充满挑战。唯有紧紧围绕以“学”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精准定位学情,给予学生主动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助力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教学片段1】在“理”学中生成结构

师:课前大家都对这一单元知识做了梳理,老师这里选取了两份,一起欣赏。(出示图1)

图1

评析: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知识,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将模糊的认识通过文字和图示转化成清晰的、有条理的、具有个性的数学表达,让数学知识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和网络化,在“理”学中凸显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教学片段2】在“探”学中内化提升

师(出示探学单):我们要从一个木桩开启复习之旅,请看要求。

《圆柱和圆锥整理与练习》探学单

生1:我提出的问题是“这个木桩的侧面积是多少”。解答过程为“π×20×30=600π(平方厘米)”。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情况下要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生2:如果给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刷油漆,需要刷多少平方厘米?

师:非常棒!把问题融入现实生活更具有价值,值得我们学习!

生3:如果用油漆刷整个圆柱,需要刷多少平方厘米?π×20×30+2π×(20÷2)2=800π(平方厘米)。

生4:如果用油漆刷圆柱的侧面和一个底面,需要刷多少平方厘米?π×20×30+π×(20÷2)2=700π(平方厘米)。

师:在生活中,什么情况下刷油漆只刷一个侧面,或是一个底面?

生5:给水桶刷漆。

师:还能提出别的问题吗?

生6:把木桩横着切一刀,求切开后的表面积。

师:我只听见了一个字“切”。那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生7:π×(20÷2)2×2=20π(平方厘米)。

师(用电脑演示切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平行于圆柱底面切一刀,增加两个底面):和大家想的一样吗?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8:竖着切一刀,求它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生9(补充):沿着圆柱底面的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切。20×30×2=1200(平方厘米)。

师:请具体说一说。

生9:沿着圆柱底面的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将圆柱对半切开,表面就会增加两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底面的圆的直径。

生10:如果把这个圆柱削成圆锥,最大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师:赶快向他挑战。谁能向他提出问题?

生11:你是怎么知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最大?

生10:只有等底等高时才是最大的。

(学生都觉得这个理由不是很充分,可是一时也解释不清楚,不懂问题出在哪里)

师:根据V=1/3sh这个公式知道圆锥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只有当底面积和高都是最大时,这个圆锥的体积才最大,现在明白了吗?如果把木桩削成底面积不变、高10厘米的圆柱,能削几个?削成高10厘米的圆锥,能削几个?

生12:都是3个。因为圆柱的高是30厘米,可以削成高10厘米的3个圆柱,再把这3个圆柱进一步加工,就得到3个高10厘米的圆锥。

生13:刚才同学们说了刷、切、削三个动作,我想把圆柱中间的木头都挖了,求圆柱的容积。π×(20÷2)2×30=6000π(立方厘米)。

师:这样计算有个前提,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14:厚度不计。

师:是的,在生活中计算水桶的容积时一般都要考虑厚度问题。

评析:单元练习课不应成为“翻版新授课”,学生温故而不知新;单元练习课也不应成为“单元刷题课”,奉行题海战术;单元练习课更不能成为提优培优课,揠苗助长。“双减”倡导作业要体现自主、开放和分层,该课堂上没有层出不穷的题目,也没有按部就班的练习,而是通过现实情境实施大问题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提问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

【教学片段3】在“共”学中释疑解惑

师:围绕这个木桩,我们分别从刷、切、削、挖等角度开展了创造性的复习,各个小组表现很棒。下面请结合课前理学单简介本单元知识点、易错题、经典题、注意点和困惑点等。

小组代表1: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底面周长扩大( )倍,底面积扩大()倍,侧面积扩大()倍。如果它的高不变,体积扩大()倍。

小组汇报解析:根据公式推导,当底面半径扩大2倍时,底面周长也扩大2倍,底面积扩大22=4倍,同样侧面积扩大2倍,体积扩大4倍。

小组代表2: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体积相等,若圆锥的高是9厘米,则圆柱的高是( )厘米;若圆柱的高是9厘米,圆锥的高是( )厘米。

小组汇报(出示图2):我们结合图式理解。

图2

小组代表3(出示图3):把一个高是8厘米的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32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图3

小组汇报:将圆柱转化成近似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增加了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高就等于长方体的高,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积就等于长方体的上下两个底面积之和,长方形的长就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就等于圆柱的底面半径。32÷2÷8=2(厘米),π×22×8=32π(立方厘米)。

小组代表4(出示图4):有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8厘米和10厘米,绕它的直角边旋转一周,可以形成一个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最大是多少?

图4

小组汇报:圆锥的半径等于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如果以8厘米的边作为圆锥的底面半径,那体积就是(立方厘米);如果以10厘米的边作为圆锥的底面半径,那么体积就是(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最大是266π立方厘米。

小组代表5(出示图5):把这个长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图5

小组汇报:如果以长方体上下两个面为圆柱底面,那么8厘米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9厘米就是圆柱的高,削出的圆柱体积是π×(8÷2)2×9=144π(立方厘米)。如果以长方体左右两个面为圆柱底面,那么9厘米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8厘米就是圆柱的高,那么削出的圆柱体积是π×(9÷2)2×8=162π(立方厘米)。如果以长方体前后两个面为圆柱底面,那么8厘米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10厘米就是圆柱的高,那么削出的圆柱体积是π×(8÷2)2×10=160π(立方厘米)。因此,以长方体左右两个面作为圆柱底面削成圆柱的体积最大,是162π。

评析:课程改革倡导协作式学习,“共”学就是共同学习、协作学习,这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在课前自主整理的理学单,引领学生攻克难点、质疑解惑,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就能够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教学片段4】在“省”学中反思质疑

师(出示图6):我们一起来看一些同学的省思单。

图6

师:今天我们通过理学、探学、共学、省学,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复习。想一想,我们是怎么复习的?这样的复习课你觉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这样的复习课很有趣,也有效,把时间放在我们混淆或掌握不好的题目上,学习很有针对性。

生2:这样的复习课完全以我们为主,有挑战,我们很喜欢!

……

【总评】

一、会“问”

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四能”,即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学会学习的核心要素。在这一堂课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完全放手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自由遨游。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发现问题,发挥想象,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提出了对圆柱刷、切、削、挖等一系列核心问题。正是教师的一次大胆放手才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赢得了课堂的精彩。

二、会“探”

课程标准强调主题化学习,呼唤探究式学习,因为学会探究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面。在整堂课中,教师依托一个圆柱型木桩设置主题探究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围绕对圆柱刷、切、削、挖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开展主题探究,学生自己发问,自主探索,自我完善。学生思维越活跃、开放和独特,学生的创造成果也就越多,动态的、立体的、开放的探究过程,使课堂丰盈且充满生机活力。

三、会“思”

学会反思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理学单凝聚了学生的无穷智慧和奇思妙想,省思单中折射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合理评价。“我还没能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去。”“我学得不够主动。”“我除了要熟记数学公式,还要多画图,多想象”……学生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数学学习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本质,学生在真实的学习体验中学习了自主反思,学会了质疑。

猜你喜欢
圆锥圆柱长方体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柱的体积计算
拆拼长方体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拆拼长方体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抓不变量巧解题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