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下汉语习语口译的原则与策略

2023-02-20 20:54
关键词:原语译员习语

莫 敏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汉语习语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们或来自社会生活、经典著作,或源于历史典故、传说故事,体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本文中的汉语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而本文中的口译,专指英汉口译。基于汉语习语独特的结构形式、多样的修辞手法、丰富的文化内涵等特点,以及口译的即时性、现场性、对应性等特点,汉语习语口译极富挑战性。笔者认为,运用释意理论指导口译实践,有利于实现高质量的汉语习语口译。

1 释意理论运用于汉语习语口译的可行性

释意理论是国际口译界第一套系统的口译理论。1984 年《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一书出版,“标志着释意理论的确立”[1];1994 年出版的《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则“标志着释意理论的成熟和完善”[1]。释意理论认为翻译是交际行为,其精髓是意义对等,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理解、脱离原语外壳、表达。

一方面,释意理论的精髓适用于汉语习语口译原则。释意理论的精髓是意义对等翻译,其定义的“意义”与语言学的语言“含义”或“涵义”有所不同,是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综合意义,以实现现场交际效果最大化。汉语习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口译的现场交际特点要求译文不仅要体现汉语习语蕴含的意义,表达出讲话人的真实意图,还要让听众可以接受。这些都符合释意理论的精髓。

另一方面,释意理论的口译过程三阶段适用于汉语习语。在三个阶段中,理解即理解原语,包括理解语言知识、认知补充、交际环境等方面;脱离原语外壳即意义产生的阶段,指的是译员不受原语语言形式制约而生成原语要表达的实际意义;表达即目的语输出,指的是用听众可接受的译文表达讲话人想要表达的意义。基于汉语习语的特点,脱离原语外壳阶段可以显著降低汉语习语口译难度。译员在理解阶段不仅要理解汉语习语的书面意义,还要结合现场交际环境加入认知补充,才能对汉语习语蕴含的所有文字内外因素精准理解。译员随之进入脱离原语外壳阶段,不受汉语习语语言结构的制约,在脑海里形成融汉语习语含义和讲话人要表达的观点于一体的意义;而意义一旦形成,就摆脱了其依附的语言符号,即脱离了原语外壳。最后,译员表达出听众可接受的译文。

2 释意理论下汉语习语口译的原则

纵观各时期各流派的翻译标准与原则,基本上都围绕“产出何种译文才算是好译文”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如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等。在汉语习语口译中,产出何种译文才算是好译文呢?释意理论强调意义对等,而成功的口译必须实现交际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汉语习语口译原则是通顺、忠实、化境,而且这三条原则在汉语习语口译实践中相辅相成。

首先,通顺是汉语习语口译的基本原则。口译现场的瞬时性,对译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能够表达出地道的译文。而汉语习语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特点,又要求译员能够处理好文化差异等因素,否则外国听众会听不懂。其次,忠实是汉语习语口译的核心原则。汉语习语在口译中属于比较难的类型,更容易出现漏译、误译现象。口译现场一旦出现译员没有完全理解讲话人的意思而漏译、误译的情况,这就违背了忠实的原则,必然给口译现场交际效果带来负面影响。最后,化境是汉语习语口译的关键原则。大部分关于翻译程序的论述认为翻译行为分为对原语的理解和用译语表达这两个阶段,释意理论却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参与的交际行为,“在‘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意义产生的重要阶段,即‘脱离原语外壳’阶段”[2]。在口译现场,讲话人话音刚落译员就马上口译,或者译员口译与讲话人发言同步进行。在这样的情形下,成功的口译必然是让外国听众感受不到讲话人原语与译员译文的区别,听译员口译就等同于听讲话人讲话。在口译过程中,译员要准确把握汉语习语的非语言语境,如讲话人讲话的时间、地点、场合,讲话人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讲话所涉及对象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等,遵循化境原则,精准表达讲话人的观点,实现交际效果。

3 释意理论下汉语习语口译的策略

脱离原语外壳阶段的提出,为口译研究与实践开拓了新视野,对于汉语习语口译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释意理论的理解和表达这两个阶段也有其独到之处。释意理论认为,理解原语的语言含义是理解意义的基础,但不是理解的终点,还需理解话语在特定交际环境中的言外之意。释意理论认为表达是要再现原语精神,用符合译文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神地表达脱离原语外壳形成的意义,并实现交际效果。在释意理论指导下,可以运用套译、减译、增译、阐译等策略来实现高质量汉语习语口译。

套译。套译是指用英语习语翻译汉语习语。倘若讲话人引用的汉语习语经过理解与脱离原语外壳阶段后,译员能找到意义一致的英语习语,则可采用套译。如汉语习语中的“欲速则不达”,其含义是“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讲话人想要借此谚语表达“一味追求速度是不明智的做法,反而达不到目的”的观点。译员理解此习语后,在脱离原语语言外壳阶段紧扣讲话人想表达的速度、不明智等关键含义,匹配到自己知识储备中的英语习语“Fool’s haste is no speed”,便可以成功运用套译传神地向听众表达译文。再如“老大徒伤悲”,其含义是“年轻时不努力,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讲话人想借此告诉年轻人,“年轻时懒惰,以后将一事无成”。译员在脱离原语外壳阶段可以匹配到英语习语“A young idler,an old beggar”,运用套译来表达译文。

减译。减译是指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没有必要译出来,因为译文中虽无其词而已有其意。在汉语习语中,某些意象如果译出来反而使听众产生困惑,这时就可以运用减译精准地译出原语要表达的含义。如歇后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其表达的是“人的才能是高是低,放到实践中检验一番便见分晓”。译员在脱离原语外壳阶段时领会到骡子、马这些意象的特定意义,以及讲话人想表达的观点后,可以在表达阶段运用减译删除这些没有必要口译的意象,传递出讲话人想要表达的含义,即“You never know what you can till you try”。再如讲话人同时引用两个成语“名扬四海”“威震八方”,译员通过理解与脱离原语外壳阶段,没有口译“四海”“八方”,也没有受两个相同含义成语并列的制约,直接运用减译精简地口译为“immensely well-known”,符合讲话人借成语表达的观点,即“非常出名”。

增译。增译是指根据原文上下文的意思、逻辑关系,以及译文语言的句法特点和表达习惯,在翻译时增加原文字面没有出现但实际内容已包含的词语。汉语习语口译时,译员可以根据现场语境、讲话人非语言信息、听众特点等因素进行增译,实现交际效果。如讲话人引用成语“班门弄斧”,译员理解到“班门弄斧”的含义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本可以直接口译“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听众就能听懂。但是在脱离原语外壳阶段,译员根据讲话人的讲话主题是大国工匠精神,并结合听众是不了解鲁班的外国人这一特点,便在译文“Showing off your pro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China”中保留了“鲁班”,并且运用增译增加了“鲁班是木匠大师的身份”,让外国听众不仅听懂了讲话人的意思,还了解到中国战国时期就有一名杰出的大国工匠鼻祖。再如讲话人引用“夸父追日”比喻人有大志、坚持到底,引用“女娲补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此时译员应该在译出讲话人观点的同时,对习语蕴含的人物或故事进行增译。

阐译。阐译是指运用解释等手段对原语加以阐释,不是翻译原作的字面意义,而是翻译字里字外的意义,是原文隐含意义的外化。一般认为,诗歌翻译必须译成诗的形式。在笔译中,笔译人员有时间反复推敲、斟酌修改。但是在口译现场,译员必须瞬间表达听众可接受的有交际效果的译文。脱离原语外壳可以让译员摆脱语言结构的束缚,直接紧扣含义,并且大胆融入讲话人的观点,表达出听众可接受且有交际效果的译文。如讲话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含义是“正担心无路可走,突然出现一个山村”。但讲话人并不是要向听众介绍习语中的意象,而是想表达“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的观点。因此,译员采用阐译表达为“Though the journey ahead is hard,with the strong belief and the brave deploitation, the life will be rescued from desperation into a bright and hopeful new stage”。

综上所述,运用释意理论指导汉语习语口译,分析其原则与策略,能够为高质量汉语习语口译提供思路,进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中华文化中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原语译员习语
测试原语:存储器故障最小检测序列的统一特征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口译中的“陷阱”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