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甜 蔡 丽
(1.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与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如今,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为代表的微媒体,凭借着传播速度快、信息来源广、传受互动强等显著特点,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第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 亿”[1]。“20~29 岁网民占比为14.2%”[1]。在微传播时代,深入调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微媒体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表达自我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微传播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其一,微传播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微传播带来了快速更新的海量信息,使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拥有更多直观的教育素材,其高度共享和实时对话的特征也大大改变了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大学生能轻松获取有效信息,并拥有广泛的选择权,从被动接受变为自主学习。微传播的强交互性特点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即时互动,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空间、时间上的局限。其二,微传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在参与微传播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自身的价值观和认知能力来辨别真相与谬误、理性与偏见,提升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意识,从而不断培养辩证思维,端正取向,厚植爱国情怀。其三,微传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微博、微信、微视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高,其短小精悍、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沉浸式体验,也为大学生缓解焦虑、释放压力提供了情绪价值,助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氛围。
微媒体在传播速度、辐射维度、用户黏度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获得大学生的广泛认同。大学生深谙微媒体的使用方法,热衷于使用网络上的热点新词来表达情绪、交流思想。而照本宣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生硬呆板,不但降低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且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沟通鸿沟,从而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微传播时代,全球化进程在快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碎片化、娱乐化、虚拟化的信息不仅极易挤占大学生的学习时间,还会导致知识的表象化,使大学生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社会认知。此外,大学生长期沉溺于虚拟空间和虚拟交往,可能与现实社会脱节,排斥正常的人际交往,容易产生非社会化倾向,进而出现网络、现实双重身份的紊乱,引发心理障碍和行为失调。微传播时代,大学生的这些现实状况不可避免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带来严峻挑战。
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笔者以湖南省内4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600 份,回收有效问卷569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8%。
表1 大学生常用微媒体的情况
表2 大学生使用微媒体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每天上网频率高,微媒体的使用率高。大学生使用微媒体的动机可以分为网络社交、休闲娱乐、学习知识、线上购物四类。其中,网络社交以微信、QQ、微博、小红书为主,休闲娱乐则集中使用抖音等短视频微媒体、爱奇艺等影视微媒体,学习知识使用频率较高的是百度、哔哩哔哩、知乎等。大学生使用微媒体开展学习主要集中在自身专业相关的内容,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不多,仅有27.1%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运用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显著高于其他教育教学方式,单纯的公共课、党团课等纯理论宣讲式思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明显偏低。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有效性评价比较高,尤其是在维护集体利益、具备社会公德方面。54.7%的大学生对于教师使用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满意,主要是学校不够重视、教师运用微媒体能力不足、与学生缺乏互动、难以提升学生积极性、内容和形式均不够新颖等因素导致。对于微媒体带来的主要问题,65.9%的学生认为“信息泛滥复杂,难以辨识真假”,41.4%的学生认为“影响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大学生使用微媒体的习惯偏好来采取相应的举措,满足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表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表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
表5 大学生对教师运用微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度
表6 教师运用微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表7 大学生认为目前微媒体带来的主要问题
如前所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微传播时代的现实状况。高校可以从强化主动作为的教育引导、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精炼生动的话语风格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微传播时代,传播门槛相对降低,把关人相对分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性等特征。受到西方的宪政民主、“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一些大学生迷信西方理论、理想信念动摇,甚至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排斥。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发要主动作为,掌握主导权,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此,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关切问题和实际困难,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自律、法律意识及网络伦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其知晓不能发布任何逾越底线、侵犯他人权益的言论,否则将会承担法律责任。同时,高校要在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集收集、监测、跟踪、预警、疏导等于一体的舆情应对机制,做到精准识别、系统分析、有力处置、持续跟踪,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此外,高校要培养信仰坚定、德才兼备、思维活跃的师生骨干成为网络意见领袖,重点培养他们对于突发网络舆情迅速介入、真假辨识、有序引导、有效沟通的能力,及时化解危机,规避潜在风险,从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实现微传播的良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微传播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体多样性为前提,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例如,2023 年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希望同学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并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设置这样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议题,在引导和对话中激发大学生的领悟力和创新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利用微媒体打造平等沟通、及时反馈的网络互动平台,通过双向互动更加精准地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思想行为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实现从教师一元独白到师生多元对话、从高姿态理论灌输到嵌入性情感表达、从传统课堂教育到自主学习体验的转变,不断增强微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微传播时代,面对去中心化、碎片化的网络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以短小精炼的内容、亲切生动的形式来呈现“微言大义”。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要,把握他们的兴趣点、笑点、泪点、痛点等,改变居高临下、自说自话的传统做法,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入手,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有一档名为“望媒止惑”的学术脱口秀系列融媒体节目,节目中对新媒体社交利弊、网络谣言鉴别技巧、理性看待粉丝文化等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进行解读和探讨,深受大学生欢迎。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坚持内容为王,要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凝聚起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贴近大学生的表达习惯和审美喜好,构建动态化思想政治课网络教育资源库,打造一批精品微课程,可以通过创作亲切感强、还原度高、立足时代前沿的二次元人物、影像或漫画作品,角色扮演历史人物、时代楷模、朋辈榜样等方式,将理论内容以形象化、艺术化的形式进行呈现,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结合微视频、微动漫、微电影等微媒体作品开展启发式教学,将“大理论”“大方向”转化为“小情感”和“小细节”,增强大学生的代入感,提升其深度思考能力,形成持久深远的影响。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面向全日制在校学生征集微视频、微电影等9类在网络上发表的原创作品,高校要广泛发动大学生参与类似的活动。拍摄、制作微视频、微电影的过程将促使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的价值观念、道德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