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重弟
在教学《匆匆》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其中传递出的育人教人的道理——珍惜时间,要让学生通过课文的结构、语言欣赏文章,学会审美的同时,体会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感受时间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爱时、惜时,并充分利用时间。
不管你会不会欣赏,读《匆匆》这篇课文,总让你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感。不管整篇文章,还是段落、句子,都让你感觉到在强烈的紧迫感中有着清晰、有力的节奏,让你想扼住时间的咽喉,让他等等、再等等,让你面对无时无刻不在为失去的时间不知所措时,却又不禁心怀愧疚地自问:“我的时间呢?我浪费时间了吗?”是的,从《匆匆》这篇课文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在“浪费”时间,因为无论你干什么,无论你睡觉还是学习,玩乐还是努力,时间都在走,不以你慢而慢,不以你快而快,他永远有自己的节奏与步伐,像一个昂首阔步的智者,走在你前面,让你知道你将走向你的时间尽头,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式走,怎么走,路上会遇到什么,他的节奏永远不会变。文章正是抓住了时间的这个特性,从布局中凸显文章的节奏,在自己与时间赛跑的同时,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尤其小学生要惜时、惜命,你的时间也就三万天左右,你的生命也就三万天左右而已。
第一,文章第1 自然段连用四个排比开头,四个问句推进,让你读来有如作者一样的困惑、迷茫,更有作者一样的苦恼和无奈。是的,燕子去了,桃花谢了,它们明年会再来,再开。可是谁能告诉我们,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作者又像丢了珍贵东西的人,自问是谁偷了他们,把他们藏在了何处?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吗?他们现在在哪呢?层层递进,有紧迫的节奏感,充分说明作者看到时间流逝后,紧张、无助、无奈,引起读者对时间的深刻思考。
第二,第2 自然段虽然从“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渐渐空虚”“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等,看出作者对流逝的时间由于无能为力,准备平静地接受了,但是依然免不了颓然中的失意。看似那种如第1自然段的追问、自答的紧迫节奏缓了下来,慢了下来,但暗流涌动,波澜起伏,压抑中的那种喷薄而出的力量感扑面而来。
第三,第3 自然段虽然延续了第2 自然段的节奏,用一些具体的事例,细致刻画了时光的易逝和时光的足迹,但明显暗含的力量更浓、更强了。这些力量的来源,也正是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无奈。有一种“没办法,让他流,让他走”的颓然与妥协。但真的是妥协吗?读到此处,更能激起读者珍惜时间的意识,因为读者此时也会恍然醒悟:是呀,无论我们吃饭、睡觉、工作、学习,时间都在走,一刻不停。那怎么才能让时间不走,或者怎么才能让我们的时间走得心安理得?那就是给时间填充有意义的内容,如学习提升自己、行走增长见识;与家人相处感受亲情、与朋友聊聊体会友情;与自己谈谈,认识自己;等等。或许这样,败的就不是你了,而是时间。因为你在时间中收获了,你挥一挥衣袖,潇洒地走了,如来时一样洒脱,该感叹的应是时间了吧:“这人,累死我了,给我多少东西呀!精彩!”显然,这一自然段让读者具体、形象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自然,小学生朝气蓬勃,但认知有限,对时间的流逝没有强烈的无力感、紧迫感,这一自然段能让他们感到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流逝,从而唤醒他们珍惜时间的意识。这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更有利于他们人生目标的实现。
第四,第4 自然段以六个问句,使行文的节奏骤然又紧迫起来。在这个急促的节奏里,我们能清楚看到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也怕自己辜负时间,更怕自己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所以,他不能平,也替读者不平。所以他自问,也追问读者:“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个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肯定也思考,也看着流逝的日子反思,你可曾问过自己:你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也会唤醒读者的认识,让读者心中涌起“不白活一回”的强烈意识,从而改变自己、珍惜时间,给自己的时间重新定义,给自己的时间以内容,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精彩。
第五,作者又紧迫地、冷不防地提出问题:“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让人心里一惊。像有些音乐的最后,来一声铿锵有力的尾音,任你余味无穷地去想象,去思量。看你还敢不敢浪费时间?真是酣畅淋漓。整篇文章的结构、节奏,让你无懈可击,读来像一个时间老人在你面前,指着你的鼻子质问:“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你不知道吗?”我相信,读了《匆匆》这篇课文的小学生,读了《匆匆》这篇文章的读者都知道了。
《匆匆》不但结构、节奏紧迫,有很突出的节奏美,语言中的节奏与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也是无处不在,无不扣人心弦的。让惜时者想“幸亏,我没有浪费时间,我让我的生命越来越充实”,进而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加惜时、爱时,用自己生命的时间长度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遇上美好的生活,遇上更好的自己;让浪费时间者汗颜的同时,也想时间原来无处不在地在流逝,原来流逝的时间就是流失的生命,原来“今日事今日毕”说的不只是事,也有用今天的时间干今天事的意思,进而开始醒悟,也开始改变自己,尝试与时间赛跑,迎接更好的自己。
首先,多处用问句,不知道是要把“时间”逼进墙角,还是把你、我、他,逼进墙角。语言的力量喷涌而出。比如,“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又怎样地匆匆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满篇的质问,让你喘不上气来。的确,如果生活中我们常常这么问问自己,想一想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怎么会蹉跎岁月,荒废时光?肯定学生学习好、工人工作出色,每一个人都活得精彩十足。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对待时间,就如同对待空气和水一样,理所当然地浪费,理所当然地消耗,谁也没有像朱自清这样观察过时间,触摸过时间,追逐过时间,质问过逃也似的一去不复返的时间;谁也没有像《匆匆》这样,这么细致地、触目惊心地、具体形象地呈现时间的流逝。所以,时间走了,生命短了,我们还在玩,还在闹,还在埋怨,还在等待,结果时间在你的身上完成了他的任务,可是你没有在你的时间内完成你的任务。《匆匆》中的每一个问号是问号,也是答案,我、我们,尤其是现在的小学生,要把这个问号和这个答案装在心里,也要摆在眼前,要时时拿出来,看一看,想一想,问一问,这样才会真正珍惜时间、热爱生命,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其次,文章多次用了各种形容时间紧迫、无声无息流走的词语,让你感觉作者要抓住时间,要挡在时间的面前。这是不是能让小学生认识到时间流逝与时间的一去不返,认识得有多深暂且不论,但肯定会影响他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像更多读者看到这篇课文中形容时光流逝的心理一样,都会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抓也抓不住的无力感。比如,“一去不复返”“摸不着”“看不见”“偷了”“逃了”“溜走”“飞去”“跨过”“闪过”“挪移”等。这些词不但在文章中用得巧妙,而且非常自然、亲切,就好像是妈妈对着你说:“你就玩吧,一天的时间又溜走了。”“快点吃饭,时间一闪而过。”“珍惜时间吧,时间可是一去不复返的。”令人称奇的是,他不但用这些“轻飘飘”“沉甸甸”的词语告诉你时间溜走了,真的溜走了,就在你这会儿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或者拍手叫绝的时候,还清清楚楚地告诉你时间是怎么溜走的。让你哭笑不得的是,饭要吃、觉要睡、书要看、脸要洗等,但这一切都是时间流逝的理由。真是一切的用词,一切的语气,都紧扣主题“匆匆”。我看过珍惜时间的很多名言,朱自清的《匆匆》是最接地气,也是最能让小学生理解“时间匆匆,需要珍惜”这个道理的。因为他没有命令,没有警告,只是让你和他一样看见时间是怎么流逝的,所以更感人,也更育人,能惊醒每一位学习这篇课文的学生,每一位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
一个人说他感冒好了,可能我们没有什么感觉,原因是我们只看见了结果,没有看到过程。但他要是把他怎么感冒的,感冒了如何如何难受,吃了多少药,打了多少针,受了多少苦才见好等呈现给我们,我们肯定会一下子感同身受。因为我们通过他的描述和他一起经历了感冒。朱自清的《匆匆》就是这样的,其不但告诉你要珍惜时间,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流逝,还清清楚楚地告诉你时间是怎么流逝的,给人强烈的紧迫感,似乎让你不得不珍惜时间,与时间赛跑,最终站在与时间决赛的领奖台上,释然道:“我终于跑赢了时间,我终于没白走这一遭。”这样的描写多么真实,又多么亲切、自然,在情景中感叹时间,让你看到时间流走的脚步,让你感受抓不住时间的悲哀。
首先,本来时间是怎么流逝的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知道也不知道怎么形容。以为时间流逝的方式高大上,神秘莫测,无法描述,也没有办法说清道明。但是朱自清在《匆匆》里用了短短几百字,就再现了时间流逝的情景,让无影无踪的时间,以他和我们“看见”的形式出现,让情景成了时间流逝的承载者,给读者以旁观者的视角,让我们明明白白地看清楚时间流逝的样子。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时间是金钱,时间也是生命,试想你看见金钱或者看见你的生命在具体的时间里、事件中流逝,你会作何感想?医院里与病魔做斗争的病人告诉了你;生意场上为了一个单子争得你死我活的事实告诉了你;亲人之间为了争夺遗产变得六亲不认的残酷告诉了你。可惜大多数人都在乎金钱,在乎生命,唯独不在乎时间,拿上手机刷短视频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参加一些无聊的饭局,一顿饭几个小时就过去了;站在那里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几个小时也就过去了,等等。时间“匆匆”,可是我们面对“匆匆”的时间却无动于衷,甚至心安理得地在浪费。真希望小学生,从学习了这篇课文开始珍惜时间。虽然说,只要意识到珍惜时间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但笔者还是希望小学生从现在,从此时此刻开始珍惜时间,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能让他们走得更远。
其次,用情景渲染气氛,让你读课文时更能感觉到时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流逝的紧迫感。但是有些时间我们能珍惜,如可以不刷短视频,可以不聊微信、QQ,可以不参加不必要的饭局,可以抓紧时间学习、不拖沓等。但是有些时间我们怎么珍惜呢?饭是一定要吃的,觉也是一定要睡的,学习也一定是需要的,工作更是我们生活的来源等,尽管如此,他还是让你知道,时间有限,时间在走,在工作、学习中依然要格外地珍惜时间,给时间应有的价值,给时间应有的重量。但是作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面对无处无时不在流逝的时光时,似乎要放弃了,自问“我能做什么呢?”“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是的,能留下什么?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的日子,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的时光,能留下什么痕迹呢?学习了这篇课文,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对五花八门的信息,能守住初心,坚定目标,充分利用自己的时光充实自己,让自己茁壮成长,或许就是《匆匆》这篇课文要告诉他们的真理,也是这篇课文要实现的教学意义。
《匆匆》这篇课文不但结构精巧,层层递进,而且语言优美,节奏流畅,字里行间都能让你感到美,更感到时光“匆匆”、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怅惘。是的,时间从来都是一去不复返的,如同我们的生命不能重来。但是反观现在,无论是大人还是学生,拿上手机,打开短视频,一刷就是几个小时,好像时间多得用不完,与课文中的时间逃也似的,见缝插针,毫不停留、毫不犹豫地流走,形成鲜明的对比。《匆匆》告诉我们,时间不等人,你用他,还是不用他,你爱他,还是不爱他,他都在走,不左顾右盼,也不等你、恋你。真像朱自清写这篇散文时的心情一样,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你只有无奈。但与此同时,他又何尝不是提醒人们爱惜时间,如珍惜生命一样地珍惜时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