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锴
(皖江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1)
智能媒体是指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时代智能技术重构信息生产与传播流程的媒体。[1]现阶段,智能媒体生态系统日趋完善,人类社会大步迈入了“智媒时代”。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并“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文件指明了高校如何利用智媒时代的新技术、新理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方向问题。然而,技术本身的特质是冰冷的,高校应积极应对智媒技术使用过程中的阻碍性因素,趋利避害,群策群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所释放的技术红利,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增能提质、创新发展。
智能媒体技术作为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产物,它的融入在极大程度上重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生态与舆论格局,[3]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与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对内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队伍建设、方法选择以及内容供给方面的问题。
首先,有些高校存在思想教育政治队伍结构不够优化、复合型人才匮乏、专业技术人才素质不高等问题。有些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智媒技术培训,对新兴科技的应用仅止步在发微信、建群号等简单操作。同时,智媒时代的社交形式决定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强化,这不可避免弱化了教育主体的权威性。
其次,虽然智媒时代赋予了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教学载体与方法,但在方法选择方面面临着很大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理论灌输,虽就育人成效而言较为稳妥,但却缺乏创新性与时代性。当思政教育者面对智媒平台中良莠不齐的数据信息时,信息的筛选与甄别又成为了一项困难且耗费精力的工作。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智能媒体中的娱乐资讯、生活交流等信息的增长速度快,尤其是在智能算法的推送机制下,大量的碎片化、浅薄的信息堆满了学生的认知空间,其中所隐藏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极易造成青年学子的价值迷失。同时,虽然提升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程度,但是智能媒体却并没有从法制、政治、文化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内容支撑。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智能媒体的融入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也为其创新发展、结构变革提供了不少机遇。
首先,智媒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提供了技术驱动力。在智媒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存储、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逐渐普及,其中的技术理性能够弥补人类感官理性中的薄弱点,提升思想政治决策的科学化程度。同时,得益于智媒平台的个性化与多元化特点,智媒体传播更容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传播。新时代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处理、学生用户画像、智能筛选等技术,整合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与社会机构的信息,刻画出各方发展路径的动态数据,及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
其次,智媒技术有利于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深化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依托于智能媒体自动化、科学化的运行管理机制,教育者得以从繁杂、重复的机械劳动中脱身,从而更加专注于自身的立德树人事业,使教育回归人文本真,引领学生朝着更高的人生信念与价值目标奋进。
最后,智媒技术是一种高效便捷的教育评价工具,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有助于提升评价活动的科学性。一方面,智媒技术具有“支持过程性”优势,能够通过对受教育者心理动态与日常行为的实时追踪,构建出能够反映学生思想状况的精确模型,并据此制定教育计划。另一方面,智媒技术具有“全面推动性”优势。智能媒体借助科学的算法与敏锐的传感器,能够将隐藏在细枝末节处的情绪变化、道德偏离与行为转变量化为显性数据,并对此类数据进行筛选、整合、分析,在实现思想数据共享的同时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全面性。
高校在应用智媒手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拓展教育的技术手段与内容要素,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价值。在“信息爆炸”的智媒时代,一些隐性价值观念借助互联网以及智能终端的便捷性悄无声息地影响着青年学子,甚至可能入侵他们的思想、扭曲他们的心灵。因此,必须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舆论引导与价值领航。要利用智媒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调轨变阵,围绕青年学子的特点与行为习惯开展工作,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技术方法与互联网思维理念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依托智媒技术的交互性、分离性与即时性特点协调教育理论宣教、价值引领、榜样树立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关系,促进多种方法、多元价值与多维理论的协同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
智媒时代的信息具有较强的隐匿性与去中心性,一些看似客观中立的信息很可能隐藏了高度的价值倾向。高校应当把握智媒时代中的信息生产与流通特点,强化顶层设计,维护思想政治教育的纯洁性与权威性。国内高校应当明确政治方向,做到“平时不惹事,有事不怕事”,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阻击战”。要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性,将智媒平台看作国家的主权空间,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捍卫国家主权完整。还要坚持依法治理,给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赋予相应的法律责任,对违背《网络安全法》规定事项的行为及时给予惩处,营造出安全、清朗的网络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借助智能媒体思维拓宽视野,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的理解。一方面,要站稳政治立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养学生思想品德、厚植学生爱国情怀,教给学生明辨是非能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还要从互联网思维中变通传播思路,根据青年学子的个性与喜好调整铸魂育人的方式方法,增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要坚持平等性原则,增进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有效性。把握住智媒时代网络社会发言愈来愈自由、交流愈来愈平等的交往规律,从学生爱听、爱想、爱问的话题出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此外,还要依托智能媒体维持教育主客体沟通的便捷性与长效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借助发达的互联网与精准推送技术,聚焦社会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化解智媒平台中的潜在的风险,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铺平道路。
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托举下,智媒时代顺势而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主动切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以新兴科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基础支撑,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占领舆论高地,实现思政教育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第一,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以先进的智媒技术把握学生行为规律、塑造学生正确思维。要善于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脸识别等新兴技术手段,以技术的泛在性与便捷性长效跟踪、精准记录并实时反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整合学生的心理发展与行为动态数据,分析每一位青年学子的性格特点与思维品质,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第二,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按照线上线下两头抓、两手硬的基本管理原则,汇聚辅导员、党支部班子成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力量,打造全员、全线、全周期的协同治理机制。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堂、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协同保障机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朝着融合化、创新性方向发展。
第三,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健全资源共享共建机制。高校作为各类教育要素的聚合体,其下辖的监管部门、党支部、二级院系、学生组织等各机构掌握着不同的数据资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将这些资源整合串联,使得各部门所掌握的信息无法高效流通,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智媒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应当重视数据联动,及时更新储存硬件、操作系统以及数据交换接口,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扭转各为其主的信息使用局面,打造出快速、精准的数据共享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政治性,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秉持“育人先育己”的原则,坚定自身政治立场,提升自身政治素养,使教学活动沿着正确的政治轨道平稳推进,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筑牢根基。
同时,必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技术运用能力。针对当前国内高校在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意识差、手段旧等问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还要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技术保持较高的敏锐度,在生活与教学活动中处处学技术、处处用技术,汲取智媒技术中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先进的工作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注入科技动力。
另外,还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理论武装。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每一位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并着重强调“知识是根本基础”。[4]为回应总书记的殷切寄语,高校应当注重思政理论知识的沉淀,对于智媒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过硬的科技适应能力仅仅是来自时代的外部要求,还应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水平,以此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
在智媒时代,各类信息繁芜庞杂,各大传播主体在有序竞争的过程中总结提炼出了“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把握住智媒时代传播样态的迭代节奏,满足新时代青年学子日渐增长的信息需求,就必须从传媒行业“取经”,将“内容为王”转化为自身的教育内容创新理念,创作出站得稳、立得住、鸣得响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品。
第一,以学生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迫切需要为着眼点,专注内容优化与价值引领。在内容生产过程中,教育主体必须以坚定的斗争精神抵御网络社会中的不良思潮侵袭,引导广大师生明辨是非、坚守前进方向,主动发现并纠正内容传播过程中因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而产生的错误价值观与畸形意识形态。要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通过融入英雄故事解读、革命事迹宣讲及建党精神弘扬等多样化思政内容方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厚重感与时代适切性,以高质量的内容建设传递正能量、奏响主旋律。
第二,结合学生的内容接收习惯创新内容传播方式。通过调动智能媒体学生用户的自主性与参与度,改变传统“单向投喂”的信息传播形式,可由学生个人决定何时、何地以及何种方式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也可以继续拓宽内容传播渠道,将AI导读、用户画像、大数据精准推送、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以形式新、可参与且富有创意的手段转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内容,让学生在优质的感官体验中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认同。
教育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在智媒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站在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以智媒技术为工具和载体,建设出科学、合理、标准精、反馈足的多元评价机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第一,提升过程性评价在评价活动整体中的占比。智媒时代的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带来了“重内部规律提炼、轻外在表象呈现”的信息处理理念[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吃透该理念的精神内核,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优化教育过程中各类要素的评价方式,提升情感态度、心理健康、综合素养等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在评价活动中的权重,精准评估、反馈并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第二,除重视过程性评价外,还要打造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互相穿插渗透的综合评价体系。认清学生的书面成绩以及未来的社会成就不是判断个人思想政治素养的决定性因素,他们在学习中所展现出的积极向上、勇于担当、创新精神应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此外,要将学生对思政教育主体、载体的认同度、接受度与满意度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围绕唯物主义辩证法,从不同方位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将评价的范畴延伸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全要素上,以评价活动反映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及教育理念的优化程度。
第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提升学生、教师、家庭、社会以及政府部门在评价活动中的主体性。借助智媒时代传媒载体的流动性与灵活性,构建“实施—评估—反馈—再实施”的评价体系闭环。在该环的运作过程中,要有机融合思政教育工作者互评、组织结构总评、社会主体参评、教育部门终评等多元评价方法,倾力打造多方主体相协调、同助力、共发展的和谐教育环境。
智媒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样态变革提供了实践空间。作为新兴信息传播载体,智能媒体深刻而全方位地改变了当代青年学子的思维情感、行为模式与交往态度,这种塑形与变革佐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科学把握智媒时代发展规律,注重理论探索与实践深化,并以技术推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渗入,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与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