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真,追求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为例

2023-02-20 11:16:24关雪丽
新课程 2023年16期
关键词:老支书老汉洪水

文|关雪丽

一直以来,阅读都是人们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至关重要。那怎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回归本真,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教师应引领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感受语言魅力,培养人文情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追求有效课堂导入,先声夺人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诚然,上课伊始,有效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气氛一开始就变得活跃起来,从而使学生迅速进入当前的学习状态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课前导入的方式灵活多样,具体选择哪种方式因文而异。有的课文适合情境导入,感染学生;有的课文可用猜谜导入,激发兴趣。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桥》一课时,就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桥》是一篇微型小说,文章虽短,却感人至深。课前,我播放了一段咆哮洪水的短视频,再现一种危急情势。视频中,只见肆虐的洪水如一头头被激怒的雄狮吼叫着奔涌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让人胆战心惊,不寒而栗。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大气也不敢出。

视频播放结束后,我相机向学生提出了问题:“看到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A:“这洪水好可怕呀,让人两腿发软。”

学生B:“这洪水真吓人,太恐怖了。”

学生C:“我感觉这洪水像一头头猛兽,随时要把人吞噬。”

学生D:“我觉得这洪水就像魔鬼般面目狰狞,让人心生恐惧。”

我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同后继续追问:“如果你们当时就处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中,你们会怎么样呢?”

学生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大家的回答如出一辙:“肯定第一时间逃生。”

我相机总结:是呀,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出于求生的本能反应,每个人都会想到逃生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近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在咆哮的洪水袭来时,并没有选择自己逃生,而是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这节课就在我创设的先声夺人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二、追求有效课堂提问,品读感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上课的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漫无边际,过于细碎,由于这种烦琐的课堂提问将文本解读得支离破碎,因而学生的理解多半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课文的重难点精准设计中心问题,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这样的提问,其有效性是可想而知的。

在教学《桥》一文时,我首先抓住了课文的一个核心问题进行提问:“这篇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老支书?”它就像一个个教学环节的支架,也是贯穿整个课堂的一根线条。我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抓住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对烘托老支书高大的人物形象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要重锤敲打文中描写老支书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因为这些关键性语句,能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因此,我先从环境描写入手,在感知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先找一找课文中多处描写洪水的句子,如“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我将这些句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后,再让学生读一读,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读、对比读,让学生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再发问:“当洪水袭来,从睡梦中惊醒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出来?”

学生A:我从“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在水里”这句话感受到当时的村民已经知道大事不妙,心里肯定一下子紧张起来。

学生B:我从“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这句中的“你拥我挤”感受到当时的村民惊慌失措,慌不择路。

学生C:我从“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这句话中感受到毫无防备的人们在洪水到来时惶恐、慌乱的情形。

这一问,旨在让学生感受洪水肆虐时人们的极度恐慌,也是为了衬托下文老支书临危不乱的优秀品质。在学生感受了洪水肆虐和人们的恐慌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整个村庄这一百多号人毫无秩序地一拥而上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会有怎样的后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

学生A:因为人多拥挤,有些人可能还没上桥就已经被推倒而发生踩踏事故。

学生B:妇女儿童或老人因为行动较慢,他们肯定会被挤到最后面而过不了桥。

学生C:如果大家都争着过桥,桥可能承载不了重量而轰然塌下。

最后让学生议一议,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感觉怎样?学生的回答直指“心急如焚”“惊慌失措”“心惊胆战”“心惊肉跳”等。通过这一找、一读、一说、一议,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和人们的恐慌。由于环境描写营造出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也为下文描写老支书舍己救人的壮举做了铺垫,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优先考虑把环境描写作为了教学的切入点。

在学生品读了环境描写的句子后,我再以文章的核心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支书?”来引导学生关注在这危急关头,年迈的老支书在慌乱的人群中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引导学生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找到描写老支书掷地有声的语言描写、干脆利落的动作描写、让人心生敬畏的神态描写等的句子进行深度研读,从而感受老支书临危不乱、大公无私的光辉形象。学生从文中找到了“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等相关的句子,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老支书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

在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了人物形象后,我再回到题目,进行难点探究:为什么课文以“桥”为题,而不是以“老支书”或“一位老汉”为题?因为有了前面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所以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说出:题目中“桥”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也是一座危难时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希望桥”,更是一座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起的“生命桥”。如果用“老支书”或“一位老汉”为题,只是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就显得比较平淡了。

由此看来,教师在课堂上精准设计的“中心问题”,指向了文本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对教学重难点能有准确的把握,也带动了一些子问题的提出,更好地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追求有效语言训练,激活思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以及思维的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事是依托文本,通过有效的语言训练,引领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激活思维,使之处于活跃状态,穿行于文本之中去发现、去感悟、去表达。

在教学《桥》一文时,我在课堂上通过落实有效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真正把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能力,使学生在训练中提升语文素养。

(一)关注语言形式,落实语言训练

这篇只有五百多字的微型小说,其语言形式很有特点,与我们平常所接触的文本有所不同。文中多以短句呈现,自然段也极为简短,多以一两个短句组成。如文章开头的两个短句:“像泼。像倒。”就以极其精妙的语言形式,把雨水之大、来势之猛刻画得淋漓尽致。如何让学生感受这语言精妙的韵味,我先通过“增补对比法”让学生进行品读,把原句置换成“瓢泼大雨从空中泼洒下来,倾倒下来。”并指导学生反复对比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短句那精妙的语言形式所带来别样的表达效果,再通过“迁移运用法”练习说话,让学生说一说:屋子真热,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这棵树真大,像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还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让课堂成为真正的思维训练场。

(二)聚焦关键词语,感受语言魅力

学习语言是语文学科的特定任务,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教材,细细分析课文的关键词语,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如文中有两处这样写到:(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2)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品味这两句话中的“揪”和“推”,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看似矛盾,却意味深远。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把它们“揪”出来后进行“重锤敲打”,并让学生在品味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问题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在危急时刻,老汉在“揪”和“推”时的心理活动,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老汉言行的鲜明对比,就能悟出老汉一开始那样做,是因为儿子违反了纪律,他感到气愤和痛心,表现出一个老党员崇高的党性;而此时,群众已经安全过桥,木桥马上就要垮塌,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儿子,表现出的是一个父亲伟大的爱。通过推敲这一“揪”一“推”,学生就能体会到老汉在亲人和群众面前以身作则、爱子心切的崇高形象。

此外,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分别体会老支书对小伙子两次“吼”的不同意义。我结合课文第14 自然段和第17 自然段这两处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因为这两处的环境描写也衬托出老支书沉着冷静、不徇私情的高大形象,在对比阅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老支书第一次“吼”是站在“党员”的角度,第二次是站在“父亲”的角度,由此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老支书对群众的大爱中深藏着父亲对儿子的真爱。

(三)加强读写结合,拓展语言运用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应为语文课堂教学之道。诚然,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并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座桥,演绎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虽没有豪言壮语,却感人至深。这时,我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回归生活,通过课件出示最美逆行者的图片,那一幕幕催人泪下的画面,点燃了学生写作的火花,我抓住这堂课的契机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画面,写一写心中“最美的逆行者”,在课堂实践中有效地落实了语言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语文教师要守住这“一亩三分地”,让学生在浓浓的语文味中感受语文学科的别样魅力,达到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将语文学习变成一种乐趣、志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老支书老汉洪水
乡村老支书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咱村的老支书
老支书
刘老汉笑了
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老支书
刘老汉的烦恼(连载)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22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又见洪水(外二首)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25
洪水来了
幼儿画刊(2016年8期)2016-02-28 21:00:52
论设计洪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