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丽萍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5)指出,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全面阐释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此背景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集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资源,打造学科高原、高峰,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共识和行动。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多个学科和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学科建设已形成特色优势和战略布局,积累了各具特色的学科建设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孙正聿,2020;李学保,2021;李枭鹰,2021)。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从20世纪50~60年代欧洲语言专修班开始,目前已发展为本硕博贯通的一体化体系,并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科与学术体系不断成熟。经过70余年的跨越发展,国际中文教育实现了学科地位渐显化、学科研究精细化、学科体系国际化(李泉,2018)。在此基础上,聚焦学科特色与学科责任,构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日益显现。
评判一个学科或分支学科的成熟度,一要看理论方面,包括对象、方法、学科结构体系、理论体系等要素的成熟程度;二要看实践方面,即该学科的思想、方法、成果在实践中被应用、被检验并发挥特有功能的程度(安文铸,1997;李旭,侯怀银,2022;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三大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2022)。由此分析,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与学术体系建设也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我们对学界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分析,学科理论可以包括学科名称、内涵、定位、对象、范围等要素,学科实践则可以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分析;学术理论可包括该学科重要的概念、命题、理论,学术实践则可以从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学术项目、学术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高水平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成果的获得需要有基础稳、视野广、占位高、实力强的支撑体系,对国际中文教育来说,学科体系中的支撑要素主要定位于承担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任务的高校与师资队伍,学术体系中的支撑要素主要定位于研究者、管理者等人力因素,以及学术组织、学术刊物等平台因素,由此形成以教师、研究者为主体,以高校或主管机构为指导和支持,依托学术组织、学术刊物等平台,建构学科与学术理论体系,产出实践成果的综合系统。
从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到国际中文教育,名称的更迭体现了学科内涵、学科定位的变化,这一变化也体现于学术研究的实践领域。根据我们对 1993~2023年期间3000余篇学术文章主题词的初步分析,早期的研究除“华文教育”外,以“汉字教学”“词汇教学”“课堂教学”等基础性、应用性研究为重点;而2019年至今的研究中,“华文教育”“中文教育”“文化传播”“东南亚”等理论性、对策性问题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但总体来说,关于学科的内涵与定位,国际中文教育与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海外的中文教学、海外华文教育、海外汉学研究等之间的关系,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与事业属性,以及该学科是独立的交叉学科,还是多学科交叉,其中核心学科与辅助学科的关系等关键问题都还存在较大分歧。在上文所讨论的学科与学术建设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支撑体系综合系统中,学科内涵、学科定位等“是什么”的问题是关键因素,它将决定“做什么”“为何做”“如何做”等学科建设问题以及“做得怎么样”等学科评估问题。只有在学科内涵明确的基础上,学科特色才能更加突显,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才能更加精准,也能更利于学界聚焦学科特色,对标学科责任,汇聚学科资源,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