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安琪
(华东师范大学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国家语委全球中文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在一级学科与专业学位类别中增设“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代码为0453,可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表明它是在教育学门类下的一个具有一级学科地位的专业类别。它的增设意味着国际中文教育高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赵成新,2022)。我们应该抓住此次学科专业发展的契机,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加速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
守正,是指要坚守正道、遵循规律。在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中文作为第二语言为核心,培养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和教授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教师。这是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放弃以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国际中文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是指在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中,我们要围绕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使用,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丰富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扩大国际中文教育的外延。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与学科的交叉都能为国际中文教育带来创新,如中文纳入国际教育体系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则是在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产生的新概念;对国际中文海外传播、国际中文政策与规划、“中文+”等的研究则受益于国际中文教育与国际传播、国际政治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加速学科发展,将国际中文教育尽早列入教育部一级学科目录一直是国际中文教育界众多学者与一线教师的梦想,但一级学科的建设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需要以一级学科设置的基本条件为导向,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不断缩小差距,实现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质的飞跃。
首先,要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在原有学科研究中,我们有自己较为清晰的研究对象,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既要加强对原有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教与学的研究,又要拓展新的与之相关的研究对象,如将各国的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使用情况纳入我们的研究中,并将新拓展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的研究之间明确界限。
其次,要建设自成体系的理论、知识基础与研究方法。我们原有学科理论薄弱,缺乏具有鲜明学科特点的理论、知识体系与研究方法。近年来,业界不少学者在不断呼吁加强学科理论体系、知识体系与研究方法建设(如刘利,2019;吴应辉、梁宇,2020;吴应辉,2022等),但要真正构建属于自己学科、与其他一级学科之间有清晰界限的学科理论、知识基础与研究方法,还需要大量扎根国际中文教育实践的长时间探索。
第三,要有意识地构建不同的分支学科。一级学科的建设,需要多个明确的二级学科的支撑,目前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尚未形成边界清晰的下位学科。我们可以考虑以“教-学-用”为主线,尝试构建国际中文教育的下位学科,如以“教”为核心的国际中文教师教育;以“学”为中心的国际中文教学;以“用”为基础的国际中文传播、国际中文发展等。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本领域内开展了较长时间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具有一定规模的师资队伍,社会对本学科培养的人才也有较为稳定和一定规模的需求。如果我们能够在守正中厘清自己与其他学科的清晰边界,在创新中形成自己学科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与研究方法,并且在不断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中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我们距离实现自己的梦想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