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斌,李 欣,史方欣
(1.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2.西安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1]步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面临新环境,同时也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大学生思政课学习不再局限于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浅层次了解,而更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入脑入心”和思政课“获得感”提升,对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资料拓展、案例创新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满足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个性化、差异化需要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背景下,高校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实践。作为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的有益探索,案例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大学生思政课参与度、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可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政课“抬头率”和“获得感”。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高校开展思政课案例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从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现状出发,对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进行思考,有益于丰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开展案例教学是高校积极响应各级党委和政府进行思政课改革号召的重要体现,是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作出重要要求。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这要求思政课改革要强化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传统“满堂灌”“一言堂”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思政课学习需要,也难以适应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要求,迫切需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案例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让思政课教学更接地气、更入人心,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思政课的独特魅力。开展案例教学也成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思政课改革精神的重要体现。
开展案例教学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一堂优秀的案例教学课,是案例与教学主题紧密衔接、案例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案例与大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课程。案例教学的高要求促使思政课教师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力,加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深度研究,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通过课前对案例导入、案例分析过程的设计,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设计能力;通过课中积极发挥教师对案例分析的主导作用,并积极调动大学生案例教学的参与,提高了思政课教师教学组织能力;通过课后对案例教学的“得”与“失”进行反思,提高了思政课教师教学反思能力;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和案例的深度研究,可以将教学内容向教学研究成果进行转化,提高了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案例教学的特征包括教学资料生动性、教学方式创新性、教学内容丰富化、师生互动多样性和教学参与广泛性等。通过合理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加强大学生对案例的深度思考和分析,引发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并加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入理解,从而达到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目标。因而,开展案例教学成为落实思想政治理论“三进”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方式。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思政课案例教学取得了突出成绩,案例教学方式得到高度重视、案例教学资源不断拓展、案例教学参与度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显著提升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针对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呆板、难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案例教学可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政课参与积极性,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的重要途径。在笔者开展的针对C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调查中,大学生对案例教学认可度较高,普遍认为案例教学具有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大学生注意力、契合大学生学习需要等优势。针对B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调研发现,相对于“照本宣科”的教师,擅长案例教学的教师教学评价分值更高;相对于较少使用案例的教师,较多使用案例的思政课教师教学评价分值更高。案例教学方式在高校受到高度重视,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思政课案例资源平台建设不断推进,高校案例教学资源不断拓展。一方面,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不断拓展案例教学资源,成为增强思政课案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信息化时代,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思政课教师可以更为便捷获取不同案例资源,案例教学素材更为丰富。另一方面,思政课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为拓展案例教学资源提供更多选择。在党和政府对思政课教学的高度关注、各高校积极参与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形成了以教育部为主导、各高校协同推进、思政课教师广泛参与的思政课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格局。全国性思政课案例资源共享平台和基于高校自身特色思政课资源共享平台纷纷建立。此外,思政课教学研讨交流为高校案例教学提供新契机。通过参加高校思政课教学研讨活动,拓展了教师了解思政课教学案例信息的渠道,深化了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案例的理解,为高校推进思政课案例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案例教学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配合,这增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合理开展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合作意识,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借助于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及时得到大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反馈信息,有助于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教师也可从案例分析过程中受到启发,发现教学不足。对大学生而言,借助于案例教学方式,大学生可以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强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调研发现,部分高校将案例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创新的首要选择,部分高校积极为思政课案例教学提供政策、人才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思政课案例教学形成了“高校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师积极落实、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思政课涉及学科较多且教学内容丰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例,该课程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教学内容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国防建设、外交建设和党的建设等。讲好思政课,除了要掌握不同学科知识、了解党的治国理政方针外,还需要积极推动教学方式改革。案例教学可以显著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通过对案例的深度挖掘,将案例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实现了理论知识的形象化和生活化,提升课堂趣味性,有助于大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思考,从而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调研发现,在采用案例教学的思政课堂上,大学生到课率和抬头率均有所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案例教学改革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案例教学还存在对大学生群体关注不够、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案例教学缺乏全面认识、部分思政课教师选择的案例“不适当”、思政课高质量案例资源相对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改革效果。
在数字化时代,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对数字技术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有天然的偏好。同时当代大学生对时代问题的敏感性较强。这就要求开展案例教学要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深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然而,从案例教学实践来看,对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需要、学习特点关注不够,导致在案例选择、案例呈现中出现忽视大学生需要的问题。一是在案例选择中忽视大学生学习需要。部分教师选择的案例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选择的案例存在“过老”“过时”的问题,大学生难以从案例讲解中“感同身受”,部分教师选择的案例时代性不足,难以调动大学生积极性。二是在案例呈现中忽视大学生的学习需要。部分教师对案例的呈现仅仅采用传统的文本呈现方式,忽视了现代媒体的多样性,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够。
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案例教学缺乏全面认识。一是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过程缺乏全面认识。案例教学涉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等环节,但部分教师难以在这四个环节中全面掌握案例的操作与应用,因而也难以发挥案例教学优势。二是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目标缺乏全面认识。思政课教学要求将大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同时注重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培养。而部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存在弱化或忽视某一方面目标的问题,难以做到三者兼顾,或是存在三者都有涉及,但深入性不足的问题。三是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内容缺乏全面认识。部分教师将案例局限于特定教材和领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存在密切联系,如不同思政课程之间联系密切,案例教学资源的获取可从不同思政课程中获取,但部分思政课教师还存在视野狭窄问题,将教学案例局限于单一领域或单一课程。
将案例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是案例教学重要的环节。然而,由于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案例教学存在认识偏差,认为案例教学就是在思政课堂上举例子,混淆了案例教学与课堂举例的区别,将两者等同起来。思政课案例教学要求注重时效性和现实性,既要紧随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络,又要落地现实、从实际出发,思政课案例教学意义在于让大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通过案例引发大学生深入思考,开拓大学生创新思维,促使大学生自主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提升自我目的。课堂举例内容范围相对广泛,其例子既可以是有迹可循的发生之事,也可以是毫无根据的虚拟之事,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明白某一知识点,课堂举例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及案例教学,两者不可混淆。由于混淆了案例教学与课堂举例的区别,部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存在“不适当”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为了案例而案例”,只关注大学生是否听的开心,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忽视思政课教学目的,课堂有效性输出不足,案例与教学内容契合度不高、衔接性不强,案例偏离教学主题。同时,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并非案例越多越好,关键在于案例是否能够支撑理论。过多使用案例会增加教学负担,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此外,部分教师对案例缺乏全方位了解,难以将案例与理论有效结合,出现案例讲解和理论认知“两张皮”或者案例分析“浅尝辄止”的问题。
思政课高质量案例具有能高度契合思想政治理论、与现实联系紧密、思想性与教育性相统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特征。对思政课教师而言,高质量案例可以为思政课教师讲述思想政治理论提供更为鲜活的资料,弥补其教学能力可能存在不足的缺陷;对大学生而言,高质量案例可以助力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并加强其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度理解。当前,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虽拥有较多案例资源,但案例资源却面临素材老旧、质量不高、深度挖掘不足等问题,思政课高质量案例资源相对匮乏也成为影响案例教学的主要障碍。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通过推动案例教学改革,提升案例教学实效性等手段,构建有生命力的思政课堂。
进入新时代,应加强对案例教学主体的研究,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理念。一是加强对大学生群体思政课学习需要的调查。应制作大学生思政课学习需要调查问卷,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学习态度和思政课学习方式的调查,了解其对网络技术、新媒体教学手段偏好、思政课关注点等方面的信息,总结当代大学生思政课学习需要特征。二是将满足大学生思政课学习需要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是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主体,思政课案例教学效果好不好,大学生最有发言权。应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满足大学生思政课学习需要作为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作为衡量案例教学的重要标准。如在案例呈现中应兼顾大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偏好,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案例,又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水平。
加强对案例教学的全面认识,是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教学应实现全过程管理、全目标培养和全课程选择。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案例教学过程、案例教学目标和案例教学内容的全面认识。在教学过程方面,案例教学是全过程管理。应实现对案例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组织、案例教学反思和案例教学研究等全过程的管理,在案例教学全过程中加强对案例教学理念、目标和原则的深度把握,切实发挥案例教学优势。在教学目标方面,案例教学是全目标培养。开展案例教学应兼顾大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培养,在案例教学中提升大学生案例分析能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并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内容方面,案例选择应是全课程选择。思政课教师应深入研读不同思政课程,实现不同思政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从不同思政课程中选择合适案例。
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案例的“适当性”,“适当性”的案例有助于实现案例教学效果,不适当的案例则背离了案例教学的初衷。具体而言,一是选择贴近现实、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案例。从贴近现实来看,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殊印记,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现实发展需要,思政课教学要能够回答大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在实践中获得进步与提高;从贴近教材来看,仔细研读教材,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是案例选择的前提之一,离开教材,案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贴近学生来看,只有让大学生感兴趣,符合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案例才能调动大学生积极性,激发大学生求知欲。思政课案例教学中应以贴近现实、贴近教材、贴近学生为准则选择案例。二是选择的案例要适度。即选择的案例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应把握案例的数量。应以所要讲解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为依据,综合考虑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等因素,选择数量适中的案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讲解的佐证材料。三是选择有利于加强师生互动的案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案例教学的实质就是开放性、参与性和师生的高度互动性,甚至可以说,师生的互动程度可以作为案例教学成功与失败的重要衡量标准。”[3]应本着可以加强师生互动、促使大学生广泛参与、深度参与的原则,选择思政课教学案例。
建立高质量案例资源库是新时代高校开展案例教学的重要要求。具体而言:一是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思政课高质量案例资源库的格局。应在教育部建立的案例资源库的基础上,通过各个高校的协同推进,建立各高校合作开发的案例资源库。同时,作为案例教学的实施者,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加强对案例捕捉的敏锐力,加强从社会生活、新闻报道、国际事件等方面挖掘案例。二是加强高质量案例资源的开发与挖掘。可围绕特定知识点,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对选择的案例进行深度挖掘。如可围绕北京冬奥精神的具体案例,深入分析北京冬奥精神的传统文化因素,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运用互联网技术活灵活现的向大学生展现文化自信。三是加大高校对高质量案例资源库的支持力度。高校应以国家重视思政课建设为契机,加大思政课高质量案例资源库的制度支持、经费支持、人才队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