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安玲,谢安国
(安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这一重要论断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红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将地方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2]。遍布神州大地的红色资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独特而亮丽的红色景观。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实践中留下的革命遗址、革命旧居、“红色地标”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等宝贵资源,是物质形态、文学艺术形态与精神形态构成的综合体。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即遗址遗迹、文物、文献、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有形的物质实体。文学艺术形态的红色资源即歌曲、歌谣、诗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即物质形态、文学艺术形态的红色资源的抽象和升华。
地方红色资源是一个空间范畴,是对红色资源的具体限定,强调区域特性、地方特性。地方红色资源是党领导人民在地方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继承和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载体的总和,是当地人民群众在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等伟大实践中留下的历史遗存与印记,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独特性,同时具有稀缺性,是地方人民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激励地方人民迎难而上、踔厉奋发的精神力量。同样,地方红色资源是由物质形态、文学艺术形态与精神形态构成的综合体。
安康市下辖1区1市8县,这块红色热土浸染着革命先驱的赤诚热血和英雄烈士的奉献牺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宣传新思想,传播马列主义,播撒革命火种,进行革命活动并创建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在安康成立,10万安康籍青壮年参军参战,各主要战场都有安康儿女同日本侵略者拼杀的身影,留下姓名的抗日阵亡将士有2400多人[3];解放战争时期,安康是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46年6月中原解放区部队到陕南,至1950年1月镇坪县解放,历时3年7个月,许多安康儿女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安康走出了革命先驱廖乾五,走出了何振亚、沈启贤等开国将军。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三苦”精神、“巴山精神”等,都是红色基因传承发展的体现。
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一是革命战争时期系列革命遗址遗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三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都曾在安康南征北战,创建革命根据地。贺龙、徐海东、程子华、郑位三等革命前辈,在安康留下了光辉的足迹[4]。现有旬阳市(县级市)高中宽指导员、尚班长烈士墓,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成立地旧址等。二是安康地方党组织活动系列革命遗址遗迹。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王力、刘文彬、刘华等于1938年建立安康地区党的组织——中共安康地委,以汉滨区为中心,扩大到旬阳、石泉、岚皋、宁陕、汉阴、平利、白河、紫阳等县,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发展抗日武装,开展统战工作,为党培训和输送了一大批干部,也留下了不少遗址遗迹。如,芭蕉口中共安康地委机关遗址纪念亭、宁陕县四亩地党支部旧址、岚皋县工作委员会遗址等。三是修建的革命烈士纪念馆设施、烈士陵园(墓)等。如枧沟乡苏维埃政权纪念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纪念碑,王莽山革命遗址纪念广场,汉滨区、旬阳、汉阴、石泉、紫阳、白河、宁陕、岚皋、平利、镇坪县的烈士陵园及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烈士陵园等[5]。四是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建立的纪念馆、教育基地、展厅、展览馆等。如,旬阳市(县级市)红军纪念馆、白河县“三苦”精神教育基地、“巴山精神”展示室等。五是重要人物故居及其他。主要有廖乾五故居、沈启贤故居、何振亚故居、李兆众烈士故居等,紫阳县东城门楼中原军区布告栏、汉滨区西药王庙戏楼、汉滨区五里铺飞机场等等。
文学艺术形态的红色资源。革命战争年代,安康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红三军、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的革命足迹。在抗日战争中,这里曾是川陕游击队、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根据地。这些革命武装力量和中国工农红军在安康生活、战斗时,当地群众和红军将士为适应革命的需要而创作出许多红色歌谣、红色歌曲、红色诗文。一是红色歌谣。红色歌谣广泛传唱于鄂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等陕南苏区。由于红军在安康有广泛活动,广大贫苦农民创作了许多歌颂红军、思念红军的歌谣。如当年流传在石泉的红色歌谣:“红军当年过石泉,领兵元帅徐向前;帮助建立赤卫队,迎丰街上扎营盘;斗倒土豪分田地,唤醒农民夺政权;撒下红色革命种,红花开遍秦巴山。”再如紫阳的红色歌谣:“离开镇巴过紫阳,翻过巴山天池梁。又下四川进西康,北上抗日保家乡。”①
二是红色诗文。旬阳人民热爱红军、支持红军、参加红军,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1932年冬,红三军贺龙部队过境旬阳,播下革命火种。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在程子华、徐海东的率领下于长征途中抵达旬阳,并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此先后建立了双河乡、潘家河区等地方红色苏维埃政权,组建了鄂陕游击师。期间在田间地头组织农民举办培训班、夜校、识字班并宣传党和红军主张。旬阳就流传着《潘家河人民想红军》的抒情长诗:“暴雨乌云不久长,风吹云散出阳光。但愿红军伯伯早回来,咱们这里拍巴掌。白云飞过想亲人,仰天看穿了红眼睛。红军老祖多保佑,但愿救星早回临。”[6]
三是红色歌曲。1935年春天,红二十五军某部营长孙光带领一支100多人(后来发展到300多人)的游击队来到旬阳潘家河,摧毁了国民党的乡公所,没收12户地主恶霸的财物分给贫苦农民,在潘家河九龙山建立根据地。当地人们唱起了《十送红军歌》:“一送红军帽哇,红星当头照哇,革命的红旗肩呀么肩上飘呀;二送红军褂哇,前后都开杈哇,威武雄壮骑呀么骑战马呀;……;九送红军行哇,热泪湿衣襟哇,千言万语表呀么表真情呀;十样都送全哇,小娃子走上前哇,要跟上红军,打呀么打江山呀。”《十送红军》有明显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陕南地方特色。
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一是陕南苏区精神。陕南苏区指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创建的“川陕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陕西省陕南地区的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的28 个县区”。陕南苏区红色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陕南地区苏维埃政权的普遍建立,形成了陕南苏区红色资源的精髓即陕南苏区精神。陕南苏区精神主要内容是建国执政的坚定信念、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精神[7]。苏区精神虽然是革命年代铸就,但仍历久弥新,是新时代陕南人民实现追赶超越的精神力量。
二是廖乾五革命精神。廖乾五于1886年2月18日出生在陕西平利八仙镇,1922年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文武双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政治军事干部”。在艰难辉煌的革命生涯中,转战全国10多个省市,历经了种种严峻复杂斗争形势的磨难与考验,始终信仰坚定地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1930年9月因叛徒出卖,廖乾五被军阀何健秘密杀害于湖南郊区。廖乾五革命精神包含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责任担当;舍去小家、顾全大家的无私奉献;传播思想、塑造新人的历史使命。
三是牛蹄岭战役蕴含的革命精神。牛蹄岭战役发生在1949年7月23日至7月25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五十五师、五十七师与国民党军九十八军、二十七军、六十九军和国民党主力新三军二五四师、二三五师围绕大、小牛蹄岭、塔梁等战略要地展开激战。经过连续40多个小时、19次反复争夺的拉锯战,共毙敌2000余人,生俘550余人。五十五师一六四团副团长孟俊岐和1200余名指战员为解放安康英勇牺牲[8]。人民解放军在牛蹄岭进行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战斗,不仅是革命先辈顽强奋斗的生动体现,更是革命先辈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牛蹄岭战役蕴含的革命精神包含坚定理想、排除万难的革命信念;英勇顽强、敢于担当的革命品质;浴血奋战、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上下同心、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
四是“三苦”精神。“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是白河人民半个世纪坚持不断治山创业的精神写照。白河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山大沟深,环境恶劣,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面对困境,白河人民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勇敢向贫穷和落后宣战,奏响砌“石坎坎”、端“金碗碗”之歌,坚持修田造地20多年,累计垒起总长3.5万公里,相当于7个万里长城的石坎,修成石坎水平梯田23.33万亩,在陕南土石山区率先实现人均一亩基本农田[9],初步解决了人民群众温饱问题。如今,白河县干部群众在实践中赋予“三苦”精神新内涵:领导苦抓以人民幸福为乐、干部苦帮以百姓满意为乐、群众苦干以增收致富为乐,这更彰显了新时代白河人民踔厉奋发的崭新精神风貌。
五是“巴山精神”。“巴山精神”源于巴山铁路站区,站区地处大巴山腹地,川陕交界处,襄渝铁路的中段。由于处于大山之中,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生活条件艰苦,但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在40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为基本内涵的“巴山精神”[10]。这是铁路人40多年安心山区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是新时代铁路人的共同价值和精神追求,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红色资源承载着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实践中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看,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在思想内容上高度契合、在政治品格上高度统一、在价值导向上高度一致。安康红色资源是鲜活、生动的地域化思想政治教育立体教材。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引导广大青年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命题。目前高校本科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六门: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前四门课以2023版教材为例阐述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
将红色资源融入四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有所侧重、突出重点、相互配合的原则。以牛蹄岭战役蕴含革命精神为例进行课堂教学时,“德法”课教学中注重从道德的角度突出革命精神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触动与影响,提升思政课的价值高度。“德法”教材第二章教学主题是“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这与牛蹄岭战役蕴含革命精神内涵的第一条“坚定理想、排除万难的革命信念”一致。“纲要”课教学中注重从历史的角度突出革命精神对于大学生担当时代责任和使命重任的影响,提升思政课的历史厚度。牛蹄岭战役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的前夜,此时的人民解放军承担着推翻蒋介石国民党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历史担当和使命重任。牛蹄岭战役蕴含的革命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在论述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中革命英烈为建立新中国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原理”课教学中着重从理论原理的角度突出革命精神对于大学生崇高品质的引领作用,提升思政课的理论深度。重点是在论述第三章第一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推进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牛蹄岭战役蕴含革命精神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概论”课教学中着重从现实实践的角度,突出革命精神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提升思政课的情感温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1]。推进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用红色文化淬炼理想信念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基础和优质资源。牛蹄岭战役蕴含革命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在论述第八章第二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此处采用激情教学,让学生创作并朗诵关于牛蹄岭战役的诗文等生动形式表达对先烈们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体悟到牛蹄岭战役蕴含革命精神支撑着中国人民自信地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从而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通过将牛蹄岭战役蕴含革命精神与四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让学生感到真实、亲切,可触摸,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可信度与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统一”[1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认识源于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与实践的对接才能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
在“原理”课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教学中,围绕“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讲授廖乾五生平:他自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到1930年因叛徒出卖而被国民党湖南当局秘密杀害的八年里,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面对敌人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从未动摇自己的信仰。在艰难挫折中,他不消沉不动摇、不抛弃不放弃,靠的就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和对初心使命的执着坚守。在学生大致了解廖乾五生平及革命精神后,教师再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廖乾五纪念馆、廖乾五故居、烈士陵园等地参观学习,这些真实、鲜活、丰富的物质载体可为学生提供可听、可看、可触摸、可经历的现场体悟。纪念馆中的每一幅图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件文物,都是学生了解廖乾五革命历程的重要资料。尤其是烈士陵园中廖乾五雕塑把革命人物当时的状态鲜活地表达出来,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廖乾五为坚守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一生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甘愿牺牲一切、挥洒热血的决心,对廖乾五革命精神有了更深感悟,在学思践悟中强信念、跟党走,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通过将地方红色资源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诱发学生的情感,使教学有潜移默化之效。增强思政课教学感染力与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网络育人工作成效,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3]。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一线思政课教师为主导,建好红色传播微平台,倾心打造红色微课堂。以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艺术研究中心创建的“安康微红”微信公众号为载体,通过互联网实现地方红色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网络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为例,首先,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好红色微信推送主题。“红色微信”是一种依托于微信,借助微信的发布、传播、转载、评论等技术,通过声音、图片、视频、文字等方式,来弘扬主旋律、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渗透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代表党的精神、时代要求的正面舆论思想教育平台,是一种有特定主题的微信公众号[14]。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及教学要达到的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设计推送主题是以“三苦”精神来论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其次,教师组织推送团队成员前往白河县实地参观考察。成员搜集白河人民在山大沟深、土薄地陡、十年九旱、年年有灾的恶劣生存环境下,在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过程中,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价值追求,为实现梦想接续奋斗的感人事迹,追寻“三苦”精神的形成过程,领会“三苦”精神的深刻内涵。最后,教师指导团队成员相互协作,完成图、文、声并茂的推文在“安康微红”微信公众号上推送。通过白河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进程,使广大青年学生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以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投身到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去。
以“安康微红”微信平台为载体,将思政课延伸为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有时代热度、温度的网络教育,使思政课教学既有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又有人性关怀的温度和厚度,达到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目的。
注释
①参见紫阳县档案史志局 《中共紫阳县历史丛书 (一):红色记忆 (再版 1921—1949)》,安康市汉滨区文化印务承印,陕安内资图批字2015 年第 0907 号,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