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江苏民间舞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3-02-20 01:00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刘轩彤顾芳
艺术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间舞活态民间舞蹈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刘轩彤 顾芳

传统舞蹈是一种以肢体进行表现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历史长河里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各级都设有“传统舞蹈”项目,是以在非遗视角下对传统舞蹈进行概念的界定,一是有利于存贮和保护传统舞蹈,映射出其绵延不断、世代相传的进程;二是有利于对传统舞蹈的文化内涵进行准确把握,并为其发展提供合理的可行性建议。

一、江苏民间舞发展概况

(一)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带来的发展复杂性

江苏民间舞作为江苏非遗的符号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江苏地域民间文化。了解江苏民间舞的过去,结合当下形势,剖析阻碍江苏民间舞发展的困境,提出建立江苏民间舞蹈文化循环模式的优化,有助于实现江苏民间舞的文化价值。

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人物俊杰,地方灵秀,拥有着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长期孕育的结果,其形成与发展与所处地域的生态环境、人文都有着内在关联性。在历史的长河里,江苏民间舞蹈也不断汲取、容纳、分化重组。江苏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致使了本省民间舞蹈的发展复杂性。

(二)时代发展演变带来的冲击性

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调查记录显示,尚在流传的江苏民间舞约有四百余种,但截至目前,江苏民间舞入选非遗传统舞蹈国家级项目仅有9项,入选省级项目78项,入选市级项目192项。在非遗代表作申报项目的具体评审标准中规定:“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于非遗“传统舞蹈”项目的评审上便是以此为标准,要求传统舞蹈应是世代延绵、亘古不断的,扎根于民间地域中的舞蹈形式。因此,在诸多江苏地域民间舞蹈形式中,那些未能世代相承,甚至已经失传的舞蹈种类,固然不符合项目的评审标准。

随着工业、城镇化的深入推进,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非遗的生存空间变得日渐褊狭了起来。由于时代发展演变带来的冲击性,致使生长于此的本地百姓对江苏民间舞的认识也可能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有人是对其一无所知。于孩童而言,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教育,现如今对于地方方言传承都已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蹈形式就更是与他们的生活毫不相干;于青少年而言,学习的压力日渐紧逼,仅存的课余时间也铺满了基础学科的辅导;于成年人而言,每天映入他们眼帘中的只有手机娱乐APP、电脑游戏,他们的消遣方式已经不仅局限在传统的舞蹈形式上,因而对于存在传统场域的江苏民间舞便失去了更多接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情人节、圣诞节以及“双十一购物节”和“六一八狂欢节”等各式各样的节日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影响力,民俗节庆活动的取消和停办使能够进行舞蹈的场地也被逐渐瓦解,因而参与对象“无处可舞”,这便直接导致了部分江苏地域民间舞蹈慢慢淡出的大众的视野当中。由此可见,江苏民间舞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二、影响江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因素

(一)代表性传承层面:环境的改变与传承人的缺乏

面对时代的巨变,江苏民间舞已然脱离了传统文化场域,这对江苏民间舞的价值体现及文化功能传播都具有一定影响。在非遗的背景下,对传统舞蹈的界定是指在特定场域下特定身份的人完成的特定行为。

江苏民间舞往往发生在民间生活的节庆娱乐、仪式里,当地百姓在节庆中共同聚集于广场、平地或寺庙,他们受到当地生活习性、习俗的影响,以自己的身体记忆去起舞。在现代社会急速发展下,高楼大厦和商城逐渐代替了广场、平地和寺庙。原有的民俗节庆活动被过渡开发、传统的表演场域被不断瓦解,对江苏民间舞的传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使诸多舞蹈形式逐渐消亡。

江苏民间舞代表性传承人的缺乏也是阻碍其发展的原因。当前,江苏的非遗还存在着许多以家庭或师徒制的传承方式。家庭或师徒制的传承方式,可以令该舞蹈的内部技术交流更加便捷,还可以利于双方之间思维的碰撞,但是也会导致传承局域有限,传承的限度和影响的范围受到约束。以家庭制传承为例,如果老一辈传承人的家族中没有能够继承该舞蹈形式的优秀人才,也许会致使该舞蹈形式后继无人,永久失传。另外,就业的窘迫性和当地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更加倾向于离开家乡,到其它省市务工,如果依旧坚持家庭制的传承方式,人才断层的现象会愈加严重,江苏民间舞的流失程度也会加大。

(二)学校教育层面:课程建设力度较为薄弱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于2010 年获批江苏省教育厅省级项目,成立了江苏民间舞教学与创作实验室,致力于对江苏当地的传统舞蹈进行保护、挖掘和整理,并从保护和发扬地域特色层面展开了对江苏民间舞的一系列研究。目前,已根据田野采风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记载,整理了江苏民间舞蹈教材,出版了《江苏民间舞蹈教程》(女班教材),并参照其它相关民间舞教学课程理论及课程设计方法,开设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江苏民间舞素材》两门课程。

通过资料查阅得知,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南京传媒学院舞蹈系等多所省内高校皆开设了江苏民间舞相关的课程,或展开了对江苏民间舞的研究。江苏省内各大高校都践行着对江苏非遗民间舞的传承和担当,但也因为教材未能统一,故传播效果较弱、传播力度也有所局限。作为舞蹈的专业工作者,更应利用自身对民间舞蹈风格准确把握的能力,秉承对舞蹈传承的热情,承担起对非遗传统舞蹈保护的责任。

(三)社会宣传层面:社会参与度不高,民众认知浅薄

目前,江苏民间舞的社会宣传力度较小,即使是当地人也对江苏民间舞一无所知。社会宣传的力度弱直接导致了百姓对其了解甚少、认知浅薄。

较之于非遗中的“传统技艺”项目,江苏民间舞的社会参与度显然不高。传统技艺中的绒花制作技艺,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宣传、推广下,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南京绒花创建了官方平台,并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展出,形成“南京‘梧翊凰’绒花”品牌。现今,南京绒花不断推陈出新,慕名而来的爱好者氤氲铺开,辐射效应遍布全国。

反观江苏民间舞,在江苏各地博物馆或公共场所都鲜有涉猎。虽然江苏省各艺术院团、学院(系)都在践行江苏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之路,近年来也创作了不少以江苏民间舞为素材的原创舞蹈作品,但宣传力度较小,辐射的范围也相对狭窄。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原创舞蹈诗剧《节气江南》,在动作语汇上使用了江苏民间舞的元素,音乐设计上使用了江苏民间的小调,舞美设计上采用了白墙黑瓦的苏州建筑元素。该舞蹈诗剧在每一细节上都体现了江苏特色,获批2018 年江苏艺术基金,并进行了惠民演出,辐射到各高校、街道社区及中小学,旨在宣传江苏地域民间舞蹈。但由于这种以舞台作为传播手段的宣传方式在资金、人力等方面消耗较大,因此辐射的范围也被加以桎梏。以人体作为物质媒介的舞蹈艺术相较于手工技艺来说,在传播广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可以多元的宣传方式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如走进中小学等,使之在社会的参与度提高,让江苏民间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三、江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路径探索

(一)活态传承

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具有可视性的文化遗产,更具备“活态”的性质。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中曾提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为我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非遗的传承及保护提出了新理念和新定位。非遗以技艺、声音等载体作为表现形式,自然是离不开人的活态传承的。由于具有“活态”的性质,便决定了江苏民间舞强调以人为本,以身体记忆为核心,以动作肢体为传承的活态流变。

活态传承是指通过对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为基础,对文化产生的场地环境进行保护与优化为补充的方式,致使非遗在被保护与被抢救的宗旨上实现传承和发展,并且最终回归到百姓群众生活中来。所以,要想实现活态传承,首先要完善的就是对活态传承人的保护政策。随着经验丰富的传承老艺人纷纷步入花甲之年或古稀之年,要完成这项以肢体来作为表演载体的江苏民间舞蹈形式,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此可见,重视培养年轻一代的代表性传承人至关重要,年轻人具有较好的体力、魄力与精力能够去身体力行地完成江苏民间舞的表演,并且进行教授与传承。不再局限于“家庭制”或“师徒制”的传承方式中,加大对于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给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更高的经济效益。只有重视对活态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以达到减少江苏民间舞种类流失的目的。

(二)教育传承

在非遗的传承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学校教育传承。将江苏民间舞由碎片化、自主化、易消逝化经由高校专业化的调研整合、提炼加工润色,使其全面系统化而更具有可传承性,纳入到高校教育中。并以此为基础,合力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进行基础教育的传承,为非遗的传承注入新的血脉。

1.高校教育引领

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相对深刻,对身体支配、控制的能力较好。因此将江苏民间舞作为基础课程纳入到高校教育中,是通过教育手段传播非遗文化和传授民间舞蹈知识的一种可行手段。将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舞蹈引入课堂,不仅响应了当今传承非遗的号召,还弘扬了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深化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发展江苏民间舞。

纵观当下,各舞蹈院校(系)都设立有统一的汉族民间舞教材和少数民族民间舞教材,旨在帮助舞蹈专业的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民间舞。由于课程保证了教学的持续性和完整性,舞蹈专业的学生都能够较好掌握这些民族舞蹈的身体动态和风格。江苏民间舞的高校教育也可以此为鉴,由老师带领学生不断重返民间,回到当下的传统舞蹈中,将江苏各地区的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文化和地方性审美诉求及身体动态进行学习和提取,在借鉴其它民间舞教材的基础上,整理建立具有独特江苏民间舞风格的系统性教材,训练内容从简到繁,由易至难,从单一的元素、动律再到复合型的综合性表演组合,把具有区域特色的江苏民间舞蹈文化纳入江苏各大高校教学,推动江苏民间舞的建设,在教育传承中起到引领作用。

此外,在舞蹈创作坚持融合创新的趋势下,以继承传统、吸收外来文化、创新发展三合一的方式,赋予“传统舞蹈项目”新的生命力。作为舞蹈专业的传习者,各高校舞蹈系应把握住江苏民间舞中“变”与“不变”的界限,基于采风调研进行教材编写,进一步实现“民间—教室—舞台”的转换,做到守正创新,编创更多以江苏民间舞为创作素材的原创舞蹈作品。

2.基础教育并行

双减政策出台后,义务教育阶段更加注重“五育并举”,要求对于基础教育的根部要抓牢、抓实,这为“非遗进校园”提供了良好契机。

在高校教育的引领下,开发适用于中小学教育的校本课程,实施基础教育并行。如南京市区的部分小学开设“江苏民间舞专题课堂”,让学生感受江苏民间舞文化的精髓。基于南京市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对我国的民间传统文化及江苏地域传统文化都较为陌生,吸引他们的大多是欧美流行乐舞,于他们而言,若是一味重复、变化较少的民间舞蹈步伐组合,是单调且不具备吸引力的。因而,南艺舞蹈学院老师及研究生在落实小学的校本课程任务时,率先选择了“跳五猖”“落子”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传统舞蹈项目,提高他们对江苏民间舞的好奇心与兴趣指数。

开设相关江苏民间舞的赏析课程,让中小学生对江苏民间舞的形式有一定了解,增强他们对于舞蹈背后所蕴含文化的认识。基于中学生具备一定文字阅读理解能力的背景,以及较之小学生有着更高的知识支撑,南艺舞蹈学院老师及研究生在对于南京市中学开设的校本课程方面,选择了“观影像,述历史”的方式,即让学生观看江苏民间舞相关的舞蹈视频,并讲解这些视频中所呈现的传统舞蹈形式的起源与发展,讲述它们背后的人文情怀与历史,以及这些不同的形式所展现出来的表演美。

在基础教育中,依托高校教育的教材建设起引领作用,开设“江苏民间舞专题课程”是具有可行性的。有了牢固的根基,才能实打实的进行文化传播和传统传承。让江苏民间舞延亘于中小学,一方面,有利于将浓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们的心灵,播下对“江苏民间舞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种子,以达到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心中悄然发芽的目的,让学生与江苏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相识、相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下牢固的根基;另一方面,经过恰当改编后的“江苏民间舞非遗课堂”,融合了历史、音乐、舞蹈等学科,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四、结语

非遗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体现着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它所蕴含的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水之源、木之本。传统舞蹈作为民间活动的一种形式,牵连着地域的文化认同与族群记忆。做好活态传承,确立对江苏民间舞的保护机制,重视活态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发挥的桥梁作用。将活态、动态传承作为手段,邀请非遗传承人在各大高校舞蹈系对老师与学生进行传习,要求受教育者注重江苏民间舞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提取元素,整理系统的、完整的教材,保证持续性的学习,完成“民间—教室—舞台”的转化,创作出能够传情达意的作品并进行演出,夯实基础教育传承的力量,让传统舞蹈文化世代相传。

猜你喜欢
民间舞活态民间舞蹈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