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政治文献翻译研究

2023-02-19 15:31王嘉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归化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重点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政治文献翻译研究——以《二十大报告》英译为例”(项目编号:SSKLZXKT2022010)。

作者简介:王嘉丽(1991-),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摘要:文化自信,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充分认可和积极践行。新时代以来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代表的政治文献,阐述了中国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党和国家的立场和方针,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范本,探讨政治文献翻译中文化自信的彰显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研究表明,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中的文化自信,主要表现在对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信息的处理。语言层面多采用归化,以意译达意为旨,以降低受众认知难度,具体策略可归纳为显化、弱化和信息重构等。文化层面则多采用异化,以直译传神为旨,从而真实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具体表现为采用直译、直译加注释、创新术语等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政治文献;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4(b)-0054-05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Docu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Documents

WANG Jiali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31, China)

Abstract: Cultural confidence refers to the full recognition and active practice of the cultural valu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olitical documents of the new era represented by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Documents, have expounded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development, the position and policies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hey contain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foreign discourse system.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manifest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Document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cultural confidence embodi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repor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at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levels. At linguistic level, domestication is often adopted, so as to reduce the cognitive difficulty of the audience and achiev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can be summarized as explicitation, weakening and information reconstruction. At cultural level, foreignization is often used in order to truly reproduce the excellent elem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trategies include literal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annotation, terminology innov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Documents; Political documen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全球化背景下,隨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动态吸引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来自多方的舆论压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正因如此,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

1 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是国家之魂、民族之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深入阐释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被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报告中,鲜明地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2 政治文献翻译研究综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属重要的政治文献,兼具理论性、政策性和思想性,承担着向世界介绍中国各项大政方针的重要角色。把国家党政文献翻译成多语言对外传播,已成为塑造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政治文献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语境中的政治文本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论著,党和政府的文件与工作报告,报刊社论等”[3],事关国家、民族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由于文本的特殊性,政治文献翻译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程镇球在《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4]中强调了政治文献翻译的准确性和译者应具备的政治敏锐性,引起了政治文献译丛的学术讨论。近年来,国内政治文献翻译研究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语言层面与超语言层面。语言层面,学者们从词汇、符号、语用、修辞等角度探讨政治文献翻译的语言特征及翻译规律[5],在功能对等、目的论、生态翻译等理论视域下,探讨政治文献翻译的多维转换和策略选择[6]。超语言层面则聚焦政治文献翻译与政治传播之间的联动,关注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政治文献翻译与国家形象的构建[7]。总体而言,国内政治文献翻译研究已从单纯关注实践策略开始向意识形态、国家话语体系构建等更高、更深层次探索。传统翻译观认为,译者面对要翻译的语言、文字,应当与原文亦步亦趋,没有自己的思想,不偏不倚、保持中立[8]。新一代学者则更主张,政治文献翻译的译者也是在替党和国家发出声音,译者不是中立者、旁观者,而是传播者、阐释者、劝说者[9]。这一观念的转变正是对自我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3 《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中文化自信的实现途径

在文化自信理念下,政治文献的翻译对译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肩负好翻译的使命,忠实传达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兼顾读者接受度,进行语言转换和文化对接;另一方面,需打破传统翻译理念的束缚,遵从正确的政治导向,以强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融通中外,鲜明地展现中国理念、提出中国主张。因此,如何既保证政治准确,又成功传递出语言和文化信息,彰显文化自信,是政治文献翻译的难点。

党的二十大会议发布了包含11种文字的报告。报告公布前夕特邀多名外籍专家参与译文的润色,将这份重要文件以高质量的译文呈现给世界。研究发现,译者在微观层面体现出语言自信,在宏观层面体现出文化自信,传递出对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充分肯定和认同,《党的二十大报告》堪称政治文献翻译的典范。

3.1 《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中文化自信在语言层面的彰显及翻译策略

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在词汇、句法和谋篇布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词汇上,汉语惯用重复加强语气,英语则青睐语言简洁精炼。句法上,汉语重意合,依靠句内逻辑连接各成分,句子结构较为松散;英语重形合,依靠语内语法连接各成分,句子结构较为紧密。语篇层面,汉语遵循推理、归纳的顺序,通常先因后果,先陈述后总结,英文则恰恰相反。

具体到政治文献翻译,要充分考虑源语與目的语的差异,尽可能传递出源语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还要确保译文的“政治等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使用重复、排比、隐喻等修辞手法,对于语言层面的翻译应首先考虑“借船出海”,采用归化,以意译达意为旨,降低受众认知难度,让外国读者“听到”“听懂”中国政治话语,其主要策略可以归纳为显化、弱化和信息重构。

3.1.1 显化

显化,即在意义和语言形式上进行明晰化翻译,突出原文的行文结构及文化内涵,彰显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例如:

(1)“……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译文:We embraced the centen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e ushered in a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we eradicated absolute poverty and finished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译文根据中英文差异进行合理断句,并增加人称代词“we”,对主语进行显化,这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译文的一大亮点,是党和政府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的高度体现。

(2)“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译文:These were historic feats—feats accomplish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people striving in unity, feats that will be forever recorded in the Chinese nation's history, and feats that will profoundly influence the world.

译文除了沿用原文的排比结构,还对关键词“feats”进行显化翻译,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呈现出汉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不仅增加了表达气势,更是对这一历史性功绩的高度概括和赞扬。

3.1.2 弱化

弱化,即模糊和简化翻译,省译或不译。在受众无法深入理解源语文化信息,或直译可能造成对源语信息的误解时,要以国家利益作为弱化的根据,树立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例如:

(3)“……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译文:In launching an all-out people's war to stop the spread of the virus...

原文连用三个“战”来表达疫情形势的严峻和党带领人民抗争到底的决心,译者在处理时巧妙避免了“battle”“war”这类强势词汇的重复,彰显出中国和平、友好的国际形象。

(4)“……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

译文:...order has been restored in Hong Kong, marking a major turn for the better in the region...

译者也弱化了消极词汇“乱”,并没有直译为 “disordered”,反而从正面描述“order has been restored...”并进一步解释、传递出党和政府积极解决地区问题的态度,避免了国际社会可能产生的误解。

3.1.3 信息重构

信息重构,即在准确把握源语与目的语结构和表达方式差异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调整句式、语序或进行词类转换。在政治文献翻译时,能够以更清晰的逻辑、更地道的语言表达中国思想、传递中国声音。例如:

(5)“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译文:We have ensured stronger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ross the board, in all regions, and at all times.

翻译时调整语序,根据英文表达习惯将状语后移,重点信息前移,以受众听得懂的方式描述出中国全面、有效的生态保护举措。

(6)“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译文:Just as there are no bounds to practice, there is no end to theoretical innovation.

中文类比“实践”和“理论创新”,英译时考虑英文的行文规则,增加逻辑连接词“just as”,使译文更具层次感,也将“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3.2 《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中文化自信在文化层面的彰显及翻译策略

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价值观、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翻译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之间比较、碰撞和相互交融的过程。政治文献的翻译更应关注两种语言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定文化自信,要求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文化的生命力[10]。换言之,政治文献翻译的目的是让国外读者了解中国文化,译者无需刻意迎合,而应忠实、自信地阐释传统文化,助力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化信息的处理多采用了异化策略。对于文化负载词、成语、俗语等运用直译、直译加注释、创新术语等策略,原汁原味地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元素。

3.2.1 直译

《党的二十大报告》善用浅显易懂的词汇传达党的政策方针,这正是群众路线的典型体现,英译时应首选直译,最大限度地传递源语的文化意象。例如:

(7)“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译文:This country is its people; the people are the country.

原文使用排比、隐喻修辞,用“人民”这一概念理解“江山”,突出“江山”的“人民性”。意在提醒党员干部,只有任何时候都与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凝聚群众力量,创造新的历史伟业[11]。“江山”一词为中国文化术语,本义指江河山川(Rivers and Mountains),此处代指国家(Country)。译者采取直译,保留原文句式结构和隐喻修辞,也折射出深层次的执政思维与执政方式。

又如,将“撸起袖子加油干”译为:“roll up our sleeves”,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形象跃然纸上。“打虎”(take out tigers)、“拍蝇”(swat flies)、“猎狐”(hunt down foxes)等词的直译,生动地表现出党在反腐斗争中的决心和魄力。“黑天鹅”(black swan)、“灰犀牛”(gray rhino)、“打铁必须自身硬”(It takes a good blacksmith to forge good steel)、“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offend a few thousand rather than fail 1.4 billion)等一系列俗语的翻译,也都尽量保留了原文的口语性和亲民性,形神兼备,通过“小词汇”彰显“大智慧”,以人民的语言传递党的思想,是党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文化自信的有益彰显[12]。

3.2.2 直译加注释

归纳概括性是中国政治话语的又一典型特色,对于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缩略词,直译表现效果一般或可能造成文化误解时,常采取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如“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分别译为“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对等,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译者补充了注释:“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is to promote coordinated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advancement. ”“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is to make comprehensive moves to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deepen reform, advance law-based governance, and strengthen Party self-governance.”这种策略既体现了对原文的忠实,又避免了政治背景和文化差异可能造成的误解,使外國受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的执政理念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3.2.3 创新术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中国特色政治词汇进行创新翻译,吸收汉语精髓、发扬文化魅力,通过音译、通用词汇术语化、词汇重构等方法,丰富了英语的表达,实现真正平等的文化沟通。如“毛泽东思想”(Mao Zedong Thought)、“邓小平理论”(Deng Xiaoping Theory)、“枫桥经验” (Fengqiao model)的音译忠实地传达出源语的文化内涵。又如“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一带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中国梦”(Chinese Dream)、“中国故事”(China's stories)、“和平中国”(Peaceful China Initiative)、“健康中国”(Healthy China Initiative)、“美丽中国”(Beautiful China Initiative)等术语赋旧词以新义,形成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表达。此外,译者还巧妙借助英文构词规则创新表达,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人民性”(People-centeredness)等。这些策略选择既体现出中国元素在英语中的浸入,也折射出充分的文化自信[13]。

4 结语

政治文献具有鲜明的理论性、政策性和思想性,关乎国家大政方针、发展战略及政治立場。政治文献外译是传播党和国家声音的重要途径,首先要突出政治忠实性,在策略选择上“以我为主”,传承和发扬好中国文化,也要注重政治表达的效果,“为我所用”,兼容好外来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英译正是用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也是文化自信主导下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典范。译文中所诠释出的文化自信和翻译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政治文献翻译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1).

[3] 史亭玉,张平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分析——兼谈中央文献翻译的原则和策略[J].学术研究,2021(3):34-38.

[4] 程镇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J].中国翻译,2003(3):20-24.

[5] 孙丽冰,赵静.英译政治文献中主语的选择——以十八大报告翻译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4(1):47-50.

[6] 袁鑫.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政治理论文本英译研究——以《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为例[J].中国翻译,2021,42(6):134-140.

[7] 谢莉,王银泉.中国国际形象建构视域下的政治话语翻译研究[J].外语教学,2018,39(5):7-11.

[8]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4.

[9] 王丽丽.中央文献翻译的立场、路径与策略——以党的十九大报告英文翻译为例[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25(2):17-25,157-158.

[10]潘卫民,郭莹.政治语篇翻译的文化自信——以《毛泽东选集》英译为例[J].外语教学,2018,39(6):80-84.

[11]李代军,王冰.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EB/OL]. (2022-12-19)[2023-01-02]. https://m.gmw.cn/baijia/2022-12/19/36243348.html.

[12]冯智强.政治文献对外翻译中的语言自信研究——以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文为中心的考察[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2,29(4):33-47,111-112.

[13]周游.政治语篇翻译策略与文化自信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20.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归化文化自信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