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韵节奏体味中学古代经典散文之美

2023-02-19 20:44:28郭莹莹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2期
关键词:小石潭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郭莹莹

摘要:音乐节奏是建构中国古代诗歌与古代散文互通的桥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以《小石潭记》为代表的古代散文,在音韵节奏上具有平仄协调之美、用韵呼应之美、句式灵活之美、情韵跌宕之美。体味中学古代散文的音韵节奏之美离不开诵读,教师需要以诵读为媒,指导学生掌握音韵节奏,依文行调,读出全文情感之调,并且创设氛围,引领学生徜徉文境。在大单元视角下,从音韵节奏切入,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体会古代经典诗文的美,领会古典文学的内涵和感情,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词:音韵节奏 中学古代散文 《小石潭记》 大单元视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汉语具有阴阳上去、抑扬顿挫的语音特点,而声音又是情感传达的一种方式,故由汉字构成的中国古代经典散文,具有独特的音韵之美。对于中学生而言,感受中学古代散文中的音韵节奏之美,进而感悟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最有效方法莫过于诵读,即将散文中的阴阳上去、抑扬顿挫读出来,在字句中求音节,在音节中见神气。[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2]本文即以《小石潭记》为例,引领中学生从大单元视角下体会古代经典散文之美。

一、诗歌之外的律动:《小石潭记》的音韵节奏之美

诗歌之外,中国古代经典散文在字句、音节、韵调等方面变化多端,是古代散文音韵节奏之美的集中表现。通过分析《小石潭记》文本中的平仄、用韵、句式以及声韵等情况,该文的音韵节奏具有以下四个层面:

平仄协调之美。平仄的巧妙搭配能够引起声调的变化,文章因而具有音韵之美。在《小石潭记》193个字中,平声字101个,仄声字92个,平、仄声字的数量几乎平分秋色,在平仄声律上营造出鲜明的节奏感。如我们所知,平声字一般读起来语调昂扬,声音持续时间较长,作者柳宗元在文中大量使用平声字,诵读时会形成音调悠扬平展的声气。而仄声字的发音一般较为短促,连续使用仄声字,语速会变得快而急,如“翠蔓”“俶尔远逝”“悄怆”等,读起来利落而又急促。柳宗元非常注意发挥汉语的声韵功能,使得该文的声律和谐,富有音乐的美感。作者有意识地安排平仄声字相互搭配,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这一句,其平仄声调为“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协调而悦耳。又如“蒙络摇缀”“日光下澈”“佁然不动”等四字短句,也交错使用平仄,引起了声调长短、高低的变化,使得文章诵读起来声音错落有致。“平声为阳,如击钟鼓;仄声为阴,如击土木石”[3],通过平声字、仄声字的连续使用,以及平仄声字之间的协调相配,《小石潭记》读来抑扬顿挫,具有鲜明而又自然的节奏感。

用韵呼应之美。古人注重在诗文中有规律地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以形成韵脚,从而营造出音韵节奏之美。在《小石潭记》中,首先,作者善于间隔用韵以通声调。如“冽”“澈”“缀”都属于“屑”韵,“水尤清冽”“日光下澈”“蒙络摇缀”等句形成了韵脚;如“往来翕忽”“凄神寒骨”两句,“忽”“骨”属于“月”韵,两句也形成了韵脚;又如“潭西南而望”“坐潭上”二句,“望”“上”二字属于“漾”韵,同样构成了隔句押韵。通过在句末合辙押韵,使得该文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次,作者在句中用韵,形成声调上的呼应。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中,“中”“空”二字属“东”韵,二字在声韵上形成了呼应。又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折”“灭”二字属于“屑”韵,且都排在第二位上,形成了声调上的对照呼应。最后,作者还善于利用广义上的韵部字来达成通押的效果,使得文章的音韵和谐而流畅。如“卷石底以出”中,“出”属“质”韵;“参差披拂”中,“拂”属“物”韵;“似与游者相乐”中,“乐”属“药”韵,尽管“屑”“质”“物”不在同一个韵部,但“出”“拂”“乐”在广义上都可以通押,且这些字都是入声字,故在声韵上营造出了节奏之美。

句式灵活之美。从句式上看,《小石潭记》长短句结合而以散句为主,句式上错落有致,语气的节奏颇为分明。该文四字短语很多,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这些四言句,精致工整,韵律协调,不仅生动地刻画了石潭周围生机盎然的景物,也渲染了小石潭凄清幽静的气氛。作为古文运动的扛旗人,柳宗元以散句穿带四言句,使得文章的句式灵活多变,造成了句式上的错落有致,形成了声调之美。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前面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后面则是四个整齐的短语,散、整交织,张弛有度,形成了语气声调上的节奏感。又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在这一段中,各句内的字数分别为5、4、4、7、5,首尾工整而中间参差不齐,句群间有长有短,富于变化,读来也是朗朗上口。所以,《小石潭记》句式上的灵活变化,使得文章的句式节奏既有排比的整齐气势,也有明快的跳动声韵,抑扬起伏,给人带来了珠玉悦耳的节奏之美。

情韵跌宕之美。声韵与情意相融、相通,情感上波动变化,语气语调也会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写的景,处处含情,蕴含着他由乐至悲的情感起伏变化,与之相匹配的是,文章文字音韵上也产生了跌宕之美。作者柳宗元的情感有三层变化。首先看第一层:作者之乐。柳宗元被贬永州,内心极为苦闷,不得已而寄情于山水。他在静谧的山间,忽闻“如鸣佩环”的水声,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欣喜之情涌上心头,不由“心乐之”。当见到格外清澈的潭水、潭中极为奇特的石头、潭外极其清幽的树蔓等,这些意想不到的美景与“水声”带给了作者听觉、视觉上的乐趣,因此作者最初感受到的是惊喜与欢乐。再看第二层:作者之愉。作者临近潭中,看到潭里空明澄澈的水、轻快敏捷的游鱼,进一步感受到自然纯净美景的乐趣,特别是那些生动活泼的鱼儿,像是在与游人嬉戏一般,这样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彻底打开了作者的胸怀,让作者享受到了最纯粹的愉悦之情。最后是第三层:乐极之悲。作者的情感接下来发生了变化,他向西南所望,所见到的是“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之景,于是有一种幽深而诡奇的感覺。作者开朗的心情瞬间变得黯然,不自觉地流露出内心深处的伤感。待作者坐到潭上,感受到四周幽深冷寂的气氛后,被贬的悲痛心境在此时难以压制,不禁涌上心头,最后毅然决然“而去”。本文因为作者的情感波动,使得整篇文章的声调也随之形成了跌宕起伏之势,恰当地传达了柳宗元情绪上的转变:当作者快乐时,平声字居多,语调上扬,语气“气满声高”;悲伤时,仄声字居多,语调低沉,语气“气沉声缓”,实现了以声传情、韵随情变的效果。

《小石潭记》虽然“小”,但作为中学古代散文的代表,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经典散文声调、押韵、句式等所产生的音韵节奏之美。中学选入的古代散文,大多声调和谐悦耳,用韵巧妙,具有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句式上整散交错,使得文章读来朗朗上口;而文中的情韵,则由文章的音韵节奏来外现,这些都使得中学古代散文朗诵起来极为悦耳动听。因此,我们要拾起古人精髓,从音韵节奏上培养中学生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领悟中国古代文学之美。

二、依文行调:品赏《小石潭记》的音韵节奏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体味作品的美离不开诵读,尤其是中国古代经典散文,更需要像诗歌一样反复诵读。通过诵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他们体会中学古代散文的音韵美,领会文章的内涵和感情,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强化他们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通过诵读感受中学古代散文的美?不妨从下面几点着手:

区分平仄,掌握音韵节奏之基。掌握基本的平仄、押韵知识,是学生展开文言文诵读的基础。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加强声调声韵上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韵长”等发音规则。如平声字的发音需拖长,语速缓慢,声调往下低平;仄声字的发音短暂而急促,声调要上去分明;特别是现在不被注意的入声字,其发音紧促急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将平仄声调意识牢记心中,明白在诵读时如何去处理语调、声高、长短等问题。其次,引导学生标注文章的平仄声调,寻找平仄声韵的变化,揣摩声音的高低、疾徐、扬抑。以《小石潭记》为例,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其平仄变化为“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教师需要提醒學生诵读时要以二字一读,用二二节奏断开,注意语速逐渐舒缓平展,感悟作者沉浸美景的欣欣然、陶陶然的状态。又如“佁然不动,俶尔远逝”一句,前面为“仄平仄仄”,后面四个仄声连用,语速由缓慢轻和变得又快又急,把鱼儿迅速穿梭在潭水中的动态感展现得活灵活现。最后,根据全篇的句式声调,结合手势来引导学生诵读,体会文中的音韵节奏之美。学生理解声调之后,自己可以加入手势动作来诵读课文,这样可以加强他们对于声调跳跃以及气息舒缓急促的感受,进而深入地领略古典散文错落有致、音韵协畅的音韵美。

依文行调,读出全文情感之调。诵读是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充满情感的有声过程,在文言文的诵读教学中,正确把握文章的读音、停连、节奏等,只是诵读的表层要求,还需要深度挖掘文本的情感基调。如《小石潭记》一文,需要领悟到作者“乐愉”——“似乐”——“凄(悲)”三个层次的情绪变化。因此,充分感受文章的音乐美、情韵美,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注意文章起伏声律,再现作者流露的情感状态,总体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作者被贬永州,颇感怀才不遇,愤懑难平,寄情于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快乐转瞬而逝,在凄清环境的触发下,彻骨的凄怆涌上心间,因而感受到更为深刻的孤寂凄苦。这是本文情感的主基调。故而在诵读时,节奏声调整体呈舒缓低沉之势。然而,我们要注意作者情感上的波动,读出变化。如文章描绘小石潭富有诗情画意的语句,蕴含着作者由乐到悲的情感变化。故在诵读时,需要将音调的高低、轻重、疾徐与文本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

第二,体味文章重点字词,感悟作者的情感意蕴。郭绍虞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在文辞中格外能显出音节之美。”[4]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体现情感的词语或者句子加以品味,进而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5]。作者忽闻“如鸣佩环”的水声,不禁心向往之,“乐”情自然流露。作者着一“乐”字,直接抒发了其惊喜之情,故诵读时语气上要欢快、语调要上扬,读出“快”意。待“伐竹取道”,小石潭的面目呈现在游人面前,又使得作者眼前一亮。作者惊喜不断,游潭的兴致进一步加深。故文中“尤”字,除了表示潭水清澈之外,还饱含着作者的惊喜之情,所以“尤”字需要读出“意外惊喜”之意。而“隔”“闻”“伐”“取”“见”几个动词,展现了作者从小丘到寻到小潭的过程,体现了作者的兴趣逐渐变得浓厚,故诵读时,语调需要渐次拉高,语速也需逐次加快。通过体味、揣摩重点字词,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到中学古代散文之美。

第三,抓住文章修辞手法,体味作者细腻的情感变化。古代经典散文之美的塑造,往往多由修辞手法来完成。在《小石潭记》中,作者运用了很多比喻手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里面的喻体,从而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感。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两句,“蛇”是阴森险恶的动物,“犬牙”是交错锋利的物体,将小石潭远处幽深、诡怪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这样的景象唤醒了作者的伤感迷惘,这样的比喻巧妙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因此,诵读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乐情”在逐渐减退。又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二句,作者坐在石潭旁边,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这样的气氛使他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山水之乐消失殆尽,文章随即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所以,在诵读中,需注意语速由疾变缓,声音低沉,情绪要由闲适轻快转为凄恻忧伤,深入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创设氛围,引领学生徜徉文境。“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6]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可以适当配乐诵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情境,从而浸润文中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小石潭记》中的自然景色与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阅历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应当积极创设诵读氛围,借助多媒体,播放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徜徉文境。如古琴《汉宫秋月》,舒缓缠绵,如泣如诉,与本文表达出的沉郁压抑之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清幽寂寥的气氛。如果以《汉宫秋月》为底色,再适时配上潺潺的流水声,学生诵读时,仿佛置身于小石潭之境,可以全方位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因此,通过创设多重氛围,学生在婉转低回的乐曲中深情地诵读课文,不仅能够触摸到作者孤独的身影,感受到作者悲痛的心情,而且能够在徜徉文境中与作者共鸣,深刻领悟到文章的深厚意蕴与精神内涵。

三、大单元视角下:从音韵节奏体味中学古代散文之美的意义与启发

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由《诗经》的两首诗《关雎》《蒹葭》,以及包含《小石潭记》在内的《桃花源记》《核舟记》等三篇经典散文构成。《关雎》《蒹葭》这两首诗具有回环复沓之美,由四言诗自身的诗歌韵律节奏呈现;另外两篇散文则都是古代名篇诗文,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思想情趣,同样具有节奏韵律之美。中国古代经典散文具有抑扬顿挫、韵律和谐的律动,故从音韵节奏切入体味本单元古代散文之美,在大单元视域下具有一致性。毫无疑问,从音韵节奏这一角度,体味大单元古代散文之美,对学生的学习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启发。

提供诗文互通的路徑。诗歌和古代经典散文都具有音韵节奏,由音韵节奏切入、品赏中国古代经典散文的方法,可以提供中国古代诗歌与中国古代散文互通的桥梁。一直以来,音韵节奏是古典诗词的标志,如本单元第四篇课文中的《关雎》《蒹葭》两首诗,具有强烈的音韵节奏特征。《关雎》全诗分为三章,每一章所刻画的景物以及人物心情的状态都不尽相同,诗歌在音韵上跌宕起伏,婉转动听。如第一章中的两句诗,第一句前半部分平声连用,第二句的前半部分仄声连用,而两句的后半部分平仄交替,其间句末“鸠”“洲”“逑”都属平声“尤”韵。音调悠扬,节奏轻快,韵脚拉长,有种欣喜的感觉。第二章“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在音韵上的变化尤为明显,前半句四个平声连用,声音延长,后半句四个仄声连用,声调变低,语速变慢,好似有叹息之感。这一章在音韵上与前后有别,语调迂回低缓。第三章中“采”“友”“芼”“乐”等出现的位置相同,且同为仄声,但整个句式的声调开始渐次上扬,具有一种欢欣愉悦的心情。通过音韵节奏,学生可以体会到本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君子从欣喜到寤寐不忘,相思难眠的深切叹息,再到最后在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快乐之情。

在大单元之下,尤其是诗文共存的单元,学生可以借助音韵节奏方法打通诗歌和散文的壁垒。音韵节奏可以帮助学生想象画面,揣摩语言,促进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既增强记忆力又培养了语感能力。同时运用所学,触类旁通,在诵读中走进作品情境,走进人物心灵,与作品中人物之心、作者之心相会、交流,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感悟其情思,可以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因此,用音韵节奏这种方法来领悟本单元课文的情感思想是一条不错的路径。

提高学生文本理解能力。声调对于古文而言,绝非细事,而是读者追寻其气、势、味乃至“味外之味”的一个突破口。[7]通过不同的声调、语气,将沉默的语言转变为有情感的声音,以便学生能够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体悟其中蕴涵的情感。

在两首诗歌之外,从音韵节奏上看,本单元的三篇文章,整体上语调舒缓低沉,其中也富有变化。如当我们诵读作者发现小石潭,初见小石潭清幽的景色以及潭中鱼水之欢时,语速稍快,语气上扬;而读到作者看到小石潭的水源和小潭四周幽深寂静的环境时,语速开始变得舒缓,语气变得低沉。从声韵的升降变化上,可以明显地体味到作者情绪上的突转,学生依字行腔,以声传情,能够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在声情并茂的诵读声中,学生能够展开联想和想象,入境入情,体验作者的所见所感,感受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进而与作者情感形成共鸣,深刻领悟文章的深厚意蕴与精神内涵。

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本单元所选的散文,既描绘了古代山水自然美景,说明了古代雕刻精湛技艺,呈现了古代文人的志趣追求,又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音韵节奏则是解密中国古典文学的一枚钥匙,它既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美学元素,也是中国古代散文中重要的美学因素,能够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平仄、押韵知识基础上,把握好声调的长短、高低变化,注意声音的轻重缓急,读出文章的韵律与节奏,能够深入地感受文言诗文的音韵美。从四篇选文的语言句式上看,《〈诗经〉二首》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在用字上运用了不少双声、叠韵词;同时,诗中句末押韵,读来具有回环复沓的和谐美,节奏抑扬婉转,给人带来悦耳的音乐美。而《桃花源记》《核舟记》与《小石潭记》都以散句为主,长短句相间,而以四字句居多,一方面,使得使句子富有变化性,产生错综繁杂之美;另一方面,在语音上起伏有致,富有声律之美。学生在抑扬有致的诵读中,可以深切感悟到古代诗文的音韵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由此看来,以《小石潭记》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经典散文,每个字都是精心打磨的音符,每句话都蕴含着优美的旋律,每段文字犹如意蕴悠长的乐章,读之韵味无穷。而语文课是读书课,文言文教学只有“以读为中心”[8],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古代散文的魅力。在大单元之下,教师可以从文本入手,引领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中国古代经典散文的音韵节奏,体会作者蕴含的丰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参考文献:

[1]郭绍虞,罗根泽.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论文偶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7.

[3]江永.音学辨微[M].北京:中华书局,1991:1.

[4]郭绍虞.郭绍虞说文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33.

[5]张宗方,孙涛.《小石潭记》语言品味方法例谈[J].语文建设,2021(3).

[6]王国维.人间词话[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20:11.

[7]余祖坤.古文声调的实现方式及其现代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

[8]方正,龙芳琴.文言文教学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J].语文建设,2018(34).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代鼎甲策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2CZW03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小石潭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石潭记》阅读题江苏淮安市试题
《小石潭记》拓展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7:02:50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 21:43:14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小石潭记》微课教学案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目标引领言文合一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写作和生活情感的有机结合
考试周刊(2016年6期)2016-03-11 08: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