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论语》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2023-02-19 17:34:02林意林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2期
关键词:论语新课标生活化

林意林

摘要:新课标强调学科核心素养,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融通。在此视阈下,如何引导学生破除语言文字障碍,做好章句解读,用心灵、生命真正与孔子相遇是高中语文《论语》教学的重难点。从问题入手,依据新课标要求,抓住《论语》与生活的契合点,基于文本,提出应用于高中语文《论语》教学的生活化实践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 生活化 《论语》 高中语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课标”)强调学科核心素养,重视“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核心素养上,新课标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着重于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并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进行了阐释。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重点论述了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通过学习运用母语感受绵延的“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1],自然而然地“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2],从而真正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在具体操作路径方面,新课标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融通。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与交流中,能将具体可感的语言文字作品放入“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評价”[3],在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方面能够在阅读和欣赏、表达和交流、梳理和探究中通过联想和想象等方式,丰富自身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4];要求学生在必修课的学习中多读、多思、多写,多视角地观察切己的生活,在多方面增进语言文字积累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5];在选择性必修与选修的学习要求中,倡导启发学生“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6];在教学建议强调,打通“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7];在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建议上,提出所选的语言材料在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前提下,须具备“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8],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材料时,应注意启发、点拨学生“从中获得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9]。

《论语》作为汉语早期的经典作品,是“汉语的语汇母体之一,是汉语语汇的重要语源”[10]。教师引导学生用心体味《论语》选篇,掌握古人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方法,进而读懂古人语言文字背后鲜活的生命,是对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回应。同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元典,《论语》书写着中国人民的仁德智慧和两千年的风骨性格,是“生命面向生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语)的思考,铺就着中国人的生活底色,是民族的根和当代文化的由来。如程翔所言,中学生之所以要读《论语》,是因为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孔子思想的智慧主要体现在《论语》中”[11],不论是出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还是对古今文明的尊重,抑或是对个体生命的健康发展,中学生都应学习《论语》。基于此,依据课标要求,打磨高中《论语》选篇教学,将其与当代生活勾连,在寻文化之根的同时面向现实世界,提出新课标下高中《论语》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触摸文字,用心诵读《论语》

(一)多读多悟,增强文言语感

《论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破除语言文字障碍,只有读懂文字,才能进一步理解文意。破除语言文字障碍并不等同于实词、虚词的记诵,它需要学生自主深入字里行间,对《论语》选篇产生基本兴趣。否则,《论语》的课堂就只会剩下干巴巴的重点文言字词而了无生气,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也无法得到提高。

在具体策略上,教师教学《论语》选篇时,不必急于让学生先看课下注解、查阅工具书,以免剥夺了学生结合选篇语境、个人知识积累与生活体验去感受、猜想、领悟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诵读选篇,让学生带着感性去多读几遍,慢慢地读出选篇的文言韵味、虚词的特别、节奏的美妙,对选篇形成初步理解,即使这份理解是朦胧、不准确的也无伤大雅。之后,再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工具书来印证自己的猜读。这样,学生才能切实参与到破除语言文字障碍的学习任务中,形成文言语感。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学生带着感性多读几遍,自然会体会到若没有这个“也”,就不可能有如此肯定的分量和亲切的谈话氛围。至于“居则曰”的“居”,学生也不难在多次的诵读中,根据语境猜出其含义,再查阅注解印证。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前后文的语境,思考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方式,使学生既能感受到孔子发问前学生侍坐的静默,又能看见孔子“以吾一日长乎”之主动放低姿态、循循善诱后弟子们的畅所欲言。学生在探寻前后文语境的基础上,结合平日鲜活生活中的语言习惯、真实生活中的师生对话情境,真正进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语言现场,进行大胆的猜读,就不难发现“居则曰”有“你们平日就说”之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性去诵读选篇,对选篇形成感性的理解,再结合课下注解、工具书来印证,使学生获得在文言文阅读中破除语言文字障碍的乐趣。如此,自主获得的文言知识与文言语感才能扎根在自己的生命中。

(二)融通生活,把握文体特征

《汉书·艺文志》中,班固对《论语》的命名作了阐释:“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12]可见,《论语》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语录体作品。这样的言说方式缺失场景、语言简约、意蕴细密,学生很难把握其内涵,学习《论语》的信心不足。教师在教学《论语》时,就需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难以把握《论语》的内涵,知晓“语录体”因为“语录场景的缺失与思维感应的发散性本身容易导致阐释的多维多向”[13],从而平心静气地面对《论语》阐释的多种可能性,重拾学习的信心,沉下心来品读文本。

在此基础上,当面对富有歧义的词句时,教师也不妨把握住这珍贵、深入文本意脉的研讨机会。王丹霞老师在执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4]时,就让学生基于文本、结合生活体验、自由地探求夫子“喟然叹”的原因。王老师首先引入课外资源,给学生提供关于“曾皙之志”的几种代表性观点,以及有关孔子生平、后人评价的代表性资料,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分组讨论曾皙之志的内涵与孔子“喟然叹”的原因;学生对照自身生活对太平盛世、治国理想的理解,或认为孔子的叹息是不得志之叹,或认为是视曾晳为知己的欣慰之叹;在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后,王老师并没有赋予学生标准答案,而是保留着《论语》文本的开放性,同时,向学生总结了阅读《论语》的方法。在此课例中,教师既尊重了《论语》阐释的多种可能性,又给予了学生鲜活的学习资源、自由而有文本支撑的阐释空间。学生通过细读文本,结合个体生活体验与课外资源,还原语录现场,对照自身生活,探索简短语录背后多维多向的深层意脉,这一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沉浸。

(三)对照古今,开拓语言学习

《论语》作为汉语语汇的重要语源,包含着“数百个成语、名言警句和对各种世态人心人情物理的经典表达”[15],两千多年来,它们不断被引用,活跃于汉语言的历史长河中,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论语》十二章选入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的“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等就是后人择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意义的部分所构成的成语,内蕴着个体品格修养的要求。在汉语历史的发展演变中,它仍保留着原书的意义,常常在当下的生活中、鲜活的语言里出现,契合学生的生活积淀,可见《论语》成语强大的生命力。

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点拨、启发学生留意契合自身生活积淀的语言现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好自己的生活积淀,发现文本与自身生活的勾连,以此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夯实自己的语言积累,更好地感受汉语言在生活、时间之流中生动的样貌。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的“文质彬彬”,其意义在汉语言的发展演变中发生了變化,原指人的文采与质朴配合适当,后指人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从容。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生活化地引导学生发现古今成语的异同,认识到“文质彬彬”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在原义的基础上产生了引申义,使学生能够通过融通日常生活中的成语积淀,从语言发展的视角对照古今,体会汉语言的变化发展规律,开阔语言学习视野。

即言,教师可以从《论语》成语的视角切入,引导学生观照古人语言文字运用生活的同时,结合自身生活积淀,对照当下鲜活的生活语境,用具体的成语引发学生对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的演变规律与汉语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认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透过生动的语言文字现象,“提升对汉语特点感受的敏锐性”[16]。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所学丰富、建构自己独特而饱满文化积淀的语言世界,提高母语运用能力。

二、调动体验,化解共鸣之难

(一)调动生命体验,勾连自身生活

《论语》承载着中国人过去、现在、未来为提升道德境界、收获美好生活的努力与追求,蕴藏着鲜活的心灵和生命力量。无论是暮春时节自由自在的人生追求,还是学《诗》时充盈的心灵,都与我们生动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论语》选篇,教师须启发、点拨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类似的生命体验,让学生的生命体验与文本发生关联,进而感同身受,走进孔子及其弟子的内心世界,实现与文本的共鸣共感。比如《论语》十二章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刻画了点滴行动的意义,也告诉我们,很多事情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而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接续,正如我们置身其中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书写了推己及人的善意和共情力,两千年来都是温良的中国人的处世待人之道,每个人都可以从中重新发现、反思自己的过去与现在,更加珍视周遭的人事,在当今快速的时代获得一种与他人连接的安慰与幸福,一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与慰藉。以此,让学生在调动自我生命体验的过程中体会文本与自身的关联,更好地与文本共鸣共感。

肖培东老师在教学《论语》时,就安排了让学生在《论语》章句中“选择你的座右铭”[17]的学习活动,将《论语》章句与学生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的生命生活联结起来,并不断向学生追问“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论语》之于自我生命的勾连、意义,体会到每个人对文本的感受是独特、珍贵的,文本对每个人的生命而言,也具有独特、珍贵的意义。在这样的语境下,《论语》自然而真切地融入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中。

由此,教师通过设置恰当的教学环节,展开有效的课堂对话,唤醒、激发学生与文本有关的自我生命经验和审美体验,让学生在调动生命体验的过程中体会文本与自我的关联,并且珍惜自己真切、细微的发现,尝试沉浸在孔子与弟子的话语中,感受不同的话语传递出的不同思考,与文本同呼吸。

(二)关注社会百态,思考当代价值

绵延而广阔的传统文化既是民族安顿生命的根,亦是“当代文化的由来”[18]。面对传统文化经典,还应关注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当代文化。在《论语》选篇的单元导语中,也都提到《论语》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经典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当代价值,并从中向内反思当代文化问题。

如,从“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中寻得切实生活的脉络,通过仁与礼这两个儒学系统中不可分割的方面,去化解当今时代工具理性泛滥的负面影响,在生生不息的时代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实践里实现生命和心灵的和谐完整。这是一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包容、理解、和而不同的天然本色,以及努力寻求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天地境界、审美理想。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讨论或辩论式的学习方式”[19],以自由交流和专题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从历史和现代的视角,自由地探讨“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20]。如设置相关议题:“有人说‘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所表明的恢复周礼的历史态度,属于政治范畴,于当代文化生活无益。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结合你真实的生活体验进行辩证地思考。”进而引导学生深入勾连自身生活体验,追问、反思《论语》作为传统文化经典,究竟能为当代文化生活带来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必须从文本出发,紧扣语言文字,挖掘传统文化经典中富有语文人文温度的当代价值,而不是将语文课变成政治课,忽视了语文作为母语课程的根本性质。

三、深入其中,与孔子相遇

(一)品读鲜活口语,走近可爱的孔子

“《论语》中孔子和学生的对话,都是当时的口语,是典型的大白话。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孔子口中的语气词”[21],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中的“哉”,“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的“也已矣”等。这些语气词都在《论语》短短的对话中频繁出现,不难发现,其中有一种内在的情绪、情感在涌动。例如“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若没有“也已矣”的语气助词连用,就无法表现出循循善诱的温度。

而同样是对语气词的解读,教师不同的处理又会有不同的指向:

教师A:(出示“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请同学们解释“也已矣”的含义。

教师B:(出示“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各言其志”)请同学们注意这两句话的不同含义,并表达你读这两句话的不同感受。

教师A和教师B同样都注意到了“也已矣”作为语气词的文字表达,但教师A的解读仅停留在认识“也已矣”是语气词的文言基础知识上,而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发现“也已矣”带来的不同情绪与温度。教师B的解读则注意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去发现文本有无“也已矣”的不同,并让学生自己去组织语言来表达读“也已矣”之语气词的真实感受,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文学审美,发现“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让千年前的语气词与学生当时当刻的生活、心灵相碰撞,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字中涌动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情感。这样一来,“也已矣”就不是一个抽象、空洞、乏味的语气词,而是生动鲜活的现场话语,让人可以想象到孔子那时那刻的神态、情绪与情感。

因此,教师教学时,不仅应引导学生体会语录中的口语方言,谈论文言现象,而且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感受语气词中人物的神态、情绪与情感,使学生能够看见语录现场中生动可爱的孔子形象,以心契心,把孔子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在遥远的当代生活中也生动可爱、真实可感的“人”,一个亲近每一个人生活的“人”,而不只是一种儒家思想符号。

(二)拓展教材内容,了解相关的人与事

《论语》语录体的言说方式往往指向阐释的多样和不确定,面对意蕴丰满的章句,学生容易茫茫然无法把握其内蕴,丧失学习信心。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梳理《论语》中的重要概念,用这些概念串联学习内容,明确学习逻辑,以概念为主题拓展相关篇目,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深入学习章句,读懂《论语》。例如,教学《论语》十二章,可以以“学”“诗”“君子”“仁”这四个重要概念串联教学内容,增补相关的课外章句。就“诗”来说,引入《论语》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以及孔子和子夏谈诗的鲜活论述,引导学生把握孔子不同回答的侧重点与角度,自主探究不同章句中“诗”之内涵的异同,发现儒家对诗歌于人的教化作用的重视,以及其中蕴藏着的儒家仁政礼治思想体系的和谐之道,如此才能对儒家的“诗教”传统有切己的理解。

再次,正如特级教师程翔所说,“《论语》一书涉及的人物有160个左右,还有很多历史事件。要读懂这部书,需要了解这些人物和事件。”[22]只有了解了相关的人事,学生才能明白当时当刻的孔子及其弟子在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进而读懂文字背后的灵魂,真正地与《论语》相遇。如,“孔子一生的起伏顺逆与三桓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与季氏的关系,阅读时不可绕行。”[23]教学《侍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中自读《季氏将伐颛臾》,在孔子与冉有生动的对话中,看见孔子对季氏讨伐颛臾做法的谴责,感受其激昂的情绪与对“仁”的坚守、追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涌动着真实情绪情感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公冶长》),让学生发现孔子在坚守、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无望、无奈。这样,学生就能多角度地品读《侍坐》,切入文本思想和情感的脉搏,看到师生涌动着激情的理想背后,还有深刻的现实和人生的无奈,更重要的,是在无奈之后,仍追求不息的心灵、生命力量。而这,又是与每个人真实而灵动的生命、情绪、情感脉络相契合的,它体认着现实与无奈,亦饱满着激情与追求。

(三)观照自身生命,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与精神

经典文学作品富有触及心灵和生命的文化思考。要使学生真正地用生命与心灵与孔子相遇,教师还须引导学生在阅读《论语》的同时深入文字,内省自己的心灵,观照自身,把“《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24],这种身临其境的向内思考就是在观照自身、内省自己的心灵。

教学《论语》,教师应引导学生置身现场,用生命和心灵与孔子面对面,展开对话。例如教学《侍坐》,教师可以在学生读至“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时,适时引导学生在羞于谈论理想的時代语境中真诚地面对这个问题,向内问问自己的志趣;当学生了解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以及孔子的人生追求时,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反思自我的志趣追求,在反思中回归文化传统,入乎其中,了解古人在追求社会和谐的目标中展开的理想志趣、士人情怀,从而通过士人理想的文化之根面向现实生活,更新对理想志趣的认识,以自我之理想观照圣贤之理想,实现今人心灵与古人心灵的碰撞。廖瑾老师在设计《侍坐》的教学设计时,就设置了“问志——名志——品志——析志——启志”[25]五个教学环节,并且,以面向同学们真实生活的“我们应该如何‘立志与‘求志”[26]导入新课,在引领学生品读孔子及其弟子志向的同时,强调古人之“志”与学生今人之“志”的关联。在“启志:联系自我,畅谈启悟”[27]这一学习环节,教师更是在帮助学生体悟儒家理想志趣的过程中,直接启发、点拨学生联系自我,结合时代,树立与自我生命、当下时代密切相关的志向。教师抓住文本呈现的核心概念发问,让学生从传统文化的经典中走来,在内省自我心灵的同时,关联广阔的社会生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认文化经典,塑造、丰满自我的心灵、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生命和心灵的自我对照不仅止于课堂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课内所学所悟,到课外灵动切己的生活中去体察、体知、体认,不断地把生活世界转换成鲜活的语文资源,在生活中更新对文本的理解,在文本中汲取生命、心灵和文化的力量,学以致用,构建自己的生活世界。

依据新课标教学《论语》选篇,应把破除语言文字障碍作为首要任务,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环境和生活情理中去用心体味,进而真正学透古人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方法;围绕文化之根,将文本与当代生活勾连,引导学生在寻文化之根的同时面向现实世界,内省自己的心灵,知道我们当下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未来的脚步迈向何方。

参考文献:

[1][2][3][4][5][6][7][8][9][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10][15]鲍鹏山.《论语》——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元典[J].上海教育,2014(34).

[11][22][23]程翔.《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9(08).

[12]李泽厚.论语今读[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13]刘伟生.语录体与中国文化特质[J].社会科学辑刊,2011(06).

[14]王丹霞.细微处有无限烟波[J].语文学习,2021(06).

[16]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J].语文学习,2018(1).

[17]肖培东.教读也是为自读——《〈论语〉十二章》教学思考[J].语文建设,2018(25).

[18]王意如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师指导(语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19]樊新强.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的重点与策略——以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J].语文学习,2021(06).

[21]孙绍振,孙彦君.中国古代思维方法和语言模式的源头——读《季氏将伐颛臾》[J].语文建设,2012(21).

[24](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5][26][27]廖瑾.品读儒者之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25).

猜你喜欢
论语新课标生活化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如何读懂《论语》?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