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文章基于资料分析和教学观察,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对有效教学的原则进行了分析,而后从多个方面,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了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作者简介:魏万泰(1974—),男,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芦阳镇城关小学。
有效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也是衡量最终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任何形式的学校教育都需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匹配,而社会在不断发展中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有效教学增加了新的内涵。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模式很难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准确把握有效教学的基本概念与要求,并立足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制订恰当的教学策略[1],逐步优化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存在低效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教学目标不清晰。一方面是教学目标重点不突出,难以真正发挥导向作用;另一方面是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描述比较笼统,导致教学活动出现无序的情况。
第二,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不高。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两种因素造成的:一是数学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不佳,难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二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僵化,比如,部分教师仍旧使用直接讲授法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比较被动,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三,课堂活动形式比较单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习惯采用直接讲述的课堂组织形式,直接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没有带领学生探究知识的推导、生成过程。尽管这样的课堂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但容易使学生的理解浮于表面。
第四,教学评价与反思不到位。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之后往往期待得到教师的点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或忽视教学评价,或评价得不到位。
二、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原则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其中,以下四个原则比较重要。
第一,整体性。教学的全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多个因素构成[2],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教师等。每一个因素都会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应从整体视角对教学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主体性。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进步[3]。根据这一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
第三,开放性。开放自由的学习过程更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实效,因此,教师应遵循开放性原则。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使学生能够经历比较完整的知识探究过程;其次,要引入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多元化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思考;最后,要对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行适当的延伸,避免将学生学习的活动局限在课堂内。
第四,启发性。启发一直都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以及理念。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比较低,加上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数学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若小学生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学习,就容易遇到困难,造成低效学习,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遵循启发性原则,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以此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4]。
三、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完善课前准备,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只有在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学活动才能有序地开展。需要指出的是,教学目标并不仅在于明确教学的重点,其是一个综合性的内容。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契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应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并以此为基础从不同维度设置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以“轴对称的再认识(一)”一课为例,从教学内容来看,该课内容是对轴对称特点的进一步阐述,教师需要结合一些具体图形,引导学生对轴对称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学情来看,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对轴对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比较浅显的,所以在该课的学习中仍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基于此,结合该课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从三个方面设置了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准确把握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明确轴对称图形的画法。
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画一画、填一填、折一折等环节,进行观察分析和讨论总结,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其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
(二)优化课堂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
环境是课堂的重要构成因素,与最终的教学效果是息息相关的[5]。为了优化课堂环境,教师可以采用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恰当的情境能够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具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优化学生的心理体验,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相对于被动参与,主动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圆的认识(一)”为例,该课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圆形的特征,明确圆形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结合课程内容,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课堂情境,演示了交通工具上的轮子的转动,此外还模拟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状的轮子在转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经过观察,学生发现,只有圆形轮子在转动的过程中可以保持平稳,其他形状的轮子在转动时都会出现上下颠簸的情况。对此,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不明白为什么只有圆形轮子可以平稳转动。基于此,笔者引出了教学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寻找答案。笔者创设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三)注重民主化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有意识地开展民主化教学,要避免用直接讲授代替学生探究,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点拨,以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高效学习。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以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了自主探究。笔者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长方体纸盒,而后提出了五个问题:(1)结合此前所学的知识,长方体有哪些特点?(2)沿着纸盒的棱剪开,并将其铺平,可以得到怎样的平面图形?(3)展开之后的平面图形与长方体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4)长方体中的哪些面是对应相等的?(5)什么是表面积?根据长方体的特点,你认为长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基于笔者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了思考以及动手操作,在完成操作活动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探究进行了交流讨论。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但初步了解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四)明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指导
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发展变化,在有效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中心。为了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教师应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发展轨迹并不是相同的,学生之间会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指导,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可以获得一定的进步。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表现都会对他们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在综合分析学生各方面表现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课程中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在教学中,笔者会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相遇问题,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题目并完成计算,同时鼓励学生尝试挑战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样不但能使不同的学生都获得学习成就感,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师要进行动态调整。学生是处于变化当中的,随着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能力相较之前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并对分层方式進行适当的调整。
(五)优化练习方式,深化学生的感悟
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其是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内化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课堂练习方式以书面练习为主。对学生而言,这样的练习方式是比较枯燥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内化知识。
比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在完成课内知识的教学后,笔者利用一个课堂游戏组织学生进行了练习。在游戏中,笔者随机对学生进行点名,并任意说出一个数字,学生需要在5秒内判断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游戏刚开始的时候,笔者说出的数字都比较小,所以学生能够直接判断。随着游戏的深入,笔者说出的数字越来越大,学生需要利用课内所学知识判断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这种富有趣味性的练习不但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六)联系生活经验,推动知识迁移
从学科特点来看,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很多数学知识都源自生活,反过来讲,数学学科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课内外的联系,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任务,使学生利用课内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
以“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扇形统计图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处理工具,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只有经过处理之后才有意义,因此,强化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运用十分重要。在完成课内知识的教学后,笔者鼓励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想一想生活当中的哪些数据可以用扇形统计图进行处理。之后,笔者让学生结合生活现象自主设计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利用扇形统计图加以解决。这一过程不但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感悟,而且使学生认识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七)完善教学评价,实现提质增效
评价环节同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简单来说,课堂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结果、情感态度等各方面进行评价的活动。传统教学中过于简略的评价方式很难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对评价方式进行调整优化,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要弱化评价环节的甄别功能,突出评价的发展性作用,即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记录学生在每次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并通过对比及时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况。其次,教师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学生本人、同学、家长都是评价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充分听取各方的想法,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最后,教师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避免以偏概全,既要明确学生的优势,也要了解学生仍然存在的问题。
结语
如何开展有效性教学是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后根据具体学情调整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胡碧梅.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科幻画报,2020(10):91.
崔琳琳.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28):168-169.
陈月琴.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7):63.
褚念念.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读写算,2020(18):3,5.
任向荣.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2020(20):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