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黎晴
如今,基于幼儿体验式、参与式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愈发受到关注。根据已成型的园区“微生态”,上海市嘉定区鹤栖路幼儿园致力于探究“田趣”活动的基本内涵,总结不同年龄段幼儿开展活动的操作要点。在教学环境中,幼儿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趣味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直接感知和亲身实践,让幼儿在真实的游戏中获得有益于成长的生活技能。
针对3-6岁幼儿的学习需求,我们立足“微生态圈”活动的丰富教学经验,将“田趣”引入“微生态圈”教育活动,通过创设真实的幼儿“田趣”实习场,构建系统的教育内容,探索适合各个年龄段幼儿学习的活动样式,稳步提升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田趣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培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与经验。
“微生态”理念下,“田趣”活动的基本概念。“微生态圈”是以幼儿园可供幼儿使用的生态环境以及特殊学习情景中的师幼关系、幼幼关系、家园关系为基础,创设“一轴四点”的生态环境,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使幼儿在不同条件下获得生活经验,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微生态”理念下开展“田趣”活动,主要是指通过延展幼儿园“微生态”活动的教育场景,教师通过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材料,让幼儿在快乐游戏的过程中,形成“爱生态、玩生态、享生态”的多元体验,培养其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同时,挖掘“田趣”活动中的生活价值,使幼儿在趣味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培养其自信心和勇气。
“微生态”理念下,“田趣”活动的操作要点。首先,“田趣”活动的实践目标。我们通过“建构—实施—研讨—调整”的螺旋式流程,探索幼儿的田趣活动,培养幼儿自我协商、自我探讨、自我解决问题等能力,以此构建适合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实习场活动方案。
其次,“田趣”活动的场景创设。第一,“田趣”活动场景创设原则。“田趣”活动的场景不同于真实的生活情景,是一种经过有意设计的、与真实生活有别,但又反映现实生活的环境。教师在创设实习场时,应以生活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真实情境的教育价值,以真实性、动态性、实践性、适应性、互动性为原则。第二,“田趣”活动的环境营造。幼儿园立足“一轴四点”式“微生态圈”,完善现有的幼儿课程体系,着力增强幼儿学习实践效果,创设适合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实习场。“一轴四点”式“微生态圈”是以“生态轴”“生态种植长廊”为主线,进一步加入生态场、生态园、生态坊、生态角,成为幼儿园“微生态圈”式教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最后,“田趣”活动的实践过程。教师聚焦于攻克“田趣”活动中的难点、困惑点、瓶颈点,依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成长需求,在劳作、交流、研学的“微生态”课程中综合设计“田趣”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满足各年龄段幼儿的实践需求。
小班活动要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做好“加、减、乘、除”。首先,做好加法。在沙水游戏、生态长廊、户外角色扮演等活动中,增加幼儿热爱生态、亲近自然的情感,重点突出活动的趣味性和游戏性。其次,做好减法。设计符合小班幼儿认知水平、操作简易的活动,关注幼儿贴近生活的经验。再次,做好乘法。注重多种感官与情境动态互动的乘数效应,活动聚焦“玩生态”,引导幼儿借助丰富多元的材料,充分感知与体验微生态圈。最后,做好除法。注重去除活动的超前化,不高估幼儿的经验与能力,立足于幼儿的当前经验与需求。例如,在“‘小捞王的最佳工具”游戏中,哪些材料能制作打捞工具、效果如何?我们将沥水篮、塑料袋等带到幼儿园,投入幼儿的实践、探索,让幼儿在对材料的尝试、改造、评测中,丰富和优化实习场活动。
中班幼儿的活动方式逐渐从偏于静态的游戏过渡到动态游戏。首先,在劳作环节设计活动时要先思后劳、劳而有获。师幼共同讨论、收集劳作材料,确保材料的生活化、低结构化、自然化。准备好材料后,要预设活动的问题,再进行深度的体验式劳作,活动中尽量让幼儿自主、结伴劳作。同时,注重引导幼儿观察劳作后带给自然或植物的变化,总结劳作经验。其次,在交流环节要共享经验,乐享发现。师幼开展田趣活动要多元化呈现活动过程,如通过音视频等信息化手段,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共享经验。同时,引导幼儿在解决问题、同伴合作等环节中,乐于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发现。最后,在研学环节要遵循研中带究、研中促学的基本要求。中班幼儿要注重观察比较的研学方法,基于活动中面临的真实问题,进行持续性的学习和探究,梳理“关键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形成“经验链”的留痕,放大“思辨”部分外部信息的获取。
随着大班幼儿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升,他们的活动过程可以以自主实践为主。首先,在劳作环节活动的准备中要更加强调幼儿的主动、慧动、悦动。师幼设计劳作材料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思考,注重材料开发、使用的多元化,劳作实践活动皆应体现幼儿的多种劳作经验。其次,在交流环节要体现幼儿的学习经历,引导幼儿分享经验、互相表达。最后,在研学环节要提出真问题,开展真互动,增强学习实效。大班幼儿的活动要由驱动问题产生,并开展持续性的学习和探究,比如田趣环境资源引发的探趣行为,要凸显户外探究与学习的特性,教师通过材料投放、经验推动、信息收集等环节适时介入活动,引导幼儿注重观察、比较、记录,多途径解决问题,提升个人素养。
“微生态”理念下,“田趣”活动的经验启示。其一,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田趣”活动让幼儿从自身兴趣和需要出发,不断养成独立解决问题、主动探究的好习惯。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作用是“实习场”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幼儿主动的加工消化,没有幼儿的讨论、探索和深化,单凭教师的“发力”,无法实现“田趣”活动的育人价值。因此,教师既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鼓励幼儿表现、表达,又要将游戏的自主權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
其二,多途径记录,提升幼儿主动思辨能力。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记录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习惯,还能培养幼儿积极的思维和探索能力,为他们在与同伴交流时能详细描述提供依据。例如,幼儿在照顾田地里的芹菜时,会将测量出的数据以及生长样态记录下来,以便清晰地了解芹菜变化的过程。教师还提供了录音笔,幼儿可以将自己的发现、问题记录下来,促进幼儿之间的经验交流。幼儿在观察记录、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合作、独立思考等方式,与同伴分享观点,碰撞思想,共同成长。
其三,教师适时参与,夯实幼儿学习效果。在“田趣”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教育时机,适时参与,并注重过程中的引导和支持。“参与”是指教师要以角色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比如,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可以以“伙伴”的身份参与活动,协助并鼓励幼儿尝试,为幼儿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基础,从而提升自信。同时,教师的评价是提升幼儿学习素养的关键之一,教师有效运用多元评价机制,可以持续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当幼儿有新尝试、新发现时,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评价或者互动式评价,肯定幼儿的发现和思考。另外,合理使用表扬、赞赏等,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坚持性、专注力,增强幼儿交往、观察、思考、动手等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