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李伶
辰辰是小菜场的工作人员。游戏开始,辰辰装扮好吆喝起来:“卖蔬菜啰,卖蔬菜啰。”很快,作为新摊头的小菜场招来了不少顾客。顾客萌萌走进小菜场,辰辰热情地招呼:“今天我们有新鲜上市的蔬菜,要不要来点?”萌萌开心地说:“好啊,我要胡萝卜。”辰辰见有了生意,一刻没停,热情地把胡萝卜塞到萌萌包里,并问:“还要什么吗?”萌萌摇摇头:“不要了,我要去买水果了。”辰辰有点失望。当我经过的时候,他主动求助:“老师,他们要买水果,我这里没有。”“可以在美工区制作出各种水果呀。”乐乐马上补充道。听到乐乐的提议,辰辰去美工区制作了许多不同的水果。不一会儿,辰辰又卖出了一点水果,可把他高兴坏了。
营业员丁丁主动找到我说:“老师,我的小摊在角落里不容易被顾客看到。”我看了看被人忽略的小菜摊问她:“你是想换位置吗?”丁丁说:“我想要个小车,这样可以移动。”我笑着问:“你是怎么想出这个好办法的?”丁丁得意地说:“我在大街上见过。”得到同意后,丁丁便自行在建构区找到了做小车的积木,搭建出一个可以移动的“小菜场”,生意一下子好了许多。
为了使幼儿的主体意愿成为现实,美工区和建构区的材料相结合后,新的“小菜场”诞生了。平时我们会专门为幼儿设计固定的区域环境来开展角色游戏,也会鼓励他们从生活经验中丰富游戏过程,但令我内心感到矛盾的是:如果开展角色游戏时,和其他区域活动相结合进行,会不会改变角色游戏本身的主体性?要怎样结合角色游戏与其他区域游戏,使角色游戏更加合理呢?(李伶,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长源幼儿园)
基于幼儿兴趣和经验的游戏才有生命力
在幼儿的认知里,菜市场是卖菜的地方,可以利用推车进行促销。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体验去菜市场买菜,增强幼儿对周围社会生活的认知和理解。体验活动后,师幼一起讨论解决销售问题的办法,包括哪个区域可以帮助菜市场完成销售,从而引导其他区域与其相结合。教师需要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幼儿收集资料、讨论游戏主题。当菜品不够的时候,菜可以从哪里来?如美工区的制作、自然角的采摘。如此,基于幼儿兴趣和经验的游戏结合其他区域不断延伸,变得更加灵动而富有生命力。(北京交通大学幼儿园 王晴)
根据游戏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区域联动
区域之间的联动是否会影响角色区本身的游戏,首先要看角色区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案例中的“小菜场”是鼓励幼儿利用多种方式推销自己的蔬菜,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能力。加入美工区的联动是由于辰辰通过观察发现了问题——自己的摊位没有水果,之后再通过观察与分析自主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加水果的售卖。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需要美工区辅助的,并且辰辰增加了水果后马上提高了营业额,也更加贴近生活。此次美工区的联动并没有影响小菜场的主体地位,而是增加了游戏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针对如何联动使角色游戏变得更加合理,我认为可以利用区域游戏小结的时间来寻找问题,商讨解决方法,实践之后再反馈。例如请丁丁将自己的问题在区域小结时提出来,先让丁丁发表自己的解决方法,之后再鼓励全班小朋友一起动脑筋。丁丁提出的方法是在建构区搭建小车,那么第二天就可以让丁丁带领建构区的小朋友一起完成小车的设计与搭建,这个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搭建能力,还能够提升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当小车投入使用后如果哪些地方不太合理,还可以继续在建构区完成改进,进一步提升小车的可操作性。区域之间的联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幼儿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时调整,我们不应强求与每个区域联动,灵活掌握即可。(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玉樱幼儿园 王小雪)
转变游戏观念,拓展大游戏视角
在案例中,幼儿和教师都发现和感受到,在角落里的小菜摊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急需调整和扩充。
建议一:教师要提升角色游戏意识。当幼儿游戏行为发生变化时,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角色游戏意识,变成角色游戏的一部分。如当辰辰发现顾客需要水果,去美工区制作,这时幼儿已经出现了固定内容之外的游戏行为,而教师的角色游戏意识并没有及时跟进。教师可以将美工区看成一个“食品加工厂”,把幼儿“制作货品”的美工区域行为看成“采购货品”的角色行为。当丁丁觉得固定摊位影响他生意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对小菜车的“拼插行为”看成“定制车辆”的角色行为。这时的拼插区已经成为一个“制造厂”,幼儿可以制作游戏需要的各种物品,而不只是案例中的车辆。
建议二:转变小游戏观为大游戏观。教师不要把角色游戏的眼光仅仅局限在单个区域的游戏上,而要把班级的各个区域都想象成不同的角色区域。班级区域虽然空间是相对固定的,但教师可以在不同时段赋予它不同的角色内容。如:图书区是图书馆、建构区是施工的小工地、表演区是小影院或小舞台、娃娃家成为居民住宅。此时,各个区域游戏性质就发生了巧妙的变化,班级就变成了一个角色丰富的“小社区”,每个区域里的幼儿都有了角色身份,每个区域里都会发生角色行为和社会性行为。当这种角色游戏变成整个班级各个区域之间的游戏,教师就不会困惑于区域之间的联动,区域游戏内容也会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不断丰富。
总之,当教师能够转变游戏意识,把游戏视角从“小游戏”拓展成“大游戏”,从幼儿需求出发摒弃对游戏空间、材料和内容固有认知的束缚,才能真正变成幼儿游戏有力的支持者。相信到那时李老师会發现,万物皆可玩,处处是游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幼儿园 刘丽丽)
观察介入有效激发幼儿主体性
不同区域活动的有机结合可以丰富游戏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游戏的趣味性,增强幼儿的参与感和成就感。这不仅拓展了幼儿的学习领域,还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针对“卖货难”的问题,除了案例中提到的策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和捕捉幼儿的需要进行引导,使之成为对幼儿主体性的有效激发和延伸。例如在图书区,教师可投放相关绘本,如《逛商店街》,引导幼儿去探索发现物品可以通过打折来吸引更多顾客,获得更多的相关生活经验,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打折和精美的物品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接着引导幼儿在美工区,为每周推出的一个特价产品设计特价海报,来吸引更多顾客消费。还可以引导幼儿自主开发角色区商品,售卖自己的作品,获得收益。教师可以进一步组织幼儿探讨收益的用途,提高幼儿参与角色区的兴趣。(北京市第二幼儿园 林锌芳)
建立师幼互动沟通新平台
梳理问题,建立师幼互动平台。幼儿所负责的摊位无法“销售物品”,其经营的摊位“处于市场的小角落”,很难获得顾客的青睐,这样的问题其实在菜市场中是非常常见的。将现实问题融入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让幼儿游戏活动跟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能够使整个角色游戏活动更具有真实感。作为教师,我们要先梳理幼儿提出的问题,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建立教师和幼儿互动平台,畅通沟通渠道,让幼儿独立表达观点,锻炼幼儿的分析和语言能力。
有效分析,建立区域联动平台。角色游戏的设定本身就是为了能够让幼儿带入生活场景,教师可以设定进货区域,吸引其他小朋友选择水果制作或是菜市场成品制作,这样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就能很自然地形成区域与区域的联动,让整个角色游戏的范围扩大,让更多幼儿感受到游戏的乐趣。
积极引导,做好跟踪倾听工作。在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积极围绕《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要求,建立倾听与表征记录平台,记录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根据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处理和分析问题,从而推动幼儿更好地融入角色游戏。(中国人民解放军63921部队幼儿园 孟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