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珵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环节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幼儿自主性、实现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然而,一线教师在区域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存在大量困惑,不清楚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也不知道自己的指导是否有效。不少实践呈现出游戏环境“成人化”、幼儿主动探索意识不强等问题,更谈不上促进幼儿全面而深入的学习。
如何突破区域活动中的“难点”“卡点”,让幼儿在“活”起来的区域中流连忘返?怎样在不同情境的区域活动中支持幼儿的发展?如何找到区域活动指导中提升专业能力的路径?《教育家》就此访问了江苏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刘剑眉,听她分析问题背后的多重原因,帮助教师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游戏质量的提升发挥良好的推力。
区域活动要让孩子有机会舒展生命,沉浸其中
《教育家》:区域活动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的自主活动,但我们常听到教师发出这样的疑问,“有的幼儿对自主区域活动不感兴趣要怎样引导?”“碰到只想玩一种区域活动的幼儿怎么办?”在您看来,出现类似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刘剑眉: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主张重塑教育者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教师的角色定位从以往的指导者、引导者,转变为现在的观察者、支持者。在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改革中,会实行弹性时间,在午餐和午休时段相对固定的前提下,班级教师都会有自主的弹性时间。比如孩子在建构区没有完成搭建,或者在美工区没有完成涂色,如果按照以往的惯例,教师只给一首歌的时间让孩子来收拾、结束游戏,很多孩子是根本来不及把游戏活动收尾的。弹性时间给了教师一个可调的机会,也给予孩子相对宽松的时间和心理状态。比如有一年冬天我们的户外沙水区,教师组织孩子们回教室吃午餐,有5个小朋友正在合作建造城堡,就申请晚一点回去。于是教师带着大部队先回了教室,留下一位教师继续陪伴搭城堡的孩子,也就是用了不到6分鐘的时间,几个孩子回到了教室。但在这6分钟里,他们齐心协力把城堡最后收尾,做得非常漂亮壮观。当他们心满意足地回到教室完成如厕、洗手,开始自助取餐时,先回教室的孩子刚刚结束取餐。这样的弹性时间既有利于儿童生命的舒展,也可以避免消极等待。
对于特别爱选择某个固定区域玩耍的情况,我们要在此时充分地支持孩子,因为这是孩子游戏的兴趣所在。尽量避免孩子呈现出无所事事的状态,对哪个区域都不感兴趣,或者他在任何一个区域都没办法专注地投入游戏。类似情况需要我们反思:区域材料是不是以高结构为主?是否没有匹配孩子的年龄发展特点?而如果孩子在一个阶段内非常喜欢在某个区域活动,特别是经过孩子之间的协商和讨论,能够解决在人数有限的区域中游戏的问题,可以充分支持尊重幼儿的选择。
有些区域具有特殊性,比如数学区,我们建议每个孩子每周都至少要去数学区玩一次,教师要尤其注重对数学区的观察和支持。比如教师可以在数学区进行有效的记录,或者请值日生统计,如果这个星期过半了还有孩子没有到数学区玩,可以提醒孩子自己做好安排。教师进行综合性的观察和支持,才能让幼儿的经验得到拓展和深化。
《教育家》:面对弹性时间,教师安排和执行的挑战有哪些?
刘剑眉:的确,对于教师而言,弹性时间的挑战不小。不同的游戏区域和功能教室不再由幼儿园统一安排,而是各班教师自行协调,因此两位班级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角色定位,以确保通过不同方式观察儿童的游戏。在此基础上,一些像建构区、美工区等相对静态的区域,如果教师精力有限且区域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一定保证,可以借助三脚架支起手机来摄像或者拍照,记录幼儿游戏的过程。只有教师对每个区域非常熟悉,基于对班级幼儿在一段时期内各领域发展水平的把握和了解,才能更好地使用弹性时间。
同时,作为教师,应具有敏锐性。举个例子,科学区实验时,一个孩子在白板上做记录,快到午餐时间还没有完成。他知道还有可支配的一段时间,于是不急不躁用天平做完实验,高兴地做好结果记录,此时绝大部分孩子已经围坐成半圆形准备进行游戏评价。但在收拾玩具时,他遇到了比较大的挑战:白板上的记号笔痕迹难以擦干净。被其他路过的教师看到后,建议他用酒精湿巾擦,但找来酒精湿巾后费力擦拭的孩子还是没有解决问题,于是他就变得非常焦急。此时,班级另一位教师及时发现了孩子的困境,立刻告诉他,擦成这样没关系,先放到材料架上,我们稍后再来处理。因此我们要对弹性时间进行区分,到底是孩子的游戏没有完成,还是孩子遇到了困难。在每个班级只有两位教师的情况下,及时到位的支持是存在很大挑战的,所以我们也特别强调保育教师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保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教育家》:如您所说,有些区域要保证孩子的游戏频率,那么如果孩子在这些区域中出现了游离状态,教师应该如何调整?
刘剑眉: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相对容易出现游离或者注意力分散的区域有阅读区、数学区。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反思:作为教育者,我们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比如数学区,一定要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键经验的发展提供相应材料。同时,应该关注领域内的发展目标,提供能够激发孩子兴趣、有一定挑战性、确保及时得到关注和支持的环境。因此当我们提出教师观察幼儿时,教研人员和园长也要去观察教师。有些幼儿园会安排业务园长或后勤园长定期进行班级半日活动观察,如果发现数学区的材料太单薄,无法满足孩子的探究和感知操作,或者没有进行及时的观察跟进和策略支持,应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说到底,还是要看区域活动能否吸引孩子,并不是强迫孩子必须玩自己不喜欢的游戏,而是教师要精心匹配孩子的兴趣和特点创设材料与游戏。再比如阅读区,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如果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我们就要反思绘本是否符合小、中、大班不同的年龄特点。一些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手段,孩子打开绘本时便能在Pad上找到相应的音频,伴随美妙的音乐和音频讲述,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体验感。同时也注意调整合适的音量,避免打扰其他孩子,或者是在适宜的时长内佩戴耳机。
实际上,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图,需要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关注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如果区域设置得非常吸引孩子,那么孩子在每一个区域都会专注地沉浸其中、操作探究。
基于观察了解班级幼儿,才能准确把握介入契机
《教育家》:有时候幼儿在大型搭建活动时没法一次完成作品,但再进行的时候,很多幼儿会遗忘上一次活动的计划,教师需要如何应对?
刘剑眉:我们应观察支持孩子的建构水平发展,使其经验不断深化和进阶。可以多带孩子到户外参观不同的建筑,让孩子亲自触摸、感知,回来后设计图纸,尤其是大班的孩子,他们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按照自己设计的图纸来搭建。如果一次性搭建没有完成,可以做标记和记录,教师也可以给孩子们提供拍摄工具,让孩子们从不同角度拍照留存,再进行搭建时,他们可能就知道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继续完成。可以尝试马赛克方法中的幼儿自主会议、幼儿之旅、自主摄影等多种方式。将主动权还给幼儿,教师提供充分的机会和多样的支持,可以帮助幼儿实现有效的记录。
此外,所谓的遗忘在某种程度来讲或许并不存在。对孩子而言,建构游戏充满了创造性想象和多变性。因此在下一次搭建时,孩子的想法或许从盖一座摩天大楼变成了盖一所未来世界的房子。面对类似情况,教师可以提醒孩子记录自己的搭建作品和做好后续搭建的标记,但对于孩子天马行空的新想法也应该鼓励。教育者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场景,来呵护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不会影响孩子的表达,反倒是将其落地的过程,对孩子而言是一件很有意思和挑战的事。如果能真正相信孩子、敢于放手,真正做到幼儿在先、教师在后,其实孩子会带给我们很多感动和惊喜。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孩子的想象创意、建构能力的发展,以及合作等品质的发展,以及是否为了就近取材就随意拆掉别人搭建好的積木的行为背后的品质培养,而不是仅仅执着于目标的完成。
《教育家》:说起天马行空的想法,有的教师表示,区域活动中难免出现幼儿想法难以实现的情况,这时候应该如何回应孩子?
刘剑眉:成人切忌带着标签去判断孩子的想象。有时候成人看来不合逻辑、难以实现的想法,其实是孩子的大胆设想和创意表达。人类之所以能进步,就是敢于设想,敢于拼搏,敢于创造。对此,教师尤其要注重给孩子营造自主和宽松的心理氛围,并判断是否有必要介入孩子的游戏、是否有必要在第一时间给予孩子帮助。
曾有几个大班孩子搭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建筑物,搭建的水平和技巧已经超过大班幼儿的平均水平,教师也一直在录像。进行到最后,孩子们产生了大胆的想法:用四倍块的积木做封顶。但当时建筑物已经比孩子的身高还要高,孩子们担心把辛苦建成的作品碰倒,就向正在录像的教师求助。对于教师来说,轻轻松松就可以帮孩子们封顶,但教师鼓励孩子们自己想办法。孩子们取来零散的清水积木垒高作为踏板,但尝试了数次,踩上去就会塌掉。孩子们又向教师发出了第二次的求助,可教师仍未主动去帮助,而是只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积极的赞美者,继续让孩子们动脑筋。于是孩子们不断尝试,发现要用宽大的积木做底,不断垒高,又让几个人中最瘦最轻的小姑娘站到上面尝试。就这样,经历了五次失败和调整后,到了第六次时,小姑娘终于稳稳地站上团队搭建的踏板,而且成功地进行了封顶。孩子们欢呼雀跃着,场面令人感动。他们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虽然求助未果,但始终没有转移注意力。这背后也反映出教师对幼儿的信任与放手,因为教师一直在观察和记录,对于班级幼儿的状况非常了解,因此能准确把握介入与否,最终良好地支持了幼儿的发展。
《教育家》:很多时候,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开展比较关注,却忽略了互动的评价,常是“热热闹闹开场,草草收场”。教师应该怎样进行区域活动的评价,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推进幼儿游戏?
刘剑眉:评价区域活动有几个要点。第一,要依据对幼儿游戏过程的观察来评价,及时发现孩子在游戏中的想法,是否有想要改变或生成新活动的建议。第二,进行有效的分享。分享的主体一定是孩子,教师只是组织者。第三,教师根据幼儿的分享和发展需要,挖掘有教育价值的内容,组织深入讨论,以便让幼儿的经验得到进阶。
曾有一个班级在户外进行娃娃家游戏时,几个孩子发现大树底下有一只死掉的小鸟,就把它放到锅里玩做菜的游戏。教师看到后赶紧制止了孩子,让孩子把它扔掉。在游戏分享时,孩子们对死掉的小鸟和园区中发现的大树的年轮非常感兴趣,并展开了讨论,但教师的关注点在于娃娃家游戏中几个孩子因材料和角色产生了矛盾。事实上,孩子们的小冲突已经在游戏中通过寻找低结构材料来替代而解决了,教师只强调自己认为重要的合作交往问题,却忽视了孩子们在意的事情。如果在评价时,能抓住孩子感兴趣的契机进行经验提升,对孩子的发展更有意义,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经验的进阶、深化与拓展。这对专业素养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分辨和提炼,有比较敏锐的教育智慧和灵活的教育机智,接住孩子抛来的球。能力的发展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能熟读《指南》,真正掌握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理论知识,不断温故而知新,或许就能更好地将理论和经验融会贯通。说到底,还是“用心”二字。
激发幼儿游戏的愿望,是材料投放的重要原则
《教育家》:区域空间的环境布置和材料投放是影响幼儿游戏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投放符合幼儿游戏需要的材料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刘剑眉:在孩子的目光和行动所及的范围中,给孩子提供的材料一定是有序的、有条理的,而且是精简的。材料不能花花绿绿、非常繁杂地挤在材料柜中,而是教师有意识和目的梳理过的。像美工区,教师要结合美工区中活动的容纳情况,来提供适宜数量的工具与材料,并及时更换这些耗材。同时,美工区或表演区要注重营造艺术氛围,无论是名家名画、幼儿作品,还是花草、果实,呈现在区域中一定是艺术性的。而科学区或数学区,建议使用开放性的材料筐,多用低结构材料,更利于儿童游戏的展开和想象。
针对户外游戏环境,要鼓励师幼在天气情况许可的状态下,各班经过协商,将区域活动放到户外来进行。园所要形成周围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资源地图,选取孩子生活中可见的、感兴趣且有机会尝试的材料和资源。一些资源虽然是孩子生活中遇到的,但孩子不感兴趣,也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比如与茶艺相关的活动,我们需要思考,是不是孩子感兴趣的,对孩子来说是否适合。同时,不同地区幼儿园周围的资源也不尽相同,梳理和重整后能更利于幼儿活动的开展。我们应不断反思,材料和环境是否能激发幼儿游戏的愿望、促进幼儿大胆的想象和创造。
《教育家》:对于低结构材料的使用,有的新教师困惑于“孩子不会玩”。为什么会出现教师反映的问题?请您给新教师提出一些建议。
刘剑眉:材料的提供应与孩子的发展相匹配。曾有小班的孩子在美工区,用各种打磨过的、小巧的木质的低结构材料进行游戏,这些材料相对小巧,方便摆弄,也没有那么多棱角,非常适合小班孩子。同时会有大些的圆木片,以及小兔子、小熊摆件等辅助的高结构材料以及白乳胶等,于是孩子们非常专注地在区域中做手工,设计出森林里小动物的家,通过黏合剂很好地保存作品,分外欢喜。再如户外的美食区,孩子们将搜集来的树叶、泥土、小石块等当作食材做饭,会有丰富的游戏呈现形式。面对低结构材料,当教师不知道如何提供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看看材料是否好操作、是否具备不同特性使其能够综合运用。作为教育者,我们面对孩子要保持谨慎、谦逊的态度,不能轻易下判断。我们要做的是真正回归儿童教育的初心和本位,发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这也要求有持续性、沉浸式的教研活动。当发现材料提供、师幼互动、环境创设的问题后,需要在教研中探讨,适时跟进为教师和幼儿提供支持。
作为新教师,在投放材料上首先要把握年龄段,体现年龄的适宜性;其次要把握正在经历的主题,体现主题的匹配性,包括和孩子兴趣的匹配;最后要把握孩子的现有经验以及个体学习的差异性,注重材料数量、色彩、类别的层次性。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材料资源库应该是开放的,根据损耗园所统一提供的同时,也让每位班级教师和幼儿甚至家长成为资源的收集者。
《教育家》:教師往往习惯按照分区安排游戏,如何基于幼儿全面发展进行区域规划?
刘剑眉:区域规划在一定时间段内可以是固定的,在整体规划和设计上考量动静结合、协调互补,也要根据班级幼儿的兴趣来适时调整,其中特别强调幼儿对于区域规划的话语权。比如教师将一个区域定为面馆,提供丰富的材料、视频、照片等,但这个区域最终是否用来做面馆,还是取决于孩子的想法与兴趣。可能刚开始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形成的面馆,逐步被孩子改造成美食一条街、饺子馆,这些都是可以被允许的。如果孩子不感兴趣,或者不适合孩子,区域就需及时调整,一定要倾听儿童的心声和需要。
刘剑眉,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苏北发展特聘专家、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幼教专委会常务理事,徐州市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受命创办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任第一任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