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锐园 关纯兴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沈阳 110035)
“双一流”建设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在此背景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1)陈志刚,石金晶,奎晓燕.“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软件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思路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22,(06).。禁毒学专业对接我国禁毒工作,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和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事业,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禁毒学专业在长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围绕科研、教学、办案三个核心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影响力,助力我国禁毒工作,在2020年入选辽宁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后,于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由此为禁毒学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发力点。
我国历史上深受毒品侵害,因此相比于“禁毒”“禁毒工作”等称谓,“禁毒学”一词出现的时间较晚。禁毒学是伴随着日益严峻、复杂的国内外毒情,在长期的禁毒实践基础上总结、研究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兴专业。禁毒学专业真正意义上被确立得益于2002年《国家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该目录中出现“禁毒学”专业名称后,由此禁毒学专业开始在高等院校中设置并逐渐融入高等教育发展浪潮之中。在国外,毒品问题一般被视作一种社会现象,其相关理论散见于犯罪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之中,而并未设置或发展成为单独的禁毒学专业或学科,因此一般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禁毒学表述,多采用Narcotics Control Studies 或Drug Control Studies(禁毒研究或毒品控制研究)的表述;而在我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禁毒学已然成为一个成熟、独立、综合的专业类型。从专业定位来看,禁毒学属于一级学科“公安学”下设的二级学科(2)李健和.公安学一级学科建设若干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具有独立性、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3)骆寒青.公安学学科下设禁毒学二级学科目录[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2,(02).。目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云南警官学院、广西警察学院、甘肃政法大学等十余所公安政法院校开设了禁毒学专业。随着我国禁毒工作深入推进,禁毒学专业逐渐从院校走向社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对象的独立性是学科独立性的标志,禁毒学研究立足禁毒工作和毒品现实问题,重点研究毒品违法犯罪打击、预防机制,揭示人类社会禁毒活动的基本规律。具体包括毒情评估、禁毒历史、毒品案件侦查、毒品预防、毒品成瘾矫治等内容。简单来说,禁毒学专门解决毒品问题,为毒品问题治理培养专业人才。毒品问题的政治化、经济化、社会化等特点决定了禁毒学专业的特殊性和存在价值。禁毒学研究对象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独立性和专属性,需要运用禁毒学专业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回应相关毒品问题。
禁毒学的研究对象涵盖毒品犯罪控制、成瘾矫治、禁毒机制建设等诸项内容,因此在禁毒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多学科融合、多方法运用的特征非常明显。毒品犯罪控制涉及侦查学、刑法学、诉讼法学、情报学等相关学科基础内容,成瘾矫治涉及药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内容,禁毒机制建设涉及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内容。不难看出,禁毒学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同时这种交叉性和综合性并不影响禁毒学的独立性,因为禁毒学研究对象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一定意义上,任何一个学科的体系内容无法独立解答禁毒学相关研究内容。如刑法学中的毒品犯罪内容只是解决毒品犯罪认定和处罚,属于禁毒学研究对象中的一个环节;侦查学中的侦查理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无法系统解决毒品犯罪治理相关问题。禁毒学就是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以整体视角解决毒品问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禁毒学专业具有全局性和融合性。
禁毒学与禁毒实践工作密切相关,二者属于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关系。禁毒学的基础理论和前沿研究为禁毒工作提供思路和方向,而禁毒实践工作的新问题、新趋势、新举措影响着禁毒学专业发展理念和具体措施。近年来,毒品管制、权利保障、循征理论等研究对禁毒执法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污水监测、毛发鉴定等技术研究不断落地,转化为毒情评估、吸毒人员发现等工作的新举措,为禁毒工作提供了充分理论支撑;同时,新精神活性物质蔓延、精麻药品滥用、戒毒体制改革、兴奋剂刑事案件管辖等新兴问题和实践动向也为禁毒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和方向。相比于其他学科,禁毒学理论与实践的转化更为频繁,理论应用更为直接和高效(4)张义荣.关于禁毒学的几个问题[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5,(04).。
明确、清晰的专业定位是禁毒学专业发展的前提。在禁毒学研究动态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要求下,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禁毒学专业走出了一条从特色到一流,从单一到多元,从粗放到精细、从自主到共建的发展道路,为中国禁毒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有力打响和提升了禁毒教育的口碑和影响力。
特色专业和一流专业具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二者并非是等同关系。所谓特色专业是指一个学校较为独特的、成色较高的专业。独特体现在优势学科的支撑性和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成色体现在学校发展的沉淀性和专业与社会需要的契合性(5)王保华,张婕.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05).。2003年3月,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经教育部批准在全国公安院校中最早开设禁毒学本科专业,开创了禁毒学本科教育的先河。经过7年的发展,2010年5月,禁毒学专业获评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特色专业。这一时期,北方地区只有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开设了禁毒学专业,作为当时“包分配”的专业,为禁毒工作培养了数百名优秀人才,满足了特色专业所要求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标准。虽然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特色并不是一流”的认识使得禁毒学专业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发展心态。在特色专业的基础上,禁毒学专业紧紧围绕教学、科研、办案等核心工作,注重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建设。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双万计划”的通知》中,对一流专业设置了5项需具备的条件,即国家一流专业需要满足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管理规范、改革成效突出、师资力量雄厚、培养质量一流等条件。2010年至今,在十余年时间里,禁毒学专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流专业标准,不断实现专业升级,走出了一条从“特色”到“一流”的发展道路。
禁毒学专业定位中所强调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特点,要求禁毒学专业的发展必须要走多元化道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禁毒学专业在建设发展初期,受师资力量、经费支持、社会影响等诸多因素限制,发展存在单一、封闭的特点。如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将刑法学、侦查学等内容进行嫁接,并未开设具有禁毒特色的课程;师资队伍方面主要由其他专业教师组建而成,并未立足禁毒学专业定位,配备专业背景交叉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力量也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学院自身的力量,并未“走出去”,寻求与其他单位特别是禁毒部门的协作共建,实现优势互补。在认识到相关问题后,学院不断调整和优化禁毒学专业发展思路,从人才引进、课程建设、协作共建等方面不断加强支持力度,激发多元化发展的潜力和动力,以开放、共建、融合的理念引领禁毒学专业发展,积极融入公安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禁毒学专业建设发展也实现了从粗放到精细的路径转变。相比于法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禁毒学专业建设历史较短,开办学校较少,可借鉴的经验不多,因此一定意义上,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在前期探索过程中,禁毒学专业发展相对粗放,表现在课题研究、培训授课、学生招录等方面。课题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对禁毒实践难题的回应程度不高;培训授课的针对性不强,培训课堂质量评价标准不合理;学生招录的精准性不高,招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选拔机制不尽完善。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禁毒学专业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增强课题研究的实践性,提升培训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专业学生录取结构,为专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发展方式更为科学、精细,现实来看,只有精细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够满足禁毒人才培养,才能更为直接、有效地服务于公安实践工作。
在明确专业定位后,禁毒学在“一流、多元、精细”理念指引下,确立了“以缉毒侦查为主导,以毒品预防、禁毒技术为两翼的打、防、管、控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为禁毒学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引。在发展过程中,禁毒学专业立足国家稳定、安全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台一系列专业改革措施,不断激发专业发展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跨越式、创新性发展。
师资队伍始终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禁毒学专业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组建文理交叉、多学科融合的研究团队,为禁毒学一流专业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截至2023年1月,禁毒学专业拥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历的共10人,占比67%,其余5人均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专业背景涵盖法学、药学、医学、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神经生物学、情报学、经济学、体育学等十余个学科,知识结构满足禁毒工作所涵盖的案件侦查、毒品预防、戒毒康复技术、鉴定技术等多项业务需求。除此之外,禁毒学专业还聘请了北京大学、公安部禁毒局、公安禁毒实践部门共20余名业务专家为客座教授,实现了理论与实务的深度融合与交流。
毒品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必须具备全球视野,语言能力是开展禁毒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前提,为此,禁毒学专业储备了一流的多语种人才,教师具备英语、俄语、韩语、法语、日语等语种翻译能力。基于禁毒学专业实践性的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均进行了两年以上的实践锻炼,实践锻炼单位上至公安部禁毒局,下至基层派出所,专业教师参与办理毒品犯罪案件数十起。2020年8月和2021年4月,禁毒学专业教师分两次参加公安部“红蓝对抗”毒品查缉大比武活动,成为比武赛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外,禁毒学专业教师参与多项公安部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先后参与《公安机关勘验检查及处置制造毒品案件现场规定》《办理毒品犯罪案件毒品提取、扣押、称量、取样和送检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社会面吸毒人员风险分类评估管控办法》《关于办理毒品犯罪案件收集与审查证据若干问题的意见》《禁毒法》等法律法规的起草与制定工作,专业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
长期工作中,禁毒学专业教师获得多项荣誉和称号,如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辽宁省优秀专家、国际刑警组织认证专家、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优秀教师、辽宁省毒品预防教育专家、辽宁省百千万工程人才、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等,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大大提升。
禁毒学专业应用性的特点要求必须要注重教学工作,为此,禁毒学在一流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强调教学本位,始终将教学工作作为专业发展的核心任务。通过多方论证、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多措并举实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技能的质量保障和水平提升。
目前,禁毒学专业承担禁毒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国内在职禁毒警察和外警职业培训教学任务。根据禁毒学专业发展规律并结合禁毒工作实际需求,禁毒学专业在课程体系上确立并开发了《禁毒学总论》《禁毒化学技术》《禁毒法》《毒品犯罪案件侦查》《禁毒情报》《戒毒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中国禁毒史》《中外禁毒法制比较》《涉毒资产追缴》《缉毒战术》等专业选修课,涵盖禁毒工作各项业务;经过长期建设,目前禁毒学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禁毒学》《毒品化学》入选省部级精品课程,开发制作国内公安院校首个禁毒类在线课程《毒品预防与治理》,获评辽宁省一流本科在线课程(6)王锐园.公安院校慕课建设与发展思考——以《毒品预防与治理》课程为例[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21,(03).。
在职警察培训工作对课程内容、教师讲授能力要求较高,禁毒学专业依托公安部禁毒警察培训基地,不断完善和论证培训课程设置,改进和优化培训方式。近年来,先后承办多轮次国内外禁毒警察培训。据统计,自2016年至今,禁毒学专业共承担国内20余个禁毒培训班,受训禁毒警察超1500人,并承担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外警禁毒业务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优化与创新,采用“点菜式”培训模式,由禁毒实务部门提出课程名称,基地根据实务部门的需求进行课程设计,以此实现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师资方面,选派了解实战、精通理论的教师进行授课,并邀请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禁毒局、地方实战专家等为参训学院授课,保证了授课的权威性与专业性。
教材建设方面,近年来禁毒学专业教师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毒品犯罪案件侦查》,公安部规划教材《禁毒学》《禁毒法》《毒品犯罪案件侦查》。教学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教师技能大赛奖、精品课件奖等。
教学技能提升方面,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从引进试讲、岗前培训、导师帮带、业务实践,直到课前试讲等各个方面制定相应保障和促进措施。通过教学技能大赛、磨课、听课等多重形式,不断提高专业教师教学技能。专业教师获得省、校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荣获教育部在线教育智慧教学之星等称号。
科研工作是输出禁毒成果、反哺教学研究、培养优秀师资、打造社会影响的有利抓手。近年来,禁毒学专业狠抓科研工作,使得禁毒科研成为禁毒学专业建设发展的一大亮点。作为一个不足20人的研究团队,禁毒学专业教师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及横向课题,累计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人均研究经费50万,超过了众多综合类院校。
禁毒学专业教师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禁毒基础理论与标准、毒情监测和毒品预防教育评估技术”“新型缉毒动物培育及训练方法与配套设备的研发”等国家级课题,承担“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禁毒政策、法律与执法机制合作研究”“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涉毒违法犯罪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此外主持公安部科技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近50项、院级课题30余项。承担公安部、各省公安厅横向课题10余项,取得了科研工作的巨大突破。
论文发表方面,禁毒学专业教师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及时、针对性的回应了禁毒实战难题。专业教师撰写的《基于污水监测的辽宁毒品治理效能评估与建议》获辽宁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多元化理念要求禁毒学专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而应积极寻求社会各界支持,探索共建共享机制。长期以来,禁毒学专业遵循“参与实战、服务实战、引领实战”的理念,不断深化与禁毒实战部门的合作交流。禁毒学专业先后在四川、重庆、湖北、云南以及辽宁省司法厅马三家强制隔离戒毒所、吉林省通化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等建立了多个禁毒学专业实习、教研基地;与辽宁省公安厅、辽宁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辽宁省司法厅、沈阳海关、沈阳市公安局等签署共建协议,在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实验室共建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2020年9月,禁毒学专业与沈阳市禁毒支队联合共建实验室工作启动,沈阳市毒品实验室采取与中国刑警学院共建的方式共同建设。中国刑警学院从新建教学大楼划拨1000平方米办公用房,并负责基础设施装修,学院原有教学毒品实验室器材和技术力量也予以共享共用。沈阳市公安局投入资金购买了先进的实验室毒品器材设备,并从全局范围内遴选了9名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实验室开展工作。2021年,禁毒技术实验室被辽宁省科学技术厅批准组建“辽宁省禁毒技术重点实验室”,此次共建毒品实验室成为校局合作的典范。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专业建设和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禁毒学专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不断增强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多年来,在禁毒学专业教师、在校生以及优秀毕业生共同努力下,禁毒学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禁毒教育界的“佳话”。
在学生培养方面,禁毒学专业注重过程培养,在日常学习、警务化管理以及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强调对学生的关心、指导和教育。禁毒学专业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2项,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国家级奖学金20余人,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值得一提的是,禁毒学专业在校学生发挥专业特长,持续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由禁毒学专业学生组建的禁毒志愿者服务队被评为沈阳市十佳社团。
多年来,禁毒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充分展现了“特别讲忠诚、特别敢担当、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奉献、特别重情义”的优良品格。他们活跃在禁毒战线上,为禁毒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禁毒学毕业生分别获得“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扫黑除恶优秀代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称号。许多毕业生参与侦办重特大毒品案件和公安部毒品目标案件百余起,收缴毒资超亿元,为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人民禁毒战争的巨大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禁毒学专业的建设发展与国内外禁毒工作的变化紧密相关,禁毒学一流专业建设发展必须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全局思维,实现禁毒学专业发展的动态性、综合性和科学性。一流专业建设发展有着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同时一流专业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责和使命,禁毒学专业发展关乎国家安全战略问题,必须要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核心工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积极实施科学、有效地综合改革举措,不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为我国禁毒事业培养优秀人才,将专业建设发展推向下一个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