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竞超 张 鸿 何雨涛
(1.四川省公安厅,四川·成都 610225;2.云南警官学院,云南·昆明 650223;3.福建警察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随着国家发展进入新时期,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社会管理和维护稳定压力激增。在当代社会环境多元化、复杂化特点更加明显的背景下,人民警察所面临的执法环境也更为严峻,应对的问题也更加具有挑战性,因此对民警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从警察职业的工作性质和规律分析,警察职业压力存在“高风险、高强度、高要求”的三大突出挑战。“高风险”是指选择了警察职业,就是选择在个人的职业生涯里与风险相伴。身为执法者,民警往往是直面危险的中心。警察特别是公安民警,除去如办案终身责任制、廉政等风险外,因为其本身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公安民警必须应对高风险场景。“高强度”,是指基于目前社会形势和工作需要,民警连续工作时间跨度大,肩负任务繁重。一线民警受分管辖区面积大、警情案情复杂、部门警力不足等问题困扰,使许多民警在经受极具考验的公安工作和得不到充足休息的双重压力叠加下,常常心力交瘁。“高要求”是指科技发展,“人人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时刻考验着民警的临场处置能力和规范化执法水平。随着法治化进程的加快,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民警执法能力和应用法律能力亦是挑战;犯罪高智商化和专业化趋势明显,常规的侦查思维和工作方式不能完全满足打击犯罪的需要;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群众矛盾纠纷化解难度增加,处理更加考验民警的综合能力。三大突出挑战中,“高风险”“高要求”直接指向了民警在现场高压执法环境中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以确保民警在开展执法活动时能做出正确、合理的行动决策,采取依法、规范、有效处置措施。针对民警现场执法实际,探索建设科学、高效的临战心理课程,成为当下学界热门话题。但同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与警务实战训练结合运用,尽可能模拟真实现场执法环境以增强训练临战感,切实发挥临战心理训练成果也是现阶段开展临战心理课程所面临的难题。
目前国内针对警察的临战心理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尚处于薄弱状态,近几年随着理论研究的加深及临战训练的实践增多,临战心理课程有优化提升,但总体还在不断探索和发展过程中。与国外警察及国内军、武警横向成熟的临战心理实训体系相比较,在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打造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外警察临战心理训练经过不断探索,已经逐步实现了训练方式的升级换代,在训练方式上更加注重应用性和实战性。主要侧重于针对警察执法实际的心理及行为训练,以情景模拟训练法和对抗式训练法为代表。选用注重实践的训练方式再次揭示了国外警察心理训练的重心是在行为训练,即是执法实际中的心理训练。国内的军队、武警心理训练结合自身实际,以复杂多变的训练环境和近乎苛刻的训练强度,强化训练实战感,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训练体系。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在向实践转化过程中,尚未形成较为成熟体系和方法推广。
民警应对“高风险、高强度、高要求”职业压力的训练,可以分为减压训练和抗压训练两部分。在目前的警察心理培训中,一般以舒缓压力的训练为主,接受训练后民警或多或少都能一定程度上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试自身的心理压力。但从另一个维度上,民警的心理抗压能力训练却比较少。往往民警在进入工作场景,特别是进入如处理群体性事件、暴恐事件、侦破案件、缉捕罪犯的执法场景时,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才能更好帮助民警完成任务。对比英国特警,他们心理训练模式经过20年的探索,形成比较有效的特警反恐处突专业临战训练模式,以最大程度模拟真实环境和实战状态,强化警察面对复杂、残酷执法环境时心理应对能力,以便于更好的应对突发的执法环境(1)朱景伟.特警反恐处突心理素质训练探索[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0,32(05):131-137.。尽管国内警察在职培训已经在推广使用情景训练,通过设置不同场景,加入符合真实处警现场的警用装备,引入对抗元素等增强参训人员的参与感和代入感。尽管相比传统的单一技能训练,取得了一定的训练效果。但在场景还原程度、针对性设置不同警种临战场景、充分调动参训人员参与积极性等还达不到理想训练状态。类似的针对执法高压环境本身的训练,还在不断探索中。
笔者曾于2022年上半年针对民警对开展了一次的临战心理课程的全国网上问卷调查,来自全国442名志愿者参与了调查,其中发放问卷442份,回收问卷442份,均为有效问卷。总体反映的趋势是一致的:一是民警通常把达到的临战状态的心理压力定义为7-9分(满分10分);二是许多民警对临战心理缺乏了解,部分民警在警务实战训练中有所接触;三是民警更倾向于拓展活动、情景体验、专项训练三种方式来训练临战心理(倾向程度从高到低)。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参与问卷调查的民警普遍反映希望能参加针对民警职业特点和一线实战背景的临战心理训练。但目前心理训练在各地开展的形式主要是理论讲座、普适性心理压力调试、团队拓展行为训练。亟需研发、推广一批紧贴实战、操作性强的临战心理课程。
笔者基于知网,以“临战心理”为主题搜索,搜索到相关文献65篇。从学科分布来看,公安学、体育学、心理学相关文献最多。其中,公安学学科文献共53篇,占比75.71%;体育学学科文献共7篇,占比10%;心理学学科文献4篇,占比5.71%。从发表时间来看,2015年至2018年,临战心理相关研究达到了高峰,年均发文量达到了6篇,随后相关研究保持平稳状态。
以徐俊文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临战应激的观点。他为临战应激作出定义:临战应激是在临战中警察突遇应急事件精神进入高度紧张状态时迅速集中自己的经验智慧在瞬间做出判断决策的一种状态,并提出应激能力由知识、技能、经验,意志品质,人格特质综合影响,还初步提出了应激思想灌输、制定“应激守则 ”、制定应激预案、加强应激训练、应激考核等强化民警应激积极能力的方式。(2)徐俊文.谈警察临战应激[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02):13-15.这些方式与现在警务实战能力训练提倡的安全执法理念,战术意识如危险评估、制定预案,情景模拟训练比较贴近。后来,这些研究者又系统提出警察临战心理的概念及训练方法,临战心理学框架日趋完善,丰富了警察临战心理学科理论建设。以郭林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就临战处置而言,应激反应指警察对临战处置所做出的应变反应和处置能力。警察作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主体,必须具备强烈的临战意识,保持积极的临战思维,进入相应的临战状态,运用得当的临战方式,提高临战处置成功率。(3)郭林.临战处置中的应激反应之透视[J].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15,35(02):27-30.从应激反应的角度出发,阐述强化临战能力对执法工作的重要性。
以李莉、王淑合、徐振雷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充分发挥公安高校、警训基地的科研优势,就临战心理课程训练体系建设开展系统性探索,提出“五位一体”临战心理训练模式,经过探索整合团体破冰、情绪唤醒、平衡心态、认知调整、行为强化五大模块形成一体化训练体系。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将临战心理训练针对性设置课程,主要包含基础类、压力管理类、情绪管理类、应激策略类、认知行为干预等,形成多个目标科目,每个具体科目都根据“五位一体”临战心理训练模式开展。(4)李莉,王淑合,于福洋.临战心理训练课程体系建设[J].公安教育,2018(01):24-28.他们将心理学原理与警务实战内容进行开创性的系统结合,并且利用院校、基地相关培训时,积极开展尝试性探索,并在过程中发现临战心理训练与警务实战训练结合时贴不够贴近实战、教官素质能力、心理学知识点嵌入不深、训练可能游戏化等阶段性问题,随后提出了解决方法前瞻。他们指出要临战心理训练组织形式的核心在于情境模拟的真实度,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及设备还原真实实战场景,可以增加参训民警训练过程中生物数据监测,以生理、心理指标为重点,将训练过程量化,以更好地监测、评估训练效果。同时,还采用跨科目专业教官集体备课;调整、优化课程设计;根据施训对象不同将受训民警划分成不同层次和训练阶段;建立警种特有心理素质特征模型,研发针对不同岗位临战心理训练科目(5)徐振雷,于福洋.公安民警临战心理训练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与思考[J].公安教育,2022(03):22-25.等方式,强化临战心理课程专业性和实用性,提升训练效果和质量。以郑立勇为代表的研究者以三年考入公安院校的大学生为样本,在警务技能训练中以加入警务心理训练为变量,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得出了公安大学生在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后,可以有意识地对自身临战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施以影响,提高临战心理素质,完成更加具有挑战的任务。(6)郑立勇,孔燕.公安院校大学生临战心理训练及心理素质提升[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6,34(04):110-115.从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角度,说明在警务训练中增加心理训练的重要性。
一些研究者针对具体警种提出了具体临战心理训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这部分研究者主要由警务实战教官(教师)组成,在论述解决方案之时,普遍倾向于以心理学观点解释训练原理,突出情景训练和训练形成肌肉记忆、条件反射的重要性。以殷梅霞为代表的研究者从刑侦民警工作实际出发,从认识、理解、调试临战心理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刑警面临高压心态的方案。(7)殷梅霞.论刑警的临战心理及调适[J].政法学刊,2005(02):94-97.以向羽为代表的研究者从110接处警工作的现实出发,分析研究了在110接处警岗位的民警辅警临战心理成因,结合110接处警民警辅警实际需求提出了针对性、系统性心理训练构想,力求通过临战心理行为训练,全面提高110接处警岗位民辅警的综合能力和素质。(8)向羽.110接处警执法临战心理分析及训练构想[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20,34(03):78-81.以高志程为代表的研究者从首都交警的工作特殊性着眼,强调了首都交警“交巡合一”后,由于工作的危险性提高,对防卫控制技术产生的极大需求。进而突出阐述合法、规范、有效、安全的防卫与控制技能与稳定自信的心理状态的双向促进关系,进一步提高任务的成功率并降低伤亡。(9)高志程.基于交通民警临战心理稳定的防卫控制框架——以首都交警为研究对象[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28(01):45-47.最后以稳定的临战心理为基础,探讨首都交警应具备的防卫技能框架。以秦锐为代表的研究者以某县新特警实训为背景,研究探符合新疆反恐实战需要的警察临战心理训练新途径,提出在实战背景条件下开展系统的模拟实战对抗训练,尤其是在具有代表性的案发地域开展实训,能使警员在以后的实战中有稳定、成熟的临战心理意识,为打赢反恐实战打下坚实基础。(10)秦锐.公安特警反恐临战心理训练探析——以X县新特警现场实训为例[J].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18,38(03):43-47.以李栋为代表的研究者以运动心理学为视角,对在现场处置暴恐事件的一线警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查找处置过程中形成负面心理的原因,即临战心理劣势现象。(11)李栋.暴恐事件下警察临战心理劣势现象分析及对策[J].体育科技,2022,43(02):21-24.DOI:10.14038/j.cnki.tykj.2022.02.045.并从个体、团体两个方向讨论临战心理劣势现象对个体以及团体的影响及叠加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克服暴恐事件临战心理劣势现象的方法手段。以高琦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真人“彩弹对抗”的训练形式是实战模拟性最强的训练项目,通过受训过程中,被标记弹击中所带来的明显的标记和疼痛感,促使受训者立即会体验到心理压力大、紧张等临战心理的状态,对于培养警员的临战心理素质、强化行动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2)高琦.标记弹对抗训练的临战心理探析[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4,26(03):102-107.以何胜军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要全面推进武器使用仿真训练,通过场景与手段的有效设置,营造出与实战相一致的“真实情景”与氛围,注重强调时空条件的开放性、灵活性和诱发性,使警察身临其境般自觉进入实战状态,有效激活其临战心理与意志,强化敌情观念,树立临战与执法意识。(13)何胜军.推进武器使用训练实战化改革的探讨[J].公安教育,2018,(06):34-37.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国内学者们对警察临战心理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但在具体训练上还存在课程体系建设尚待完善成熟、实训困难、缺乏更有操作性、普适性的训练课程。同时,还存在各地临战训练课程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同地区因受经济发展程度、领导重视程度、科研力量强弱等因素影响,对民警临战心理理解及培训方式的研究有较大差异。临战心理课程研发比较先进的地区如北京、山东等依托公安院校或警察训练基地等较强的科研力量,已经在进行“五位一体”系统训练课程探索及开展实践。而相对临战心理课程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心理训练尚停留在民警压力调试、高空训练等传统理论心理课程阶段。因此本文从厘清临战心理训练课程的定位出发,从实训的角度,尝试探究与警务实战课程相结合、能融入警察临战心理学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临战心理训练方法。
临战心理练什么?怎么练?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临战心理状态在民警心理活动全过程中所处的时空位置。临战心理状态,前文已经提到,是面对巨大压力下的极端状态,即使所谓的应激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的适应性反应。(1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377-378.通常意义上应激状态会经历三个阶段,即警觉—搏斗—衰竭(恢复)阶段。根据压力生物学,应激状态时人体内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当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启动,来自本能的或战斗或逃跑的反应模式就开始了。当面临紧急情形时,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会为了准备应对即将出现的挑战,引导全身能量进入备战状态:脂肪和糖从肝脏排出,为血液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促使呼吸加深,为心脏提供更为丰沛氧气支撑;伴随着心跳加速,更多的氧气、脂肪和糖被调动起来,奔涌向至肌肉和大脑;身体中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压力荷尔蒙,则会帮助肌肉和大脑更有效地接受和使用能量。通过上述方式,身体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15)麦格尼格尔著;王鹏程译.自控力:与压力做朋友: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3:64-65.从整个执法过程来看,临战心理所训练的,应当是执法过程中民警应激状态的积极应对的训练。与日常心理调适中减压训练相对的,临战心理训练应该是一种增压或抗压训练,通过模拟各种高压环境,强化民警在高压条件下调整自身内心状态及开展相应执法活动的能力。
图1 执法活动中公安民警心理状态对应的训练方式
笔者认为保障执法过程中公安民警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鉴于心理活动本身的复杂性,涉及到的领域、部门、训练类型也是众多的。整个建设体系是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需要经过长时间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在笔者理解中,在不同阶段心理训练方法都应有独特的特点。民警压力调适、临战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等均不可或缺。执法前,民警面临常态压力时,可以通过职业心理素质建设(认识、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等专项训练)、心理健康培训(团体辅导等)、压力调适等方法提升民警心理基础素质。执法中,通过临战心理训练,增加应激状态下快速最优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最大化避免伤亡概率,强化处置稳妥性。执法后,针对在民警因压力过大导致身心问题,甚至出现PTSD(应激创伤障碍)以后的应对手段。有效及时的心理咨询、危机干预使用不可或缺。临战心理训练旨在帮助民警理解压力对民警开展警务活动中产生的积极意义,学会把适度的压力当作伙伴,适应高压状态下的执法环境。从探索紧贴实战的心理训练模式讲,笔者认为临战心理训练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有益探索。
依托警务实战先进经验,服务于警务实战体系。一位警务实战专家曾说:临战心理训练与警务实战训练应该是“双向奔赴”,缺一不可。离开了警务实战,临战心理无异于纸上谈兵;离开了临战心理,警务实战的理论就缺少了一种深层次的解释方法。研究者们曾对警察临战心理作出了如下定义:“临战心理素质就是民警在先天的基础上,在执法环境,综合训练和执法实践的综合影响下,经过长期训练和培养所具有的临战状态下的认知能力、情绪状态和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是民警适应执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导致临战处置成功的个人特征”。(16)李莉,王淑合,于福洋.临战心理训练课程体系建设[J].公安教育,2018(01):24-28.由此可以看到,警察的临战心理与执法工作和警务实战密切相连。因为其出现的状态与执法实践直接相关,警察临战心理训练也是离不开警务实战的。笔者认为,警察的临战心理训练不仅仅是提高民警抗压能力,更应当是在执法活动中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如果把警务实战训练体系比作人体,安全执法理念为大脑—决定中枢,各项技能就为四肢—执行中枢,而临战心理训练的就是成为血管丛,需要决定时为大脑服务,需要执行时为四肢服务,并且可以进一步加强决定和执行间的畅通有无。当民警开启执法记录仪准备进入执法场景及进入执法场景后,民警心理状态就已经切换到了临战的应激模式。笔者认为,相比于执法前和执法后心理训练的模式,执法中临战心理实践所需要的更应当是训练。通过针对性实操训练,具备执法自信、临战实际能力、一定程度上压弹力。心理学的作用,则主要是为事后复盘分析以及为心理学理论内化于实操中指导训练提供支撑。
图2 应激状态临战心理训练内容
笔者认为,警务临战心理课程首先是警察训练与心理学两门学科的交叉构建。本门课程重点不仅仅在于结合警务实战和心理学专项训练方法,把警务实战教官授课中的“肌肉记忆”“隧道效应”“本能反应”等专有名词让学员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和体验,把理论教官授课中讲解理论部分回归到实战中,提高应用价值,增强学员学习兴趣。其次,在警务实战、心理学科以外,可以引入法学、神经医学、运动学等其他学科理论。例如与运动学交叉,在进入执法场景的民警,与进入竞技状态的运动员,也有着相似的临战心理状况。作为随时要进入战斗状态,去采取强制措施,控制嫌疑人,掩护队友和群众的民警,也有系统训练身心使用应激状态的必要性。通过不同学科理论的共同支撑,为警务临战心理学的实训开展奠定更为坚实、科学的理论基础。
从纵向维度来说,临战心理学理论将依托于“五位一体”心理训练模式及更加科学先进的框架,进一步探索心理学与警务实战的结合点。让这门学科的理论和训练方式不再更多地停留在心理学范畴,而能够更加直接有效地应用于警务实战,服务实践。从横向维度来说,临战心理学将吸纳如医学、运动学、法学等学科精华,兼容并蓄,让理论更加完整丰富,更具有实践操作性。
临战心理课程训练中,主要运用的还是系统脱敏的原理,通过尽可能模拟真实执法环境,让参训民警能够在训练中更真实体验临战场景,从而反复进行训练达到适应高压执法的心理状态,并规范化执法的效果。其中需要广泛的搜集各类型案例,针对不同警种不同地区形成各地个性化训练情景,再依托科技支撑的仿真情景还原或教官合理有效地设置情景,使展现到参训学员面前的临战场景更加符合实战情形。
在临战心理学课程中,如何进行有效训练,是现在国内学界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原理讲解或者从实训角度直接进行训练,两者之间有效结合,达不到临战心理实训目的。就现有最前沿的临战心理训练体系和方法来看,往往需要大量的技术、资金、人才支撑,难以普遍推广。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临战心理课程还需要长期的发展过程,想要把心理学原理导入实战训练中,最经济、简便的结合成果就是情景模拟训练、红蓝对抗式训练。执法活动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明白如何安全执法、有效执法、规范执法在某种程度上比通晓教学背后的原理更加重要。相比掌握背后心理学原理,学员通过场景训练深刻认识执法理念和战术意识,熟练掌握各类技能,更加具有实用性。比如在警务实战的警械使用课程中,所有警械的被动技能的运用,大都是基于人体的本能反应。因为本能反应是应对突发事件、保护自身安全最有效、最自然、最方便的反应。由此引申出逃跑、战斗的战术选择的讲解,以及根据人体本能反应进行臂盾攻防有效性阐述。学员从实战训练的角度了解“本能反应、如何快速有效使用警械攻防”的内容即可达到训练目的。而不用再由教员将背后所隐含的人在应激中出现“战或逃”的原因讲授,甚至不需要单独练习本能反应的应用,将所讲融入警械技能在情景教学模式下的实训就能够达到训练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