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浪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贵州毕节 553100
犊牛腹泻是牛养殖业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指犊牛由于各种外界刺激,而诱发的粪便不成型,出现下痢等消化道疾病。发生该病后会对犊牛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造成犊牛死亡,给养殖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感染性犊牛腹泻主要是由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引发。
1)细菌性犊牛腹泻。细菌性感染主要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等致病菌,这些病原菌进入犊牛的肠道后能够大量增殖,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对犊牛的肠黏膜等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表现为犊牛拉稀便或者血便,严重危害犊牛的生命健康[1],细菌性犊牛腹泻占犊牛腹泻的70%。
2)病毒性犊牛腹泻。除细菌性因素以外,轮状病毒及冠状病毒也是诱发犊牛腹泻的2 种致病原。病毒侵入犊牛的小肠以后会导致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严重损伤,进而导致犊牛出现肠道黏膜炎症,严重的还会出现肠道糜烂、溃疡,甚至发生肠道坏死,造成犊牛腹泻。但在临床养殖中,病毒性犊牛腹泻的发生率较细菌性腹泻低,病毒性腹泻的检出率为10%~30%。此外,犊牛还容易发生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所致的腹泻,这主要是由于犊牛感染病毒以后,其自身抵抗力降低,难以抵抗细菌的入侵,而发生继发性感染。
3)寄生虫性犊牛腹泻。隐孢子虫和球虫等寄生虫也非常容易诱发犊牛腹泻,当寄生虫侵入犊牛小肠后,会严重破坏犊牛的肠道黏膜组织,造成小肠的结构性损伤和炎症性反应,破坏肠道的正常吸收、消化功能,进而引发犊牛腹泻。其中,以隐孢子虫的检出率较高,通常在25%左右[3]。
刚出生不久的犊牛,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特别是在刚出生的前3 周内,其瘤胃、网胃及瓣胃等还不具备消化功能,这一时期的犊牛主要通过皱胃所分泌的凝乳酶消化犊牛吸食的乳汁。同时,出生犊牛体内缺乏胃蛋白酶、蔗糖和麦芽糖酶的分泌,对淀粉和蔗糖等营养物质的消化能力较差,对外摄入营养物质的能力有限。此外,犊牛的免疫和神经系统均未发育完全,也导致犊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自身抗病能力较弱,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发生疾病。
该病主要以腹泻为主要特征且不受控制,根据病因不同可能导致粪便颜色出现明显区别,其中主要包括黄色、黄白色及红褐色,且以水样、稀薄为主要特征,并可能出现气泡、黏液等物质,气味恶臭,甚至带有腥味。若未进行良好的治疗,随病程发展,还会导致病牛出现脱水、精神不振及食欲减退等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大肠杆菌病多发生于10 日龄以内的犊牛,以腹泻为主,排黄白或灰白色粥样水样稀便,并混有血块、气泡。犊牛感染沙门氏菌后的腹泻,多发生于10~40 日龄的犊牛,表现为体温升高、快速脱水、水样血便,带有恶臭,严重的可发展为菌血症,诱发脑、肝脏、关节等器官病变。魏氏梭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多发生于7~28 日龄的犊牛,表现为犊牛突然死亡,或者腹胀、血便、神经症状等。轮状病毒感染,多发生于7~14 日龄的犊牛,表现为突然大量的灰黄色水样腹泻,偶尔混有血液和黏膜碎片,食欲下降。冠状病毒感染,多发生于7~10 周龄的犊牛,表现为突然发病,长时间腹泻,排黑绿色或者浅棕色稀便,并混有黏膜、凝乳块,严重者可脱水死亡。隐孢子虫感染,多发生于1~4 周龄犊牛,表现为绿色水样腹泻,并可能混有血液,有可能急性死亡,在大型牛场中发生率较高。球虫感染,多发生于夏季多雨的季节,犊牛摄入被球虫卵囊污染的饮水或者饲料而感染,表现为精神沉郁、反刍停止、血便、体温升高至40~41 ℃,严重者死亡。
由于该病的致病因素较多,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及寄生虫性感染腹泻,若未能进行准确判断,很可能导致误诊。故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临床症状对该病做初步诊断,再采集病牛粪便和血液,采取致病菌分离鉴定、病毒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试验进行区别鉴定,并及时观察是否存在细菌、病毒的混合感染。对于寄生虫感染,采用镜检法可以确诊。
母牛待产前,需要对生产区域和母牛体表、乳房区域进行仔细清洗消毒,以预防犊牛在初生后接触到病原微生物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接生时,断脐等操作应该由有经验的饲养员进行,并对脐带近端使用碘伏等消毒液进行及时消毒。对于刚出生的犊牛,要尽快让其吃上初乳,以获得母体的抗体,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然后可温水添加维生素A、D 喂饮。
在犊牛断奶之前,进行适当的补饲,可根据养殖场内的实际情况,制定犊牛的补饲管理计划。除了给犊牛补充维生素以外,还需适当补充硒、铁等矿物质,可以有效预防贫血,降低腹泻性疾病,临床上常用亚硒酸钠、维生素E 进行预防,效果较好。
犊牛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特别是对温度较为敏感,15~30 ℃的恒定环境温度能够减小环境温度对犊牛的应激反应,有助于犊牛的健康生长发育[1]。舍饲的卫生条件也影响犊牛的腹泻率,大多数的犊牛腹泻是由于感染因素引起,这些病原微生物则是通过环境媒介进入犊牛体内,大量增殖而引发腹泻。养殖场应及时清除牛舍和运动场地内的粪污和饲料残渣等,避免污物积聚过多滋生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同时还需制定好消毒计划,在犊牛刚出生的阶段自身免疫能力较低,最好1~2 d 消毒1 次,能够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对于犊牛经常活动的场地可以选用2%火碱溶液或者0.5%过硫酸氢钾溶液对环境进行喷雾消毒。养殖场应严格控制外来车辆和人员,车辆必须经过厂区门口的消毒池,人员必须进行严格消毒、更换养殖场内的专用衣物后方可进入养殖场内,可选用广谱、毒性和刺激性较小的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进行消毒,避免外界病原微生物传入厂区内。
条件允许的养殖场可定期检查犊牛的健康情况,对其体长、体重等生长发育情况、血液病原等进行检查,同时对其肠道和呼吸道黏膜的体外培养物进行检测,每隔1~2 个月对养殖场内的犊牛进行1次检查,以及时掌握犊牛的健康情况。对于本地区或者季节性流行的疾病,需要提前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也可以进行程序性的预防,可以使用中医药,扶正祛邪,降低腹泻性疾病的发生率。养殖人员在春秋两季还需对全场牛只进行体内外驱虫,避免犊牛感染寄生虫后发生腹泻疾病。
犊牛腹泻的诱因较多,应明确腹泻发生的原因后再进行对症治疗。
对于发生腹泻的犊牛要先进行缓泻治疗,帮助犊牛排空胃肠道内积存的内容物,以促进肠道中的致病菌排出,避免致病菌所产生的大量毒素加剧刺激肠道,并引发中毒反应。此时,可选用蒙脱石散进行治疗,将其混入饮水中服用,有利于肠道黏膜的保护,同时能够吸附肠道中的有毒物质,缓解犊牛腹泻。
临床上采用抗生素配合助肠药物协同治疗犊牛腹泻的效果较好,并且对犊牛后期生长发育的影响也比较小。可将土霉素片(5 片)+酵母片(10 片)+胃蛋白酶片(4 片)研磨成粉后加水,1 次灌服,连续服用3~5 d。
长期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在临床上使用中药治疗,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选用白术、黄芪各15 g,炙甘草、党参、金樱子各10 g,研磨成粉后开水调和,搅拌均匀后温服[3]。
对于腹泻的犊牛需要尽快地恢复其抵抗能力,可静脉注射300 mL 复方氯化钠+10 mL 安钠咖+10 mL 维生素C+50~100 mL 碳酸氢钠,每天用药1次。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可能存在脱水的可能,故对于腹泻严重的犊牛则需要及时补液,可将3.5 g 氯化钠+1.5 g 氯化钾+2.5 g 氢氧化钠+20 g 葡萄糖加入1 L 饮水中,分3 次饮用。
养殖人员可根据诊断的寄生虫类型进行对症驱虫治疗,或者选用伊维菌素等广谱性抗寄生虫药治疗。同时,在春秋等季节需要进行定期驱虫。
犊牛腹泻在牛养殖业中较为常见,其诱发因素较多,主要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其发生率与养殖环境的好坏有较大的关系,发生该病后对犊牛的正常生长发育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给养殖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明确犊牛腹泻的病因,进行科学的预防管理,同时对发病的犊牛及时对症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该病的危害,促进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