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今诚
1943 年,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为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刘志丹烈士举行了隆重的移灵、公祭和公葬大会。追悼革命烈士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表达,是斗争的武器。通过追悼革命先烈、领袖人物、党政干部、指战员,中共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民族独立解放的时代使命,深深印在每一位党员干部、指战员、革命群众、爱国人士的心中。正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上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从来没有发生过动摇,也只有共产党才能不动摇,彻底地干下去,不怕死多少人,不怕牺牲。”[1]历史证明,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革命运动没有丝毫停止,革命队伍越来越壮大。
刘志丹(1903-1936),名景桂,字子丹(后改名志丹),陕西省保安县人(今志丹县)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1936 年3 月,刘志丹率红28 军参加东征战役,在晋西北迭克敌军。4 月14 日,在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现属柳林县)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值国民党东北军进攻陕北,时局非常紧张。4 月23日,刘志丹遗体运回安定县瓦窑堡。4 月24 日,中共中央机关在瓦窑堡城南门戏台召开追悼大会,到会者2000 多人。大会由后方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主持,首先宣布默哀,继由郭洪涛报告刘志丹事略,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和西北办事处主任博古分别致词。会毕,即举行葬仪,将刘志丹遗体秘密安葬于瓦窑堡城外三里处的水沟坪山脚下。6 月,中共中央移驻保安县城后,决定将保安县更名为志丹县,以示永久纪念。
1940 年,中共中央指示边区中央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志丹县修建刘志丹烈士陵园。边区政府派员筹建,成立了由13人组成的修建委员会,主任王生华,副主任任志新、赵耀先。1941 年3 月动工,选址在县城北头炮楼山下的土丘上,面城傍水。陵园由钟敬之设计,工程技术负责人李传经,施工员周福祥。全部建筑经费70余万元(粮食等不计在内),其中边区政府拨款34 万元,其余由志丹党政军民各界捐助和献工献料(据统计志丹人民共帮助人工5329 个、畜工8335 个),于1943年4 月竣工。建成灵堂一栋、纪念塔一座、箭头碑四座、石旗杆两根,中共中央领导人题词石碑若干通,为苏式建筑风格。
1943 年4 月1 日,志丹陵落成典礼筹委会在《解放日报》头版刊登启示:刘志丹先烈之陵业经建筑成就,兹定于1943 年5 月1 日(农历三月二十七)举行落成殡葬典礼。各机关团体暨各界人士,如有赠送挽联、花圈、祭文追悼等物品者,希于事前送交边府秘书处刘耀三同志处为荷。
4 月16 日,志丹陵落成典礼筹委会派移灵专员马豫章及刘志丹家属30 余人前往子长县移灵。4 月18 日10:00,起志丹灵于子长县。4 月19 日上午,子长各界在县城——瓦窑堡中山大操场召开公祭刘志丹烈士大会。与祭群众终日不断,总数在9000 人以上,有些从来不出门的妇女为纪念这位人民领袖,也都自发参加了公祭。20 日晨,举行发灵仪式。运灵人员用两头骡子驮着刘志丹烈士终寝的柏木棺材,在骑兵排的护卫下,由子长县瓦窑堡出发,当晚抵延安县蟠龙区。随护灵柩的还有刘志丹的夫人同桂荣、三弟刘景如(儒),子长县政府县长黄聚俊、延安县政府县长刘秉温。移灵沿途,当地干部率领民众以素酒白馍路祭,民众多祭幛于门首表示悼念。21 日晚,抵延安县川口区,住在李家渠。22 日晨,延安县在李家渠举行公祭,到会群众3000 多名。而且,民众自发组织乐队护灵,近千自卫军跟随。
4 月22 日13:00,延安各级机关、学校代表及武装部队、工人、农民的大队,齐出延安城东关,汇集桥儿沟,列队迎灵。15:20,刘志丹灵柩抵达桥儿沟。高岗、林伯渠、邓发、李维汉、贾拓夫、李木庵、崔田夫、甘泗淇、刘景范、唐洪澄、张邦英、曹力如、刘耀三,以及中共中央各机关和边区一级党政军各机关单位负责人恭抬灵柩,移至素色汽车中。灵车上高悬中共中央书记处给刘志丹的挽词。
延安卫戍区司令员王震担任现场指挥,宣布迎灵礼程后,全体肃立、奏乐,高岗、林伯渠领导行礼如仪。随后,仪仗队、护灵骑兵队压道,全体迎灵人员随灵车向灵堂进发。迎灵队伍排成四列,绵延数里。沿路群众,伫立以迎者,途为之塞。很多受益于革命的农民,纷纷表达了对刘志丹的感谢之情。延安县川口区第四乡第五村的农民张德富说:“过去吃不饱,穿不暖,地种不上,还要受气。刘志丹领导我们闹了革命,现在,咱们不仅有吃有穿有地种,而且有牛有羊了。”他们村专门组织了吹鼓手,主动参加到移灵队伍。
4 月22 日16:00,抵达延属分区行署广场,高岗、林伯渠等将刘志丹灵柩抬入搭建的灵堂内。在八路军军乐队、民商乐队、鲁艺乐队三部合奏声中,林伯渠再次领导党政军民向志丹灵堂行三鞠躬礼。随即,迎灵典礼结束。
4 月23 日14:30,延安各界在延属分区行署广场举行刘志丹烈士公祭大会,王震负责大会总指挥,延属分区专员曹力如司礼。是时,参加公祭的1.5 万余名军民队伍站满广场,秩序井然。鸣枪志哀后,军乐悲壮激昂、雅乐低回悠扬,气氛十分肃穆,不少人潸然泪下。
刘志丹灵堂被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及各界赠送的数百挽联、花圈围绕,党旗、国旗交悬祭台上,中共中央书记处、西北局敬献的挽词直悬台前。
中共中央书记处敬献的挽词是:
志丹同志一生,对党抱无限忠诚,对敌人斗争,沉着勇敢坚定,对中华民族与工农阶级解放事业有高度信心。
志丹同志,是西北人民大众革命的旗帜,行动的指南针;是布尔塞维克党的光荣。
全体党员,应该向志丹同志学习,争取革命最后胜利,以慰英灵!
中共中央西北局敬献的挽词是:
志丹同志,献身革命,爱护人民,建党建军,创造边区,坚持党的路线,奋斗十余年,艰苦备尝,至死不渝。
他是西北人民的领袖,是我党布尔塞维克的模范,我党同志,都要向他学习。朝着他的方向继续努力,完成未竟事业!
高岗敬献的挽词是:
患难共十载,尝胆卧薪,坚持革命为党国;
永别息七年,抗战御侮,继承遗志建边区。
此外,延属、三边、关中地委和志丹、子长、延安县委县政府等也敬献了挽词。
中共延属地委敬献的挽词是:
为人民解放艰苦奋斗树伟功勋绩万世不朽;
对党国事业无限忠诚虽牺牲精神永在人间。
中共关中地委敬献的挽词是:
团结关中区十万人民崛起照金,创造下西北革命基石;
策动陕甘宁各地群众声讨群丑,奠定了中国抗战阵营。
中共三边地委敬献的挽词是:
领导千万群众崛起陕北,创建革命政权,人民拥戴,国碑载道颂英名。
指挥英勇红军驰骋河东,策动抗日救亡,壮烈殉国,高尚气节树楷模。
中共志丹县委敬献的挽词是:
统率红军健儿对剥削压迫施无情的打击;
领导劳苦大众向饥饿寒冷作坚决的斗争。
志丹县政府敬献的挽词是:
建国西北殉难晋西报党国流尽最后一点血;
起义渭南出阵河东为抗战奠定模范根据地。
志丹县委、县政府、抗敌后援会敬献的挽词是:
国家干城,民族菁英
中共子长县委敬献的挽词是:
西北革命领袖
子长县政府敬献的挽词是:
边区的创造者
子长县参议会敬献的挽词是:
西北人民救星
延安县党政军民敬献的挽词是:
革命先烈党国干城十年奋斗如一日;
群众领袖陕北老刘万民爱戴亿千秋。
主祭人高岗、林伯渠,陪祭人(各界代表),家属,全体向刘志丹灵柩行三鞠躬礼,默哀三分钟,献花圈、进酒、进香,谢觉哉宣读祭文,高岗报告刘志丹生平史略。高岗总结了刘志丹的特点:一是对党无限忠诚;二是密切联系群众;三是百折不回,从不消极的革命精神;四是实事求是,不铺张,不夸夸其谈的工作作风;五是善于独立决定方向;六是战术、战略、政策,机动灵活。他指出:“志丹同志是陕甘宁边区的创造者,是西北人民的领袖,是党内布尔塞维克的模范。十余年为党奋斗,始终不懈,赴汤蹈火,百折不回。虽远离中央,能从革命实践中体会马列主义精髓,使马列主义之普遍真理,具体实现于西北;在建军建党建政及领导革命战争中,其方针策略,无不立场坚定,实事求是,坚持党的正确路线,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不调和的斗争。虽受人诬陷,毫不失革命立场,其艰苦朴素,知有党不知有身的优良品质,是我们每个党员应该向他学习的。”最后,他号召:刘志丹“肉体虽死,精神不死,共产主义的精神不死!每个党员应好好学习他的这些布尔塞维克的品质,他的方向,就是毛泽东的方向,就是党中央的方向。”[2]
朱德代表中共中央和八路军讲话,他指出:刘志丹同志是一个模范党员,如果有人要问党员应该是什么样子,那末,就请看刘志丹同志。志丹同志之死,使党损失了一个很好的干部,凡我党员,应该学习志丹同志的模范榜样,来补偿党的损失,来纪念志丹同志。志丹同志是边区红军的创造者,他自大革命起直至为党牺牲,均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以不同方式组织革命军队,虽屡遭失败,但他百折不回,至死不变,垮了再来,再垮再来,这种精神和毅力,就是建军的基本条件。因此,刘志丹是创造红军的模范。全体党员,全体八路军,要向刘志丹同志学习。[3]
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讲话中指出,边区人民纪念刘志丹,是因为他所做的事业,使边区人民翻了身。“我们应以建设边区的行动来纪念他,把边区建设得更好一些,以争取新民主主义的胜利。”[4]谢觉哉代表边区参议员讲话,号召全边区人民学习刘志丹百折不回的精神,完成未竟的革命事业。吴玉章号召参加公祭大会者,学习刘志丹对党无限忠诚,坚定的立场,不怕牺牲个人的革命品质。边区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高长久,以学习刘志丹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为群众利益奋斗的精神为号召,勉励边区各级群众运动的工作者。
最后,刘志丹的二弟刘景范代表家属致答词,他说:刘志丹在家庭里是一位好教师,他对劳动群众深具同情,把自己家里雇工从雇佣的关系里解放出来,参加游击队,现任某营营长张明科即是他家十年前的雇工。而刘景范本人参加革命,也是兄长不断影响的结果。在答复中共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及各机关、学校、部队、团体公祭的盛意后,刘景范表示:“家属愿继承遗志,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随后,乐声又起,公祭典礼结束,16:00 散会。4 月24 日,《解放日报》头版代论《向刘志丹同志学习》,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刘志丹的生平事迹与革命精神。
4 月24 日晨,刘志丹烈士灵柩在高岗、林伯渠、吴岱峰、刘景范、张秀山、康健民、王世泰、马锡武、曹力如等100余人的护送下,运往志丹县。当天黄昏,到达安塞县高桥镇。安塞县政府第一科科长赵生仁协同高桥区和附近30 多个村庄,举行了祭奠仪式。
4 月25 日晌午,灵柩运抵志丹县城西的康家沟,该县党政军民各界联合举行迎灵仪式,并高扎素牌一座,上书“英风伟烈”四字。志丹县委书记王耀华、县长李超,志丹陵筹建主任王生华,刘志丹亲属代表,劳动英雄和民众代表,志丹县委县政府全体工作人员,妇联会会员,县警卫队全体警卫员,志丹完全小学师生,志丹半日校全体学员,区、乡政府代表,抗日自卫军、少先队及群众等近千人伫立迎灵。王耀华、李超及各界代表,在刘志丹灵前敬香献爵。4 月26 日中午,抵达志丹县城,灵柩暂厝城西河口商店大院中,当地群众自发祭奠者络绎不绝。郭清秀老汉携全家由数十里之外来志丹城哀悼,痛哭不已。革命前,他原是二流子,抽大烟。革命时,经刘志丹说服教育,才参加劳动与革命,从一无所有发展成为富裕中农,全家温饱有余。
因天气原因,原定于5 月1 日的公葬大会,推迟到5 月2 日举行。5 月2 日9:00,高岗、林伯渠在刘志丹灵前致祭。10:00,移灵,高岗、林伯渠亲自执绋,其他送灵者有西北局组织部副部长张秀山、警备三旅副旅长吴岱峰、骑兵旅旅长康健民、边府民政厅厅长刘景范、延署分区行署专员曹力如、志丹县县委书记王耀华和县长李超,边区各机关团体学校代表及当地全体工作人员,刘志丹家属亲朋等,共万余人。11:00,灵柩到达志丹陵,鸣枪致敬,军乐高扬,鲁艺乐队演奏国际歌,全场悲壮肃穆。
公葬大会由李超司仪。高岗介绍刘志丹生平,并指出:“真正纪念志丹同志,不是哀哭,哀哭是没有用的。继续志丹同志的革命事业,在当前,即发展全边区生产建设,奖励劳动英雄,反对二流子怠惰者,巩固边区,建设边区,坚持抗战,坚持革命到最后胜利,这才是真正纪念志丹同志的最好礼物。” 林伯渠号召志丹县政府及人民:为着完成志丹同志未竟事业,要努力把志丹建设成为新志丹,发展生产,更加改善人民的生活。张秀山、吴岱峰、王耀华等先后讲话。家属代表刘景范向大会深致谢忱。曹力如恭读西北局、边区政府和边区参议会所致祭文。祭文指出,“近百年来,世运剧变,华胄英俊,前仆后继。然而如我志丹同志奋起边地,百折不回,遂而缔造民族解放、阶级解放、人类解放之基地,陕北一隅,成为全国与全世界所展望。”“非常之时产生非常之人,非常之人作非常之事。”“血不虚流,人在继起,自公死后,陕甘宁边区已成为障洪流之砥柱”,已成为四万万人之解放最先者,已成为全国之模范,正日新而日不同。“抗战之年,愈战愈勇,困难虽多,成功已近;黑暗虽在,黎明已临。” 最后,灵柩安葬于志丹陵园内。
1943 年5 月6 日,《解放日报》头版发表《志丹陵庄严雄伟,象征志丹同志伟大革命气魄》一文,详细介绍了志丹陵的修建过程、坐落形制、碑铭题词及群众自发前来纪念吊唁的情况。1947 年,志丹陵园遭国民党军破坏。1952 年,中央人民政府、西北军政委员会、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