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论《红楼梦》
——毛泽东评论《红楼梦》年谱简编

2023-02-19 11:06胡庄子
延安文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贾宝玉红楼梦

胡庄子

《红楼梦》是毛泽东一辈子最喜欢阅读和谈论的书。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期间开始阅读《红楼梦》。从一介书生到国家元首,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岁月,毛泽东一生持续不断地阅读《红楼梦》。可以查到的毛泽东阅读和收藏的线装本《红楼梦》有20多种。

毛泽东阅读《红楼梦》,有时是以政治家之眼,有时是以哲学家之眼,有时是以历史学家之眼,有时是以文学家之眼;他对《红楼梦》的点评,与理论工作者的学理阐释不同,也与一般读者的阅读感受有异,既有个人的兴趣爱好,更多的时候具有为现实服务的旨趣;他的评说,形成了对《红楼梦》的二度发现、价值研判和意义生产。几十年来,毛泽东借着《红楼梦》中的人物和句子,叙说着自己的思想和心事,或许其中有些误读——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被误读。

认识和理解毛泽东,从《红楼梦》出发,未尝不是一条途径。认识和理解《红楼梦》,从毛泽东点评《红楼梦》的观点出发,亦是一条途径。

本文集纳了毛泽东几十年间谈论《红楼梦》的言论,按时间顺序罗列,或者可以称之为“毛泽东评论《红楼梦》年谱简编”。

☆1913 年,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写道:“淫为万恶本,而意淫之为害,比事实尤甚,当懔懔然如在深渊,若履薄冰。”“练达世情皆学问。”(《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第530、541 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 年)

按:“意淫”是《红楼梦》的原创词汇,出自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第五回中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句。《讲堂录》中引用《红楼梦》语,这是毛泽东最早涉及《红楼梦》的文字。

☆井冈山时,贺子珍对毛泽东说,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里尽是谈情说爱,软绵绵的,没有意思。”毛泽东反驳说:“你这个评价不公正,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哩!《红楼梦》里写了两派,一派好,一派不好。贾母、王熙凤、贾政,这是一派,是不好的;贾宝玉、林黛玉、丫鬟,这是一派,是好的。《红楼梦》写了两派的斗争。我看你一定没有仔细读这本书,你要重读一遍。”(王行娟:《贺子珍的路》第115页,作家出版社,1985年)

按:“《红楼梦》里写了两派”,是政治家之眼。

☆井冈山斗争初期,毛泽东给部队上课,在谈到要消灭敌人时说:“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子是系在脖子上的那块石头,国民党的命根子是它的军队,只有消灭敌军,缴了他的枪,抓到俘虏,才能吃掉他的命根子。”(陈登才主编:《毛泽东的领导艺术》第266 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年)

按:《红楼梦》中,贾宝玉出生时,口中含着一块带字的玉佩——“通灵宝玉”。这块玉佩,就是贾宝玉的命根子。《红楼梦》第三回中,贾宝玉砸玉时,吓得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得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读《红楼梦》,并把《红楼梦》作为传递情报的工具。曾碧漪回忆说:“我在总前委工作期间,做的是机要工作。帮助毛委员抄抄写写、搜集报纸,将报纸上有用的材料一段一段剪下来,有时遇到两面都有用,就剪下这一面,将另一面抄写下来。还帮助毛委员收发文电,把从苏区以外各地送来的写在衣服、布匹或《红楼梦》《水浒传》等书上的情报,用药水冲洗出来。”(中央文献研究室《缅怀毛泽东》编辑组编:《缅怀毛泽东》上册,第426—42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长征中,毛泽东问刘英《红楼梦》:“你知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句话是谁说的?”刘英说:“黛玉的《葬花词》我背得,这句话哪个知道?”毛泽东说:“就是这位苏州姑娘说的啊!《红楼梦》里你最喜欢哪一个?”刘英说:“当然是林妹妹。”毛泽东摇摇头说:“《红楼梦》里最招人喜欢的是贾宝玉,他鄙视仕途经济,反抗旧的一套,有叛逆精神,是革命家。”(刘英:《刘英自述》第71 页,人民出版社,2005 年)

☆长征途中,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毛泽东与张国焘会面时,带着刘英。一见面,毛泽东对张国焘说:“我给你带水来了!”张国焘一下没转过来:“什么水啊?”毛主席笑着说:“《红楼梦》里宝二哥不是说男人是泥巴捏的,女人是水做的吗?”张国焘这才恍然大悟,也笑起来。(刘英:《刘英自述》第82 页,人民出版社,2005 年)

按:《红楼梦》第二回中说,贾宝玉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毛与张都是中共“一大”代表,相识很早。但两人并不那么投机。所以毛与张见面时,想通过《红楼梦》的话语制造一个比较随和的谈话气氛。

☆1937 年,毛泽东在红军大学讲哲学,经常引用《红楼梦》的例子。丁玲回忆说:“那时,他每周去红军大学讲唯物辩证法……常常引用《红楼梦》中的人、事为例,深入浅出,通俗生动,听课的人都非常有兴趣。”(丁玲:《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新文学史料》1982 年第2 期)

☆1938 年4 月28 日,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讲话时说:“《红楼梦》这部书,现在许多人鄙视它,不愿意提到它,其实《红楼梦》是一部很好的小说,特别是它有极丰富的社会史料。比如它描写柳湘莲痛打薛蟠以后,便‘牵马认镫去了’,没有实际经验是写不出‘认镫’二字的。事非经过不知难,每每一件小事却有丰富的内容,要从实际生活经验中才会知道。……艺术家固然要有伟大的理想,但像上马鞍子一类的小事情也要实际地研究。过去一个研究《红楼梦》的人说,他曾切实地把大观园考察过一番。现在你们的‘大观园’是全中国,你们这些青年艺术工作者个个都是大观园中的贾宝玉或林黛玉,要切实地在大观园中生活一番,考察一番。”(《毛泽东文集》第二卷,第123—124 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

按:“牵马认镫”是《红楼梦》中一个微小的细节,出自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被毛泽东看个仔细。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最重要场景,毛泽东将全中国比喻为大观园,让革命者“切实地在大观园中生活一番,考察一番”,别开生面。

☆1938 年5 月中旬的一天,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讲话,他说:“《红楼梦》里有个大观园。大观园里有个林黛玉、贾宝玉。你们‘鲁艺’是个小观园。你们也就是林黛玉、贾宝玉。但是,我们的女同志不要学林黛玉,只会哭。我们的女同志比林黛玉好多了,会唱歌,会演戏,将来还要到前方打仗。抗日民主根据地就是大观园。你们的大观园在太行山、吕梁山。”(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第三卷,第229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

按:毛泽东呼唤革命的、“到前方打仗”的“林黛玉”“贾宝玉”。

☆1938 年10 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同几位著名将领谈起古典小说时说:“中国有三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能算中国人。”贺龙听了连忙说:“没看过,没看过,不过我不是外国人。”毛泽东问徐海东:“海东同志,你可看过这三本书?”徐答:“没看过《红楼梦》。”毛泽东笑着说:“那你算半个中国人!”后来,徐海东找来《红楼梦》看了一遍。(刘汉民:《毛泽东谈文说艺实录》第146 页,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 年)

按:毛泽东的话,有些开玩笑的成分,但也不无认真。这三部小说,端的是从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三国演义》说的政治(官场和战场)中国,《水浒传》说的是民间(底层)造反的中国,《红楼梦》说的是贵族(上层)的中国。这三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中国。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在这三本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对身边的警卫人员说:“我国的《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你看过吗?……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看它三遍太遗憾了。”(李林达:《情满西湖》第201—203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938 年12 月25 日,毛泽东给延安抗大八大队同学作讲演,他说:“像花木兰、穆桂英,这是出在战争时代。非战争的时代呢?就有另外一种女子产生出来了,比如像什么张丽华、林黛玉。”(《毛泽东同志在抗大讲话记录稿介绍》,《中央档案馆丛刊》1986 年第1 期)

按:毛泽东讲的是时代与女子的关系。在1938 年8 月5 日,毛泽东在抗大的另一次演讲中说:“(抗大)女生和一般的太太小姐林黛玉、薛宝钗是有区别的,是新的女性。”(《毛泽东同志在抗大讲话记录稿介绍》,《中央档案馆丛刊》1986 年第1 期)

☆1939 年9 月28 日,毛泽东为纪念苏联十月革命22 周年,写《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其中说道:“这些阴谋家,在西班牙问题上,在中国问题上,在奥地利和捷克的问题上,不但并无丝毫制止侵略的意思,而且相反,纵容侵犯,挑拨战争,使人为鹬蚌,己为渔人,美其名曰‘不干涉’,实则是‘坐山观虎斗’。”(《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95 页,人民出版社,1991 年)

按:这篇文章中,两次使用的“坐山观虎斗”,见《红楼梦》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凤姐道:“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坐山观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了油瓶儿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本事。”

☆《毛泽东年谱》记载:1940 年6 月初,毛泽东探望茅盾(沈雁冰),将一本《新民主主义论》送给他,兴致勃勃地与茅盾大谈中国古典文学,对《红楼梦》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令从事文学批评和创作的茅盾惊叹不已,自愧不如。

☆在延安,毛泽东建立了自己的藏书室。七大代表王维回忆说:1941 年初的一天,“从毛主席办公室出来,张鼎丞又带我们到毛主席窑洞的上一层,有一排四间的窑洞,去参观毛主席的藏书室。窑洞里一排排木书架上放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从马列著作到《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演义》。”(王维:《在参加七大中学习和锻炼》,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七大代表忆七大》第1279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1941 年9 月4 日,毛泽东对萧军说:“我喜欢贾宝玉。”萧军问:“为什么?”毛泽东说:“他是个革命家吔!他有一党的。”这天,江青告诉萧军说:“毛泽东是《红楼梦》专家。”这年10 月2 日,毛泽东在和萧军聊天时还说:我爱贾宝玉不上学的故事。(《萧军日记》1941 年9 月4 日、10月2 日)

按:毛泽东对《红楼梦》中人物的评价常常根据谈话对象和内容不同而变化。毛泽东喜欢作为“封建制度的逆子”的“革命”的贾宝玉,不喜欢“全不肯劳动的公子哥儿”、“饮食起居都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的贾宝玉。江青评价毛泽东“是《红楼梦》专家”,十分准确。毛泽东尽管没有专门撰写《红楼梦》论文,但他“散论”红楼,多有创见,发红学家之未发,成为一家之言。据说,江青看到毛泽东对《红楼梦》格外喜欢,也研读《红楼梦》,成为半个《红楼梦》专家。

☆1943 年8 月8 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讲话说:“最近国民党出了一本书,是蒋介石著的,名叫《中国之命运》。他在这本书中说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不知他是从哪里考证出来的。各位有看过历史书和小说的,《三国志》《水浒传》《封神榜》《红楼梦》上都没有国民党,还不是照样有中国?”(《毛泽东文集》第三卷,第57 页,人民出版社,1996 年)

按:延安《解放日报》1943 年8 月25 日发表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与国民党的提法针锋相对。这一年,曹火星创作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一天,毛泽东听到李讷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提议把歌名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45 年4 月,毛泽东在“七大”口头报告中说:“好像《红楼梦》上的林黛玉洗澡后身上发出的那样一种‘香’,自由资产阶级身上也出了那样一种‘香’,这种香,就是‘软弱香’。它出了那种‘香’就要找市场出卖,有目的地向我们延安送,给我们党以坏的影响。我们的宣传有时也太刺耳,玫瑰花虽然可爱但是刺多扎手,羊肉好吃烫得慌。对于那些绅士,玫瑰花虽可爱,但因为刺多他们不大喜欢。他们喜欢薛宝钗,不喜欢探春。这个是很麻烦的。”(《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第119—120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年)

按:《红楼梦》第十九回说:“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引得宝玉拉着黛玉的袖子,笼在面上,闻个不住。毛泽东巧借用黛玉身上的香,说资产阶级那种腐蚀无产阶级的“香”。《红楼梦》中,贾琏形容尤三姐时说了一句话:“就是块肥羊肉,无奈烫的慌;玫瑰花儿可爱,刺多扎手。咱们未必降的住……”毛泽东说的“玫瑰花虽然可爱但是刺多扎手,羊肉好吃烫得慌”,也是从《红楼梦》中那里化来的。

☆延安时期,毛泽东曾对身边的同志说:“还是要看《红楼梦》啊!那里写贪官污吏,写了皇帝王爷,写了大小地主和平民奴隶。大地主是从小地主里冒出来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看了这本书就懂得了什么是地主阶级,什么是封建社会。就明白为什么要推翻它!”(徐中远:《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第93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年)

☆1945 年8 月,抗日战争胜利,蒋介石的“武装牙齿”开始对准共产党。毛泽东发表《评蒋介石发言人谈话》,其中说道:蒋介石“将中国人民推入了十年内战的血海,因而引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然后,他失魂落魄地拔步便跑,率领一群人,从黑龙江一直退到贵州省。他袖手旁观,坐待胜利。果然,胜利到来了,他……摇摇摆摆地回南京。”(《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149 页,人民出版社,1991 年)

按:“摇摇摆摆”,有漫画效果。毛泽东使用“摇摇摆摆”这个词出自他熟悉的《红楼梦》。《红楼梦》第八回中写道:“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林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这是“程甲本”“程乙本”的句子。“庚辰本”最后一句有所不同:“话犹未完,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从这里可以窥见,毛泽东看的是程甲本程乙本而不是庚辰本。

☆1945 年抗战胜利,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国共谈判。临行,江青为毛泽东准备一些书随身携带。毛泽东从中挑选了几本小说,其中有《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李清华:《往事——一个军事记者的心路》第473 页,新华出版社,2002 年)

☆1945 年9 月中旬,毛泽东在重庆跟《新民报》副刊主笔张恨水谈话,张恨水说:一些同道批评,认为我的小说脂粉气太浓了些。毛泽东接过话说:“脂粉气也未必有什么不好,我看曹雪芹的脂粉气比先生要浓得多,但《红楼梦》同样为我们今天叹为观止。”(陈晋:《文人毛泽东》第262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

按:毛泽东对“脂粉气”的评价,为此一见。

☆1946 年2 月,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回到延安。毛泽东问毛岸英:“你在苏联经常读中国书吗?”岸英回答说:“经常读。读过《红楼梦》《水浒》,还有鲁迅先生的作品。”毛泽东点点头,说:“还好,应当知道中国的知识,更要懂得中国的革命知识。”(黄丽镛:《毛泽东读古书实录》第166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1947 年,毛泽东转战陕北,战斗与行军间隙,经常看《红楼梦》。他听说警卫员伍银岭会讲《红楼梦》,毛泽东很感兴趣问:“小伍,《红楼梦》你读过几遍?”伍银岭说:“看过一遍。”毛泽东笑着摇头:“只看过一遍,没有发言权。”他将大手一伸,张开五指:“要讲,起码得看三五遍。”他环顾左右,问:“还有谁看过《红楼梦》?”大家都摇摇头。毛泽东“嘿”了一声:“不行哟!要看,你们都要看看《红楼梦》。不读《红楼梦》,就不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权延赤:《卫士长谈毛泽东》第239 页,北京出版社,1989 年)

☆1948 年7 月,诗人柯仲平准备返回延安,写一部关于延安的长诗。毛泽东对他说:要了解一个根据地,非有十年八年的时间不可。人的一生,能写出一部《红楼梦》那样的作品,就很不错了。(孙国林:《延安文艺大事编年》第688 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年)

☆1949 年初,国民党战败求和,提出以他们的“军队有确实的保障”为和平谈判的条件之一。毛泽东在《评战犯求和》中反驳道:“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是系在颈上的一块石头,国民党的命根是它的军队,怎么好说不‘保障',或者虽有‘保障’而不‘确实’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382 页,人民出版社,1991 年)

按:贾宝玉衔玉而生,那块刻有文字的宝玉是他的命根。毛泽东借《红楼梦》中的“道具”展开政治话题。这是毛泽东评说《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特征。

☆1951 年秋天,毛泽东接见几位在北京的湖南教育界人士,他说:“我们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中两个主角,一位是贾宝玉,一位是林黛玉。依我看来,这两位都不太高明。贾宝玉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连吃饭、穿衣都要丫头服侍,这种全不肯劳动的公子哥儿,无论如何是不会革命的。林黛玉多愁善感,常好哭脸,她瘦弱,她多病,只好住在潇湘馆,吐血、闹肺病,又怎么能革命呢?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今天需要的青年是有活力、有热情、有干劲和坚强意志的革命青年。”“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是既有文化又会劳动,既用脑又用手,既能文又能武的全面发展的新人。男的决不要学贾宝玉,女的决不要学林黛玉。”(周世钊著,周彦瑜、吴美潮编著:《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故事》第198—199 页,未来出版社,1993 年)

☆1952 年,棠棣出版社出版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毛泽东读到了这本书,并在书上做了不少批划、批注及符号。(陈晋:《文人毛泽东》第324—325 页,上海人民出版,1997 年)

☆1953 年10 月,毛泽东送卫士赵鹤桐到中国人民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学习,赵跟毛主席告别时,毛主席对赵提出三条要求,其中一条是:在完成学业的前提下,用业余时间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这三部文学名著。(赵勇刚:《父亲在主席身边的日子》,《百年潮》2019 年第4 期)

☆1953 年召开全国第二次文代会期间,毛泽东说:“人都是有缺点的,所以英雄人物也有缺点,但是文艺作品中英雄人物不一定都写他的缺点。像贾宝玉总是离不开女人,而鲁智深却从来没有考虑到女人。为了创造典型,有意识地夸张或忽视某些方面是应该的。”(陈晋:《文人毛泽东》第317 页,上海人民出版,1997 年)

按:毛泽东这里谈到如何创造典型的问题,“有意识地夸张或忽视某些方面”这是经验之谈,反映了塑造人物的一般方法。他读《红楼梦》《水浒传》,竟然发现“贾宝玉总是离不开女人,而鲁智深却从来没有考虑到女人”这样的问题,令人莞尔。

☆1954 年3 月10 日,毛泽东在杭州主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期间,登玉皇山锻炼。毛泽东问摄影师侯波:“你最近看什么书啊?”“《红楼梦》。”“看得懂吗?”“看故事呗。”毛泽东:“你要看四五遍才有发言权。”侯波说:“我一遍还没有看完呢。”毛泽东说:“那样的社会,那样的家庭,你们没看到过,只能看看故事。”(李林达:《情满西湖》第7—8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有一天,登北高峰,毛泽东又说起了《红楼梦》,他问了大家读过《红楼梦》没有?读了几遍?他说:“《红楼梦》这部书写得很好,它是讲阶级斗争的,要看五遍才能有发言权哩。”“多少年来,很多人研究它,并没有真正懂。”(张仙朋:《为了人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怀念毛泽东同志》第138—139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

按: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明确说出《红楼梦》是反映阶级斗争的。鲁迅说:“一部红楼,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旧红学”的代表人物蔡元培在《石头记索引》中认为,《石头记》是反清复明的政治小说。“新红学”把注意力由索隐转向了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家世、思想和作品本版的研究。一般人只看到《红楼梦》中的人物、人性、情节及细节等,毛泽东把注意力放在作者和作品同社会生活的关系方面,他从中看出阶级斗争,看见封建社会。毛泽东的独家发现,打开了《红楼梦》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阶级斗争的话题,从此开始在毛泽东的讲话中越来越频繁了。

☆1954 年,毛泽东读到山东大学校刊《文史哲》上发表的李希凡、蓝翎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同时期,他还读了1952 年棠棣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研究》。10 月16 日,毛泽东写了封信,后来被冠名为《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全文如下:

各同志:驳俞平伯的两篇文章附上,请一阅。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地开火。作者是两个青年团员。他们起初写信给《文艺报》请问可不可以批评俞平伯,被置之不理。他们不得已给他们的母校——山东大学的老师,获得了支持,并在该校刊物《文史哲》上登出了他们的文章驳《红楼梦简论》。问题又回到北京,有人要求将此文在《人民日报》上转载,以期引起争论,展开批评,又被某些人以种种理由(主要是“小人物的文章”,“党报不是自由辩论的场所”)给以反对,不能实现;结果成立妥协,被允许在《文艺报》转载此文。嗣后,《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栏又发表了这两个青年的驳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一书的文章。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多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事情是两个“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并往往加以拦阻,他们同资产阶级作家在唯心论方面讲统一战线,甘心作资产阶级的俘虏,这同影片《清宫秘史》和《武训传》放映时候的情形几乎是相同的。被人称为爱国主义影片而实际是卖国主义影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后,至今没有被批判。《武训传》虽然批判了,却至今没有引出教训,又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很有生气的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然是应当对他们采取团结态度的,但应当批判他们的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不应当对他们投降。(《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第574—57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

按:俞平伯是著名红学家,著有《红楼梦简论》《红楼梦研究》等。李希凡、蓝翎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就是批评这两本知名“红学”著作的。1954 年10 月,一直关注“红学”的毛泽东,看到了李希凡、蓝翎的两篇文章,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其他有关同志写了这封信。信中,他高举“小人物”,贬低“大人物”,掀起了一场向“红学权威错误观点开火”运动。从这个批判运动开始,中国逐渐建立起了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红楼梦》的“新新红学”。毛泽东在信中指出俞平伯红学研究中的错误思想的根子是“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胡适,正好又是“新红学”的开山人物。遗憾的是,这次“开火”,政治大于学术,“左”了。俞平伯从此三十年不谈《红楼梦》。胡绳评价这场运动说:“1954 年的那种做法既在精神上伤害了俞平伯先生,也不利于学术和艺术的发展。”(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326 页)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的《毛泽东传》是这样评价这场运动的:“在思想文化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清理和批判唯心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特别是影响很大的代表人物胡适的思想观点,是必要的,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党内出现压制‘小人物’批评学术权威的现象进行批评,以推动学术问题的深入讨论,也是必要的。但在批判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和过火现象,把一些复杂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问题简单化了,出现了上纲越高越好、调门越高越好的不正常现象,伤害了一批虽然不赞成或不完全赞成马克思主义,但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新中国的知识分子,给党对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同时,也不利于学术的繁荣和健康发展。毛泽东读了一些批判文章,也发现了批判中的一些偏差。其实,毛泽东对胡适也并不是全盘否定,对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在考据方面的建树,还是肯定的。后来,他曾经说过:‘我们开始批判胡适的时候很好,但后来就有点片面性了,把胡适的一切全部抹煞了,以后要写一两篇文章补救一下。’”(《毛泽东传》第三卷,第1260—1261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

☆曾任上海市文教书记的石西民保存过一套毛泽东送给他的《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 年),上面有毛泽东的批注。据说,在该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尾部,毛泽东在1954 年9 月11 日有一大段批注:“此回是一篇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情切切段,是将两种人生观相互冲突的爱情,用花一样的语言,切切道出。宝玉与袭人相爱,两者都是诚恳的,但他们性格不同,思想有矛盾,无法统一。在袭人看宝玉,是:性格异常,放荡驰纵,任情恣性。而宝玉对袭人,也只能‘坐八人轿’慰之。”“意绵绵段与前段相反,这里是将同一人生观相互结合的爱情,像玉一样的光辉,香一样的气氛,绵绵地喷发出来。宝玉与黛玉的相爱,不光是真挚的,而且建筑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是任何人不能相比的,故宝玉说‘见了别人,就怪腻的’,他把黛玉比作‘真的香玉’。而黛玉说:‘真正你是我命中的妖魔星。’”“在袭人的口中,听到切切的箴□(缺字),故待之以八人大轿。从黛玉的身上,闻到绵绵的幽香,故比之以优美的童话。”“1954 年9 月11 日中秋节记。”(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第三卷,第230—231 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 年)

按:毛泽东批注的这本《红楼梦》,文革时被抄家抄走,至今下落不明,好在文革前有人从这个本子上抄录了毛泽东的这段批语。毛泽东研究专家陈晋认为:“这段批注似乎确实,但还须证实。”据说,康生也保存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 年出版的《红楼梦》,上面有毛泽东的批注。北京图书馆的著名学者路工曾从康生那里把这个毛批本借来一阅,并按原样抄下了毛泽东的批注。(陈晋:《文人毛泽东》第321 页,上海人民出版,1997 年)

☆1955 年春天,毛泽东在浙江绍兴去东湖途中,不知谁说了句“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的诗句。随即,毛泽东和随行人员们海阔天空地聊起了《红楼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毛泽东先声夺人,有声有色地朗诵起《红楼梦》“护官符”词来。诵毕,毛泽东侧过身,对田家英说:“《红楼梦》我读过几遍。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护官符’是阅读《红楼梦》的一个纲。”一路风尘,毛泽东与田家英、胡乔木、陈伯达谈《红楼梦》,从荣国府谈到宁国府,从晴雯、袭人、香菱讲到王熙凤、林黛玉,从《好了歌》诵到《菊花诗》。(李林达:《情满西湖》第217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这天,在东湖农场参观时,毛泽东与随行的罗瑞卿、陈伯达等人谈论《红楼梦》。毛泽东问谭启龙:“你读过这部书吗?”谭启龙回答说:“读过一遍。”毛泽东说:“读过一遍没有资格参加议论,你最少要读五遍。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也是一部形象的阶级斗争史,它里面有六条人命。不读《红楼梦》,就不知道中国的封建社会。”(谭启龙:《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缅怀毛泽东》上册第237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毛泽东在这次交谈中还说出这六个人物的名字。毛泽东说:“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具有进步意义。”“《红楼梦》可与世界名著媲美,不简单哪。”(李林达:《情满西湖》第21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按:《好了歌》及《好了歌注》,见《红楼梦》第一回;“护官符”见第四回;《菊花诗》(12 首)见第三十八回。毛泽东从《红楼梦》里看见“阶级斗争”,看见“六条人命”,视角独特。

☆1955 年夏,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游泳后,问身边工作人员张玉生说:“近来看什么书?”小张回答:“看政治书,也看小说。”毛泽东说:“看文学作品很好,要多看些文学方面的书。文学方面的书包括很广,知识很丰富,里头反映社会情况,里头有历史,有风俗习惯,还有各种人物。你要多看嘛。多看会使你聪明,对社会了解得多一些,也会对事物增强分析能力。要看《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要吸收其中的好东西。”(张玉生:《在毛主席身边的日日夜夜》,《光明日报》1977年9 月6 日)

☆1955 年7 月,毛泽东会见爱新觉罗·载涛。毛泽东指着周恩来总理对载涛说:“我是《红楼梦》里的老夫人,不大管事,他才是掌家的,有什么事可以找他。”(揣振宇:《万方乐奏》第212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载涛曾任宣统军咨大臣。毛泽东关心载涛的生活,曾从稿费中拿出2000 元给载涛修房,还书写委任令,任命载涛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

按:毛泽东把自己比作《红楼梦》中的“老夫人”,即贾母,倒也贴切;他说“掌家”办事的是周恩来,却没有顺口把周恩来比作“王熙凤”,可见心思细密。

☆1956 年2 月20 日,毛泽东召开座谈会,他问万里:“你是什么地方人?”万里回答:“山东人。”毛泽东又问:“看过《水浒》和《金瓶梅》没有?”万里答:“没有看过。”毛泽东说:“《水浒传》是反映当时政治情况的,《金瓶梅》是反映当时经济情况的,是《红楼梦》的老祖宗,不可不看。”(《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二卷,第5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

按:1961 年12 月20 日毛泽东在政治局常委会各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也说了类似的话。毛泽东指出了《金瓶梅》与《红楼梦》的关系,是专家之眼。毛泽东对《金瓶梅》的肯定,亦独具慧眼。

☆1956 年4 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第82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年)

按:毛泽东还说过:“中国无非历史长一点,地方大一点,人口也很多,我们还有一部《红楼梦》。”对《红楼梦》评价如此之高,令人印象深刻。梁启超认为:“以言夫小说,《红楼梦》只立千古,余皆无足齿数。”胡适则认为,“《红楼梦》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学技术上《红楼梦》比不上《海上花列传》,也比不上《老残游记》”。另一位“红学”“大人物”俞平伯说:“平心看来,《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中底位置是不很高的。这一类小说,和中国底文学——诗、词、曲,在一个平面上……”毛泽东把《红楼梦》作为中国的为数不多的令人骄傲的方面之一,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同等看待,独具慧眼。毛泽东的这个评价,推倒一代权威,取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在1956 年11 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说:“现在再搞大民主,我也赞成。你们怕群众上街,我不怕,来他几十万也不怕。‘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是古人有言,其人叫王熙凤,又名凤姐儿,就是她说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24 页,人民出版社,1977 年)

按:《红楼梦》第六十八回《苦尤娘赚入大观园,酸凤姐大闹宁国府》中,凤姐有一句话:“俗语说:‘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毛泽东多次引用这句话。

1957 年3 月10 日,毛泽东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时说:“有人问,鲁迅现在活着会怎么样?我看鲁迅活着,他敢写也不敢写。在不正常的空气下面,他也会不写的,但更多的可能是会写。俗话说得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论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彻底的唯物论者,是无所畏惧的,所以他会写。”(《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263 页,人民出版社,1999 年)

1957 年3 月12 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说:“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我们希望一切同我们共同奋斗的人能够勇敢地负起责任,克服困难,不要怕挫折,不要怕有人议论讥笑,也不要怕向共产党人提批评建议。‘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我们在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时候,必须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275-276 页,人民出版社,1999 年)

1957 年4 月,毛泽东说:“巴金对我说杂文难写,我说有两条,一条是共产党整风,就有自由批评的环境了;还有一条是,彻底的唯物论者是不怕什么的。王熙凤有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当然,讲真理,也有选择时机的问题。”(陈晋:《文人毛泽东》第421—422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

在毛泽东的反复引用下,“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成为一段时间的流行语。

☆在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是苏州姑娘林黛玉讲的。”“我们的古人林黛玉讲,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21页,人民出版社,1977 年)

按:《红楼梦》第八十二回《老学究讲义警顽心,病潇湘痴魂惊恶梦》中,记林黛玉听到袭人评论尤二姐惨死之后,说:“这也难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这话不止一次地被毛泽东引用,可以说屡屡引用而无倦意。他还赋予东风和西风以政治内容。1957 年11 月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发言中说:“现在我感觉到国际形势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世界上现在有两股风:东风,西风。中国有句成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力量对于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第630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年)

“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成为中国流行语。

☆1956 年,在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胡耀邦向毛泽东介绍李希凡(《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的作者)。毛泽东幽默地说:“他,我认识,他和贾宝玉很熟嘛。”(李希凡:《遥远的记忆》,中央文献出版社编《缅怀毛泽东》上册第380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957 年11 月18 日,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议上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荷花虽好,还得绿叶扶持’。我看赫鲁晓夫这朵花需要绿叶扶持的。”

按:《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六回有“牡丹花儿虽好,还要绿叶扶持”句。《红楼梦》第一百十回有“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句。毛泽东将“牡丹”置换为“荷花”。

☆1958 年3 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讲话,几次说到《红楼梦》。他说:“许多同志对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无动于衷,如批判胡风、梁漱溟、《武训传》、《红楼梦》、丁玲等。”“要有王熙凤的‘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开会走向反面,转化为散会。只要一开会就包含着散会的因素。我们不能在成都开一万年的会。《红楼梦》里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这是真理。”(《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372—373 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

按:“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是王熙凤的话。毛泽东引用这句话,解释他的事物转化、聚与散的哲学思想。

☆1958 年8 月,毛泽东在审阅修改一篇文章时,加写了一句话:“曹雪芹及其作品《红楼梦》,同关汉卿、施耐庵、吴承恩一道体现了古代的‘民主文学’的传统。”这年8 月,毛泽东在审阅中宣部长陆定一的文章时写道:“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他举例说“曹雪芹的民主文学”。(徐中远:《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第87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年)

按:把《红楼梦》归于“民主文学”,也是独特之见。

☆1958 年10 月,毛泽东在谈到文章的写法时说:“文章要有中心思想,最好是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来,也可以说是破题。文告(指《再告台湾同胞书》)一开头就提出绝大多数人爱国,中国人的事只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这个思想贯串全篇。整个文告,从表面上看,似乎写得很拉杂,不连贯,但重在有内在联系,全篇抓住这个问题不放,中间虽然有穿插,但贯彻这个中心思想。《红楼梦》中描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是这样写的。”(吴冷西:《忆毛主席》第91页,新华出版社,1995年)

按:毛泽东注意到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写作方法,妙。

☆1959 年7 月12 日, 毛泽东在庐山,同王任重谈到《红楼梦》,他说:“第二十八回中贾宝玉唱的那个小曲,是《红楼梦》的主题歌。”(《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四卷,第100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

按:“第二十八回中贾宝玉唱的那个小曲”即:“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许多专家认为,第一回中的《好了歌》是《红楼梦》的主题歌。毛泽东一腔文艺情怀,他把宝玉的这首小曲作为《红楼梦》的主题歌,成一家之言。从此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对《红楼梦》主题的认识。

☆1959 年庐山会议期间,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水静去见毛主席,毛得知她叫“水静”后说:“水静?不对呀,违反辩证法,水是动的,怎么是静的呢?”然后聊天,毛泽东问她爱读书吗?问她读过《红楼梦》吗?水静说读过《红楼梦》。毛接着问:“《红楼梦》里写了多少人物啊?”水静傻了。毛泽东说:“一共写了327 人,从皇帝、贵族,直到老百姓,都写到了,而且性格各异,刘姥姥就是个典型的农民嘛。我看凭这一点,就可以称为‘巨著’。”(水静:《特殊的交往——省委第一书记夫人的回忆》第19 页,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年)

按:《红楼梦》有姓名称谓的人物,有人统计是700 多人;日本学者齐藤谦《拙堂文话》中说,《红楼梦》中写了975 人。

☆1959 年12 月11 日,毛泽东说:“我国很早以来就有土地买卖。《红楼梦》里有这样的话:‘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这段话说明了在封建社会里,社会关系的兴衰变化,家族的瓦解和崩溃。这种兴衰变化造成了土地所有权的不断转移,也助长了留恋土地的心理。”(《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四卷,第253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

按:“陋室空堂……”是《好了歌》中的句子,见《红楼梦》第一回。

☆1959 年12 月14 日,毛泽东说:“事实上,我国家长制度的不能巩固是早已开始了。《红楼梦》中就可以看出家长制度是在不断分裂中。贾琏是贾赦的儿子,不听贾赦的话。王夫人把凤姐笼络过去,可是凤姐想各种办法来积攒自己的私房。荣国府的最高家长是贾母,可是贾赦、贾政各人又有各人的打算。”(《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四卷,第257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

按:毛泽东从《红楼梦》中看出“家长制度”的“不断分裂”,这是社会学家的目光。这段和上一段讲的“陋室空堂……”,都是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的。

☆1950 年代,一个旧文人入狱,他在狱中端端正正地用小楷抄写全本《红楼梦》,线装成四卷,献给毛泽东。公安部把这套书送给田家英,田家英转交给毛泽东。毛泽东一看,这个抄本,每一个字都像刻出来似的,宛如印出来一般,十分喜欢。他把这套书放在书房,不时翻看。(叶永烈:《毛泽东的秘书们》第263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1960年前后,毛泽东阅读《红楼梦》连环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高智回忆:“有一次,我到他的屋子里去,竟发现他的床上放着一套《红楼梦》小人书,大概是他从哪个卫士那儿借来的。毛主席喜欢曹雪芹的《红楼梦》,竟连小人书也不放过。”(高智:《机要秘书的思念》第224 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年)

按:连环画,俗称小人书。《红楼梦》连环画,1958 年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

☆1961 年2 月的一天,毛泽东身边的女机要员小李,到菊香书屋送文件。小李将离去时,毛泽东问她是否已参加民兵。小李便把自己持枪而立的操练照片拿给毛看。毛看后十分高兴,便在一本书的空白处挥就一首七绝:“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毛泽东把诗送给小李时说:“年轻人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哪!”(高建国:《零距离采访王光美》)

☆1961 年12 月20 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毛泽东多次说到《红楼梦》:

“《金瓶梅》是《红楼梦》的老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但是,《金瓶梅》的作者不尊重女性,《红楼梦》《聊斋志异》是尊重女性的,贾宝玉是同情被压迫的丫环的。……《红楼梦》写的是很仔细很精细的历史。”(黄丽镛:《毛泽东读古书实录》第281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徐中远:《毛泽东读评五部古典小说》第15 页,华文出版社,1997 年)

“书中写了三四百人,其中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约占十分之一,其他都是被压迫的,牺牲的很多,如鸳鸯、尤二姐、尤三姐、司棋、金钏儿、晴雯、秦可卿和她的一个丫鬟,贾宝玉对这些人都是同情的。”“《红楼梦》是尊重女性的。”当刘少奇谈到自己已看完《红楼梦》,说该书“讲到很细致的封建社会的情况”时,毛泽东接着说:“《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它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第三卷,第238、234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 年)

按:把《红楼梦》当历史读,把小说当历史读,是毛泽东的读书法。“《红楼梦》是尊重女性的”,这句话说出了《红楼梦》的本质特点,这也是《红楼梦》有别于中国其它古典小说的高明之处。

☆1962 年1 月30 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说:“十七世纪是什么时代呢?那是中国的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再过一个世纪,到十八世纪的上半期,就是清朝乾隆时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产生贾宝玉这种不满意封建制度的小说人物的时代。乾隆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还是封建社会。这就是出现大观园里那一群小说人物的社会背景。”(《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301—302 页,人民出版社,1999 年)

按:毛泽东读《红楼梦》,敏锐地发现17 世纪,在西方资本主义起步的同一个时期,在中国也产生一些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

☆1962 年8 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核心小组会上说:“有些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等,是光写黑暗的,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只揭露黑暗,人们不喜欢看,不如《红楼梦》《西游记》使人爱看。《金瓶梅》没有传开,不只是因为它的淫秽,主要是它只暴露,只写黑暗,虽然写得不错,但人们不爱看。《红楼梦》就不同,写得有点希望么。例如对贾宝玉这个封建制度的逆子的描写,虽然他没能够逃脱被压抑而最终走向虚无的悲剧性的命运,但作者曹雪芹的民主倾向和萌生的深情希望渗透在字里行间。”(徐中远:《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第87—88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年)

按:不能光写黑暗,写得有点希望,这是毛泽东对阅读心理的把握,同时是他的“写作观”,也是他对文艺作品甚至新闻报道的要求。1942 年4 月2 日他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说:“批评应该是严正的、尖锐的,但又应该是诚恳的、坦白的,与人为善的。只有这种态度,才对团结有利。冷嘲热讽,则是一种销蚀剂,是对团结不利的。”毛泽东是个乐观主义者。他一生都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1963 年3 月14 日,毛泽东在谈话中评论一篇评论《红楼梦》的文章说:“《红楼梦》,四大家族兴衰史,讲四大家族内外矛盾,评论文章抓不到要害,缺乏阶级分析。爱憎有阶级性。贾母不爱黛玉,贾政不爱宝玉,因为宝黛是贾家的叛逆,是他们家族的叛逆。他们爱宝钗,同他们的封建秩序相符合。黛玉是贾母逼死的,死人不少,内部矛盾尖锐。《红楼梦》不是那么人道,人道是有阶级性的。现在评论文章非常繁琐。”(《毛主席论笔杆子》第95 页,山东师范学院《东方红》编辑部编印,1969 年7 月)

按:“贾母不爱黛玉,贾政不爱宝玉,因为宝黛是贾家的叛逆,是他们家族的叛逆”,“黛玉是贾母逼死的”,一针见血。用“阶级性”分析《红楼梦》是毛泽东的一大发明。

☆1963 年5 月7 日,毛泽东在杭州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说:“支书不参加劳动,还不相当于保甲长?《红楼梦》第二回上,冷子兴讲,‘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说得有点太过,探春也当过家,不过她是代理。但是贾家也就是那么垮下来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五卷,第218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

按:《红楼梦》“亚东本”上冷子兴的原话是:“主仆上下,都是安富贵尊荣,运筹谋画的竟无一个。”毛泽东的引用的是《石头记会真》的版本。

☆1963 年5 月11 日,毛泽东说:“《红楼梦》主要是写四大家族统治的历史,贾、王、史、薛。”(《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五卷,第226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

☆1963 年9 月27 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国际形势时说:“我总相信《红楼梦》上王熙凤说的那句话‘大有大的难处’。现在,美、苏两国都很困难。……还是《红楼梦》上冷子兴说的‘百脚之虫,死而不僵’。美国《锤与钢》杂志也说:美国像一株空了的大树,里边已被虫子咬空了,外面还枝叶茂盛。”(《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五卷,第26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

按:“百脚之虫,死而不僵”,见《红楼梦》第二回。《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凤姐向前来求告的穷亲戚刘姥姥哭穷:“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毛泽东很欣赏这句话,多次引用。

☆1964 年毛泽东在春节谈话中说教育革命,他说:“现在的考试方法是对敌人的方法,而不是对人民的方法,是突然袭击,出偏题,还是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先出一个题目公布,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红楼梦》出二十个题,如果学生解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很好,有创见,可以打100 分;如果二十题全答了,也对了,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50 分、60 分。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06-407 页,首都红代会北航红旗赴青海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印行,1967 年5 月)

☆1964 年8 月18 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谈话时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作历史读的。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了歌’和‘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官,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三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红楼梦》写出来有二百多年了,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见问题很难。有俞平伯、王昆仑,都是专家。何其芳也写了个序,又出了个吴世昌。这是新红学,老的还不算。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龚育之:《党史札记》第279 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年)

按:这段话,有对《红楼梦》的分析,还有对新旧红学的分析。再次强调把第四回当成《红楼梦》的“总纲”。从毛泽东这一席话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红学”领域相当熟悉。毛泽东特别注意到《红楼梦》中“几十条人命”这个问题。有一次,他问一位搞公安工作的同志读过《红楼梦》没有,当听到对方说“我是搞公安工作的,没有看过”时,他说:“搞公安就不要看?你知道里面有多少条人命案子呀!这是一部讲阶级斗争的书,应该看看,你最少要看上五遍才能搞清楚。”“这里面有你们学习的,书内四大家族,知道吗?”(薛焰:《光辉的形象,亲切的教导》,《广州文艺》1977 年第5 期)

☆1964 年8 月24 日,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话时说:“曹雪芹写《红楼梦》还是想补天,想补封建制度的天,但是《红楼梦》里写的却是封建家庭的衰落,可以说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他的创作发生了矛盾。曹雪芹的家是在雍正手里衰落的。”(《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393 页,人民出版社,1999 年)

☆1964 年9 月7 日,毛泽东同湖南省委负责人谈话时说:“《资治通鉴》《昭明文选》《红楼梦》就是在一师学的。”(陈晋:《文人毛泽东》第11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

按:毛泽东1914 年至1918 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习,毛泽东从这里开始阅读《红楼梦》。从此,这本书伴随他一生。

☆1965 年,毛泽东与表外孙女王海容在一起时,王海容说班上有个同学不好好学习,老看《红楼梦》。毛泽东说:“《红楼梦》可以读,是一部好书。读《红楼梦》不是读故事,而是读历史,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作者的语言是古典小说中最好的一个,你看曹雪芹把那个凤姐写活了,凤姐这个人物写得好,要你就写不出来。你要不读一点《红楼梦》,怎么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读《红楼梦》主要了解四句话:贾不假,白玉当作马(贾家)。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王家)。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薛家)。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史家)。这四句话是读《红楼梦》的一个提纲。”(《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25 页,首都红代会北航红旗赴青海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编印,1967 年5 月)

按:“曹雪芹把那个凤姐写活了”,这是艺术家之眼。谭启龙在《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一文中,也引用了毛泽东的一段话:“读过一遍没有资格参加议论,你最少要读五遍。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也是一部形象的阶级斗争史……不读《红楼梦》,就不知道中国的封建社会。”这是政治家之眼。

☆1965 年,毛泽东《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中说:要用阶级观点分析比较,研究历史不研究阶级斗争是弄不清的,只有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才能弄清楚。《红楼梦》我看了五遍,也没有受影响,就是当历史看的。有人说第四回不必要看,其实第四回是总纲,四大家族都交待了。这里阶级斗争很激烈,有好几条人命,统治者不过二十几人。(《毛主席哲学语录》第255-256 页,兰州大专院校红代会委员会编印,1969 年7 月1 日)

按:这一时期,是毛泽东强调阶级斗争最频繁的时候。

☆1966 年汪东兴传达《毛主席关于礼宾工作的指示》,其中说到:主席说:“我们接待外国人的宴会规格太高,而且不看对象,千篇一律的都要上燕窝、鱼翅那些名贵的菜,又不实惠,有些外国人根本就不吃这些东西,这是慈禧太后和《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些人吃的……”(《毛主席关于礼宾工作的指示》,《大喊大叫》第1 期,新北大《大喊大叫》编辑部、福州公认反到底总部编辑部联合主办,1967 年8 月)

按:毛泽东读《红楼梦》读得仔细,连贾宝玉、林黛玉吃什么都注意到了。《红楼梦》中的吃,是“红学”研究的一大课题。

☆1969 年,长期在军队工作的李德生调到中央工作,毛泽东与他谈话说:“你打了好多仗,但是光读军事书籍不行,还应该读点历史、文艺、科技方面的书。”毛泽东特意问道:“看过《红楼梦》没有?”李德生回答说:“只是断断续续地看过,还没有从头到尾完整地读一遍。”毛泽东说:“要读《红楼梦》,要把它当历史读,我是读了五遍才能开讲的,《天演论》和《通鉴纪事本末》也要看。”毛泽东建议说:“要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工作,三分之一时间读书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到下边搞调查研究。”(李明:《毛泽东三劝战将读红楼梦》,《学习时报》2019 年1 月14 日)

按:毛泽东曾经多次要求军队高级干部读《红楼梦》,军队许多高级干部都听过毛泽东在会议上、在闲谈中讲《红楼梦》。毛泽东用心良苦。

☆五六十年代,毛泽东经常抄写《红楼梦》中的诗词和句子,练习书法。中央档案馆编的《毛泽东手书选集》(北京出版社,1995 年12 月)收录有: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是身前身后事,倩谁寄(记)去作传奇(奇传)?”(第一回)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第一回);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中堆白骨,今宵红销帐里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方谓他人命不长,如何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住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鳞长: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第一回《好了歌注》,个别字句与原作有出入,可见是默写的)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第二回)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第五回)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岂〔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第五回《飞鸟各投林》)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第五回)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夭寿皆〔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第五回)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及〔忘〕,世外仙妹寂寞林。”(第五回)

“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茶藤梦也〔亦〕香。”(第十七回)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尊咽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断的青山隐隐,流不尽的绿水悠悠。”(第二十八回)

按:毛泽东收录的这些诗词和句子,都没有注明时间。从笔迹判断,应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1971 年“九·一三事件”之前,毛泽东在南昌接见许世友、韩先楚和程世清时,特别要求许世友读《红楼梦》,而且要读五遍。

☆1973 年6 月25 日,毛泽东说:“从乌龟壳到共产党这一段历史应该总结。中国小说,艺术性、思想性最高的,还是《红楼梦》。读《红楼梦》,不读五遍,根本不要发言,因为你不能把它的阶级关系弄清楚。《红楼梦》的作者,是生在康熙、雍正之后的曹雪芹。在雍正年代他家是受整的,抄了家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六卷,第480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

按:“乌龟壳”指商周时代的甲骨文。毛泽东又一次高度评价《红楼梦》。他说《红楼梦》他至少读过五遍,反复说读五遍才有发言权,让人读《红楼梦》也是要人家读五遍。“五遍”成为毛泽东说《红楼梦》的口头禅。他曾向机要员谢静宜推荐《红楼梦》等书,并且对小谢说:“《红楼梦》是一部好书,不读五遍你是没有发言权的。”“看《红楼梦》这部书,不要当成故事看,如果只看故事那就没有意思了,要当成历史去看。这部书产生在封建社会没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时期,里面的人物,左、中、右都有。林黛玉、贾宝玉包括晴雯是左派,是封建主义的叛逆者;贾政、王夫人、王熙凤这些人是右派,是封建主义的维护者。《红楼梦》是一部名著,你要读五遍才能把里面的人物搞清楚,分清好坏。那时你才有发言权,看一遍、两遍是搞不清楚的。”(谢静宜:《毛泽东身边工作琐忆》第125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年)

☆1973 年7 月4 日,在同王洪文、张春桥谈话时,有人提到:有些人盼“十大”,开过“十大”,开人大,人大一开就要解决工资问题。毛泽东答道:“各有各的心事。贾母一死,大家都哭,各有各的目的。如果一样,就没有个性了。哭是一个共性,至于个人想的,伤心之处不同,那是个性。我劝人们去看柳嫂子同秦显家的争夺厨房那几回。”(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第三卷,第232 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 年)

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还说:《红楼梦》“作者的语言是古典小说中最好的,人物也写活了”,“凤姐就写得好”。(王炯华:《毛泽东读书生涯》第255 页,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 年)

按:宋代僧人守初禅师说:“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毛泽东的回答,是活句、活对,看似不作正面解释,实际上是把问题全部回答了。这样的“活句”,足以引起人们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1973 年11 月17 日,毛泽东同周恩来等人谈话,他说:“许世友反对读《红楼梦》,说尽是吊膀子。你没有看,怎么知道是吊膀子?我不然,我说是部政治小说。”毛泽东说:“切记不要忘记凤姐的话:大有大的难处。《红楼梦》是部政治小说。从康熙到雍正年间,有两大派,一派胜利者即雍正皇帝,抄另一派失败者的家。写的是从兴盛到灭亡,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亡史。‘坐山观虎斗’也是凤姐的话。‘大有大的难处’,特别是对我们有用。‘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美国、苏联就是千里搭长棚。‘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出自林黛玉,没有调和的余地。这也是路线斗争呢!你们这些娃娃,要读一点古代的东西。”

按:“坐山观虎斗”出自《战国策》,《红楼梦》第十六回中王熙凤也说过。“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出自《红楼梦》第二十六回,是丫环小红说的。这句话毛泽东在1958 年3 月22 日成都会议时就引用过,用来说聚散的辩证法和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互相转化的。

☆1973 年12 月21 日,毛泽东接见军方大员时,说起了《红楼梦》:“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呢。它那是把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写出来,所以有两个人,一名叫甄士隐,一名叫贾雨村。真事不能讲,就是政治斗争,吊膀子这些是掩盖它的。第四回里边有一张‘护官符’,那上面说:‘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中国古代小说写得好的是这一部,最好的一部,创造了好多文学语言呢。”(《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六卷,第514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

这天,毛泽东专门对许世友说:“你现在也看《红楼梦》了吗?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你就只讲打仗,你这个人以后搞点文学吧。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绛就是周勃。周勃厚重少文,你这个人也是少文,你就当周勃嘛!你去看《红楼梦》吧。”(李明:《毛泽东三劝战将读红楼梦》,《学习时报》2019 年1 月14 日)

按:毛泽东对“少文”的许世友讲《红楼梦》,敦促他读《红楼梦》,令人莞尔,却也意味深长。据说,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曾在干部集训时说过一句话:“有人喜欢看《红楼梦》。《红楼梦》写的都是吊膀子的事,有什么好看的?”这话传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才说“真事不能讲,就是政治斗争,吊膀子这些是掩盖它的”。据说,毛泽东在12 月21 日这天还说:“有人讲,《红楼梦》写的是吊膀子的书,这个观点不对。”许世友一听,脸就红了。(王宣:《毛泽东之剑——名将之星许世友》第189 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年)

听了毛泽东的话,许世友找来《红楼梦》,放在床头来看。许世友喜欢看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之类,《红楼梦》他实在看不下去。据说,他曾让南京大学的吴新雷教授对《红楼梦》进行“瘦身”,在不改原话的基础上压缩为五万字。

☆1972 年7 月至1976 年8 月,毛泽东阅读的新印大字线装《红楼梦》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6 回本,1 函4 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 回本,1 函8 册),《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即《原本石头记》,2 函20 册)。期间,还阅读了新印大字线装的《红楼梦新证》(周汝昌)。(徐中远:《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第496—500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年)

据毛泽东的图书管理员徐中远统计,毛泽东阅读和收藏的线装本《红楼梦》版本还有:

《增评补图石头记》(木刻大字本),4 函32 册;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1函8 册;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6 回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1 函8 册;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 回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1 函8 册;

《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中华书局1963 年版,1—12 册;

《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2 函20 册;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年版,1 函8 册;

《原本红楼梦》,有正书局版;

《红楼梦》,道光壬辰年版,1—24 册;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上、下册;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乾隆甲戌16回本),中华书局1962 年版,1—4 册;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胡适评),1961 年版,1—2 册;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俞平伯评),中华书局1962 年版,1—4 册;

《全图增评石头记》,上海求志斋光绪戊申年版,1—16 册;

《原本全图红楼梦》,1—16 册;

《绘图评注石头记》(王希廉评),道光壬辰版,1—2 册;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台湾中央印制厂影印),1—2 册;

《增评补图石头记》,商务印书馆1934 年版,1—16 册;

《增评补图石头记》,道光壬辰年版,1—16 册;

《增评补图石头记》,光绪戊戌年上海石印,1—16 册。

(徐中远:《毛泽东读评五部古典小说》第9-11 页,华文出版社,1997 年)

☆1975 年,毛泽东仍在说《红楼梦》。

毛泽东对身边工作人员孟锦云说:“王熙凤是当内务部长的材料,有战略头脑。”“王熙凤处理‘尤二姐事件’,真是有理、有力、有节呀。”还说:“王熙凤善使两把杀人不见血的飞刀。”“你看,她把个贾瑞弄得死而无怨,至死不悟。”“人们常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这话不能绝对地看,有时可是旁观者迷,当事者清,他深受其害嘛。有一次,有人对我说,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真是有福不会享,大观园那么多的丫头、小姐,哪个都不错,为什么非林妹妹不可?这也是旁观者迷呀。所以说,不要以为旁观者就一定清。这要看你怎么观。我看要慢慢观,多观几个面,不然,观不对,不但要迷,有的还要执迷不悟,这样的人还不少呢。”

毛泽东说:“不读《红楼梦》,就不了解封建社会。”“孟夫子,你读过《红楼梦》吗?……噢,读了《红楼梦》,那你说说看,有什么想法,这本书好看吗?”小孟说:“有的地方挺好看,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段写得挺有意思,有的地方也看不太懂。”毛说:“是啊,《红楼梦》,我读过十几遍了,有的地方也还是没看懂,这个不奇怪嘛。”小孟说:“主席,我怎么读到最后,看到他们的家族四分五裂,家境败落时,心里有点同情呢?”毛说:“是吗?不仅你有同情,我也有同情呢,但又一想,也就不同情了。荣国府、宁国府的败落,只不过是暂时丧失了吃人的权力。这个府和那个府此起彼伏,不过是狗咬狗的输赢,同情是大可不必的。”小孟说:“我同情林黛玉,可不喜欢贾宝玉,他对那么多女孩都好,这叫什么事啊,一点都不专一。”毛说:“林黛玉有句话讲得好:‘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她是个很有头脑的女孩子哩。但是她的小性儿也够人受的。贾宝玉,是个很有性格的男孩哩。他对女孩好,那是因他觉得女孩受压嘛。大观园里的女孩总比男人干净得多,你还不懂贾宝玉。”(郭金荣:《毛泽东的晚年生活》第92、95、166-167 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年)

按:毛泽东把林黛玉作为中国女性中的一种典型来评价,“多愁善感”,“很有头脑”,“小性子”。对林黛玉的评价比较准确。毛泽东作为革命家,作为革命年代的人,他喜欢引用林黛玉有“政治家范儿”的妙言,又反复强调不要学习林黛玉,毕竟林黛玉不属于“革命型”性格。

不知这是不是毛泽东最后一次说《红楼梦》。1976 年9 月9 月,《红楼梦》的这位伟大读者撒手而去。他关于《红楼梦》的独到而精彩甚或有些偏颇的评点,成为“《红楼梦》学”的重要篇章。

猜你喜欢
贾宝玉红楼梦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别样解读《红楼梦》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