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 加快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2023-02-18 14:06牛晓刘勇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课例课程标准技能

牛晓 刘勇

“第九届中小学优秀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暨新时代学校体育综合改革发展研讨会”于2023年9月25—28日在重庆市渝北区举行,全国5000多名体育教师现场观摩。“第九届中小学优秀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以下简称“本届展示活动”)共计84节,中小学各42节。小学学段展示的42节课例中,自定教材体育课25节,指定教材体育课4节,健康教育课13节。现就“本届展示活动”中的小学学段情况作如下综述。

一、展示课的总体感受

(一)成果丰硕颇具启迪

1.思想上高度重视

“本届展示活动”的课例是教师们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设计的,为了让教师们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神有新的理解,所有课例都在原有基础上作了调整,打磨更加精益求精。大部分课例都根据学习目标,从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认真分析和重构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在真实活动或比赛情境中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单一技术教学课有所减少,结构化在真实情境中的运用不断加强。二是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尽量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都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得以落实,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三是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打破时空壁垒,拓宽学习视野,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课堂运动负荷普遍提高。大部分课例都设置了10分钟左右的补偿性体能练习内容,群体运动密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大部分课例的内容选择和设计既注重了学生的生长发育、体质状况、运动基础、兴趣和需求,又充分考虑了项目的特点、教材的处理、场地设施、安全环境、地域文化等因素。

2.内容设置丰富多彩

小学学段展示的25例自定教材体育课中,基本运动技能3节、田径类5节、体操类4节、球类8节、新兴体育类1节、中华传统体育类3节、跨学科主题学习1节;4节指定教材体育课中,体操类技巧2节、中华传统体育类武术2节;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預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等内容。课例呈现多元多样、跨学科、与传统文化结合等特点。课例注意结构化内容的整体建构,呈现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根据内容创设了丰富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之间或动作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理解并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活动创设完整有序

“本届展示活动”所展示的小学学段课例,在活动创设上完整有序,充分体现了学习活动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能力只有在知识与技能及技战术在基本运动技能或专项运动技能的活动场景中运用才能得到提升,素养只有在创设复杂的活动游戏中渗透才能逐渐形成。多数课例在创设游戏活动或比赛时,均综合考虑了各类活动的价值和作用,从活动目的、情境、过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以目标引领内容,制订的学习目标,以核心素养的3个维度为依据,抓住项目特征,考虑学生身心特点,进行学习目标的设计创设。其指向不再是具体的知识点和特定的技术。多数课都创设了多种复杂的运动情境,教师们根据大任务提炼驱动性问题,搭建学习支架,以核心求整合、化知识为素养、以活动促发展的理念在不少课例中均有体现,并引导学生在比赛等真实、复杂的运动情境中获得丰富的运动体验和认知。如,开幕式上呈现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保卫祖国,从我做起”国防教育融合:我是小小解放军》一课中,以核心素养为纲,以情境教学为径,以任务驱动为向,以活动链将学、练、赛、评有机置于“我是小小解放军”的“丛林行军”“靶场练兵”“紧急营救”“增援前线”“欢庆胜利”等真实的复杂运动情境中,充分运用国防教育、地理、历史、音乐、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解决不同速度的灵敏与柔韧组合学习的实际问题,有效促进了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提高,凸显了《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神。

4.教学方式适切得当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们的教学方式方法是重要的一环,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本届展示活动”中所展示的小学学段的课例,教师们均比较注重将讲解示范与学生的自主学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结合,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融入交流互动与实践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能力。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多元的教学评价,改进课堂教学策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展示课上,有的教师采用分层或分组等手段,提高教学的精准性;有的教师采用创设真实的情境,运用合作、探究、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的教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进行视觉反馈辅助教学评价,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评价与激励,形成多元、多样和多维的评价方式等。

5.课程资源整合创新

课程资源既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合理、丰富、新颖的课程内容有助于活跃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本届展示活动”中所展示的小学学段课例,大部分都充分根据地区特质、运动项目的可替代性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结合场地器材、学生运动基础等实际情况,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整合与创新。部分项目体现了地域特色,关注健康教育,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这些内容不仅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文化价值与技术含量,而且具有较强的教学、教育因素,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一课中,教师利用教室空间合理设置了救护场所,对器材进行“生活化”处理,利用“鞋带”“钥匙带”作为医疗器材中的“绷带”,以“课本”充当包扎固定中的“夹板”,这是器材设施资源的整合;教师根据健康教育课的特点,结合学生日常运动损伤的统计分析,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新建构,这是对课程内容资源的整合;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直观了解不同运动损伤及有效处理,这是信息资源的整合。这样既体现了课程资源的整合创新,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保健意识。

(二)尚需改进完善之处

“本届展示活动”中,虽然每个地区、每一名教师都在尽自己最大努力践行着《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但因受制于时间仓促、认识偏差、重视程度、跨域上课等诸多因素,所展示的课例尚有不足之处,需引起大家的充分关注。

1.教学设计有待进一步规范

一些课例设计对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性质体现尚不充分,存在碎片化教学趋势。

(1)“本届展示活动”所展示的课例提供给观摩教师的是课时计划,而不是《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结构性与层次性在课时计划中未能较好地体现出来,这让教师们在看课时有雾里看花之感。

(2)目标混乱。部分课例先有内容后有目标;有的呈现的是教学目标,有的呈现的是学习目标,显然,按照《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应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根据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维度的核心素养,从10个方面撰写,而部分课例仍是按“4个学习方面”,甚至“双基”撰写,其中部分课例虽然是按核心素养撰写的,但单元学习目标与课时学习目标区分不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维度混淆不清,尤其是体育品德中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混用;课例呈现的目标大而空,不聚焦、不具体、不可观、不可测,如,“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发展学生的体能”等,究竟通过的是哪些活动,培养了学生哪些学习品质,发展学生哪些体能不明确。

(3)教材分析浅表化。课例的教材分析仅对教材的动作结构、要点、重难点、教材内容、作用进行了解析,未从核心素养的视角,研究教材价值、设置情境、铺设条件、组织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等。

(4)教学设计过于技能化。部分课例的教学设计碎片化现象,未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也没有从素养导向的角度去构建课堂、转变教法,为教技术而教技术的现象仍然严重,对于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关注较少,这与《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5)教学要素不清晰。部分课例的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组织、教学要求等的内涵界定不清晰,导致不清楚这些板块下应该承载什么内容,具体应该怎么进行表述。如,“引导学生复习原地运球”,“引导学生”明显是教師的教学行为,应该写在教法板块中,而不是教学内容中。

(6)运动负荷概念不清。部分课例的运动负荷计算不够准确,随意性较大,并且群体运动密度与个体运动密度概念混淆。如,活动时间计算不准确:活动的时间是2min,次数为2次,运动时间却为6min;运动密度计算不准确:教学设计中的运动时间总和为33min,群体运动密度却只有75%。这些都充分说明部分教师对运动负荷概念认识不清。

2.结构化教学有待进一步完善

结构化知识与技能教学强调知识与知识之间、技能与技能之间、素养与素养之间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强调课时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要体现完整性、递进性与连贯性,注重学以致用。教师要摒弃对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采用结构化技能教学手段,让学生尽早充分体验完整的运动技术,采用“完整—组合—比赛(展示)”的教学模式,充分认可并挖掘学生的潜力,设置必要的学习情境、任务、条件,使学生在运用关联的、结构化的知识、技术解决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问题中,逐步形成较高层次的课程核心素养。

(1)内容的结构化不够。部分课例内容仍显单一,有的只是注重了类内的重组,对于跨类之间的关联思考不够。如,爬行只考虑了爬行的方式、种类,仅在移动性技能范畴内思考,但在非移动性技能与操控性技能范畴的思考相对欠缺。

(2)教学活动结构化不够。部分课例每个教学活动过于独立,未设置在一个统一的场景中,缺乏关联性。教学活动设计未重点关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项目技能形成与提高的规律,未保证各水平学生都能接受较为完整的学习,最终达成课程核心素养。

(3)内容与活动之间的进阶性不够。部分课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没有体现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逐步提高的过程,对课中各环节及多课次之间,单个动作技术及结构化知识与技能的进阶性强调不够。

3.学练赛评一体化有待进一步优化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都要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4个阶段,螺旋式提升。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理解学、练、赛、评四者之间的关系,其中“评”要贯穿学、练、赛全程。要理解学、练、赛在不同教学时段的侧重点,运用其纵横关联的课堂教学策略,不能仅仅学练单个动作技术,还应该有组合动作技术学练、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显性到隐性地驾驭课堂。教师要依据评价目的、内容、主体、情境等实际情况,点面结合,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和导向等作用,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教学评价的结构化,将学练赛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认知的提升和思维的纵深发展及有效学习。

“本届展示活动”中,有的教师能根据学生运动技能制订精细的教学评价标准或提高技能的评价标准,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根据不同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加以区别对待、分层评价或运用口诀提炼评价;有的教师在课中针对学生的进步情况进行技能评价,并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和师生评价;有的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性格等诸多因素采取适切的反馈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仍有部分课例的评价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引导性、互动性和连贯性。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学练赛活动,如何通过“评”将“学练赛”活动有机协调起来需要进一步优化。

4.教学情境建构有待进一步深化

教学情境蕴含着教师的育人意图,强调教学要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目标,打破学科逻辑,关注生活逻辑,强调从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重组各类知识。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获取、加工、分析、整理知识与技术等能力,培养反应能力,特别是问题解决的能力。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真实复杂的运动情境、综合性的任务情境等,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内涵,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及核心素养落地。

“本届展示活动”的多数课例都是以情境为主线建构课堂,但其中有部分课例的情境只着眼于课堂具体教学环节,以问题设置的方式进行情境设计,仅在导语、过渡、主问题、拓展练习等环节中体现,并且与教学脱节。有的课例情境只出现在课的开始与结束部分,缺乏全知视角关注和各教学环节的贯穿,缺乏问题链与问题串,未能体现完整的故事和画面的关键帧。在开放性技能的教学中,缺乏完整动作技能的学练;在封闭性技能教学中,缺乏对完整技术动作的适度了解。教师尚需进一步体会以统领课堂学习的教学情境为背景的情境化,以知识迁移与实践运用为目标,以基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为载体,以子情境链将问题、任务、活动串联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5.补偿性体能有待进一步优化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每节体育课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其主要目的不仅在于解决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运动负荷偏低甚至没有运动负荷而导致“不出汗”的问题,使所有学生充分动起来,而且可以通过练习,优化学生身体形态,提升学生身体机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协调发展。

“本届展示活动”的部分课例的运动负荷偏小,平均心率只有120~130次/min;部分课例的体能练习时间不足6min;部分课例仅进行单一的体能练习等,这些均违背了《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体能练习的要求。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应有10min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这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场地器材等进行整体设计,确保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不低于50%,每节课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min。

二、展示课的发展方向

展示课与优质竞赛课一样,是在一种特定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展示课与常规课、优质竞赛课无异,需要具备课堂教学诸要素,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但它又不同于优质课竞赛,优质课竞赛是对常规教学的提升和优化,它对合理性、实效性、丰富性和多样性有更高的追求,因而具有示范性和研究性。而展示课是比较成熟的课堂,是对近一阶段体育课程改革成果的梳理与呈现,是未来一段时间教学发展的风向标。笔者认为,展示课应重点体现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

(一)立德树人,高度关注课程思政

体育学科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学科,同样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三大教育追问。为此,体育教育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度关注课程思政,全面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充分挖掘体育的育人功能,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的学练赛情境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真正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观念转型,着力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建构

核心素养既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出发点,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落脚点,作为体育教育教学的灵魂,教学中的各部分内容都要紧紧围绕其展开,以保证教学内部体系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为此,教师要转变观念,着力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建构。

(三)课程育人,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师从“被动的课程实施者”转向“主动的课程建构者”,教学中要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用研究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体育学科不仅是重视身体的学科,更是重视心灵的学科,为此,如何使体育与健康课更加符合《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并更富有内涵,让学生喜欢,教师应有课程意识,充分挖掘体育学科的育人要素及文化内涵,建立相对系统的学练赛活动,通过课程实施达到“以体育人”“以体化人”的目的,真正将核心素养落地。

(四)注重整合,强调结构化知识的运用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师应根据学习目标,从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认真分析、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避免孤立、静态地进行单个动作技术、单个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注重采用结构化知识与技能教学,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完整体验和理解,提高学生在真实活动或比赛情境中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应注重整合,帮助学生运用关联的、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五)情境创设,力求学练赛评一体化

《義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进度等引导学生在对抗练习、体育展示或比赛等真实、复杂的运动情境中获得丰富的运动体验和认知,提高技战术水平和体能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教学时,不能人为地将学、练、赛、评分割开来,要做到学中有练、练中有赛,以练促学、以赛促练,以评促学、以评促练、以评促赛,还要注意用知识链、问题链、任务链、情境链将所有的学、练、赛、评活动进行有机统整,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和健康技能。

(六)数字赋能,关注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内容之一。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何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体育与健康课中的问题,是新时代推动教育变革和探索体育教学创新亟待思考的问题。为此,教师要积极思考跨学科主题学习和数字赋能的问题,切实解决教学中的热点、难点。

(七)加强培训,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体育学科是以学生为对象,集实践性、技能性、理论性于一体,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教学时不仅需要合理的教学设计,更需要高超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支撑。为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为高质量的体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师的主阵地,它承载着体育工作者的梦想,展示活动是各地区、各体育教师的平台,是体育教师交流思想、提升自身能力的良机。让我们携起手来,立足核心素养,加快推进课程改革纵深发展,共同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心中的诗与远方而奋斗。

猜你喜欢
课例课程标准技能
高级技能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课例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