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
摘 要: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对青少年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阶段作为学生道德和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期,承担着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关乎个体品德的形成,也是社会和谐与法治建设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措施,以期能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改进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 单元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2.050
近年来,教育改革将“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获得的、能够支撑其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基本素养,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培养。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实践亟须与时俱进,深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如教学时间分配、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对此,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措施,根据单元内容编排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模式。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的意义
1.着眼新《课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标》的制定和推广,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道德知识和法治概念,更强调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将法治原则和道德规范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让学生在面对道德与法治问题时,能进行深入分析、独立思考和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控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和参与道德讨论,学生也能提高自身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为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打下基础。
2.利用新评价,践行立德树人思想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教育应全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单元整体教学框架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会从单一的知识掌握转向多元化的素养评价,这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尤为重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评价体系,教师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记忆能力,更重视评价学生的道德判断、法律适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实际表现和内在发展。立德树人思想强调的是“知行合一”,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重视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倡导学生将学到的道德法治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新评价还注重过程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从而在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3.实行新课改,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新课改强调要从教师主导的传授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中,这种转变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未来的生活中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互动和体验式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索单元中的各种道德和法治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在团队中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4.整合新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借助单元整体教学,教师会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整合,使教材不再是单纯传授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文的工具,而是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平台。教师利用教材知识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如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研究。教师使用教材设计活动时也会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创新思考,通过设计新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项目,学生有机会提出并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还会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多媒体等,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提供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现状
1.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频率较低
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仍旧存在单元教学实施频率不足的问题。原因在于课程计划较为零散,单元整体教学时间不够,或者在实际操作中被其他看似更紧急的学科内容所替代,导致学生接触到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再加上教学大纲中包含大量的学科知识,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时,不得不牺牲对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关注。传统的考核方式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再现,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关注应试内容,而非素质教育。还有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将核心素养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能力和经验,不了解如何有效地设计教学内容。
2.教师对单元教学的解读有待加深
当前一些初中学校提供的师资培训还未能覆盖到核心素养相关的内容,导致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无法准确理解和運用相关理念。一些教师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的教学理念缺乏了解,再加上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和课时负担,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这样一来,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整体教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往往是表面化的,没有深入到单元设计和实施的每个环节中。例如,教师没有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也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法治现象进行深层次思考的兴趣和能力。
3.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有待提升
学生在小学阶段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基础,特别是阅读理解、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不足,会直接影响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效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内容上与小学阶段可能存在断层,学生缺少足够的前期知识衔接,因此难以适应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求。且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尚未建立,在自我学习和积累知识方面存在困难,在面对需要综合多方知识解决问题的单元学习时更显吃力。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而难以完全融入单元整体学习中,在对法律概念、道德规范的理解上存在困难,无法有效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或在遇到综合性、情境化的学习任务时感到吃力。
4.单元教学的评价体系有待优化
评价体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的评价体系普遍偏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更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非素养的培养。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评价时缺少有效的多元化评价工具和方法,例如项目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使得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且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评价标准相对抽象,教师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将其量化,导致评价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和指导性。
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措施
1.合理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形成理性精神素养
理性精神是指学生能够合理思考、判断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尤为重要。教师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法治与道德问题,理解法律背后的道德价值。问题解决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独立地对信息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将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匹配,避免过难或过于簡单。问题还要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反馈,并引导全班讨论,进一步深化理解。
以《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为例,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相关的案例或新闻事件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权利包含哪些?”启发学生对生命的基本概念进行思考。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如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可以提问:“生命权和财产权冲突时,你认为应该如何平衡?”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提问“为什么我们需要尊重每一个生命?”对于高级层次的学生,提问“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如何判断这个案例中的生命权争议?”这样能够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多面性,进而通过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决策环境中。
2.开展合作学习,深化学生理解,形成公共参与素养
在当今社会,公共参与已经成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育领域强调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交流与协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学生能够了解社会规则,并在实践中加深对这些规则重要性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互助解题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对公共问题的解决能力。教师要确保每位学生在团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责任,以确保团队的有效运作,要求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确保没有学生被排除在外。
例如,教师在讲解《遵守社会规则》这一单元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案例等形式介绍与社会规则相关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兴趣,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参与活动。接着,教师设计与遵守社会规则相关的合作任务,如讨论制定校规,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每个成员根据分配的角色进行合作,小组将讨论结果以报告、辩论等形式展现。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真实案例,讨论社会规则在其中的作用。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反思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和同伴评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或社会实践,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应对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进行持续观察与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3.借助信息技术,强化学习效果,形成政治认同素养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教育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帮助学生以更有效的方式学习。通过多媒体和交互式学习工具,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有助于培养其批判性思考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分享预习视频和资料,让学生在家预习,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或者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作业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适宜性,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教师还要注意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平衡。
《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单元需要学生理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教师首先要提供关于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的预习视频和阅读材料,如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国家利益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在家中进行自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PPT、视频剪辑等方式呈现国家利益的具体案例和相关理论,让学生发表对保护国家利益的看法,表达对国家利益的理解和认同。为了避免教学过程枯燥,教师还可以使用教学游戏、模拟软件等工具提高学生的互动性和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而且能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全面提升自己的政治认同素养。
4.组织实践活动,延展课堂宽度,形成道德认知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往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组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能够有效增强他们的道德认知。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也可以将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实践中学生能更直观地体会到道德行为的意义,促进他们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尽可能选择与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相匹配的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在活动后进行反思,提升道德认知。
《勇担社会责任》这一单元是发展学生道德认知素养的重点单元。教师在课堂上要教授有关社会责任的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讨论并计划实践活动。如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在学校附近或社区公园组织植树活动、参与社区美化工程,如清洁街道、绘制墙画等,或者到老人院进行义工服务,陪伴老人聊天、做游戏等,并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记录实践活动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参与之前讨论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这些活动的意义。最后,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分享活动体验,学生能够深化对道德行为的认知和理解,不仅学会如何做,还会理解为什么要做。
综上所述,改革的必要性在于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改革的可能性则来自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全社会对道德与法治教育重要性的普遍认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是教育趋势,更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教育工程,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学校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而不懈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朱兵《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年第8期。
[2] 庄跃真《基于大单元设计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家长》2023年第21期。
[3] 何娟《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初探》,《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18期。
[4] 许石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