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芬
摘 要:目前,优化小学语文作业模式的迫切性不言而喻,它关乎学生语文素养的系统培养与个性化发展。本篇文章基于笔者的自身经验,面向小学高学段学生,着重分析小学语文拓展性作业的优化路径,以期能够为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提供新范式,深入挖掘作业设计的内在潜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插上一双新翅膀。
关键词:小学语文 拓展性作业 作业优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2.032
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广袤天地中,作业设计始终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连接着课堂教学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在小学语文高学段,作业不仅要巩固已学知识,更应充当拓宽学生认知视野、激发创造力的媒介。然而,不少作业形式仍停留在传统模式,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认知层面。本文主要探究小学语文高学段拓展性作业的优化方式,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生活,无缝衔接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传统语文作业布置存在的不足
1.过于注重习题训练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高学段作业设计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对习题训练的过度依赖。这一模式的核心弊端在于:教师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单一性要求,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多元目标。练习的重复性导致了学生创造力的萎缩,进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减退。
学界近年来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评与反思。研究表明,单一的习题训练不足以涵盖语文学科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而非仅仅停留在解题技巧上。因此,在优化小学高学段語文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跳出传统习题训练的范畴,设计更加丰富和开放性的作业形式,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忽略学生个体思考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业布置呈现出对学生个体思考的忽视。该现象不禁令人深思:作业作为巩固课堂学习的桥梁,其设计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思维发展?教育研究揭示,“一刀切”式的作业设置,很难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优化语文作业的设计,应以促进每位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为核心。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首先,作业内容需要进行改变,引入多样的、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应只有唯一的答案,而是应鼓励学生探索多种可能的解答路径。其次,教师应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表达个人的见解,从而实现个体化学习的目的。
3.局限于语文教材范围内
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安排常常囿于教材所划定的边界,这种做法在当代教育多元化的趋势下显得尤为突兀。教材内容的确是学科知识的主要来源,但若仅仅局限于此,便可能遗漏了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作业是学生巩固与拓展知识的重要手段,其设计理应突破教材的界限,与时俱进,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接,从而更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举例来说,作业的设计可以跨越课本,连接历史与现实,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在此基础上,作业形式亦应多样化,比如引入项目作业、研究性学习等模式,拓宽学生的思维边界,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进步。
二、小学语文拓展性作业的主要类型
1.探究型作业
探究型作业在小学语文高学段的作业类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此类作业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知识之谜,而非被动接收信息。探究型作业不拘泥于课本内容,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体验过程、反思结果,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技能的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项作业,让学生围绕“古诗文中的月亮”展开研究,学生不仅阅读相关的古诗文,更要调查月亮在古人生活中的意义、与月亮相关的传统节日习俗等。此种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料,甚至通过采访等多种途径搜集信息,然后整合资料,形成自己的见解,最终以报告、展板、小组讨论等多样的形式展现研究成果。
通过这样的探究性作业,学生能够跳出教材的框架,接触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同时提高信息处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旨在使学生在探索中增长见识,在思考中提高能力,最终在学术和实践中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2.累积型作业
累积型作业的一大特色是渐进性,它不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作业,而是鼓励他们在长期的学习中积累知识。比如,教师可以指定一个主题,如“我的成长故事”,让学生在整个学期中定期记录自己的成长变化、心理体验或学习收获。学生可以通过文字记录、图片收集或是日记撰写的方式,逐步完善这个作业。学生每一次提交作业提交,都是对过去学习的回顾和对未来学习的规划。
这种作业类型既考验了学生的耐力,也锻炼了他们将新旧知识融合的能力,使学习成果更加牢固和丰富。它避免了一次性作业可能带来的疲劳和厌倦,让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累积型作业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中,见证自己的成长,体会学习的连续性和深度,进而激发出持续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3.创作型作业
创作型作业作为小学语文拓展性作业的一种主要类型,其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类型的作业设计中,学生被引导去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借由文字构建个性化的作品。这样的作业形式打破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
以“创造自己的神话故事”为例,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学过的神话为蓝本,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神话。学生可以从创作角色、设定情节、构建背景入手,甚至可以尝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重新解读传统神话,或是编织全新的故事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更能在自主探索和创作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运用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此类作业的优势在于它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和挑战,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语言的无限可能。同时,它还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将个人情感与学科知识紧密相连,使得学生的学习成效更为深远和持久。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我们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涯和个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高学段拓展性作业的优化举措
1.布置综合类作业,强化探究意识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作业形式常因缺乏探究和实践性而受到诟病。优化措施之一便是引入综合类作业,以此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综合类作业不仅融合了语文学科的知识点,还跨越多学科的边界,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该类作业注重提高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批判性与创造性,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深入探究,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
以“环境保护”为例,该主题既是语文学科的知识点,也是社会实践的需求。在教学相关課文《只有一个地球》后,教师可设计一个综合性的项目,要求学生围绕环保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首先,学生需搜集和分析日常生活中关于环保的各类广告语,从中提炼出精华,再结合个人的理解与创意,创作出新的环保广告语。此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查,比如探访社区或学校周边的环保设施,并记录观察结果。之后,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和手抄报,用生动的语言分享调查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和深刻体会。这一做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还培养了他们的研究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完成语文学科作业的同时,得以全面提升个人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布置阅读类作业,积累语文知识
在小学高学段,拓展性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尤其是阅读类作业,它能够有序引导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拓宽文学视野。优化阅读类作业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深度理解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语言表达与文学鉴赏的素养。这种作业形式通过延伸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助力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草虫的村落》一文时,教师可由此启发学生探索昆虫的生态与习性。教师可以设计以《昆虫记》为阅读材料的作业,这样的经典之作能够帮助学生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深化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认识。此外,结合《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中的《凡卡》,学生能够对照《草虫的村落》中的生动描写,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世界的共通之处与差异性。通过比较《故乡》中的《少年闰土》与《红楼梦》中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学生可体会不同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及故事情节发展的特点,从而加深对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技巧的理解。
这种拓展性作业不仅仅是阅读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文本间的交互对话,让学生在比较中提升鉴赏力,通过多角度解读,增强对文学作品深层次内涵的理解。例如,在阅读《昆虫记》后,学生可以尝试自行创作以昆虫为主角的故事,将生物学知识与文学创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再如,将《凡卡》与《少年闰土》的主人公放置于假想对话的场景中,让学生撰写对话稿,这样的练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
3.布置表达类作业,鼓励自主创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表达类作业是培养学生自主创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此类作业强调学生个性化思维的表达,通过自我表述、情感交流和想象力发挥,促进学生语言技能和创造力的全面提升。它鼓励学生挖掘内在潜能,实现语言表达的自我超越。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设计作业,既要注重作业的实践性,也要考虑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运用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以具体实践为例,结合《草船借箭》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再现历史场景”为主题的作业。学生需要在课文学习后复述故事内容,并创造性地加入新的元素。例如,学生可以在复述《草船借箭》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这个历史故事的理解,创作一个小短剧,让课文中的人物在现代背景下展开对话,或者设计一次虚拟的访谈,将课文中的诸葛亮带到现代,询问他对于智慧与勇气的理解。此外,学生可以在复述的过程中,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戏剧化的演讲、诗歌朗诵、故事改编等。这样的作业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这种表达与创作的过程录制下来,制作成视频或音频,与同学进行分享,甚至可以在线上进行评选,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感得到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将会得到锻炼。总之,通过这类拓展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实现个性化发展。
4.布置实践类作业,实践教育延伸
在小学高学段的语文教学中,实践类作业是教育延伸的有效途径,其核心在于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巩固和拓展课堂知识。该类作业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基础,激发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进而深化学生对课文中体现的精神的理解和认知。实践类作业的设置,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生活为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学会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将课堂所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而且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实现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机融合。
以《孔子游春》的教学为例,一项创新的实践作业可以是“春日探寻”。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如小草破土而出,柳树吐绿等现象。学生可以将自己所观察到的春天的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感受和思考,记录在观察日记中。例如,一位学生注意到雨后小溪的涨落,并联想到《孔子游春》中的哲理,通过对比自己的观察,他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哲人其乐”的内涵。学生的观察日记不仅要准确表达观察到的现象,还要反映出他们对这些现象背后深层意义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直接的感官体验,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些体验转化为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从而实现教育内容的有效拓展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这样的教学实践,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高学段语文拓展性作业的优化实践,不仅是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对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深度回应。优化后的作业设计将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引入生活实践元素,使学生的学习与真实世界紧密相连。通过对作业形式的不断革新,语文教育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内在体验,促使他们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在知识的宇宙中探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何会琼《探究小学语文拓展性作业的设计方法》,《科学咨询》2021年第17期。
[2] 巩盈霞《探究小学语文拓展性作业的设计方法》,《语文课内外》2021年第8期。
[3] 潘雪君《探究小学语文拓展性作业的设计方法》,《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