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丝绣“真章”:丝绸文化赋能儿童真写作

2023-02-18 14:12葛许静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22期
关键词:真章丝绸苏州

葛许静

摘 要: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成为很多学校的关注点,在立足于现实的前提下,本文旨在挖掘苏州丝绸文化中所蕴含的写作教学资源,并结合已有案例,将工具性的实践与人文性的熏陶在作文教学中实现统一,初步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苏式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道路,旨在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乐于观察、乐于表达、乐于写作,更乐于探索地方文化。

关键词:丝绸文化 赋能 小学语文写作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2.013

一、绪论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育与文化相辅相成。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的观点,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强调将更多形式的课程资源应用于教学,因此,各地区挖掘地方文化的课程资源,并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是当前教育界的一大趋势。

苏州,这座以“丝绸之府”闻名中外的城市,自古以来就孕育了无数能工巧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区文化体系。如今,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苏州更加致力于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笔者前期抽样调查了姑蘇区某实验学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份。调查显示,学生对于丝绸文化充满兴趣,75%的学生乐于参加如观察蚕、当讲解员等综合性活动,65%的学生愿意参加写作相关的兴趣小组或校本课程活动,而且已有45%的学生自发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参观相关教育基地,这其中近80%的学生都能尝试进行记录。由此,开发苏州丝绸文化中所蕴含的写作资源具有可行性。

二、由丝成茧终化蝶:小学写作教学课程资源的挖掘

在探讨小学写作教学的难题时,我们需要关注学生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缺乏写作素材,导致无法展开写作;二是缺乏写作技巧,使得学生不知如何下笔;三是缺乏写作热情,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抵触情绪。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苏州丝绸这一独特的资源,将其融入写作教学中,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知识储备,使其真切感受苏州的文化底蕴,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本土文化。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观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自觉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便是解决“不能写”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教师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写作任务,关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便是解决“不会写”这个问题的关键。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乐于表达,自觉养成写作的好习惯,便是解决“不想写”这个问题的关键。如此,便能由丝成茧终化蝶。

(一)吐丝织茧,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的写作主要以记叙为主,重点放在写人、写物和写景上。而丝绸文化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几乎包含了学生所需的所有素材。在写物方面,学生可以描写绣品,苏州丝绸的特点就是品种繁多、图案多样以及技艺丰富。以苏州刺绣为例,其绣品形神兼备,就像一幅绣品图片一样,而且比普通图片更直观生动。学生可以通过触摸来感受绣品的质感,运用多种感官来体验绣品的魅力。

丝绸的完整制作过程经历了农业、工业和商业三个阶段,其涵盖范围之广,几乎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种兴趣点。例如,对于对机械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观察纺织机;对于植物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以观察桑树的种植过程;对于动物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以观察蚕宝宝,等等。这种自主性选择正是学生们所期盼的写作教学形式,而问卷调查的数据也能够为此提供佐证。

(二)丝终成茧,渗透写作技法

周子房教师在《作文里的时间》中,拿“姚明式灌篮”与“流川枫灌篮”作比较,使学生区分生活时间与艺术时间的不同。

笔者采用相似的思路开展教学,先引导学生观察蚕生长过程,之后播放介绍视频,视频中将没有过多变化的过程都省略了,从而启发学生写文章时有些可以一笔带过。而关键的过程,如蚕吐丝时,视频放慢了速度,使学生的观察更加清晰,以此启发学生在写作中也要选择重点内容进行“拉长”,比如用一系列的动作来写蚕宝宝如何吐丝。通过这两个例子,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艺术中的时间可快可慢,明确生活时间与艺术时间的不同,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在学生观察的时候,因其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可适时地根据观察内容,抛出问题,让学生讲讲观察所得,引导他们观察重点,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拉长”训练与“拷贝”训练,巧妙渗透写作的技法。

(三)化茧成蝶,培养写作态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能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写作中,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如此,学生就会更主动地去关心丝绸文化,从而养成关注生活以及勤练笔等好习惯,写作自然就不再是压力。

作为反映苏州社会生活的丝绸文化,它展现了苏州人民勤劳质朴、求真务实的本质,以及积极应对新时代挑战,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教师挖掘丝绸文化中的课程资源,不仅使青少年更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了苏州丝绸文化,真切感受到苏州悠久的文化魅力,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丝绸的热爱,激发学生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去保护苏州丝绸文化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记录自己所观察学习到的苏州丝绸文化,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感悟,用实际行动去做一名苏州丝绸文化的代言人。

三、巧手千法绣真章:融合丝绸文化资源的小学写作教学策略

笔者的初步设想是将传统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并联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建立新型教育平台,让教学真正走出课堂。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知识储备情况因材施教。比如,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对学生开展短期、静物的观察训练与说话训练,要求学生将内容表达完整,最终在教师的帮助下以文字形式呈现。中年级侧重于积累基础知识以及学习写作技巧,教师可以开展长期、动态的观察训练及仿写训练,要求是表达完整通顺,并注意结合课内所学内容进行迁移练习。高年级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或自主申报专题研究,要求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最终以调查报告或文化手册等形式呈现。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学生能够养成观察与写作的好习惯,从而乐于观察、乐于表达,乐于写作,更乐于探索地方文化。

(一)新旧针法共交织,传统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1.“细丝巧入针”,赋能观察力

针孔之小,丝即使再细,没有长时间观察训练也难巧入其中。针中无丝,又何谈织就华锦?同理,学生不亲身去观察,没有真实的体会,何谈书写真章?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如此,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可能更加具体生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其特点进行观察,并鼓励学生坚持观察,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富有想象力,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适合短期、静态的观察,教师可先指导学生观察静物,如丝织品等,引导他们观察与记录织物的颜色、质地、图案等,鼓励学生用想象力去挖掘素材,对图案进行造型想象。而对于中高年级段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校内实时监控、基地实地观察或者回家观看录像等方式,尝试让学生进行长期、动态的观察。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定好题目,如《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长期的观察记录。蚕一生要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还需要经历一次涅槃,即成蛹,在这一整个过程中,蚕的体形外观不断发生变化。无论是生理变化,还是吐丝的精彩瞬间,都可以作为写作的题材,并且蚕也深受苏州学生的喜爱,前期调查中有近58%的同学已尝试养蚕并观察记录它的变化过程,可见以丝绸文化为核心的写作题材已深得其心。

2.“丝丝皆入扣”,赋能表达力

纺织时,每条经线都要从“扣”齿间穿过。正如写作中每一句话都要紧扣着主题,而写作就是说话,记录自己所听到、看到、想到的事情。一个人,只要想说话、会说话,就应该能写作、会写作。因此,教师应结合基地中的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力,比如选拔丝绸博物馆小讲解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更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与表达的欲望。每次观察后,教师都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情景训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若干名同学担任讲解员,若干名同学担任游客。游客们负责提问,讲解员负责解答,并由其他同学评选出“最好学游客”与“最佳讲解员”。情景说话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此学生便能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了。

3“绣万国于一锦”,赋能迁移力

苏绣妙在用绣法惟妙惟肖地将多种题材表现出来,而苏绣之所以能进入“绣万国于一锦”的境界,恰恰是因为迁移力,将生活中真实的一草一木,或是国画、摄影作品,进行模仿迁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将课内阅读作为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针对低年级段的学生,教师可以依据课文的语言特点,保留其结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以部编版《葡萄沟》一文中的描述为例:“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教师可将此篇文章作为仿写对象,让学生模仿描写桑叶的内容。

在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课本中的优质文章,如部编版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来启发学生进行自由表达和自主创作。《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文章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清晰的记述条理,成为状物作文的优秀范例。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和结构,进行迁移运用。结合丝绸文化,让学生依照此法去观察桑树的生长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同时,针对“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鼓励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整体效果甚好,如某学生写道:“我采下一串桑葚,放入口中细细咀嚼一番,甜丝丝、软糯糯的,略有酸味。”如此,学生将课内学到的观察方法迁移于课外,真正做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二)开拓新丝绸之路,建立新型教育平台

古有丝绸之路促进文明互鉴,创造华夏辉煌,而今习主席所提出的“丝路新语”与“丝绸精神”让笔者深受启发。笔者在教学中以丝绸元素为承载、丝绸精神为核心,开拓写作世界的新絲绸之路,进行多元化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综合化的新型教育平台,从而创造有利的写作实践环境。基于苏州的地域丝绸文化,已有学校着手研发相关教学措施,通过校园蚕桑坊等特色实践基地,扎实开展蚕桑文化进课程实践。由此可见,新丝绸之路已然形成。

笔者所设想的是,学校可以建立一个校内外的教学网络基地,以丝绸为纽带,将综合性活动与写作教学紧密关联起来。通过定期进行基地观察实践和开展丝绸文化主题活动,我们可以开拓写作的新丝绸之路,促进儿童真实地进行写作。

1.多样化活动促新丝绸之路

为了打破传统写作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的困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共同观察,然后独立写一篇文章。因为每位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一样,观察的角度各异,想法也不同,因此即使是观察相同的事物,其文章也不会成为“双胞胎”。最后,小组成员之间要进行交流互动,互相学习,让他们的思想碰撞,产生“星星之火”,迸发出灵感,由此实现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以及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教学目的。

2.多元化反馈促儿童真写作

学生的成长需要师长的鼓励,同时也希望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种展示不仅可以鼓励学生,还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然而,笔者认为仅仅依靠教师进行评价反馈是空洞无力的。为了实现多元化的反馈,我们可以采用学生互评互改的方式,通过对话来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作文反馈过程中。这不仅能够加强亲子关系,还能够利用各行各业的家长所拥有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因此,笔者设想建立一个网上交流平台,将孩子的文章发表在该平台上,让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进行有效的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真正实现了多元化的反馈机制,在帮助学生修改并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不光是网络平台,教师还可以建设校园实践基地,让孩子们“玩起来”“秀起来”。“玩起来”:将丝绸文化以展品或动画片等直观生动的形式进行展示,说明其复杂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在“玩中学”,通过亲身体验、参与实践去主动学习相关的丝绸文化知识,并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有效掌握观察技巧与说话技能。“秀起来”:孩子们可以利用空余时间,报名争当讲解员,讲解相关知识,或者是参加相关比赛,以赛促写。如此,方能实现儿童真写作。

总之,苏式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道路已具有一定可行性,教师立足于现实,挖掘苏州丝绸文化中所蕴含的写作教学资源。笔者通过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乐于观察、乐于表达、乐于写作,更乐于探索地方文化,从而改善传统模式所带来的小学生不能写、不会写、不想写的现状,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与探究能力,有效增强师生对地区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笔者由衷期待在新丝绸之路的不断拓展中,真正实现由丝成茧终化蝶、巧手千法绣真章,共促儿童真写作!

参考文献:

[1] 徐德明《中华丝绸文化》,中华书局2012年。

[2] 薛法根《让孩子获得作文的自由——基于儿童的作文教学策略》,《江苏教育》2011年第4期。

[3] 薛法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研制策略》,《江苏教育》2010年第28期。

猜你喜欢
真章丝绸苏州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实践见真章
实践见真章
实践见真章
实战见真章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