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更能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这种融合路径既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和智慧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道德观念,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不仅能够开阔视野,还能够感受到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追求。通过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为自身的成长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本文以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2.002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应该通过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去了解、尊重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然而,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足,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效果不明显。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融合是一条可行的路径。这种融合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獻力量。因此,本文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自信心。
一、多元化选择题材
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深厚内涵的中华传统文化作品作为阅读教材,如古诗词、经典故事、古代寓言等。学生阅读这些作品,能够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做法应当注重选材广泛、形式多样、激发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和知识拓展机会,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小学语文阅读中,为了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做法。
1.选材广泛:教师要选择涵盖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和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如选取寓言故事、名言警句以及经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等,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2.多种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选择诗词、寓言、传统戏曲、古代神话等不同形式的作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3.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接触更多的传统文化经典,如组织读书分享会、书法比赛、古代诗词比赛等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4.知识梳理与深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知识梳理和深化。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或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传统文化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相结合,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5.多媒体辅助: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展示图片、演示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中国古代建筑、传统绘画、传统音乐等,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
6.拓展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阅读中拓展相关知识,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例如,在了解孔子这一人物时,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和思想,让学生了解他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7.文化体验活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品茶、插花、剪纸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通过这些亲自参与的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文化背景解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文化背景解读。在阅读中华传统文化作品时,解释其中的典故、历史背景、民俗习惯等,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文化背景解读指的是教师在阅读中通过理解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并将其与中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内涵。
以《腊八粥》为例,《腊八粥》是一篇寓意丰富的课文,通过描述人们在冬天煮腊八粥的传统习俗,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团圆、感恩和互助精神。首先,课文中提到的腊八粥是一种中华传统节日食品,腊八是农历十二月八日,人们在这一天会煮粥来祭祀祖先和神灵,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激之情。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其次,课文中描述了村子里的老人们相互帮助煮粥的情景。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互助精神,人们在困难时刻彼此扶持,共同度过艰难时刻。这种互助精神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友善和合作的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亲近。此外,课文中还描述了村子里的人们煮粥时的欢声笑语,表达了人们团圆的愿望和快乐的情感。腊八粥是一种具有浓厚年味的食物,它代表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团聚的价值观,人们通过聚在一起吃饭来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祝福。另外,课文中还提到了腊八粥的由来。相传,佛陀在成道前,在冬天受尽寒冷和饥饿的折磨,后来乞讨到一村,村民们用五谷杂粮煮粥款待佛陀,使佛陀恢复了体力和精神。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精神和慈悲的价值观。人们通过煮腊八粥,不仅体现了对祖先和神灵的感恩,也体现出对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激之情。通过理解和分析这些文化元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寓意和主题,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团圆、感恩和互助的精神。这种文化背景解读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对文中的词语、句子和情节进行解读,结合自身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进行详细阐述。
三、引导品味情感
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作品的阅读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古人的情感体验,学生能够从中汲取情感养分,培养道德情操。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引导学生品味情感是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的重要环节。
以课文《北京的春节》为例,首先,在课文的导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强调春节的重要性,以及春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通过介绍春节的由来、庆祝活动和特色习俗,学生对春节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对春节的兴趣和好奇心。其次,通过课文的具体描写,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春节的氛围。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文字描写和联想,感受到浓厚的情感氛围。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挖掘其中的情感内涵。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春节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比如亲情、友情、喜悦、团结等,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描写和事例,理解其中蘊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情感表达方式。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词语、成语和习语的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春节文化的内涵。例如,针对课文中提到的“年味”“除夕”“团圆饭”等词语,教师可以解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验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最后,教师通过课堂活动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春节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分享家庭中的春节习俗和喜庆的氛围,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感悟春节的情感价值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师通过对课文《北京的春节》进行具体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品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情感价值,培养学生对春节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这些具体做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与现实生活联系
教师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将中华传统文化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传递传统文化,通过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教师可以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的《端午粽》为例,分析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端午粽》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关于端午节的文章。下面通过举例分析,详细说明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1.文化传承与食文化的结合。《端午粽》通过描绘制作粽子的过程,将传统的节日习俗与食品文化相结合。这在现实生活中与孩子们的经验和生活密切相关,他们可以在家庭或学校中亲自参与制作粽子,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与食品文化的结合。2.传统节日与情感体验的联结。《端午粽》中刻画了家人共同制作粽子的场景。这一情景与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团聚、共同制作食物的场景紧密相连,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传统节日与情感体验的深刻联系。3.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端午粽背后的故事,了解屈原的忠诚和勇敢,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4.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培养。通过《端午粽》的阅读,学生能够了解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特点,进而培养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学生可以通过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培养爱国之情和文化自觉。通过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具体做法,如文化传承与食文化的结合、传统节日与情感体验的联结、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的融合,以及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培养,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具体做法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也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创新拓展应用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华传统文化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创作。通过创新性写作、表演、绘画等活动,学生可以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文化资源,并进一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验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课文《姓氏歌》是一篇反映古代中国姓氏文化的作品。本文以《姓氏歌》为例,分析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创新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做法,并展示其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介绍《姓氏歌》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简单有趣的小游戏或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姓氏的含义和起源,培养学生对姓氏文化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调查,收集每个班级中同学的姓氏,并讨论姓氏的来源和变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在阅读《姓氏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为什么有些姓氏的字形和意义与其家族特点相关?”“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能够拓展对姓氏文化的认识,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课外拓展活动,加深学生对姓氏文化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家庭中了解自己姓氏背后的历史故事,或者组织学生设计自己的姓氏图腾。这样的活动既能增加学生对姓氏文化的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姓氏歌》所涉及的内容可以与其他学科融合,进行创新拓展应用。例如,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深入探讨姓氏与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关系,在美术课上可以设计姓氏图案,在地理课上可以通过姓氏分布图了解地域文化的差异。这样的跨学科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创新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做法,特别是以课文《姓氏歌》为例进行详细分析,教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和跨学科融合,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种创新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姓氏歌》,也可以运用到其他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文化自信心的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继元《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路径探寻》,《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32期。
[2] 李渊博、王士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教育科学论坛》2023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