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瑜,谢 丹
(1.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2.江西科技学院, 江西 南昌 330200)
课程思政,是教育本质和初心的回归,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并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是课程思政的进一步深化,如何挖掘专业教育隐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推进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2]。鉴于此,本研究以高职水利类专业课程“水利工程造价”为例,运用“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育人理念,通过分析课程定位,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合理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构建“专业与思政融合、思政融入教法”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3],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水利工程造价”是面向高职院校水利类学生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也是工程技术人员提升水利工程造价技能的岗位培训课程。适应水利行业转型升级,满足工程造价人才的需求,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包括水利造价基本信息、工程量清单编制、工程量计算、基础单价计算、工程投标报价等5 个模块。课程教学通过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工程规范意识和成本意识,熟悉水利工程造价编制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计价与算量的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施工规范和工程标准进行造价方案设计的沟通交流,从而培养“精算量善计价懂管理”的水利工程造价人才;通过思政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水利职业道德等思政要素融入教学过程,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对水利专业学习的兴趣,使其树立职业认同、增强职业自豪感。
“欲事立,先立心”,立德树人是水利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教师要把党和国家的育人要求贯穿水利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水利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是全国优质水利高职院校、水利部水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浙江省双高建设单位,深耕水利职教60 余年,设置了以水利工程专业为特色的五大专业群。“水利工程造价”是学校水利工程专业最具代表性的课程之一,教师基于课程定位,从“课程—专业—行业—国家”四个层面挖掘思政元素,规范学生标准意识、风险意识,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学习动力,使其涵养科学精神、落实劳动教育,弘扬水文化,勇担新时代水利使命,传承爱岗敬业、务实创新的水利人优秀品质,胸怀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树立规范意识、培养科学素养、浸润工匠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是“水利工程造价”的课程思政目标点。
自古以来,水利工程具有兴利除害的重要作用。随着现代水利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加大对水利工程投资,预测准、管理好、控制住水利投资,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水利工程造价”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要从行业背景这条主线入手,适应水利行业转型升级,满足水利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树立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建立工程全局观,发扬“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水利精神[4],努力培养传承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水利工匠。
“水利工程造价”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另一条主线是区域特色。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地处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浙江人与生俱来的干劲、韧劲、闯劲,改革创新是浙江最大的底色和亮色。学校位于钱塘江畔的国家级高新区,校园文化渗润着“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作为服务浙江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水利工匠,要具有“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勇立潮头”的精气神,服务好地方战略。因此,“务实、诚信、创新”是“水利工程造价”课程思政的另一条主线。
从水利人岗位环境分析,水利行业是艰苦行业。水利工程地处偏远山区、建设工期长、施工条件恶劣等,锤炼了水利人立足本职岗位、履职尽责、攻坚克难、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底色。水利人的坚守与担当战胜了大江大河的洪涝灾害,确保民众无虞;这些都引导学生懂得江河安澜才会国泰民安,也激发学生的从业自豪性。作为未来水利工程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应立足本职岗位,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强化责任意识,发扬奉献精神是“水利工程造价”课程思政第一个“面”。从悠久的治水历史分析,水利工程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代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历经千年,仍发挥着巨大的工程效益,惠泽周边民众,离不开长期科学的建设及运行管理;现代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堪称大国重器,在科学调度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和责任感。驻马店水库溃坝事件也警醒学生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树立科学严谨、按规律办事的治水态度,这是“水利工程造价”课程思政的第二个“面”。
从水利工程发展动力分析,创新是水利发展的动力源泉。大禹化堵为疏、引黄入海的治水思路,三峡水电站混凝土设计和温控防裂的技术突破,白鹤滩水电站世界规模第一的地下洞室群建造等,无不展现水利人的智慧和创新之举。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水利专业升级转型的要求,传统水利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水利转变,数字孪生与智慧水利理念的应用,都要求新时代水利人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水利工程造价”课程思政的第三个“面”。
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及素材中的“点、线、面”,按照“专业与思政融合、思政融入教法”的建设思路,课程团队分别从课程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等三方面入手,实施“三化、三段、三融”的全过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三化”课程设计指的是“数字化”教学资源、“个性化”教学理念和“多元化”教学评价。
3.1.1 “数字化”教学资源
团队教师借助“智慧职教”平台的工程造价国家级资源库“水利工程造价”课程、“在浙学”平台“水利工程造价”省级精品在线共享课程,上传与课程配套的微课、动画、教学课件、“水利工程造价”全国技能竞赛题库及二级造价师考证题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课程资源的素材不仅涵盖了水利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还包括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郭守敬开凿京杭大运河等思政小故事。类型丰富、内容多样的数字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3.1.2 “个性化”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针对招生类别不同、学习层次不同的生源,课程团队将学生分成大坝、隧洞、河道等不同工程组别,开展线上线下翻转、课前课中课后互动的分组学习,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情景导入等教学方法,并融入“忠诚、担当、干净”的新时代水利精神和“肯干、实干、能干”的水利校园文化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养成团队协作、求同存异的精神以及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3.1.3 “多元化”教学评价
多主体、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实现课内与课外融合、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评价内容不仅有课堂及线上的学习成绩,而且兼具课程参与、小组讨论等学习过程,客观、真实、全面地反馈学习效果;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并设立增值评价,鼓励学生分享学习中的疑问及收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段”教学活动指的是课前导学、课中研学和课后拓学。
3.2.1 课前导学
课前教师利用“互联网+ 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布学习任务和思政小故事,及时关注学生动态,并帮助答疑解惑;学生根据课前任务,由浅入深地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线上学习营造轻松的气氛,摆脱了群体教学模式中进度统一的困扰;思政故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水利工程造福人民功能,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劳动精神,激发其学习热情和水利人的自豪感。
3.2.2 课中研学
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水利工程造价知识点框架,分析工程施工工艺,分解课前导学中存在的疑点、难点。课中研学练技能:通过计算工程案例,教师引导学生细化知识点,根据施工条件,学生自行分组,设计造价方案,开展任务学习;课中研学评成果:学生积极讨论、思考,完成小组或个人任务的展示成果。研学过程中,教师将思政元素浸润课堂,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养成沟通合作、集思广益、求同存异、思维创新等优良品质。
3.2.3 课后拓学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但教学活动仍可延续。课后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线上分层次布置课后作业并推送拓展资源,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学习拓展资源,师生互动、生生分享,教学知识进一步提炼升华[5]。拓展资源启发学生勤思勤学,线上互动提升学生参与度,分层次布置作业包容、尊重不同差异的同学,实现学生人人愿意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三融”教学内容指的是课岗融渗、课赛融合和课证融通。
3.3.1 课岗融渗
岗位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6],“水利工程造价”课程对标水利工程造价员岗位需求,通过调研岗位技能标准和技能要求,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更新典型工作任务和课程设计,完善课程内容和工作手册式教材,遵循岗位能力递进原则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7]。学生树立标准意识和风险意识,养成解决实际问题、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培育和传承爱岗敬业精神和水利工匠精神。
3.3.2 课赛融合
竞赛是课程教学的导航和标杆,课程对接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设工程数字化计量与计价”赛项和全国水利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水利工程造价”竞赛要求,将竞赛规程纳入课程标准,竞赛题库转化为数字化课程资源,竞赛项目转化教材案例,竞赛考核转化课程考核;通过技能竞赛对课程教学的示范引领,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竞赛热情,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竞争意识。
3.3.3 课证融通
证书是课程学习成果的行业检验,课程融入“1+X”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二级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实施模块化教学,设置若干知识点,对接考证任务点,将认证体系融入课程标准,考证内容融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以证代考[8],解决等级证书与日常教学脱节的问题。学生在获得学历教育的同时又获得岗位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并逐渐养成“精算量、善计价、用规范、勤思考、懂管理”的水利造价人优秀品质。
“水利工程造价”课程思政的实施,激发了学生个性化、互助式学习的热情,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高、学习获感强,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教师队伍满意度不断提升,近3 年任课团队的评教排名均位于专业课的前10% ;学生参与技能竞赛与考证的积极性高,近3 年在全国水利高职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大赛、浙江省工程造价技能比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证书通过率100%,学生参与浙江“五水共治”社会实践成果得到《中国水利报》《青年时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的报道。
课程思政改革也大大提升了团队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形成了“课程—资源—教材—团队”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水利工程造价”是职业教育国家精品在线课程、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课程资源入选职业教育工程造价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全国水利行业现代数字教学资源;配套教材立项浙江省“十三五”新形态教材;课程教师获职业教育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国水利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荣誉。
本研究以高职水利类专业课程“水利工程造价”为例,从行业背景、区域特色、岗位要求入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蕴含的点、线、面,从“课程、专业、行业、国家”四个层面融入思政教育,将思政元素全方位嵌入专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体系和课堂教学全过程,构建“三化、三段、三融”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形成了“精算量善计价懂管理,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才”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实现了学生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技能知识的有机融合;丰富了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实践内涵,为高职专业类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