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二中学 张淑芳 王沙沙
情感教育,顾名思义,它与认知教育是相对的概念。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评价,情感是促进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认知水平提高的动力,而某学科认知水平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使学生情感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两者相互独立,又互为目的。通俗理解,初中生作为人生阶段关键的一个发育期与成长期,知识文化、态度认知、人生观念、思维模式等,均处于形成过程。无论是日常校园生活、人际交往,还是日常学习实践,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那么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就无法顺利完成。如果师生彼此间没有情感、没有情感交互与沟通,那么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也就无法维持在一个正常状态。正如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大纲提到的,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环境。特别是要妥善处理好学习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关系。通过师生有效的互动、问答、沟通、反馈,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有助于健全人格与良好个性的养成。
严格意义上讲,从初中生教育教学的角度而言,情感教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情感教育,因为情感教育并不需要像德育、法治、品德、劳动等教育那样,有专门的具体学科。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然后良性诱导着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但长期以来,如何渗透情感教育,一直都是教师最关注也最困扰的难题之一。
以本校为例,绝大部分学生是在12-16岁。尤其是六年级、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段步入初中段不久,无法像高中生、大学生那样拥有丰富的阅历、社会认知、知识积累。总的来说,初中生普遍文学素养有限。即便是天天学习的语文课程,依然需要教师一遍遍地带头读写、朗诵,并对字面意思逐一解释。总之,无论是普通的小说故事,还是文言文、古诗词、人物传记,大部分学生只是对教师要求提前预习的课文熟悉,而对其他未学习到的课文内容都不太熟悉。
对一名合格的教师来说,至少要掌握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传统课堂模式下,由于资源和条件有限,很多好的理念、好的情感实践活动都无法顺利实施下去。然而,在全新的现代化信息教育时代,先进的教育网络、信息技术全面普及,无形之中给初中教师提供了更多选择。
随着新课标理念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持续推进,继德育、美育之后,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变得日益凸显。新一轮课程改革优化,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课堂实践设计提出了新要求、新规范。强调和鼓励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多尝试通过生活元素、情感教育,与学生交流互动,以此来增强班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和发展初中生丰富的情感价值观。
直接让学生简单理解课文段落中的情感或者强行背诵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不理想的。这并非是说教材中缺失情感因素,只是这一年龄段的初中生自身的情感不丰富。所以,建议语文教师帮助学生将这种情感激发出来、导入课堂。
首先,营造合适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教授《土地的誓言》这一课文时,对学生的情感激发、情绪调动,可以选择在课前导入环节播放一段日本占领东三省后东北人民被迫离开家乡的视频片段。可以是真实的历史影像记录,可以是央视纪录片,也可以是影视剧片段。通过短短几分钟的主题情感渲染,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对此,结合我校多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被视频深深感染,表情凝重。
其次,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达。以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为例,之前多个学期的教学,都不理想。尤其是朗诵环节,学生表面上激昂,实际上面部毫无感情,甚至存在一些敷衍。不仅如此,甚至有不少学生并不了解诗词中的内容表达与内涵。对此,教师也是借助了简单的影视频课件与历史资料,为学生呈现出最真实的北国壮丽雪景。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运用媒体技术,包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需要用或者不需要用,时间如何控制,一切都以教学的具体安排为主。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的教育资源可以弥补传统课堂上的很多缺陷和不足。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引入音乐或者朗诵录音,可以实时指导和纠正学生的朗读、朗诵,并且声色更具感情。能让大部分学生感受到这首词悲愤的感情基调。
语文的核心就是阅读,阅读的核心是朗读。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教学实践活动,而声音是最具情感、最具形象的一个要素。所以,恰到好处的声音、声量,能营造最适合学生学习、理解、记忆、反馈学习的教学氛围。
在此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辅助以适当的教学活动、阅读活动、竞技比赛或者作文评赏等。此举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时趁热打铁,巩固内化。总之,良好的课堂情境,生活化的情感环境,是当前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初中生语文课堂最欠缺的。尤其是对当前生活在互联网泛娱乐化、多元思潮冲击影响下的新生代初中生来说,更是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大纲中提到,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环境。特别是要妥善处理好学习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关系。通过师生有效的互动、问答、沟通、反馈,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有助于健全人格与良好个性的养成。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更容易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因为情感教育的本质是赋予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结合对应的学习活动、语文课内外实践、生活化的作业任务,将情感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这本身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
情感教育实现的前提是师生平等、师生互动,学生、教师相互尊重。如此一来,一切都有标准规范。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古诗词资源中的有利元素,尤其是对人生态度、价值观、情感等主题渲染的一些图文资源,可充分利用起来。总而言之,情感不忽略理性,也不回避人文科学,而是强调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理论的指导,尊重客观规律地进行教育。发扬学生的个性,但更需要避免片面强调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