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胃癌的评估价值

2023-02-18 12:12贾庆元孙海涛李杰
河南医学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一致性胃癌淋巴结

贾庆元,孙海涛,李杰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 放射科,河南 濮阳 457001)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早期胃癌患者肿瘤侵犯程度浅,无明显的淋巴结转移症状,易被初诊医生漏诊或误诊,错过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最佳时间,后期则需辅以放化疗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不仅增加患者痛苦,且预后较差[1-2]。故尽早实现胃癌患者肿瘤进展的准确诊断,对手术的安排执行及后续干预措施的开展、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技术检查将对比剂从静脉注入血管后再进行CT扫描,后以MPR技术对所得的CT三期图像进行重建,可降低部分容积效应,还能从不同角度清晰、直观显示患者病灶细节,现逐渐用于恶性肿瘤疾病的诊断中,均取得一定价值[3-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濮阳市油田总医院126例行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检查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其对胃癌的评估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病例来自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共收集12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胃癌患者资料,其中男86例,女40例;年龄55~70岁,平均(62.52±2.46)岁;疾病类型腺癌111例,印戒细胞癌13例,腺鳞癌2例;胃癌细胞分化程度低分化69例,中高分化57例。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胃癌符合第9版《外科学》[5]中的诊断标准;②影像学资料完整,无缺失;③术前均行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检查,术后行病理检查;④病历资料调阅均经患者同意。(2)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癫痫病史;②伴有免疫缺陷或全身免疫性疾病;③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④伴肝、肾功能衰竭;⑤合并局部感染或全身感染。

1.3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检查前1 d禁食10~12 h(伴有便秘的患者行清洁灌肠),口服清肠药物做好肠道准备(以排出清水样为准)。检查前1 h向所有患者肌内注射山莨菪碱,降低肠体张力,并向患者肠道缓慢注入1 000~1 500 mL空气,使胃肠道充盈。之后进行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检查。(1)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16排CT进行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应用自动管电流技术进行CT平扫,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胃体下缘,经肘正中静脉注入对比剂,于注射后30 s、60 s、3 min,应用四维容积灌注技术进行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120 mAs,扫描层厚5.0 mm,扫描层间距5.0 mm,扫描野35 cm,矩阵512×512。(2)MPR技术检查:将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所得的原始数据传输至计算机后台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后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独立阅片,最后商议共同确定患者术前肿瘤侵犯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肿瘤侵犯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参考国际抗癌联盟和美国肿瘤联合会联合制定的TNM分期法评估[6]。(1)肿瘤侵犯程度。Tis:原位癌,黏膜内癌侵犯黏膜层但未穿透黏膜肌层。T1:肿瘤侵及黏膜下层。T2:肿瘤侵及肠壁固有肌层。T3:肿瘤侵犯穿透固有肌层并至浆膜下,或原发病灶位于无浆膜层,肿瘤已侵至结肠旁组织。T4:肿瘤侵犯穿透脏腹膜或直接侵入、黏附于邻近器官和结构。(2)淋巴结转移情况:当检测出患者胃对应区域的淋巴结直径>5 mm,增强扫描呈轻偏中度强化,呈相对高密度或周边高密度中心低密度,短、长轴比值I>0.7则判定该区域发生淋巴结转移。N0为区域无淋巴结转移;N1为1~2个区域存在淋巴结转移;N2为3~6个区域存在淋巴结转移;N3为7个及以上区域存在淋巴结转移。

126例胃癌患者均于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检查后1周内完成胃癌根治术治疗,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对胃癌的评估价值。

2 结果

2.1 手术病理结果126胃癌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肿瘤侵犯程度Tis期15例,占11.90%;T1期23例,占18.25%;T2期26例,占20.63%;T3期38例,占30.15%;T4期24例,占19.05%。淋巴结转移N0期31例,占24.60%;N1期43例,占34.13%;N2期33例,占26.19%;N3期19例,占15.08%。

2.2 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检查胃癌肿瘤侵犯程度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对胃癌术前肿瘤侵犯程度诊断的总符合率为95.24%(120/126),经Kappa一致性度量,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检查胃癌术前肿瘤侵犯的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939,P<0.001)。见表1。

表1 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检查胃癌肿瘤侵犯程度

2.3 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检查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检查对胃癌术前淋巴结转移情况诊断的总符合率为75.40%(95/126),经Kappa一致性度量,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检查胃癌术前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一般(Kappa=0.666,P<0.001)。见表2。

表2 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检查胃癌淋巴结转移

3 讨论

胃癌发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部分患者至医院检查时多确诊为胃癌进展期,肿瘤侵犯程度深,伴多区域淋巴结转移,病死风险高[7]。故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检查手段来确定患者肿瘤侵犯情况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为后续的手术开展及放化疗提供有力依据。胃镜可提取活检组织完成患者病灶的定性,具有直观清晰的优点,但其创伤性较大,且难以完成患者病情分期诊断;传统CT为诊断胃癌的常规影像学手段,但因肿瘤组织常与周围正常组织有相似的密度,导致其缺乏特异性的影像学特征,在诊断病灶及周围解剖结构上存有诸多局限[8-9]。

近年来,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功能的不断升级拓展,使其在临床评估患者恶性肿瘤侵犯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中地位越来越高[10]。本研究将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用于胃癌患者术前肿瘤的诊断中,结果显示,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检查对胃癌术前肿瘤侵犯程度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对胃癌术前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一般,表明其在评估胃癌组织侵犯程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提供重要且可靠的影像学参考,但诊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存在一定不足。

在诊断胃癌患者肿瘤侵犯程度方面,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应用对比剂的基础上完成三期动态扫描,可使患者病灶处出现特异的强化现象,便于有效区分患者正常组织,进而能显示患者肿瘤的形态、大小及侵犯程度[11]。但其所得的轴位图像无空间立体感,观察角度有限,检查医生很难获取患者肿瘤部位的立体形态,而MPR技术可进行图像重建,可有效解决此问题,其对薄层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能多角度观察患者病变形态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从而较为准确地诊断肿瘤对正常组织的侵犯深度[12]。

临床确诊癌症患者是否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是以该区域的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当病理结果显示该区域淋巴结结构遭到破坏,内部出现成团、成巢或成片的癌细胞则确诊为淋巴结转移[13]。目前,CT动态增强扫描配合MPR技术虽对胃周淋巴结有较高的检出率,但其诊断淋巴结是否为转移性质的淋巴结则较为困难,主要原因在于癌症患者胃周淋巴结出现炎症、结核或淋巴结融合表现为团状不规则结构,与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特征类似,导致患者淋巴结转移分期诊断的准确率降低[14-15]。

虽然,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较低,但其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获取区域淋巴结重建图像可为医生提供患者术前不易被观察到的淋巴结解剖结构信息,如腹腔干、脾动脉、胰头等,有助于指导术中淋巴结清扫的顺利开展及预后的改善[16]。

综上所述,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对胃癌患者术前的肿瘤侵犯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均具有诊断价值,其检查肿瘤侵犯程度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检查淋巴结转移情况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一般。

猜你喜欢
一致性胃癌淋巴结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