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滨
(南京市第十八中学,江苏 南京 210022)
声学知识是这一轮新课程改革中才加入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课程标准关于声音特性的描述是“了解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特性系响度、音调、音色,初中各版本教材对此叙述并不深入.由于师范方向的物理学专业未开设声学课程,教师对声学的理解,主要基于教材叙述,同时将波的相关知识迁移到声学中,就构建了自己的声学知识基础.囿于此背景,教师命制试题和教授知识时,难免出现理解偏差,甚至科学性错误.错误集中在响度方面,现选取一些中考试题和书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例1.(2022年黑龙江省牡丹江、鸡西地区朝鲜族学校中考卷)通过观察图1的声音波形图,__________的音调相同, __________ 的响度相同.
图1 试题配图
类似根据波形判断响度的问题,也出现在2021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卷、2018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2]教案中,[3]其中文献[2][3]未提供图1B.所有这些中考试题和书籍,均认为图1A、C响度相同,同时将图1D排除,唯一区别在于例1还需判断图1B响度与图1A、C是否相同.
我们先讨论图1A、C响度问题.由于声音的测量很困难,所以在应用仪器测量时,实际上就转化为电压的测量.“声学过程和电学过程的本质是不一样的,但应用类比关系,可以方便地借助一些已知的电学中的结果来描述声学问题,这就是电声类比方法.”[4]
应用软件Adobe Audition生成不同音频并测量响度.设置采样率为10000 Hz,单声道(本文音频若无特别说明,均为单声道),32位浮点算法,生成1000 Hz的正弦波,调制深度0 Hz,调制速率0 Hz,频率分量只启用乘数1,即只选择1000 Hz,亦即无谐波,振幅0 dB,音量-10 dB,持续时间1.00 s.选择效果菜单→特殊效果→响度计,显示名称为“电平”,如图2所示.由于是音频编辑软件,而非专业声学测量仪表,其单位标称与物理学不一致,但是相对大小关系一致,电平值越大,表示响度越大.图2中LUFS,系国际电信联盟所使用的响度单位,理解为dB即可.测量时选择循环播放,播放足够长时间后,电平趋于稳定,不必区分“短期”和“集成式”.影音编辑软件中电平采用负数,0 dB是最大值,-∞dB为最小值,即静音.
图2 响度测量示意图
物理学中,“声强的大小取决于人耳主观感觉——响度的大小.大体上强度增加10倍,响度增加1倍.声学上采用对数标度来表示声强级,用LI表示,单位为贝尔(B),贝尔的1/10叫分贝(dB)”.[5]
中学阶段响度教学中,都认为其只与振幅有关.但是根据国际著名物理学教材Eugene Hecht的《物理(第2版)》阐述:响度取决于频谱、持续时间和声强,特别是声强.[6]笔者首先尝试研究响度与持续时间的关系,“连续声限于延续时间大于0.2或0.5 s的声音,更短的就是脉冲声.作为一级近似,短促声音的有效强度是它在延续时间内的总能量的函数”.[7]我们生成时长0.1 s的1000 Hz音频,循环播放相当于长音频,可以测出响度;单次播放,类似于脉冲声,无法测出响度,脉冲声多次重复播放后,也可以测出响度,数值与循环播放相同,这可能是软件的局限性造成的.所以本实验不研究响度与持续时间的关系,只拟从频率、波形、声强3个维度进行模拟测量.
3.1.1 测量
生成不同频率音频并测量响度,如表1所示.实际峰值是-10 dB,直到频率增大到2 000 Hz时,测得实际峰值为-9.8 d B,原因在于采样率偏小,1个周期采样点数量为采样率/频率=10000/2000=5,导致软件测量误差较大.将采样率增大到50000 Hz,修正后的音频6实际峰值恢复到-10 dB,采用同样方法处理音频7、8.
表1 不同频率音频响度
分析表1数据,有如下特点.
① 实际峰值均为-10 dB;② 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3.1.2 异常音频甄别
我们在生成表1音频时,设置了振幅0 d B,音量-10 dB.音量好理解,振幅0 dB表示振幅的峰值为0 dB.振幅和音量叠加起作用,故表1的音频实际峰值为-10 dB.若设置振幅-10 dB,音量0 d B,测量结果与表1相同.若2者分别是-10 d B和-20 d B,则叠加后为-30 dB,即实际峰值为-30 d B.实际峰值取决于生成音频时设置的条件,可以据此甄别异常音频,音频5的-9.8 d B就属于异常数据,该音频不能采用.
3.1.3 响度为何与频率有关
我国现行初中教材响度的主流定义是,声音的强弱叫作响度.响度与振幅有关,从该角度而言,图1D响度的确与其他音频不同.振幅是一个客观量,采用电—声类比方法我们可以得到振幅的有效值,频率不同,振幅相同,其有效值理应相同,亦即表1中不同频率音频声强相同.那为何我们测得响度不同?
为此我们必须知道响度的权威定义:“响度是与声强相对应的声音大小的知觉量.声强是客观的物理量,响度是主观的心理量.响度不仅跟声强有关,还跟频率有关.”[8]
“声强级相同,频率不同的声音,其响度相差可能很大.反之,引起同等响度时,各频率的纯音也有不同的声强级,图3中每1条曲线表示同一响度,不同曲线表示不同响度等级,这些曲线叫作等响曲线.”[5]物理学规定1000 Hz纯音的响度级在数值上就等于它的声强级,响度级单位是方(phon).现以响度级10方曲线上2点(100 Hz,45 d B)(1000 Hz,10 d B)为例,100 Hz、45 d B的音频和1000 Hz、10 d B的音频,在人耳的感觉是同等响度.
图3 等响曲线[5]
3.2.1 测量
至于图1B响度问题,先讨论一个比较极端的问题,分别生成方波、正弦波、三角波,响度如表2所示.尽管人耳对于3~4 k Hz的声音的感知最为灵敏,[8]但是本实验基于软件模拟测量,音频频率低,1个周期的采样点多,100 Hz有10000/100=100个采样点,调整采样点位置来调整波形就比较精准.
表2 不同波形响度 f=100 Hz
音频9不能采用的原因同音频5,音频10修正方法见下文.
分析表2数据,实际峰值-10 dB是我们的预设,此外,响度与波形有关.
3.2.2 响度与波形的关系
单就表2中的几种波形的有效值而言,也是由上向下依次递减,声强减小,测得响度大小变化趋势与之一致.我们为了修正音频9,必须先行分析实际峰值偏大的原因.我们将音频9放大后可以看到在峰谷切换瞬间,产生了畸变,峰值超出了预设振幅,这是实际峰值偏大的原因,如图4所示.为此我们修正了方波,修正方法和解释见下文.至此,我们得出响度亦与波形有关.
图4 音频9(方波)波形示意图
假如波形种类一致,例如都是正弦波,频率相同,峰值相等,只是其中一个波形中有谐波或叠加波,这类似于图1A、B的区别,响度是否会变化?选择音频1,将波形横向放大到一定程度,可以看到波形上的一系列采样点,在其上选取4段波形,均调大振幅,可以视为此时叠加的波加大了振幅,得到音频12,如图5所示.音频12没有调整峰谷位置,调整后的振幅也没有超过峰谷,以免改变峰值.测得电平-14.3 LUFS,实际峰值为-10 dB.电平大于调整前音频1的-14.8 LUFS,符合我们预期.
图5 音频12波形示意图
同理消除图4音频9的峰谷切换时的畸变,得到修正后的音频10,如图6所示.图6中,音频9畸变处波形看起来振幅偏大处应该调小些,振幅偏小处应该调大些;但实际上只需将切换处的4个采样点振幅均适当调小即可得到音频10,可以视为此时叠加的波减小了振幅.软件Cool Edit(Adobe Audition的前身)可以拖动采样点上下移动,改变振幅,而Adobe Audition中只能选取采样点,输入振幅数值来调整,不如Cool Edit便捷.
图6 音频9(上)、10(下)对比图
修正前后数据对比见表2,修正后的音频10峰值减小,恢复为-10 dB.这表明
① 前文对音频9实际峰值-8.2 dB的畸变解释是合理的.
② 音频10所调整的采样点振幅均减小了,导致响度减小.综合音频10、12,表明每一个采样点的振幅均会影响响度,且2者是正向关系.若各采样点振幅有的调大、有的调小,将无法预测响度变化趋势,图1A、B响度相等的可能性存在但极小,从概率的角度认为不相等,除非提供预设数据使计算结果恰好相等.
3.3.1 测量
上述音频均为单声道,若是立体声又将如何?我们重新生成表1频率的立体声音频,测量响度,如表3所示,表中所有音频实际峰值均为-10 dB.
表3 不同频率的单声道与立体声响度对比 实际峰值:-10 dB
3.3.2 分析
分析表3数据,单声道与立体声音频的响度变化趋势一致,此外另有如下特点:立体声音频都比同频单声道音频响度大3 dB.以1000 Hz为例,分析如下
一个声道的声强为I,I0为标准参考声强,当只取1个声道时,声强级为
当取2个声道时,声强级为
2个声道比1个声道的响度大了10lg2=3.0 dB,即响度与声强呈正向关系.
我们再回到教材,了解响度定义的具体内容,笔者查找了多种版本教材,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版本教材的响度定义
续表
表4中,共有5种版本加了限定词“人耳感觉到的”或类似用词,其中又有2种教材在后续版本中删去了此类限定词,可以认为唯有华东师大版科学教材和沪教版、苏科版物理教材叙述正确.
笔者以本地采用的苏科版教材为例,尽管响度定义科学严谨,但是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师一优课”网站展示的苏科版部级优课,未能充分发挥教材优势,笔者随机观摩学习了几节优课,授课教师均未提及此限定词.为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① 表4中诸多教材,应修订响度定义,不能将主观量描述成客观量,以彰显教材的科学性.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无视该限定词,但是作为源头,教材不应有瑕疵.
② 由于师范教育未开设声学课程,通常声学知识的书籍较少,且鲜有教师去深入学习,教师的声学知识储备普遍欠缺且不准确.各地教育业务主管部门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相关素养.
③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讨论同一音频改变振幅大小对响度的影响,但避免拓展到不同波形、频率的响度大小比较,讨论过深,势必提及等响曲线,学生会将响度与频率联系起来,不利于初中物理教学;流于肤浅,则易演化成错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