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波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30)
中国的教研制度在清末萌芽,新中国成立后从“三级教研”逐步发展为五级教研体系〔1〕,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驱动机制。国内承担教师研训的机构有高等院校、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所、电教馆等。除高等院校外,教师进修学校等作为从事中小学教学研究与业务管理的事业机构,随着各地的机构改革和发展,有的整合为教育研究院,有的转型为教师发展中心,有的在原机构加挂教师研训(培训)中心牌子,这些不同名称和层级的教研机构目前或多或少都承载着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职能。其中在教师研训领域融合发展较好的教研机构有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等。与高等院校相比,教研机构开展教师研训能够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将教研、科研与教师培训紧密融合。本研究试图以G市教师发展研训中心为例,从教研机构教师研训职能的拓展、教师研训与教学研究融合等维度对“融教研”教师研训模式进行探究,以期对教研机构进一步提升教师研训水平有所启示。
201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建立健全地方教师发展机构和专业培训者队伍,依托现有资源,结合各地实际,逐步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2〕。全国不少地方积极推行“研训一体”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G市教师发展研训中心是G市教研机构加挂的牌子,是华南地区规模效益较好、中国大城市教研机构融入师训较为深入的教师研训机构。该中心运作对于教研机构转型发展提供了如下样本:一是鲜明提出“以研促训、以训导研、研训一体”的工作理念和教师研训“融教研”的工作策略,倡导真正意义上实质性的“教研”与“培训”的融合。二是初步探索并形成“研训、研修、研习”融入日常师训项目的“三研九类”的工作模式,推行“培训即教研”“教研即生活”的操作体系。
“融教研”教师研训模式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教研与培训之间彼此脱节、效率低下和资源耗散的问题,即通过整合教研机构的教师培训职能和教学研究职能,追求教育资源运用集约化、发展效能最大化,进而实现教研和培训一体化。这种模式有利于实现区域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并切实推动教研机构自身的创新发展。与国内较为典型的教师研训模式相比,“融教研”教师研训模式的提出有以下几个突出背景:
一是教研与培训的双向互动有待加强。我国有多种教师学习模式,如教师培训、师徒制、教研组教研、名师工作室等。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往往是单向的〔3〕,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迁移往往是脱节的,教师沦为被动的接收者,很难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二是教研与培训的相互支撑有待提高。教研活动指向与教师专业发展没有并轨,以致为教研而教研,为培训而培训,走过场、形式化,使教研成果难以用于教师培训,教研过程难以转化为教师培训过程,教师培训难以发挥对教研活动的引导作用。三是教研机构对研训融合的保障有待完善。教研机构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发挥着指导、评价、服务等功能,但在教研和培训两大职能发挥上未充分实现融合,对研训融合的业务主体、资源整合、机制构建、实施策略等方面的保障不够,容易使“研训一体”流于形式。
“融教研”教师研训模式是一种教研与师训工作相融互通的新工作模式,是将学科教研的全要素融入到教师专业发展全流程中的工作机制。“融教研”教师研训模式由G市教师发展研训中心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2019年7月,G市教师发展研训中心获批成立,与G市教育研究院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它是G市教育研究院实体化与一体化运作的平台,是G市教育打“研”字牌、干“训”类活、出“实”际效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标杆,也是G市教研创新超越的新战略机遇。G市教育研究院教研力量相对较强,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教研机构,是全国“十城市”教研协作体发起单位,南方教育智库核心组成机构。立足新时代,G市教育研究院正在努力打造“一主院、四分院;一集团、多平台”的全新格局,确立了打造全国顶尖的综合性教育科研机构与教育智库的战略目标。
G市教研何以在新的形势下创新发展?教师发展研训中心的成立为问题解答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和新答案。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该中心已有专兼职业务人员近千人,研训业务经费逐年递增,研训受惠面快速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10月,累计受训超30万人次,学员遍布全国各地。G市教师发展研训中心在探索和琢磨打好“研”字牌、念好“师”字诀、唱好“训”字歌的过程中形成了教师研训“融教研”的新特色,为机构改革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单位业务人员专业精进提供了新动能,初步形成“融教研”教师研训模式。该模式有两个进阶层次:一是“融会贯通”层次。这是“融教研”的基本要求,强调学科教研工作主动对接服务师训工作,并形成上下贯通的格局。此时培训溶解到教研中,但两者并未产生化学反应。二是“融为一体”层次。这是“融教研”的更高境界要求,强调教研、师训在互动融通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密不可分的状态。此时教研与培训实现水乳交融,合二为一。
“融教研”教师研训模式基于教研机构的资源优势,逐步以完善有效的“四联”教师研训制度体系为实践依托,从组织、运行、管理等角度为教师研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是在组织制度方面建立了“联系点”制度。单位建立党委统领师训工作全局的制度,成立G市教师发展研训中心领导小组,制定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开展中心业务工作的相关制度。党委委员、班子成员、中心领导围绕全院重大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确定联系点,一人对一“项”,做好项目跟进工作。二是在运行制度方面建立了“联席会”制度。教师发展研训中心联席会议定期召开,就中心的规划计划制定、项目审批实施、经费使用管理、年度绩效评价等事项给予全面管理。在教研项目入库、师训资源协同与拓展、培训项目分类评估上也建立了相关制度。三是在工作制度方面建立了“联络员”制度。围绕师训工作,院内各研究所确定业务联络员,与承担日常业务的教师所保持密切的专业联系。在基教教研板块,完善了在“三级五组”教研制度上拓展师训功能的新制度。四是在日常管理制度方面建立“联合体”制度。逐步建立与完善《G市教师发展研训中心管理办法》《G市教师发展研训中心培训管理办法》《G市教师发展研训中心研训项目入库工作制度》《G市教师发展研训中心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等具体制度,促进各业务板块成为专业联合体,为研训工作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G市教师发展研训中心“融教研”教师研训模式的发展愿景是经过两个发展阶段,逐步成为全国知名的“融教研”教师研训品牌。
第一阶段: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研促训、以训导研、研训一体”的教师发展研训新体系,初步建成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教研培训综合性机构,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性教师研训“融教研”平台。
第二阶段:到2035年,全面建成“以研促训、以训导研、研训一体”的教师发展研训新体系,全面建成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教研培训综合性机构,成为全国同类城市教科研机构举办教师发展培训中心的排头兵和全国知名教师研训“融教研”品牌。
用师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全院六个研究所,变各所只顾“自家事”为各所围绕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工作同心、同向、合神、合力。由研训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汇集整理全院六个研究所有关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培训的工作,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顺序、内容、对象、课程等要素,做到“研训一盘棋”;由研训中心办公室负责教师研训日常事务,按照联席会议要求严抓落实,系统有序做好研训工作的实施。
用教研活动整体入库制度融合全院教研力量,变教研员为研训员,让教研活动不仅“眼”中有“研”,更要“心”中有“训”。发扬G市教研优良传统,在“训”字活中打好“研”字牌,将所有的学科教研活动都入库、登记、评估,作为教师研训工作的实际工作绩效。以常规教研为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发挥教研植根课堂的天然优势,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研的新思想和新主线,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科教研为主渠道,将对教师分层分类系统指导纳入传统的听课、视导、诊断、备课等活动中。
用专业协同创新工作制度聚合全院师训资源,把原有的教师专业发展各个专业平台各自为政统一协同,进而为研训中心事业发展服务。一是围绕院主办的《教育导刊》学术期刊征稿开展论坛与研修,提升教师问题意识与理论水平。二是结合教学成果专业项目培育相关的指导与辅导,培养教师成果意识与科研创新。三是搭建高端教师专业发展研训平台,通过教育理论高位引领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塑造。
用“教研即培训”“研训即生活”的工作制度汇合教师职业生活,变教师培训与日常教学相对隔离的状态为深度实现“教研即培训”“研训即生活”。引领教师回到原点:一是关注学科课堂,将自我发展作为动力,将专业成长当作本能。二是关注课程教学,在教师研训工作实施中,通过项目精准定位、课程精心设计、过程精实组织、评价精密对标,有机融合教研和培训等活动,在专业工作与生活的汇合中不断产出新思想、新模态、新路径。
在同行中,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构建了互融互通的教师研修社群,具有整体性、体系化特点;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构建了全要素全方位的融合发展的专业生活方式;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构建了融合要素的互通教研培训框架,具有融通教研、科研与培训职能的特点。“融教研”教师研训模式参考国内相关教研机构经验,力图将学科教研的全要素融入到教师专业发展全流程中,着力打造“研”字品牌特色,将“以研促训、以训导研、研训一体”思想贯穿于中心各项工作和研训项目实施之中,致力于为每一位教师打造“教研即生活,培训即发展”的个性化送达式成长平台。“融教研”教师研训模式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研磨,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三研九类”教师研训工作体系(见图1)。所谓“三研”指“研学→研修→研习”,即以“研”为核心的进阶式专业成长模式;“九类”指在“三研”标准指导下的九大类研训项目。它们充分地体现了教研机构的师训工作特色。
图1 “三研九类”教师研训工作体系图
此类教师研训模式主要是指以教师主体参与日常学科教研活动为特征的,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的研训模式,主要强调“一研、二学”。以各级各类学科教研活动为主体的研训项目,在研训一体的要求下,在常规教研中增加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常态、长程关注系列指标要求,让传统教研呈现新面貌。
1.常态类研训项目。基于G市教研传承优势,将“市—区—校”三级日常教研活动作为常态性研训项目直接入库。此类项目特色是针对性强、示范性鲜明,指向学科教育教学课堂实际问题,教师从中直接受益。3年来,据不完全统计,该中心共开展了57个学科专业,6200余场次,近185万人次的培训。
2.专题类研训项目。以省、市两级学科教研基地为载体开展的各类学科专项、专题的教研探讨、指导与分享项目,其特色是团队作战、骨干引领、快速提升,兼具学科教研和科研,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教学实际问题均有涉猎。截至目前,学科教研基地团队主讲省级教研大讲堂5场,开展市、区级教研基地活动23场,在G市出台“双减”、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等政策落地措施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3.工作室类研训项目。以名师工作室理论研修、跟岗学习为主要形式开展的研训项目,其特色是利用小团队密切沟通、个体示范的特点,开展的师徒式、个性化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目前该中心共有五个“大家”工作室、五个名师工作室,2019年以来,工作室学员中有近30人实现职称晋升、16人被遴选为省(市)骨干教师。据不完全统计,该中心专职研训教师中有近40人担任省内外各级“三名”工作室学术顾问、指导专家或合作教研员。依据G市教育局工作安排,2023年起该中心拟承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名专家、名教师工作室的组织管理与业务指导工作。
此类教师研训模式主要是指以教师主体参与科研课题和项目研究过程为主要特征,在活动中发挥自我修炼的功能,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其中的研修项目强调“一研究、二修炼”。G市教育研究院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基础,由教师所与院内其他所协作或合作承担研训项目。这类项目面向教育领域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具有关注度高、研究难度大的特点,需要通过跨专业团队合作完成。
1.学科课题研训类项目。如以国家、省、市、区教育科学规划立项的学科研究课题为引领开展研训活动。此类项目特色是教育科研学术水平高、成果突出,能够形成具有推广性价值的理论成果和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师专业成长起着重大推动作用。例如,G市教育研究院开展的“玩转数学”“我与化学”等课题成果应用与推广活动。目前,G市教育研究院在研课题中共有省部级以上课题208项、市级课题382项、院本级课题2800项,课题研究队伍涵盖15000多位G市各类型各学段各学科教师。通过以课题为载体的研训,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与专业素养。
2.实验类研训项目。如以G市教育研究院教育实验集团、深度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实施的集团内部学校特色教科研活动协同,深度教学学校改革实验性研究与推进活动等。此类项目特色是兼具学校管理与改革试验特点,对提升学校整体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该中心共组织了三场较大规模的集团化办学研讨活动和28场集团办学实地调研与入校诊断,近1500人次参与了活动。
3.教研重大改革类项目推进研训项目。这指以G市教育研究院教研重大改革项目推进过程中开展的教师培训为主体的研训项目。近三年来,共有10个此类项目陆续启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此类项目特色是参与学校众多、培训覆盖面广,有较为完备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体系。诸如全科智慧阅读研训项目、以思政课为引领的新结构教学评范式改革研训项目、智慧阳光评价研训项目、智慧教研项目等,其中全科智慧阅读研训项目获得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智慧阳光评价研训项目成果向全国推广,教学评改革研训项目和智慧教研项目获得广泛关注,参与单位急速增加。
此类教师研训模式主要是指以教师主体在研训中心定点、定向培育体系中参与特色鲜明的研训项目,开展充分的教学实践,产出创新的研训成果的项目。此模式强调“一要教研、二要实践”。创新型研训项目及承接委托研训项目,具有特色明显、引领性强、影响力大的特点,需要在形式、内容上全面创新。
1.中心创新高端研训项目。教师发展研训中心组织了“教师教育领导力高级研修班”项目。它以引导教师厚植传统文化素养、养成教育教学专业领导力为目标,以“周周读经典”“月月听评课”为形式,以G市实验教育集团青年教师为主要对象,坚持问题导向、课堂本位、教师主体。项目实施两个周期以来,得到了学员欢迎与认可,学员在职业认识、教学能力、组织管理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依据《G市”十四五”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要求,中心承担的市级重点工程第六项G市基础教育领域改革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第七项G市基础教育领域研训师专业能力提升工程采取独立设计方案,打造了“G市基础教育领域改革人才高级研修班”“G市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G市基础教育领域研训师研修班”“‘强基计划’五大奥赛校本课程基地以及课程基地项目建设”等自创品牌研训项目。此类项目旨在为G市教师队伍建设“三类四阶段”中骨干型与专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侧重于发展教师的高阶能力,如课程领导力、专业研究力等。“G市基础教育领域改革人才高级研修班”“G市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受到一线教师“追捧”,参训名额一位难求;“G市基础教育领域研训师研修班”以科学的课程设置、优质的讲师团队、精心的活动组织获得市区校三级研训师同行的高度好评。
2.教师所专项研训项目。这指以院内教师所下设教科研成果培育室和教育期刊研究室业务开展活动为主体的研训项目,如教育科研过程管理过程中的开题、中期评估、结项验收,教学成果培育过程中专家团队指导、成果提炼等团体和个性化辅导的研训活动,教育科研中心组、教学成果培育中心组研训活动,教育期刊主题式论坛、科研报告和论文写作等研训项目。此类项目特色为由教师所牵头,注重科研过程性指导与成果产出,偏重于学术和理论层面。三年来,累计开展此类研训活动38场次,覆盖G市各类型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并辐射影响全国部分地区。
3.承接委托研训项目。以承接上级机构委托项目为主的研训项目,如G市优秀教师群体画像“师·说”项目、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评价、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参赛备赛、师德涵养珠江计划等项目。此类项目由市教育局委托,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与创造性,是面向G市未来教师队伍发展的探索性高端培训项目。以G市优秀教师群体画像“师·说”项目为例,目前共举办两场次,线上线下参与人次近30万,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在全社会树立了G市教师队伍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