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冰 席吟瑞
(1.桂林旅游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2.广西师范大学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都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非学历教育作为应用性和针对性都非常强的教育形式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改革的重要方式,对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据统计,作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的浙江大学,疫情前每年可以接待6100个干部教育培训班次,培训30万人次。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调研,2017—2019年广西六所自治区高校干部培训教育基地共承办了区内外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2853期,培训学员达21万次。可以说,高校已经成为包括干部教育培训在内的非学历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非学历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1]。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等联系紧密。我国学者王立慧(2014)、马国刚(2021)提出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继续教育是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载体[2][3]。在终身教育体系下,非学历教育具有主体广泛性、内容时效性、课程灵活性、时间短效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促使非学历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主要载体[4]。对于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关系,我国学者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吴家桂(2001)一是从发展的阶段上指出继续教育是后见终身教育体系的先导;二是从资源的利用上认为继续教育可以整合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各种资源;三是从价值的实现方面认为继续教育在推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具有辐射作用[5]。因此,在目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非学历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高校需通过建设性的措施和方法推动非学历教育的发展。针对高校非学历教育出现的一些瓶颈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腾飞,面对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改革、行业企业转型以及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高校非学历教育暴露出与当前政策和需求不匹配的一些矛盾与问题。首先,是高校内部矛盾。包括高校非学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足[6][7];非学历教育优质课程开发无法联系实际[8];非学历教育投入不足,教学形式单一[9][10];相对于学历教育,高校非学历教育尚未形成较成熟的管理制度[11]等。其次,是社会矛盾。高校非学历教育合作办学模式存在漏洞,各高校尚未探寻到适合自身的非学历教育教学模式[12];目前,我国非学历教育政策体系还在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与监管制度[13];市场竞争大但无特色品牌加持,难以取得社会认可[14][15]等。高校非学历教育存在五大关键性问题(见图1)。
图1 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五位一体”的瓶颈性问题关系图
高校普遍对非学历教育的核心属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2021年11月,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试行)》提出,非学历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就是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非学历教育的核心目的和根本任务。在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仍存在思想认知上的偏差,例如:对非学历教育重视不够;对非学历教育育人内涵挖掘不足;过于重视非学历教育的经济属性,强调非学历教育的创收职能,忽视公益属性的问题。
高校非学历教育的管理体制不畅。非学历教育的管理体制即为非学历教育由谁管、怎么管的深层次问题。田维斌等人提出,目前我国的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宏观层面的管理体制、微观层面的管理体制[16]。一是宏观层面,非学历教育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终身学习作为国家战略,涉及家庭教育、非学历教育、银发教育、教育可持续发展、全民阅读、就业支持、职业成长等多个方面,但是对终身学习的管理目前尚缺乏统筹机制。这种多头管理的情况也反映在非学历教育中,非学历教育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技能培训、干部教育培训、企业培训等多种类型,涉及的管理主体包括各级党委组织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乡村振兴部门、退役军人部门、全国和地方性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机构等。非学历教育呈现“九龙治水”的局面,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微观层面,是指高校内部有关非学历教育的管理体制。目前,我国高校非学历教育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相对集中管理模式[17]、集中管理模式[18]以及分散式管理模式[19],三种模式各有优劣,但都呈现出办学机制和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完善、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
高校非学历教育面临内外部竞争压力,发展后劲不足。从内部来说,高校的人才培养目前仍主要聚焦在全日制学生的培养方面,主要师资、课程、经费、教学科研资源均主要倾斜于全日制人才培养领域,对非学历教育的支持非常有限。非学历教育的传统承载部门继续教育学院在学校内部建制中较为边缘化,投入不足,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和课程研发团队。从外部来说,各级干部培训学院、市场培训机构、其他高校主体构成了高校非学历教育的主要竞争对手,普通高校在非学历教育市场竞争中存在三重困境:一是内部激励机制不足,市场投入不够,市场开拓和承载能力有限;二是政策支持不够,如各级干部培训学院和党校承担了主要的干部培训项目,高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仅起到辅助作用,市场份额较小;三是竞争力缺乏,多数高校没有构建有效的培训品牌,培训项目和产品更新迭代较慢,与市场培训机构相比,无法紧贴市场,根据用户需求高效定制培训项目和产品。除了少数头部高校以外,多数高校非学历教育处于简单维持的状态,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师资课程资源缺乏,教学方法滞后,缺乏后续跟踪。由于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有其自身规律和评价体系,承担全日制教学的教师很难胜任非学历教育,而对校外高水平兼职师资的吸引力和管理难度较大,高校非学历教育长期呈现出师资、课程资源更新乏力的情况。教师的资源配置、师资规划、考核训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无法对非学历教育学生进行和学历教育学生相同的教育与指导。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部分高校非学历教育仍然长期处于课程满堂灌的状态,对现代信息设备的应用不充分,教学手段也无法与时俱进,其教学内容也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现场教学也多是走马观花、点到为止,案例教学、研讨教学、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严重不足,无法实现现代信息的交流和知识资源的最优化利用[20]。与此同时,高校非学历教育目前未能建立有效的学员社区进行持续的跟踪服务和赋能。
高校非学历教育供给和需求矛盾较为突出,断层较为明显。一方面,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对干部队伍、行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迭代更新有了更加紧迫的要求,非学历教育市场规模庞大,需求逐渐过渡到精细化、个性化、专业化;另一方面,高校对学生学情了解不足,缺乏足够的需求调研和测度,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存在脱节现象,非学历教育产品的供给质量老化陈旧、数量不足,导致供需矛盾突出。此外,由于当前非学历教育以财政资金支持的培训为主,学生遴选主要依靠组织安排,部分单位将培训作为一种待遇提供给年纪偏大、知识更新能力较差的干部。学生组成复杂,需求不一,部分学生自身也缺乏学习动力,缺乏统一的学习目标,也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和手段,高校非学历教育必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以终为始,坚持目的导向、问题导向,才能不断推进人才的理念、知识、技能更新,应对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立德树人是高校非学历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非学历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要在这一基础上达成基本共识,强调非学历教育的育人职能,弱化其创收职能。要切实将非学历教育放置在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高度,在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配比、绩效管理、职称评定、教改科研立项、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积极扶持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壮大。
“三大原则”即“服务经济社会、发扬学科特色、依法依规办学”等三大原则。在服务经济社会方面,要强化公益属性,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发扬学科特色方面,高校要建设非学历教育特色品牌,就要依赖于高校自身的专业与学科特色发展具有自身优势的非学历教育课程体系;在依法依规办学方面,要坚持依法依规治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基于管理方、办学方、竞争方、监督方、需求方等多主体在非学历教育中的需求、痛点和目标,提出相应建议对策(见图2)。
图2 高校非学历教育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图
1.管理方:统筹全局
管理方要统筹化管理,理顺管理体制,放管服相结合。要建立由教育部门、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高校非学历教育联席管理机制,与终身学习体系紧密衔接,建立集招生、推广、办学、质量管理、证书发放、后期跟踪于一体的非学历教育管理链条,编制高校非学历教育规范标准,推动成立高校非学历教育联盟,建立面向全民终身学习和职业成长的非学历教育数据库,打通高校非学历教育的数据、师资、课程壁垒,实现非学历教育成果与人才的评定、晋级、职业成长挂钩。要建立非学历教育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厘清非学历教育领域的“负面清单”和准入标准,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的培训资质评定体系。要积极发挥非学历教育的市场价值和产业属性,鼓励和支持相关高校优势互补,组建股份制非学历教育产业集团,开展企业化、集团化运营,积极推动经济发展。
2.办学方:落实责任
办学方即各大高校要专业化办学,落实主体责任,务实与创新相结合。高校作为非学历教育的办学主体,要切实加大非学历教育方面的资源、经费、基础设施投入,构建全日制教育、非学历教育和成人学历继续教育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在非学历办学中体现出主体性、竞争力和专业度。
(1)严控招生办学管理权,突出学科专业优势,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建设专兼职师资团队,做好精品课程培育,创新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可持续学员社区等。
(2)由于非学历教育在招生、推广、办学、课程建设等方面均有较强的市场属性,要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事管理、薪酬管理、财务管理、过程管理、考核评估管理体系。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慵懒局面,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在落实主体责任的基础上,探索与优质市场化专业机构在市场拓展、课程开发、师资建设、员工聘用等方面进行合作。要结合学校的办学优势,培育在全日制教学和非学历教育中无缝衔接的优质师资,打造非学历教育精品课程,积极开发信息化培训系统,开展行动学习、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3)高校要依靠其核心优势,建立起与政府或企业的项目联合开发体系。高校要发展非学历教育,首先要依靠其核心优势,即丰富雄厚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资源。高校要建设非学历教育特色品牌,就要依赖于高校自身的特色发展具有自身优势的非学历教育课程体系。除此之外,高校充分利用本校的专业特色和课程资源,要积极和企业或政府寻求项目合作,在教育培训中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品牌课程。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桂林旅游学院在非学历教育中发挥文旅优势,总结提炼了“三维度四赋能双循环”文旅干部培训模式,荣获2021年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形成了行动学习与课程创新相结合、教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模式构建与质量保障相结合、培训拓展与品牌推广相结合的四结合“桂旅培训”经验和 “专、快、精、研”培训工作特色,承担非学历教育的继续教育学院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为高校非学历教育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3.竞争方:营造环境
各竞争方要差异化竞争,营造良性竞争环境,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目前,涉及非学历教育的主办方较多,各级党校和干部学院要发挥党建课程优势,主要开展党性教育、党史教育、党建教育和干部能力培训;高校非学历教育要突出高校学科专业优势,主要开展各级人才的专业化能力培训和技能培训;市场培训机构要发挥市场优势,主要开展商业化培训。各培训主办方要在政府指导下,形成分工合理、互助共生、取长补短的培训生态链条,在宣传推广、课程建设、师资合作、信息化应用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在市场化培训方面开展差异化竞争,不能无序拥挤在一个赛道上。要注重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版权课程和师资的合法权益。要通过立法和行政规定,在培训领域方面出台“负面清单”制度,在培训规模上通过测度进行控制,避免非学历教育的无序、低质和不合理低价竞争,特别是商业培训机构向党建、党性教育领域的业务延伸。
4.监督方:评价多元
监督方对办学方等主体要多元化监督,构建评价体系,监督评价和动态退出机制相结合。要建立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包括媒体在内各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的多元化评价监督机制。依托高校非学历教育联盟建立高校非学历教育排名体系,对招生办学权旁置、课程思政缺位、非学历教育成效差的高校或培训机构实施黄牌警告和红牌退出机制。
5.需求方:精准预测
需求方针对各方要求,首先要将其需求精准化,强化需求测度,需求和供给相结合。对财政资金支持的培训项目要将党建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所在部门发展目标需求、干部能力缺位和职业成长方面的需求相结合,做到需求精准、选派学员精准,主办方要在此基础上开展需求调研,根据需求方的真实需求设计培训方案。要借鉴消费者需求测度和行为分析经验,探索开展培训需求测度和培训者行为分析,真正达到缺什么补什么,让最需要培训的人接受最实用的培训。
终身教育既是我们国家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目标,也是非学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摇篮。高校通过学历教育之外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活动不仅促进了培训学员知识技能的提升,而且还扩大了学校自身的影响力,形成了品牌效应,更服务于社会发展,因此,非学历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环节。从目前来说,高校开展非学历教育仍然存在认知、体制、发展、教学、需求“五位一体”的瓶颈性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应该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牢固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扬学科特色、依法依规办学”等三大原则,紧密依托管理方、办学方、竞争方、监督方、需求方等多主体发展非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