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军 周洁 石晨 程珂磊
【摘 要】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深化相关知识,提升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了一个小微项目“元旦有礼:正12面体的新年祝福”,围绕“项目背景”“ 项目设计与测评”“测评结果与分析”“ 实施成效及反思”等研究过程,进行相关测评实践。
【关键词】正12面体;项目式学习;学生作品;实例研究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浪潮中,以“核心素养评价”为主的非纸笔测评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深化相关知识,提升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教学活动。项目式学习较之于传统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能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核心素养,提升综合能力。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非纸笔测评能不能与数学项目相结合?如果能,怎样做?
依据浙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两个板块内容,教师设计了一个小微项目“元旦有礼:正12面体的新年祝福”,进行了相关测评实践。
一、项目背景
学校要举行“元旦送祝福”的活动,六年级同学想要制作一个特殊的礼物送给一年级的新同学。考虑到礼物要能长期摆放,月月有祝福,师生集思广益,想到了数学中的柏拉图多面体,选用其中的正12面体来呈现、传递不同主题的祝福。
二、项目设计与测评
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由平面想象到立体,实现二维到三维的转变,同时结合学科知识进行创新,教师作了如下设计(见图1)。
(一)项目与测评目标
本次项目活动的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目标如下。
(1)通过项目活动,能辨认柏拉图多面体,知道正12面体的基本特征。
(2)通过制作正12面体,经历图形的按比例放大、平面与立体的转换等数学化过程,发展图形思维与空间观念。
(3)通过正12面体各个面的祝福画面和祝福语的创作,提高美术创作、文学创作等艺术创造能力。
(4)通过有限的时间,合理分工,发挥各自优势,顺利完成项目,增强合作沟通的能力。
(5)通过正12面体的制作与设计,充分发挥创意,发展创新意识。
(6)通过赠送正12面体的活动,体会学校是个大家庭,培养关爱意识。
(二)项目核心任务
【核心任务1】确定主题,等比例放大绘制12面体的平面展开图
首先,教师引出情境,学生明确任务目的。教师提出主题要求:小组确定一个统一的正12面体的主题,可以是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如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新年日历等,确定主题后还需进行祝福语的书写。其次,教师呈现正12面体的平面展开图的模板(A4大小)。学生发现问题:这么小的纸没有办法进行绘制怎么办?针对这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一致提出放大展开图的策略。学生通过测量A4和8k纸的边长,运用图形放大知识,确定放大前后对应边的比为1∶2。然后,使用现有工具,合理进行平面展开图的布局,实现正确绘制。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发现小组会遇到以下问题:①布局不合理,导致纸张不够;②角度有偏差,不能形成一个正五边形。教师根据以上问题,采用两个基本解决方案:①语言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布局更加合理;②邀请优秀小组分享经验,并进行点对点帮扶。
通过以上的方案,小组进度有所提升,并能实现等比例放大平面图并成功绘制(如图2)。
(设计意图:借助本学期第一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平面展开图的按比例放大的思考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对正12面体各个面进行创作的过程,提高学生美术创作、文学创作等艺术创造能力。)
【核心任务2】合作拼装,从平面到立体的折叠黏合
在有限的时间内,组内进行有效沟通,实现合作协同。学生通过裁剪正12面体的平面展开图,并进行折叠与黏合的步骤,完成一个完整的正12面体作品。学生将作品制作好后,書写作品说明,并放到指定位置展示。等学生作品全部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投票(结合作品评价表),并展示投票结果,分析作品各项指标,总结优秀作品的相通点,发现要正确按照等比例放大平面图是成功的关键。
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以下问题。从合作的过程层面,个别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出现靠个人完成作品的情况。从实践层面,学生在黏合的过程中,遇到以下问题:①折痕不够深,导致棱角不分明;②黏合后缝隙过大,或黏合后容易裂开。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分析原因,并总结问题出现的关键点,作为项目改进的重要依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合理分工,发挥各自优势,顺利完成从平面展开图到立体图的制作黏合的步骤,实现平面与立体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
(三)测评维度与内容
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为学生和教师。评价形式有自评、组间评价与组内评价。本次的微项目主要以作品评价为主。
三、测评结果与分析
随着项目化进程的结束,本次测评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证据包括:活动留痕、课堂观察结果。结果性评价证据包括:学生作品、知识性测评数据、评价量表数据、KWL表记录。
根据学生作品进行评分。如图3所示,将学生作品分为四类进行评价分析,优秀对应A类,良好对应B类,合格对应C类,待改进对应D类。
完成情况总体令人满意,66%的学生基本完成项目学习,还有26%虽然不能顺利完成整个项目,但在知识性测评中表现仍良好(如图4)。
在活动中,100%的学生能通过项目活动辨认柏拉图多面体。其中A类学生能利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相关知识分析其他情境,寻找解决办法并得到答案,学生的图形思维与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B类学生能进行比的应用并正确放大图形;C类学生会进行图形的放大,但在布局上有所欠缺;D类学生仅知道放大图形的意义。
结合KWL表的内容,A类学生100%能将任务目标全部掌握,并且在“L”中填写的内容(如图5)与“W”中的基本符合,还会加入自己的理解,这是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体现。
D类学生100%理解任务目标,并且在“W”中填写的内容指向问题的解决,但与“L”中填写的内容不太符合,可能是学习到的其他组的经验。
根据活动留痕与课堂观察的结果,教师发现A类学生专注于项目活动,在项目的活动中能进行深度学习,并且小组合作的分工明确,合作有序,具有较强的沟通与交流能力。B类学生较专注,小组分工明确,能发挥各自所长,合作较有序。 C类、D类学生明确任务,但小组分工不够明确,组内学生沟通有困难,配合度待加强, 不能在有限的时間内能顺利完成项目。
本次的测评发现,学生整体都能将所学知识理解与内化,可以实现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转化,图形思维与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但是在迁移运用上,还有8%的学生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进行实践与研究。
四、实施成效及反思
通过对过程性评价证据与结果性评价证据的分析可知,本项目进程顺利,取得效果较好。学生的图形思维与空间观念素养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在项目后的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学生发现黏合好的作品散开,因此提出质疑:“为什么我的作品交上去是好的,展示的时候就散开了?”教师针对此问题,对全班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头脑风暴,引出驱动性问题:“如何制作正12面体能使其更加牢固、保存时间更久?”根据此问题的产生,笔者认为该任务在前期可以让学生根据其他学科知识,选择制作工具与材料。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成品的分析更加多元,获取更多相关知识。整个学习过程不是信息式的、接受式的学习,也不是简单应用式的学习,而是带有高阶学习的转化特征:转化陌生情境为自己熟悉的问题,转化既定概念为新情境中的意义,转化自己的心态为同理心去理解他人的需求,转化常规的问题解决为对新问题的创造性思考。
本次的项目虽然进程顺利,但在对课堂观察进行二次分析时发现,有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良性合作,导致作品没有完成。针对此现象教师进行访谈。根据访谈结果,笔者认为在项目开始前,应先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能力强项进行分组,这样每组都有动手制作能力强与逻辑思维强的学生,这样取长补短的分组方式,也更容易促进学生的深度合作,达到项目目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马海燕.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动因、体系框架及特征[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2(7/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