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前洲实验幼儿园 唐维琰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幼儿教师开始把视线从“集体活动”转移到“一日生活”,把教育理念从“学什么”转变为“怎么学”,教师越来越关注幼儿自主、自发的兴趣,关注幼儿自主探究的行为与能力,可见幼儿自主探究行为在幼儿整个学习框架中的重要意义。
幼儿的自主探究行为常常在班级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发生,为剖析幼儿自主探究行为的具体表现,笔者有针对性地选择幼儿深度探究课程案例,通过追踪、观察,聚焦幼儿行为,发现幼儿自主探究行为大致呈现出以下几个表现。
1.兴趣促发性的主动探索
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需要强大的内驱力,兴趣则是学习的第一内驱力。探究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来自于幼儿发自内心的意愿与好奇好问。在微课程“蜗牛日记”的实施过程中,我关注到并不是所有幼儿都对探究蜗牛感兴趣,为此我对A、B、C三位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了观察与记录情况(见表1)。
表1 幼儿对探究对象的兴趣程度与自主性表现的关系记录
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幼儿对探究对象的兴趣程度与自主性程度之间的关系。幼儿A对蜗牛表现出的兴趣最为强烈,因此其探究过程中的自主性也表现得最为明显;幼儿B对蜗牛的兴趣一般,在他人的鼓励下能进行探究,自主性一般;幼儿C对蜗牛不感兴趣,因此其处于更为被动的状态,毫无自主性可言。
2.问题导向性的主动求知
幼儿在对事物和现象进行自主探究的时候,往往会以问题为导向,大胆猜测、验证,主动寻找答案。在微课程“蜗牛日记”的实施过程中,幼儿遇到了一连串的问题:蜗牛有眼睛吗?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便便的颜色怎么每天都不一样?幼儿沉浸在问题中主动观察、主动提议尝试对比实验,探寻其中的秘密。
3.当幼儿在探索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渴望推动着他们前行——他们可能会向外界(老师、同伴)寻求帮助。在微课程“梅雨记”实施的过程中,当幼儿在梅雨季参与制作霉豆酱时发现黄豆出的是黑霉,实验被迫搁置,于是幼儿便主动提议请有制酱经验的奶奶来帮忙,渴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迁移经验性的探究事物
在幼儿的自主探究行为中常常能看到幼儿将生活经验迁移至遇到的问题中,这是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更是幼儿深度学习的一个阶段性表现。在为蘑菇寻找“暗房”时,幼儿能够联想到生活中的帐篷,用布与积木块搭建一个“帐篷暗房”。幼儿能发现蘑菇暗房与帐篷的相似性,从而将搭帐篷的方法迁移到大件蘑菇暗房中去,探究过程表现出较强的自主、自发的意愿。
5.通过试误来探究事物
幼儿的自主探究是在猜测和验证中进行的,由于幼儿所处年龄的经验水平和其思维特点的约束,幼儿的自主探究会出现试误的情况。他们往往需要经历“思考—尝试—再思考—再尝试”这样的循环过程来逐步推进探究。如,在微课程“造池记”实施的过程中,幼儿设计了长长的鱼池和圆圆的鱼池,为了验证哪个方案更省砖块,幼儿“模拟搭建—比较—判断—再设计—再搭建—再比较”……在试误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探究意愿。
综上所述,幼儿的自主探究基本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问题发现阶段是最基础的阶段,如果有和幼儿认知不符的事物或者事件出现时,便会激发出幼儿内心的探究欲望;问题分析阶段,幼儿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计划下一步行动路径;问题解决阶段包括经验的迁移,这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整合已有经验的阶段;经验进阶或经验内化阶段是幼儿自主探究后对前期经验的回顾、内化或延伸。根据以上判断,我们可以从中识别幼儿的自主探究行为的三大特点:心中有疑问、行为有目标、经验有增长。
自主探究是幼儿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明晰了幼儿自主探究行为的意义与具体表现后,作为教师我们需进一步思考:如何有效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行为,从而引发深度学习呢?笔者认为支持策略的使用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采取哪种方式取决于我们对幼儿个体的了解、特定阶段的教育目标以及儿童对教师所用策略的反应。下面,笔者将结合实际案例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幼儿园内部环境和幼儿自身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因此也会从根本上影响到幼儿的自主探究行为,幼儿的自主探究属于对周围环境所做出的反应。另外,幼儿的探究对象渗透在生活中的角角落落,甚至小小的灰尘都可以是幼儿探究的对象,而开放的支持性环境是促发幼儿自主探究行为的“基石”。
在“蘑菇来了”的探究之旅中,幼儿为了探索蘑菇生长的条件,将实验场地从阳台自然角转移至湿度较大的盥洗室;在“蚂蚁,你好”的探究之旅中,幼儿试图找到蚂蚁的家在哪儿,探索的脚步从教室拓展至小农场;在“梅雨记”的探究之旅中,孩子们试图发现“霉”的藏身之处,寻遍幼儿园的角角落落……因此,幼儿的自主探究行为需要教师提供开放的环境,追随幼儿的兴趣、洞察幼儿的需要、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认真聆听幼儿的内心世界,幼儿自主探究行为才得以自然发生。
幼儿的自主探究行为是深度学习的起点,幼儿自主探究的持续深入是“幼儿兴趣+教师支持”的结果,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探究兴趣做出预设,并在观察幼儿实际的探究行为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支持策略,提供多向的支持。
⑴科学观察幼儿行为,适当预设:幼儿的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科学地、全面地观察幼儿,对幼儿给予适时、积极的关注,对于幼儿的发现、成功、失败等经历都保持高度的敏感,最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在活动前预设幼儿的兴趣点、探究方向、探究问题等。或许会有老师产生质疑——教师的预设,会不会影响到幼儿自身的探究,将幼儿的探究变成教师的高控?笔者认为,适当的预设是必要的,适当的预设才能接住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抛过来的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用预设代替幼儿的真实需要,通过科学的观察把握幼儿的探究动向,为其提供有效的支持。
⑵帮助提炼已有经验,引导总结:“问题”是自主探究过程中的“常客”,助推着幼儿的探究。若幼儿遇到问题,教师应严格评估干预的时机,给幼儿试误以及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应引导幼儿利用类似经验、替代建议等进行探索,有意识地帮助幼儿总结、筛选出一些正确的探究方法与经验。
在“光的秘密”探索中,当幼儿发现在光线较亮的教室内用电筒照着镜子,但什么影子没有出现时,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老师,但是老师并未马上解答原因,而是鼓励幼儿去其他地方再试一试;在光影游戏的“瓶颈期”,幼儿发现墙壁上有了镜子的光影但光影不够明显时,教师帮助幼儿提炼已有经验,启发幼儿聚焦问题,引导幼儿迁移经验,找到让光影颜色变深的突破口,幼儿在“自由探究”与“引领探究”的双重模式中自由切换,教师给予幼儿自主探究行为多形式、多维度的支持。
要让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家园的多渠道沟通显得尤为重要,父母的态度会从根本上决定幼儿的学习热情与效果,因此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向家长传递科学的育儿方法,鼓励父母陪伴幼儿游戏时学会放手,给幼儿自主探索世界创造更多的机会。当幼儿对于“光影”的探索表现出意犹未尽时,教师可通过线上平台及时发布“云上”亲子任务,鼓励家长参与幼儿下一阶段的探究;当幼儿的探索遇到难题时,可挖掘家长资源,及时生成家长助教活动,让幼儿的经验得到进阶。
深度学习是幼儿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它强调幼儿的学习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积累,更倾向于学习能力的发展,而幼儿自主探究行为不仅是幼儿深度学习的基本形式,更是核心环节。遵循幼儿“探究轨迹—问题逐步引导—完整的探究过程—经验的累积—形成幼儿内在逻辑联系”的路径,实现幼儿的深度学习,而这一过程需要幼儿、教师与家长三方合力,共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