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双阳中心幼儿园阳江园区 林雅虹
福建省泉州市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具有多元文化特色。我园座落于洛江区双阳街道,这里居住着很多东南亚归侨,是著名的侨居之地,整条街道充满着浓郁的亚热带岛国风情,其精美的风味小吃、优美的印尼舞蹈更是享誉盛名。挖掘并利用本土教育资源,让幼儿与资源对话,是我园实施课题研究的一大举措。我们以发展和传承特色文化为出发点,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地域资源进行课程整合,使其融入社区、亲近社区,进而衍生出一系列主题活动,比如“舌尖上的印尼美食”“印尼糕点”“异域风情”“千岛之国”“风情巴厘岛”“印尼恰恰恰”等。
在实施“印尼风情”的主题课程时,我们发现了一些误区,并采取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力求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帮助幼儿在别具特色的课程活动中了解印度尼西亚的风土人情,体验不一样的文化意蕴。下面我以近几年园所开展的“印尼风情”主题课程为例,谈谈其中的问题与对策。
为了更好地促进主题活动“舌尖上的印尼美食”有效开展,我们围绕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活动。比如,通过“好吃的糯米条”“彩色的虾片”“领结糕”等课程活动,让幼儿与这些特色小吃亲密接触——先认识这些印尼糕点的外形构造,如形状、颜色等;再了解它们是由什么食材制作而成的;最后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来学习这些糕点的制作方法;在开展“欢乐印尼舞”的音乐活动中,幼儿熟悉了乐曲的旋律,了解了乐曲的结构,感受到了乐曲欢快的气氛——这两种活动形式旨在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但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因为,文化课程的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教师要让幼儿在参与其中的同时也要明白为什么要开展此类活动——如思考“为什么侨胞仍然保留着这些饮食习惯?”幼儿穿戴印尼服饰只是充当了一次“印尼小朋友”,未进行积极的思考,故而削弱了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得知:双阳华侨农场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目的是为了适应大规模的归侨回国而建立的,保护归侨文化主要是让归侨文化在当时的农场中得以延续。
每年开学初,每个年龄段至少有一个班级会承担“印尼风情”主题活动,并设计相关的主题网络图、细分课程计划等,尽管“印尼风情”课程在计划中都有体现,但往往会出现“热热闹闹地开展随后一切照旧”的现象——课程活动只停留在某一阶段,缺乏延续性。我理解的文化课程是连续的、发展性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们要对该文化课程的内涵加以提升,让幼儿在参与过程中充分体验、全方位了解印尼的民俗风情。在开展小班主题活动“印尼糕点”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与爸爸妈妈一起了解印尼的风土人情,开展印尼糕点品尝会,并动手制作印尼糕点,同时收集主题活动照片,将其布置在班级环境中,让幼儿观赏交流。由于班级里印尼侨乡家长屈指可数,加之幼儿年龄尚小,如果没有进行活动前问卷调查、适时的宣传以及开展阶段性的主题活动,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活动效果,因此只能停留于形式。
针对幼儿园“印尼风情”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误区,我园在近几年的多元文化课程实施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赋予了“印尼风情”新的内涵,同时提升了教师对侨乡文化课程的认知,逐步完善和生成了新的课程活动内容,最终形成了我园独特的侨乡主题课程实施策略。
1.让课程回归到生活中,真正落实课程生活化理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注重幼儿实践活动,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组织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周围有利条件。”为贯彻《指南》精神,我们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主题活动的创设中。例如,在“印尼服饰文化”主题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通过参观归侨历史博物馆,初步了解印尼的风土人情;在音乐活动“欢乐印尼舞”中组织幼儿感受具有印尼风格的音乐,欣赏漂亮的印尼服饰,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自由创编舞蹈动作;通过不同渠道探究印尼的多种美食,进而对印尼的风土人情产生浓厚兴趣;在开展“千岛之国”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将印尼美食调查表进行装饰并张贴在走廊墙面上,让幼儿在活动的同时,了解印尼美食的种类和名称,大大增强幼儿对印尼美食文化的认知,使其初步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印尼歌曲、印尼服饰、挂饰等投放至表演区,幼儿随手就可以和“印尼风情”进行对话——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逐步让课程回归到生活中,真正落实课程生活化理念。
2.了解侨乡饮食文化,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为了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印尼风味小吃,我们请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印尼小吃的图片与资料,帮助幼儿了解印尼小吃的制作方法和制作过程,并请家长与幼儿在家共同制作,增进幼儿对印尼小吃的认识。例如,主题活动“舌尖上的巴厘岛”是我们根据印尼美食和社区的有利环境资源而设计的。活动一开始,幼儿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活动之前,我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去双阳街道寻找印尼特色的风味小吃,在班级开展“小吃品尝会”等相关的主题活动,促使幼儿对这一主题产生一种熟悉而又亲切的情感。通过谈话、操作、交流等形式让幼儿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尝试、探索,进而了解印尼美食的种类、制作方法等。在幼儿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成为了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用亲切友好的态度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活动的乐趣。这些饮食文化不仅拓展了主题内容,而且培养了幼儿主动探索、乐于实践的良好学习品质。同时,我们注重课程活动的延展性,利用学园小广播、班级晨间播报等,让幼儿自主播报关于印尼美食的内容,持续将课程活动引向深入。活动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扩展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在美术活动“神奇的扎染”中,首先,我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作画材料——宣纸、彩色颜料等,拓宽其知识面,增强他们对色彩的敏感性。通过学习、探索染色方法,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浸染的手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进而培养幼儿的动手制作能力和表现美的能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其次,我提供皮筋、夹子等工具,引导幼儿通过扎、夹、绑、捆等方式将布匹折叠捆绑,然后在布匹上结合印尼服饰的花纹创作图案、浸染上色,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巧妙地运用松果、藤球等工具进行创作。
最后,我引导幼儿将布料放进染料中,染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布料——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的过程中发现美,将艺术融入生活,彰显文化课程的无穷魅力。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内涵,这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在幼儿熟悉的地方特色文化中获取教育资源,有利于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构建新的知识经验。总之,在实施“印尼风情”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除了挖掘富有特色的课程活动,还借助侨乡文化这个有效而特殊的载体,促使幼儿在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