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娜,云海滨,姚 怡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机械与电力工程系,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
2017年,陈宝生提出,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当代“课堂革命”的实质是要实现:目标革命、动力革命与方式革命。在目标革命上,课堂要实现从“知识核心”目标向“学生素养核心”目标的转变;在动力革命上,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动力弱化问题;在方式革命上,要突破知识传授式教学的枷锁,真正落实“3P”教学,即基于问题的教学(Problem)、参与型教学(Participation)与基于项目的主题教学(Probject),突显知识获得“过程”的魅力与价值,构建过程为本的新教学,同时要强调课堂的“生活”属性,将课改视为学生课堂生活方式的转变。为实现以上革命需要将课程整体设计到课程实施全过程进行整体变革,本文以“电气控制技术”为例浅析课程整体设计到实施“课程革命”的全过程。
“目标革命”强调从“知识核心”目标向“学生素养核心”目标的转变,要想突破知识传授式教学的局限性,真正落实基于问题的教学、参与型教学与基于项目的主题教学,课程内容设计是基础,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开发落实培养目标来源于生产实际、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真实项目是首要任务。确定整体设计之前,首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机电设备装调、检修岗位进行了剖析,服务区域经济,提供安全、高效、高质量、高规格的检修服务是电工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明确了其对装调、检修和技改能力的需求,确定了本课程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电气装调、检修、技改人才[2]。之后根据区域企业岗位调研所明确的典型工作任务,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构处理;重构过程遵循认知规律,打破原有的传统学科体系,调整为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与岗位能力需求对接的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确定之后的首要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落实教学内容,并达成相应的学习目标,这里要经过学情分析和教学模式的整体设计。
1.学情分析。课程开始前,教师针对课程所需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基础及学生社会能力设计了调查问卷与测试,明确学生三方面能力的基本情况。另外,通过调研和沟通,总结了学生的习惯特点,具体为喜欢动手操作、离不开手机、排斥抽象事物、有不服输的心理、聚焦在同一件事情上的时间不会过长;根据测评成绩,总结出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参差不齐,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亟待提升。根据以上特点确定了教学环境、资源和策略。根据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在企业岗位和校内电气理实一体化教室实施教学,并有机融入两款仿真软件(电工仿真软件、CADe_SIMU),解决部分重点和难点问题。根据学生离不开手机、排斥抽象事物的特点,设计了微课、动画、操作过程视频等资源,可用于课前学习、课中参考和课后巩固;在排故阶段,学生利用手机实时投屏,便于典型问题集中分析。根据学生不服输的心理,采取了将枯燥检测题转化为有趣游戏及公开实时展示学生成绩段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根据学生聚焦时间不会过长的特点,改变传统一任务到底的授课方式,将任务分段分解,逐一突破,学生成就感得到累加,任务效果增强。根据测评成绩,总结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小组互助,并设置荣誉墙,通过互助找平能力差距;考虑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亟需提升,融入微课案例等多措化解。
2.教学模式整体设计,构建“三线四双混合式”教学模式。本课程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把价值培养放在首位,团队深入挖掘该课程所涉及的思政元素,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劳动意识等,重视工程伦理教育,增强运用整体思维能力及综合系统能力协调各方关系进行工程决策与解决工程活动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将以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条线的培养过程中采取不同策略有机融入。
以“识—做—诊—改”四阶专业能力培养为“明”线,即培养岗位所需的识图能力、工作原理分析能力,规范装调能力,故障诊断能力和简单技术改造能力;贯穿培养方法能力“隐”线,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系统思维和精益生产、时间管理能力;辅以大国工匠进课堂、邓稼先科技报国等案例进行渗透教育,培养社会能力“隐”线,即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行为能力,包括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条线由“学生+学徒”双身份以角色扮演、实际操作为主,以合作探究和仿真操作为辅,在“校内电气控制理实一体化教室+企业岗位”双环境中,由“学校+区域企业”双主体组建的“校内教师+企业师傅”“校内大师+企业大师”双导师教学团队,利用自建在线课程、自主开发的活页式工作手册、优质大学慕课等在线资源,以及企业优质案例、电工仿真软件、CAD绘图仿真软件等,开展线上自主与线下模块化(做中学、做中教)有机配合的混合式教学[3]。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对标2019年人社部颁布的电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国家职业技能比赛操作规范,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成长评价为主线,教师利用微信小程序、职教云等信息化平台自主开发了游戏、问卷、弹幕等多种易操作、有趣味的评价方式,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精神、价值观与团队合作的三线能力;开展学前(项目开始前)、课前、课中、课后、学后(项目结束后)五阶段;由双导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课程前后)、社会评价(课程后)组成,线上线下交错进行的“三线五阶多元化”评价体系(见图1)。实时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开展个性化辅导,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形成教学与评价的闭环[4]。
图1 三线五阶多元化评价体系示意图
以项目一为例,以装调和检修岗位对“电气识图—安装接线—检测排故—技术改造”的四级能力需求为依据,实施“识—做—诊—改”四阶段教学;并依据岗位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工作职责、职业素养,零对接设计教学流程。
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按照“三线四双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并实施“三线五阶多元化”评价,达成“先知—检测—调整—培养—检测—调整—后补”持续诊断与改进的实施闭环。采取“课前微课学案例—课中操作亲体会—课中实际对比析—课后总结强意识”的方法实施了项目相关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
结合岗位需要,确定重点为线路的安装、接线、检测与排故;结合经验和学情分析,确定难点为线路的控制电路检测和技改。采取“课前建立认知、测验水平,课中合作探究、教师演示、仿真操作、实践操作、教师总结、出门测试,课后多措补足”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重点的突破和难点的化解。
1.课前识岗探新知,目的明确打基础。课前主要由校外实训基地识岗和平台资源学习探先知两个主要环节组成。识岗是由校内教师组织,赴当地校外实训中心的机电设备装调和检修岗位进行岗位认知,认知范围包括电气装调和检修岗位工作人员分工、岗位工作流程、各流程工作内容及人员职责、检修工作规范、工作方法与工作人员职业素养[5]。探先知是教师在职教云上传资源,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课前测验。教师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策略,为课中教学做准备。
2.课中模岗练技能,精益求精握手中。课中主要由“识—做—诊—改”四个阶段组成。第一、第二阶段“识—做”,根据学情“识”与“做”需按顺序或交叉进行,包含识图、识原理、做安装、做接线、做检测,对接装调岗。主要通过(检测)专利引领、口诀对照、教师演示、对比分析、案例参考及组间互查等方式严谨施工,严格对接企业安装工艺和接线规范,并向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标准看齐。第三阶段“诊”,即检修排故,对接检修岗。此阶段教学流程与岗位工作流程零对接,由双导师共同实施教学,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辅以角色扮演法使学生充分体会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注意事项,并依据教师自主开发的“排故决”实施检修,完成“备—报—停—测—修—试—清—报”的教学流程。第四阶段“改”,即技术改造,对接检修岗技改工作。在校内大师工作室和企业创新工作室的合作引领下,开创思路实施技术改造工作,通过自主探究创新思—集思广益做计划—模式仿真试效果—自主资讯选器件—协作分工出报告五个阶段加以实施。
3.课后拓展做延伸,探索创新巩固深。课后主要有共性拓展和个性辅导两个环节。共性拓展主要是拓展与任务相关的其他真实案例的“诊”与“改”,再次应用课堂知识,巩固知识并进一步拓展思路、提升创新能力,提升信息素养。个性辅导旨在通过实训室开放和双导师辅导实现教学目标未达成学生的能力提升,降低差异化程度。
1.“四双”协同培养,模式可复制推广。与区域合作企业“双主体”共同开发课程,将区域合作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引入课堂,在校企“双环境”实施“课前识岗+课上模岗”教学;学生在校企“双导师”“双大师”的共同指导下,角色扮演明确岗位工作职责,模拟岗位,明确岗位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并通过企业导师跟踪评价和指导,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无缝衔接。该教学模式可推广。
2.“三线”能力培养,注重终身学习能力。多措并举,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线能力显著提升,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3.新技术有机融入,紧跟科技前沿发展。鼓励学生拓展思路,采用最前沿技术完成课后技改,保障了学生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不脱轨、不掉队。
4.大国工匠进课堂,工匠精神言传身教。借大国工匠进校园之机,邀请大国工匠戎鹏强和北疆工匠赵晶进入课堂,言传身教,并邀请国家级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张华明深入课堂,现身说法,为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注入了灵魂。学校电工大师工作室与企业大师工作室建立合作机制,互相融通,为学生创新和工匠实时进课堂提供了便利。
该课程的课堂革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德技融汇“三全育人”,三线能力大幅提升;二是对照标准实施测评,学习成果规范达标;三是学生中心设计策略,学习兴趣显著提升;四是技改环节思路引领,创新能力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