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敏
(贵州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0)
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国有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积极推动财务管理模式转变,加快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业财融合作为管理会计理念的一种,能有效地推动企业财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助力公司价值创造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对国有企业来说,其体制机制、监管模式以及运作方式存在的独有特点,导致其生产经营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由业务活动占主导,而业财融合能够将业务前端与财务管理相结合,通过财务参与业务活动,进而监督、指导业务活动的推进与实施,推动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分析国有企业业财融合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国有企业管理效率,促进其转型发展。
业财融合是指业务活动与财务活动相融合,财务深入业务前端了解业务流程及相关信息,以实现企业财务活动、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管理活动的有机融合。业财融合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在具备财务专业能力的同时,能够融入业务活动中,掌握业务重点环节,将企业的财务管理融入企业业务的全过程,从财务的角度,对业务活动进行重点把控,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激励,从而规范企业经营业务,合理配置有限资源,协同业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更准确、更合理、更有效的支撑。
1.2.1 业财融合能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业财融合旨在推动企业财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要求财务与业务相融合,全面了解业务流程与业务处理方式,通过财务分析指导业务活动的进行,有效地提升财务人员综合分析能力和管理水平。业财融合往往需要依赖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能够使流程更加标准化、业务更加规范化、管理更加合理有效,从而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1]。
1.2.2 业财融合能有效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业财融合能够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水平,业财融合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能深入业务前端,还要具备一定的战略思维,关注宏观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变化对企业带来的影响。通过财务人员对企业战略、内控、业务部门等相关信息的了解,加强财务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强化各个部门对风险的了解和预测,从业务层面发现重要风险影响因素,从企业战略层面掌握和了解风险管控的重点,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完善的风险管控方案,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1.2.3 业财融合能为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业财融合要求企业财务人员结合财务与业务的信息进行流程的梳理与改进,其不仅要精通财务,还要学会管理、搞懂业务。通过突破财务思维,转变工作方式,了解业务属性,科学合理地分析企业业务流程和环节,抓住业务部门的关键需求,明确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从财务层面出发,结合业务信息,做出专业的分析,进而提供更合理、更准确、更有效的决策支撑信息,推动企业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国有企业业财融合处于缓慢推进阶段,由于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监管模式以及运作方式的特点,其财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其经营业务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对受政治性因素影响较大的生产任务,财务管理在其成本管控以及经营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有限,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会以业务活动为主导进行相应的决策,以此来满足科研生产任务的需要,从而导致无法发挥财务活动的引导作用。财务活动在生产经营中仅仅做了核算、统计等基础层面的工作,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的融合度较低,无法进一步相互影响,相互推动。财务部门较少地应用管理会计思维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很难将企业的财务数据与生产经营价值链进行有效融合。从现有的业财融合管理工具来看,财务相关数据往往受业务部门前端业务操作的影响,财务处于整个业务活动的价值链末端,业财融合进程相对缓慢。
国有企业现有业财融合工具主要包括财务共享平台、SAP-ERP 系统等,这些系统中的主要功能与财务相关,包括报销、资金预算、财务分析、财务记账等,从业务部门的角度来看,这些系统主要是为财务部门服务,对其业务活动的推进作用不大,相反还会认为由于操作较为烦琐复杂会增加工作量,因此会导致业务部门对业财融合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业务人员由于刚接触系统,甚至会对系统产生抵触心理[2]。此外,这些系统提供的数据往往以历史数据为基础,对业务部门来说虽然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但对其开展业务活动的实用性不足,很难激发其推动业财融合的积极性。
分析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对业财融合推进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和普及不够。业务部门对业财融合的理解不到位,导致业务部门只看到了系统运行带来的工作量的增加,没有认识到其对企业管理以及企业价值提升带来的影响。另外,针对业财融合的绩效考核范围相对较窄、重点不突出。在推动业财融合的过程中,绩效考核无法对员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企业各个部门在进行业务活动时往往以内部利益为主,无法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整体的发展,部门间缺乏有效的配合和沟通,协同作用难以发挥,业财融合的推进相对缓慢。
业财融合是否能够有序地推进,企业财务人员起着关键作用。国有企业由于其业务的特殊性以及其鲜明的特征,在历史传承、文化理念、行业领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的存在,往往会对企业业财融合的推进产生影响。传统国有企业管理层级多,专业分工明确,不同部门之间各司其职,财务人员很容易把自己局限在基础财务会计工作范围内,很难对自己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不断从专业技能上提升自己,通常以满足外部监管以及信息披露为目标和导向。财务人员更加关注的是财务相关目标的实现或者完成,缺乏对前端业务的了解,不熟悉前端业务的流程[3]。而业财融合需要企业财务人员利用其专业知识,引导业务活动与财务活动相融合,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在具备过硬的财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对业务活动具有一定的熟悉度,并且能够将财务知识较好地转化为业务人员能理解的内容,从而加强双方的沟通,更好地推动业财融合的建设。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无法实现将财务活动与业务活动相结合,从财务的角度出发改进业务流程,提升企业整体价值。此外,财务人员信息化水平偏低,对建模、数据库的应用以及系统搭建的内在逻辑了解有限,也是导致工作效率低、业财融合推进缓慢的原因。
国有企业由于其业务特点,财务核算信息化普遍较低。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转型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财务核算信息化水平才开始提升,逐步采用ERP、财务共享中心等软件进行财务核算和管理。然而由于传统财务工作习惯的影响,对功能强大、复杂的财务系统,财务人员还需要时间进行了解和适应。一方面,由于财务人员对系统的了解不足,虽然能够利用系统进行基础的财务核算,但对系统强大的数据整合、处理及分析功能无法进行充分利用,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为企业财务管理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程度低,企业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在维护系统技术稳定、解决系统日常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往往会存在处理时间长、无法找到系统问题所在的情况,这不仅会影响系统的使用,还会导致使用者对系统产生消极态度以及负面情绪,进而排斥使用该系统。这些都会影响到国有企业业财融合的推进[4]。
国有企业应加强对员工业财融合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业财融合理念。企业应推动员工工作思维方式的转变,明确业财融合虽然是财务主导,但与企业其他各部门都息息相关,员工应积极参与到业财融合推进工作中来,不应再局限于所处部门业绩的实现与增长上,要从企业整体战略以及持续发展出发,不断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持续优化[5]。一方面,企业应加大培训力度,转变员工思维,从业财融合的概念、理论基础、业财融合的实现过程以及业财融合的实现意义等方面对员工进行深入培训,使员工意识到业财融合的重要性,同时还应对各个系统的使用以及常见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降低员工在系统操作过程中的阻力,减少员工对系统的排斥情绪等;另一方面,企业应适当建立与业财融合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将相关考核指标与业财融合挂钩,加强各个业务部门对业财融合的重视,提升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在各个部门之间形成有效配合,达到协同效应。
国有企业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破财务与业务部门的壁垒,提升财务驱动业务的能力。业财融合需要的不只是具备基础核算能力的财务人员,而是能够主动参与业务前端,了解前端业务流程,掌握前端业务关键环节,具备开拓的思维和极强的综合能力,能够深度参与经营管理,具有系统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沟通能力的复合型财务人员[6]。财务人员要转变思维,扩宽思路,了解企业自身特点、行业要求和发展趋势,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指引,从企业整体出发,指导业务活动,参与企业管理,规划并提出决策支撑,从而助力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7]。一方面,企业应构建引导机制,通过培训、激励等措施改变财务人员的职业习惯,引导其参与到业务前端,积极掌握业务知识,识别业务的合理性与真实性,并基于其专业能力提供有效监督;另一方面,企业要为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提供良好的沟通桥梁,丰富沟通渠道,做好业财融合中的冲突管理与协调,在沟通机制上,提倡合作为先,开放包容。通过构建沟通渠道,优化改善原有流程,建立财务监控分析体系,利用管理会计工具引领业务活动,更好地推动企业价值创造。
企业信息化平台是实现业财融合的基础,信息化水平是企业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实现业财融合的保障。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比,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财务会计,能够更快速、高效地处理财务数据,对财务数据进行更精确的分析。一方面,国有企业应加强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对信息化系统使用的培训,通过与信息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和学习,让财务、业务了解整个系统搭建的内在逻辑、各个功能模块的特点以及主要功能等,加深财务人员、业务人员对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使其不仅能够运用系统处理日常业务活动,还能通过与技术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依据其在业务、财务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开发平台的使用功能,促进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交流传递,完善信息化系统,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进一步推动业财融合体系构建;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应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从多个方面保障系统的运行,包括提供系统有效运行所必需的硬件支持,信息系统维护人员的配置,以及系统常见问题交流与反馈平台的搭建等,为提升系统的运行速度和稳定性,保证业财融合的稳步推进提供支撑。
国有企业面临着改革发展新形势,为适应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组织架构、战略设计、数字化、绩效考核、日常内控管理以及业务模式都在不断变化,作为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财务管理变革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经之路。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及发展,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也需要紧跟业务模式的变化,通过将财务管理条理化、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更加赋能于业务,确保业务运转的持续高效。业财融合作为一种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助力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基于此,国有企业应该结合自身行业的特点,以及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注重业财融合的实施,积极推动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工作思维方式的转变,增强员工业财融合意识,注重发挥业务、财务协同作用。同时还应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断丰富业财融合沟通渠道,优化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为业财融合实施提供支撑。充分利用业财融合赋能企业价值创造,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优化企业管理流程,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