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促辽宁扶贫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3-02-15 20:43
市场周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辽宁旅游发展

孙 悦

(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0 引言

2015 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定,确定了精准扶贫战略,脱贫攻坚的成效越来越显著[1]。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2020 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8 年,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出台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切实加大了旅游扶贫政策的支持力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经过30 多年的脱贫发展,我国甘南州、大凉山等贫困地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全域脱贫并走上富裕之路。事实再一次证明,旅游扶贫作为众多产业扶贫中重要一环,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效方式[2-3]。2020 年,我国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在脱贫攻坚进入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阶段,为巩固全部脱贫成果,在当前时期,旅游脱贫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如何使旅游扶贫长效机制发挥效应、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辽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也同样肩负着重要使命。连接着东北和华北,辽宁自古以来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悠久,不少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和绚丽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本文以辽宁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为例,提出当前辽宁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辽宁旅游扶贫振兴提出优化路径和对策建议。

1 发展概况

辽宁省自然景观优美,山海资源丰富,历史遗迹众多,文化沉淀深厚,再加上它是44 个民族聚居区,省内乡村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截至2020 年年底,辽宁省已有30 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评选中,辽宁省有8 个乡村榜上有名。自2015 年以来,辽宁省政府相继提出了推进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1234”工程、制定了旅游扶贫的目标、出台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整体规划,并实施了乡村旅游提升与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开创出具有辽宁特色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也造就了一批辽宁乡村旅游脱贫典型。例如,丹东市凤城市凤山区大梨树村依托特色农业,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参与、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总结出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户外体育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成了全省旅游脱贫乡村的楷模。作为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的锦州市凌海市翠岩镇牤牛屯村,是辽沈战役锦州前线指挥所所在地,依托红色旅游优势,开辟了省内红色旅游扶贫的有效模式。

到2019 年年底,辽宁省15 个省级贫困县全部摘帽,1 791个贫困村全部销号,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之初的5.4%下降至0.06%。近年来,辽宁旅游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功,乡村旅游提交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据统计,2023 年第一季,辽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623.1 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29.3%;营业收入8.6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9.2%[4]。但游客多元化的旅游体验需求与乡村旅游发展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面临着不少问题。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加快辽宁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贫困乡村村民走向富裕,是推动辽宁省乡村振兴发展亟须解决的现实课题。

2 存在的问题

2.1 参与乡村旅游业的村民相对有限

人才荒仍然是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最大障碍。本课题组对辽宁省内多个乡村旅游贫困村进行调研时发现,当地村民对乡村旅游业的参与率较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普遍,加之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导致村民参与旅游业发展的意愿不足。此外,“靠、等、要”的传统思维依然影响严重,村民对乡村振兴工作和相关政策了解不多,对乡村旅游扶贫多采取观望态度。真正愿意为乡村振兴工作出谋献策、积极参与者较少。

2.2 乡村旅游业发展专业人才匮乏

研究发现,近年来辽宁省乡村旅游业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大学生普遍选择在大城市就业,服务于乡村旅游的毕业生占比不多[5]。此外,尽管政府也为不少贫困乡村举办过旅游培训活动,如2016 年10 月,沈阳举办了“沈北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专题培训会”,但此类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村民参与培训比率不高,专业水平和素质尚未达到乡村旅游高速发展的需要。

2.3 乡村旅游缺乏有效规划,景区地缘上联动性不强

调研中发现,辽宁不少贫困乡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景区与乡村缺乏共生发展理念,未形成全域旅游发展的视角。乡村内不少景区在空间上较为分散,地缘上联动性不强。例如,辽宁锦州义县大定堡乡的明长城遗迹,从大定堡乡石桥子村入境,到魏家岭关出境,蜿蜒百余千米,有墩台33 座。然而,由于当地乡村旅游整体规划性不强、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明长城遗迹在省内外知名度不高,悠久的乡村旅游资源价值未被提炼并充分发挥出来。

2.4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缺乏智慧型配套设施

研究发现,辽宁不少旅游乡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厕所革命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但部分乡村的道路、排水、路灯、绿化等附属设施还不完善;停车场等旅游休闲配套设施也有所欠缺,无法满足周末及节假日旅游高峰期人们旅游停车的需要。此外,辽宁省乡村智慧型配套设施建设还尚未展开,难以应对游客智慧化旅游的需求。

2.5 缺乏宣传及有效营销,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不大

调研中发现,与其他不少地区相同,辽宁省乡村旅游也存在宣传力度不足、营销方式不当等问题,导致景区游客流量少。此外,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不足、文化价值挖掘不深等原因,致使旅游项目缺乏吸引力,品牌价值有待提高。如北镇一年一度的梨花节,在每年梨花盛开之时,会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观赏。但在对外宣传上只对梨花节大肆介绍,而对北镇自然旅游资源以及文化内涵则缺乏必要的宣传,导致游客多是去欣赏梨花,对当地北镇医巫闾山的旅游品牌价值知之甚少,无法深入体会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寓意。

3 优化路径

3.1 坚持农户主体地位,引导更多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业

加强乡村振兴不仅仅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和社会救济,还需要广大村民农户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对此,应出台有效政策,借鉴总结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研究创新符合辽宁乡村实际的做法,吸引农户参与到当地旅游发展中。例如在省内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设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村民可自愿以土地入股,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实现多方共赢合作。以合作社的模式将乡村广大农户组织起来,坚持农户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并调动其积极性,使村民由原来的单打独斗的分散经营变成集中起来共富共治。作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旅游合作社是推进乡村旅游规模经营的有效形式。在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在业务培训、产品策划、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提升其发展水平,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3.2 多措并举加强乡村旅游业人才培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展开,乡村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发展则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作为支撑。第一,应探索高校与乡村旅游企业合作办学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为“订单式”培养的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同时展开一站式的教学、实训、实习培养。同时,根据辽宁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实际、就业状况,科学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创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平台,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有效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将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辽宁省乡村旅游融合式发展紧密结合,提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第二,政府应研究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在外的大学生、创业者返辽发展和创业。例如,浙江省就出台了《关于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2021—2025年)的意见》,明确了农创客组织体系、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构建,目前累计培育农创客10 万名,辐射带动农民100 万名[6]。

3.3 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宗旨,加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整体规划

2003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过20 多年持之以恒的发展,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影响深远。在发展辽宁乡村旅游业中,应以“万千”工程为指引,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完善顶层设计,紧抓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规划统筹,整合资源,提升旅游资源整体价值。应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和做法,深入总结提炼,以新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如加强打造田园综合体建设,研究并启动多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美丽乡村。对已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项目,申请省级或国家级特色小镇或田园综合体。

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契机,引导景区“以点带面”,放大乡村旅游的辐射效应。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战场,辽宁锦州、葫芦岛地区不少乡镇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锦州翠岩镇牤牛屯村、锦州苹果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抗战时期设立于绥中县加碑岩乡的辽西第一党支部、长城抗战阵地小河口、大台山旅游风景区的绥中抗日义勇军纪念馆等。应对辽西这些红色旅游资源进行规划,以知名红色旅游景点为节点,科学设计辽西红色旅游之旅精品路线,带动整个辽西地区红色旅游业发展。再如,以大连、营口、丹东地区为代表的辽东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了风景秀美的山、海旅游资源。当地不少农户以种植大樱桃、草莓等水果为主业,水果种植业较为发达,产品远销海内外,品牌价值极高。对此,应以水果种植基地、自然景区为节点,结合当地独特的少数民族地域风情,开辟多条独具特色的辽东观光采摘路线,凸显辽东乡村旅游风情。此外,辽宁不少贫困乡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浓郁。沈抚地区作为清王朝的发祥地,清历史文化深厚。在抚顺新宾、沈阳等地还保留了不少清文化遗迹,如新宾赫图阿拉城、抚顺萨尔浒风景区、沈阳东陵永陵等,政府应坚持生态保护、规划引领,以挖掘民族民俗文化为载体、以独有的民族文化为着眼点,突出民族和民俗特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为主线,加强规划并打造多条沈抚清文化之旅等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把民俗文化内涵融入景区建设中,将景区内部景点开发与乡村本土文化保持一致。促进乡村旅游产业链纵深延续,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化”,打造一批“田园秀丽、生态各异、功能时尚”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农旅融合中,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实现产业、生态、旅游的互促共赢。

3.4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乡村旅游智慧化进程

为提升辽宁全域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做优特色乡村旅游业,应进一步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完善公共道路、地下水管、河道桥梁、移动网络、停车场、安全饮水等必备的旅游设施外,继续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改善人居环境,满足村民和游客的出行需求。为吸引更多的旅客前往,应推出更有吸引力、更为贴心的设施和服务。如规划建设乡村老人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阅览区、乡村文化广场、修建观光步道等。应推出特色精品民宿、乡村数字书屋、无人超市等公共设施。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对乡村旅游进行智能化的规划,提高乡村旅游的智能化水平。如设立智慧健康服务站,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村民及游客进行健康监测和检查,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持续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使这些乡村成为旅游打卡地。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断提升景区的游客体验,以美丽乡村突出美丽经济。进一步加快未来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3.5 加强宣传,塑造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

强化品牌意识,培育乡村旅游品牌,将乡村旅游品牌做大做强。借鉴丹东市大梨树村乡村旅游品牌的成功经验及发展模式,应充分利用辽宁乡村的特色资源,打造旅游观光名片,大力在辽宁省贫困乡村推广休闲旅游农业观光体验区。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辽宁乡村旅游资源、民族文化的宣传和展示,善用多种媒介加强对外宣传,展开精准营销,扩大辽宁乡村旅游资源的品牌效应。此外,应加强研究并设计旅游产品的开发,使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提升其品牌价值,以吸引更多游客前往。

4 结束语

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衔接的新阶段,以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优化发展路径,发挥乡村旅游在扶贫振兴中的巨大助推作用,进一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继续推动美丽乡村中国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收益,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猜你喜欢
辽宁旅游发展
辽宁之光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