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森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于1955年建校,是全国唯一一所以“畜牧兽医”命名的高校,也是全国最大的畜牧业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服务“三农”宗旨,扎根畜牧、融入畜牧、服务畜牧,积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荣获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等称号,并入选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一心一意谋主业,建设全产业链专业体系
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长青产业。多年来,学校不跟风、不追热,始终秉承服务畜牧业的办学宗旨,坚持“做专、做精、做强、做大”的思路,紧密对接畜牧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加强专业建设。学校围绕畜牧产业链,设立动物科技系、动物医学系、宠物科技系、食品与药品科技系、农牧工程与智能化系、经济贸易系六大院系,开设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动物防疫与检疫、宠物养护与驯导、食品检验检测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等30个专业,实现专业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学校着眼于服务智慧农牧业发展,增设畜禽智能化养殖、智能控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不断提高专业赋能产业发展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学校建成了“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专业体系,产业融合度和支撑力持续增强,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作为全国最大的畜牧兽医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拥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高水平专业群3个,建有国家级骨干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同时牵头修制订全国畜牧业类、渔业类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并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奖一、二等奖,以及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实施三大工程,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学校聚焦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以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为首要任务,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为关键,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精准施策,深入实施“丰羽”“展翅”“腾飞”三大教师培育工程,建立教师分级培育模式,严把认定标准和培育质量两个关口,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实施“丰羽”工程,提升青年教师双师素质。首先,学校開展职教能力养成系列培养培训,着重提升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使之逐步适应教育教学需要。按照“写好一个教案、讲好一门课程、建好一门课程资源”的要求,层层递进,待培养期满,让青年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其次,发扬“传帮带”传统,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岗位业务要求,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切实提升教学能力。最后,校企共建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教师实践锻炼提供广阔平台。制定专任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办法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育教学管理办法,推进企业员工与教师双岗互聘,着力培养专兼结合、“上得了课堂、下得了牧场”的“双师型”青年教师。
实施“展翅”工程,增强骨干教师科研服务成效。首先,学校开展双师素质提升系列培养培训,着重提升“双师型”青年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企业技术服务能力。按照“建好一门课程、帮扶一家企业、主持一项教科研项目”的要求,培养一批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能够解决企业难题的骨干教师,在课程建设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经过培养,让“双师型”青年教师达到骨干教师认定标准。其次,鼓励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实践生产,协同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指导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最后,实施骨干教师研修计划,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分批次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或培训机构的访学研修、学术交流、教学培训等,借鉴吸收先进职业教育经验,从而成长为“上得好课堂、下得好牧场”的骨干教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实施“腾飞”工程,强化大师名师行业引领作用。首先,学校开展骨干示范引领系列培养培训,着重提升优秀骨干教师的专业建设能力和行业影响力。按照“建好一个专业、带好一个团队、帮好一家企业”的要求,培养一批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突出、行业影响力大的教学名师和行业有权威、国内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待培养期满,让其中的优秀教师达到教学名师或专业带头人标准。其次,依托各级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带头人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专业(群)建设、教学研究、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最后,完善专业(群)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的培养办法,采用全职引进、柔性引进、项目化引进等多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专业(群)双带头人制度,聘请行业领军人才直接参与专业(群)建设、横向课题研究等,校企共同培育,使他们“带得好团队,服务好牧场”。
近3年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95.8%,获评国家级教学(教师)团队4个、省级教学(教师)团队11个,培育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省级教学名师、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站长)等高层次人才70多人。教师获国家级、省级大赛奖励35项。
建设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培育校企命运共同体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学校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机制,经过30多年的实践,从小规模养殖场、兽药厂起步,到建立资产运营公司,再到校企合资成立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学校积极拓展多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办学路子。一是资本入股,成立资产运营公司,与头部企业和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展开股份制合作,共建饲料公司、动物医院、检测认证中心等6家混合所有制独立法人企业,形成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二是固定资产入股,以实训设施、饲料和设备等资产入股,与企业合作成立检测认证中心;三是畜禽入股,以奶牛、家禽折合资本入股,成立公司;四是无形资产和技术入股,以学校商标使用权和技术方案作为资本,与企业合作。
通过股份制合作,学校和企业充分整合资源,实现了共建共享。股份制企業经营良好,年产值逾12亿元,一家企业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休闲观光牧场,两家企业发展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学校实践教学提供了先进和充分的资源与支撑。学校还与行业先进企业建立了10个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大力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自2019年以来,学校规划建设两个新旧动能转换智慧农牧示范园,分别以饲养食粮动物和食草动物为主,校企共同投资9亿元,已列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示范园占地3800亩,建有奶牛、生猪、肉鸭、蛋鸡、驴、饲料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培训中心、科教中心,融产业示范、人才培养、科技研发、职业培训、创新创业孵化等于一体,以“校企共建、产学互动、绿色循环、农研乡创”为特色,实现“教育+产业+文化+科创+推广”的功能定位,力争建设成为“五个一流(理念、品种、技术、设施、管理)”的智慧农牧示范园和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学校与农牧经济、区域发展互利共赢良好生态。
积极深化治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职工内生动力
教职工的创造力是学校发展的最大动力。学校紧抓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和分配办法等事项,改革相关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
改革专业技术职务竞聘评价办法。学校坚持公平公正、突出实绩的原则,打破常规量化标准,科学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按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专职辅导员、辅助系列专技人员等类型,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业绩权重,实现“干什么、评什么,专什么、评什么”。对专任教师,重点评价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实绩、学术成果产出和质量工程建设;对兼职教师,重点评价日常工作业绩、教育教学水平和学院重点质量工程建设效果;对专职辅导员,重点评价日常学生工作实绩;对辅助系列人员,重点评价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
破除“五唯”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学校通过改革,彻底解决以往职称论文“一刀切”的问题,全面推行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让人才做“多选题”。在职称评聘中,教职工可自选最能体现能力和水平的代表性成果作为评聘考核的主要内容,除论文、论著外,还可包括精品课程、微课大赛、资源库建设、专利、项目报告、研究报告、技术报告、工程方案等。
注重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在职称评聘中,学校不仅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产出创新成果等方面,还增加了技术创新、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量化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直接申报评聘高级职称的资格;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建立职称评聘绿色通道。
加大绩效考核力度,破除“大锅饭”。学校通过将新增加绩效工资总量全部纳入奖励性绩效等方式,逐步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重。完善各部门年终绩效分配方案,到2022年末,年终考核绩效按考核档次分配占比70%以上;同时制定和实施部门绩效考核办法及教职工个人考核细则,合理拉大人员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同等条件下绩效考核前30%人员绩效工资达到后30%人员的3倍以上。
目前,学校正在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制或项目工资,打造百万年薪专家教授,全力引进和用好高层次人才。同时,制定专业教师自主创业和企业兼职取酬管理办法,支持高层次人才兼职兼薪,激发教师创业和兼职的积极性,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
通过以上改革,学校形成了一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激励发展机制,营造出评聘规范、考核科学、竞争有序、优劳优酬的良性发展环境,极大激发了办学活力和教师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责任编辑:朱怡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