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退学意向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2023-02-15 03:08:58何妃霞周小李娄真真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师门读研硕士生

何妃霞,周小李,娄真真

(1.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武汉 430079;2.贵州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阳 550025)

一、问题提出

研究生退学对于高校而言,意味着教育资源的浪费;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时间和金钱的双重损失,因此,学术研究有必要关注研究生退学行为并探索如何予以积极干预。我国一些研究者对研究生退学原因以及高校强制退学制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生“被退学”的主要原因是未能按期完成学业,这种退学属于淘汰性退学[1];与此相对,还有主动退学,即学生主动选择中止学业,其原因包括想尽早工作、体弱多病及家庭困难等[2]。但不管是“被退学”还是主动退学都属于结果状态,而研究生从入学到退学存在一系列的中间过程,因此,不能只研究退学群体,还需关注具有退学意向的在读研究生群体并予以及时干预,从根源上减少研究生退学行为的发生。

退学意向是学生想退学但还未产生实质退学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对研究生退学行为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3-5]。退学意向作为退学行为产生的早期预警信号,如果进行及时干预,能有效降低研究生“被退学”或主动退学行为的发生。鉴于现有研究关注的是已退学学生群体,本文选取具有退学意向的在读硕士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其退学意向产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其作用机制,以期能为有效降低研究生退学率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当前,学术界有关研究生退学意向的研究较少,且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的是退学意向对退学行为的解释与预测作用[6],缺少对退学意向产生原因的分析。退学意向作为研究生退学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客观存在于硕士生群体中,探明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对减少研究生退学意向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尝试采用扎根理论对硕士生退学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理论构建方法,要求从现象中系统收集原始资料,并对原始资料秉持开放的态度进行编码分析[7],能够探究人们还未或有限了解的特定领域,与本研究所要进行的探索性分析比较一致,有助于全面而深入地探究研究生退学意向的影响因素。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知乎”。“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用户能够自行生产和上传内容,一般而言,用户的回答具有较强客观性。“知乎”数据具有长久储存性和易获得性,依据这样的数据开展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研究的可重复性及理论的可检验性[8]。通过收集“知乎”上“研究生为什么想退学”相关的自述文本作为数据来源,通过反复阅读和筛选,选择自述想退学且对想退学原因进行详细说明的文本,最终得到106份数据作为本文的分析文本,约6万字,数据编号从A1到A106。

(三)影响因素抽取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数据文本进行分析,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不断挖掘影响硕士生退学意向的影响因素并形成核心概念。三级编码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硕士生退学意向影响因素三级编码结果

1.开放性编码阶段

开放性编码是一级编码,是对原始资料进行概念化并赋予标签,找出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并对意思相近的概念进行分类,该阶段的目的在于发展概念和提炼范畴[9]。本研究对收集到的自述文本资料进行逐句编码,同时在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中,对资料进行重组和归类,去除其中大量重复和个性化的词语,本研究共提炼出58个初始概念(见表1)。

2.主轴性编码阶段

主轴性编码是二级编码,在开放性编码的基础上,对初始编码进行范畴划分,并建立概念和类属之间的有机联系。本阶段对第一阶段编码形成的58个次属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抽象和提炼,最终归纳出18个范畴(见表1)。

3.选择性编码阶段

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核心类属,是更具统领性的主范畴,为探究主范畴对硕士生退学意向产生的影响因素,围绕主范畴来描述和解释各范畴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编码。本研究通过归纳、整合、验证,最终确定的核心范畴为“外部读研动机”“消极结果预期”“重要他人”“低自我效能感”“缺乏学术兴趣”“新生适应”。

三、硕士生退学意向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与分析

基于以上编码分析,本研究认为影响硕士生退学意向产生的因素包括外部读研动机、消极结果预期、重要他人、低自我效能感、缺乏学术兴趣和新生适应6个方面,以此构建的硕士生退学意向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硕士生退学意向影响因素模型

(一)外部读研动机

读研动机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投入也会产生直接影响。硕士生读研动机可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指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受外在因素的驱动,是自主性较弱的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出于科研兴趣而选择读研。较外部动机而言,内部动机对研究生的学术性投入影响更大[10],更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们通过主轴性编码提炼了文凭价值、逃避就业、盲目跟风和父母期待四个类属,四个类属均属于外部动机这个核心范畴,对硕士生的学业坚持意愿作用有限。通常情况下,文凭价值所产生的内驱力要大于逃避就业、盲目跟风和父母期待三个类属,但总体而言四个类属所产生的学习驱动力往往不足以应对研究生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使得学生较容易产生退学意向。

其中,文凭价值这个类属主要是指硕士学位的工具价值,当学生感知到付出的成本大于硕士学位的工具价值时,其学业坚持意愿就会降低,进而产生退学意向。如有学生自述道:“我就是想拿个硕士学位,然后考公,但现在毕业真的太难了,很后悔”(A105)。尤其在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文凭价值所带来的学习驱动力使得学生难以应对学业压力,往往较易产生退学意向。另,对因逃避就业、盲目跟风和父母期待而选择读研的学生而言,其学业坚持意愿更低,更易产生退学意向。较多学生表示“因不想找工作而读研究生,真的很难支撑下去”(A1);“我是稀里糊涂推免的,但开学之后无时无刻不在想退学,感觉自己根本不该读研”(A63);“我读研完全是父母的规划与期待,可我对科研和毕业都很绝望”(A43)。由此可见,缺少内部动机的驱动,持外部读研动机的学生更容易产生退学意向。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即当学生缺少学术动机时会导致其产生退学行为[11]。

(二)消极结果预期

硕士生的退学意向除受读研动机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本研究基于文本分析资料将该核心范畴提炼为结果预期。结果预期可分为积极结果预期和消极结果预期,是指学生对研究生学习可能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结果的判断。结果预期是学生个体的主观感知,因此所产生的结果期待类型不同,根据对文本的编码分为学位获得、学业收获、就业需求和兴趣满足四个类属。学生往往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或消极的结果预期,并不断被强化。当学生形成积极结果预期时,即使持外部读研动机,也能较好的坚持完成学业;反之,当学生形成消极结果预期时,较易产生退学意向。

首先,就学位获得这个类属而言,指的是硕士生对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感知与期待,其对学生学习行为有着重要导向作用。当学生认为硕士学位的可获得性较低时,容易对研究生学习持消极态度。“我没有工作,没有方向,真怕毕不了业,想退学”(A17)。与此同时,当学生产生退学意向后,又会对其学习及心理产生消极影响,由此而导致硕士学位可获得性进一步降低。“无数次想过要退学,无数次想要放弃,也怕自己这样毕不了业”(A12)。其次,学业收获是指硕士生对能否获得知识或能力的主观估计,当学生对学业收获持消极结果预期时,较容易产生退学意向。“研究生两年什么也没学,什么也不会,研三退学是不是及时止损”(A54);“研一跑了一年的腿,干了一年杂活,别人不是在专心学业就是认真科研接手前辈的工作,而我没有任何收获”(A73)。最后,当学习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和专业兴趣时,学生也易产生退学意向。“现在心里面觉得以后也不打算从事物理方面的工作,觉得在这待三年是浪费时间”(A96)。以上分析表明,当硕士生对不确定的结果持消极预期时,较容易产生退学意向。

(三)重要他人

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导师和师门同伴对研究生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道德观念传道者、专业技能授业者、情感物质支持者、能力素质辅导者等角色[12]。如果导师角色作用发挥不当,容易使得学生产生退学意向。此外,师门同伴作为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另一重要他人,他们之间的互动强调情感逻辑且具有非正式约束机制[13],对研究生个体的影响不容忽视,也是影响研究生退学意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主轴性编码提炼出“导师指导”“导师能力”“导师性格”“师门同伴”四个类属,并通过选择性编码归为重要他人这个核心类属。其中,导师对硕士生退学意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放养、指导有限、不太靠谱、学术能力较差、脾气暴躁、过于严厉等方面。较多学生提到:“导师放养,存在的意义仿佛就是在签名栏签上自己的名字”(A80);“和导师不是一个方向,也从不管我,完全就是自己在摸索”(A20);“一周三次组会每次雷打不动挨骂20分钟左右,老板脾气非常暴躁,发疯理由不只是科研,可以从你的智商骂到衣着,而且工作非常累每天至少11小时”(A48)。从以上硕士生的自述不难看出,不管是导师指导、能力还是性格都会对学生的退学意向产生影响。师门同伴对硕士生退学意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同门交往和学习交流两个方面;当同门交往不畅,存在不平等交流学习时,学生就会产生退学意向。“我们每个人做的是不一样的课题,和师兄师姐的关系也很微妙,无时无刻不想着退学”(A38);“从研一入学就想退学,所有人都劝我坚持,3年没有一天快乐,师姐天天逼你干活,我自己一点成果都出不来,后来跟师姐闹翻了”(A51)。此外,尽管师门同伴的消极影响会导致硕士生产生退学意向,但缺少师门同伴同样会导致其退学意向的产生。“我没有师兄师姐带,什么都要自己想,开学三个月以来,我同一级的都快要被师兄师姐带着发论文了,我还什么都没有”(A6)。可见师门同伴对于研究生退学意向存在影响。

(四)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达成特定成就目标的信念[14],是对自己能否完成研究生学业的一种效能期望,它强调的是个体主观认知判断对行为的决定性作用[15]。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选择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同时还影响个体在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和情绪,进而影响其行为表现。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乐于接受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而自我效能感偏低的学生往往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从而易产生退学意向。

低自我效能感对硕士生退学意向的产生有最为直接的影响,可将其分为能力认知和压力应对两个类属。前者是指硕士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认知,后者指的是应对学业压力的能力。当硕士生对自己学习能力认知偏低时,如遇到专业技术难题或学习困难,较易产生退学意向。如有硕士生提到:“研一上学期,刚入学没多久就发现自己一遇到专业技术难题,就心烦意乱想退学”(A6);“我也想退学,这个方向是我之前没学过的方向,之前用Matlab,现在得用机器学习,感觉根本复现不出来,自己好菜啊”(A101)。除较低学习能力认知,较低学业压力应对能力也会导致学生产生退学意向,比如当研究方向不确定、项目进展不顺利或实验结果不理想等状况出现时,学业压力应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容易产生退学意向。“我不知道从哪入手,也不清楚自己研究方向是啥,马上就要开学了,超级焦虑,一天晚上没忍住就哭了,边哭边和我妈说我想退学”(A60)。由此可以看出,低自我效能感对研究生退学意向的产生也有着重要影响。

(五)缺乏学术兴趣

学术兴趣是指个体对学术研究怀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包括学术认同、学术努力和学术志趣三个维度,对激发研究生学术热情、激励学术参与、增进学生能力有重要作用[16]。学术兴趣是在学术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影响研究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如若学生缺乏学术兴趣,就会影响其对学术研究的认同感,缺少参与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更不会有未来投身学术研究的心理倾向,也因此更容易产生退学意向。

从缺乏学术兴趣这个核心范畴来看,硕士生缺乏专业或科研兴趣都会对其退学意向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对专业反感、不喜欢科研、志不在科研等方面。研究生学习需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如果对专业和科研缺乏较为浓厚的兴趣,那么就会对自己的学业坚持产生怀疑,从而产生退学意向。正如一些学生所说:“为何要强迫自己做自己根本没有兴趣的事情?为何要在自己不喜欢的领域和别人进行比较?于是退学想法十分强烈”(A67);“我现在对自己的专业完全不感兴趣,研一,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真的很想退学”(A103);“我现在研一,但是我现在就清楚我不喜欢这种生活,自己可能没有科研精神,所以我想退学”(A23)。从以上学生的自述中可以发现,自述无专业兴趣或科研精神想要退学的多为研一新生。研一作为研究生学习的适应期,专业或科研兴趣的缺乏较易使其产生退学意向。

(六)新生适应

一直以来,新生作为高流失群体备受国外学者关注,新生适应与退学行为密切相关。一年级,特别是第一学期,是学生学习坚持特别重要的时期[17],对学生能否完成或高质量完成学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较好地度过适应期,就会因原有目标失落和现有目标不确定而内心茫然、产生学业倦怠,从而导致对读研意义自我怀疑,甚至会否定读研选择,并伴随情绪低落、学习动机弱化、学习效率降低等消极心理[18],最终出现退学意向;而退学意向的产生又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消极状态,从而使得退学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

本研究通过主轴性编码提取到新生适应这个核心范畴包括心理预期和学校环境两个次类属。首先,心理预期包括对导师、学习、生活等的预设,当现实与其心理预期差距较大时,学生的退学意向油然而生。较多学生提到:“研一刚入学,没人带没人管,学的不是本科专业,退学情绪越发严重”(A39);“进入研究生一个月起,就发现和自己进之前的畅想完全不一致。以为研究生是在一个其乐融融的课题组,师兄师姐老师指导,有目标有奔头,轻轻松松发一两篇文章,顺利毕业,然而现实是所有东西都是自己想自己做”(A88)。由此可以看出,心理预期未得到满足是研究生退学意向产生的原因之一。其次,学校环境适应包括学校的培养条件和硬件环境。当学生从本科院校跨入新的研究生学习单位时,会不自觉地进行对比,其中就有学生提到:“真心想退学,我觉得我本科学校不好,这比我本科还不行,环境,宿舍,哪哪都不好,感觉一切与我格格不入”(A100)。由以上分析可知,新生适应对研究生退学意向的影响较为明显。

四、结论与建议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从注重规模扩张到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背景下,对硕士生退学意向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从根源上减少研究生退学行为的发生,同时也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构建了硕士生退学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外部读研动机、消极结果预期、重要他人、低自我效能感、缺乏学术兴趣和新生适应对研究生退学意向有显著影响,同时,退学意向又会反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硕士生退学意向虽不等同于实质退学行为,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完成或高质量完成学业产生消极作用,而且有碍我国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为减少退学意向对研究生学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降低研究生退学率,本文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一)培养硕士生积极学术情感

本研究发现,研究生多元化的外部读研动机及学术兴趣的缺失使得学生的学习驱动力不足,容易导致其产生退学意向。学术情感是学生在学术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稳定、持续的内在学术倾向性[19],属于人的高级情感,对个体学术行为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不仅有助于硕士生外部读研动机的转化,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进而可以减少学生退学意向的产生,此外,还能调节退学意向所带来的消极情绪。学术情感是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积极学术情绪体验的不断强化、逐渐形成,因此,高校可通过丰富学术活动、提供跨专业学术实践机会、注重学生学术情绪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学术情感。

(二)优化硕士生培养模式

硕士生培养模式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求[20],需不断发展和优化。本研究发现影响硕士生退学意向的消极结果预期、导师、低自我效能感等因素能通过优化硕士生培养模式得以改善。首先,优化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方式,注重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的获得,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以减少学生对不确定性结果的消极预期 ;其次,为研究生攻读第二硕士学位提供机会,以满足其专业兴趣需求;最后,实行导师组负责制或组建跨学科导师组,一方面可以避免单一导师因指导、能力和性格等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可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追求。

(三)注重师门文化建设

师门文化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种非正式组织形式,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更为全面且深入,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发现师门同伴对硕士生退学意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同门关系疏离和学习指导缺乏,对研究生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注重师门文化建设,加强师门成员之间的非正式互动与情感联结[21],对减少硕士生退学意向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可通过提供良性师门文化宣传、鼓励导师建设良性师门组织文化、激励研究生主动参与师门文化建设等方式加强对师门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师门对研究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四)提供新生过渡期指导

本研究发现,新生是较易产生退学意向的群体,作为生理和心理较为成熟的个体,其适应问题往往被忽视。基于本文研究结果可知,研一新生受心理预期、环境适应、学术兴趣缺乏等问题影响易产生退学意向。因此,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加大对研一新生的关注,为其提供过渡期指导,帮助其顺利度过新生适应期,为后续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高校可为新生提供行为过渡期指导,比如学习、生活上的指导与帮助;高校还需注重新生心理过渡期的指导,帮助新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与定位,提升学生的主动适应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本文通过选取“知乎”数据对硕士生退学意向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但在构建的理论模型中还未考虑到专业、性别、学位类型等的差异化影响,后续研究可通过更加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对该模型予以修订和完善。

猜你喜欢
师门读研硕士生
师门琐忆
中华诗词(2022年6期)2022-12-31 06:42:22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54岁的妈妈与女儿同校读研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24
逐出师门
元末明初黄潜师门文学群体研究
神秘的北落师门b
饮食保健(2017年5期)2017-03-24 05:35:48
赵燕磊
中国诗歌(2016年1期)2016-11-26 15:13:15
大学生读研择校外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自部分高校的学生调查
社会资本视角下女硕士生就业状况研究
你还考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