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津工业职业学院 高飞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是我国教育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2015 年教育部连续发布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等文件,明确指出了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发挥人文学科特有的育人优势,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科学素养、综合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对高职院校应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理念做出了要求,高职教育要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在新的发展时期,职业教育不能只为了谋生,更应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将学生培养成融知识、品德、能力、素养于一体的优秀人才,是高职教育当前阶段的主要教育目标。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课程思政作为我国特有的教育理念,是指学校所有的课程都应兼具传授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都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新兴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思政教育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和重要内容,以学校的发展定位、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为依据,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与学校的专业教育相结合。值得注意的是,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将所有的课程都变成思政教育课,而是应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寻找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通过合理恰当的方式、手段、形式融入教学环节,将主旋律唱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价值[1]。
(一)职业教育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兼修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相结合。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持续深入,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升级,培养高端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突破社会上的功利主义倾向,进一步凸显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教师必须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从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审美素养等方面为思政育人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同时,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并运用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与职业教育并行,构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提高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为学生新时代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及新媒体平台的普及打破了信息传播的限制,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可以接收更多的信息。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愈发密切,各种文化思想浪潮对当代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外来的不良价值观正在不断侵蚀学生的思想。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这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核心便是培养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以思政教育为引领,通过课程思政开展育人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2]。
(一)树立“大思政”教育理念,强化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若想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将其真正融入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实际情况,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方向,将其真正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环节,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而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中。在两者相互融合的同时,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精髓,确保两者的融合不会弱化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学的目的之一,体现课程思政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从而有效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一定要提高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融入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有效方法,加强思政教师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联系,从而促进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顺利完成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基础课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深挖公共基础课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如职业精神、团队意识、爱国精神、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其次,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知,使其明确思政教育对自身未来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最后,教师要立足于公共基础课,重视高职教育对学生终生发展的作用,树立“大思政”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体会课程思政的精神与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将课程思政融入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成果展示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积极应用互联网与信息化技术,收集整理符合主题的思政元素,将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高效结合,应用云课堂、雨课堂、翻转课堂、情境式教学等线上线下教学平台与模式,进行互动式教学。例如,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国家通用语教学过程中,在进行口语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话题式教学方式,以话题为中心,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在话题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具备开放性与互动性,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思政教育意义。在开展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图表、绘画等多种表达方式阐述自身的观点。在确定了主题之后,让学生在课前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相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并选择小组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的学习思路,并与其他小组的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给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丰富教学内容,实现价值引领。首先,高校应以课程思政为教学指引,积极引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开展思政教育的方向。同时,高职院校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仰,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进行继承与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提高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地位,以公共基础课为中心,不断延伸课程思政的课外体系。一方面,对公共基础课的思政育人目标进行明确,将价值引领深入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中。在传递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传播核心价值理念,深挖思政元素,向学生传递爱党、爱国、爱家等思想,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做好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的教育体系,推进公共基础课更好地建设、管理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工匠精神及科学家精神、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等思政因素,实现价值引领[4]。
(四)丰富思政教育渠道,坚持协同育人。高职院校应以思政课程为中心,引领其他各类课程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大格局。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应通过实体课堂与实景课堂、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的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社区,公共课与专业课协同的课程思政教育格局,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另外,教师应积极地组织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文化下乡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或校内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践行所学的思政知识,加深学生对思政教学内容中各种精神的理解,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
(五)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示范带头作用。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秀的思政教育资源,积极鼓励和引导优秀的思政教师团队开展座谈会、工作例会等活动,加深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沟通,为其他教师提供思政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其次,转变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培训。课程思政与公共基础课融合的关键是教师的参与和支持,因此,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师需要运用学科组讨论、老带新等形式,加强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思政教育理念与技能的转变与培养,持续推进课程思政与公共基础课的融合,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5]。
(六)构建完善的教学监管机制。行之有效的教学监管机制,是高职院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保障,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深入学习课程思政的关键支撑。因此,课程思政在融入公共基础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监管机制,通过监管机制对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情况及结果等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二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以课程思政的教学特点为基础,构建相应的监管小组,定期对教学成效进行分析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公共基础课教学活动中,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真正落实并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高职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七)优化公共基础课考核机制。教育考核永远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公共基础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也应该优化自身的公共基础课教育考核机制,从而有效推进公共基础课改革效果的提升。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两方面为主,专业课的考核要求较高,而公共基础课的考核要求则相对较低,主要以理论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也多以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为主。优化公共基础课考核机制,需要将公共基础课的考核内容与思政教育考核相结合,在考核内容中嵌入有关思政教育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考核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情况做更进一步的了解,并通过考核反馈,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从而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成效,发挥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课程思政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只有提高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创新教学形式,更好地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构建多元化的思政育人渠道,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善教育考核机制与教学质量监管机制,才能为课程思政理念更好地融入公共基础课教学活动中提供保障,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育人的价值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