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学报人力资源现状研究

2023-02-14 04:46钟琳马殷华唐耀航高超民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高校学报激励学术期刊

钟琳 马殷华 唐耀航 高超民

摘要:为调查广西高校学报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对策,本研究以广西30个高校主办的35个学报为调查对象,使用网络调查问卷、电话调查和知网查询,对学报的出版周期、主要学科类别、影响因子以及编辑部职工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存在岗位配置不足、专业人才比例偏低、编辑部活力不足、职工工作压力偏大、岗位待遇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参照国家相关管理办法配备足够岗位、设置一定数量临聘岗位、引进专业对口人才、为职工提供交流培训机会、设立专项课题、职称分类评审、提高发文学科集中度、设定绩效考核标准和提高待遇、提供职务晋升通道等建议。以期为广西高校学报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其他区域相同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学报;人力资源;广西;学术期刊;激励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1-0064-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民族期刊专项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技期刊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UJS-MZ-2021-009

学报作为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是高校科研成果的展示窗、人才培养的助推器,特别是在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方面,学报的作用尤为明显[1-3]。众多研究表明,不管是双一流高校还是地方高校,学报发展与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都呈现出明显的相互促进关系[4-8]。显然,在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高校学报必须承担起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历史使命。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开放存取、媒体融合等对学报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学报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学报改革创新的基石是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因此,全面了解学报人力资源相关现状,可对学报制定发展政策、改革方案提供数据支撑。考虑到收集全国高校学报数据可能遇到系列问题,参照学者以往研究思路,凭借在区域范围内的人脉资源而确定研究范围[9-10],选择以广西高校学报为例,对区域内全部高校学报的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广西高校学报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其他区域相同研究提供借鉴。

依据教育部辦公厅1998年印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高校学报指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一般高校学报以“高校名称+学报”作为期刊名称。因此,涉及高校学报的相关研究,对于其对象的选择,一般以期刊的名称中是否包含“学报”及办刊单位是否为高等学校为判断标准。但有些高校主办的期刊,其期刊名称不包含高校名称和“学报”字样,依据前述高校学报的标准来看,这些期刊也是学报。因此,本研究选择了广西所有符合高校学报标准的刊物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广西高校学报研究会秘书处会员单位统计资料,初步确定调查对象,为确保无遗漏,通过中国知网出版物检索功能将广西其他高校作为主办单位进行搜索,最终确定30个高校主办的35个刊物作为研究对象。

2022年2月至3月期间,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电话及网络查询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对于期刊的人力资源现状主要使用网络问卷和电话进行调查。在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特点及广西高校总体情况,初步设计问卷,经与广西多名高校学报资深专家反复修改完善后,完成问卷设计。使用问卷星平台发布网络问卷后,通过广西高校学报研究会秘书处向对应的会员单位发放,并辅以电话告知,请学报编辑部安排工作人员填写,最终实现100%研究对象填写问卷。问卷数据整理过程中,怀疑有错漏的地方,再次向学报编辑部电话确认。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年度总文献量、学科等信息通过中国知网逐一进行查询,将结果录入研究数据库。

(一)学报职工人数及编制情况

如表1所示,调查的35个学报编辑部共有职工189人,职工最多的为10人,最少的为3人,平均每学报5.4人;共有编辑119人,编辑最多的为7人,最少的为2人,平均每学报3.31人。临时聘用职工共7人,占比3.7%;非实名编39人,占比20.63%;实名编143人,占比75.66%。在35个编辑部中,有28个没有临时聘用职工。其中17个学报在近3年内没有职工离职。

(二)性别比例

编辑部男性职工共有89人,占比47.09%;女性共有100人,占比52.91%;职工全部为男性或女性的编辑部分别有1个,其余33个编辑部均有男性和女性职工。

(三)年龄段比例及编龄情况

如表2所示,小于30岁的职工共15人,占比7.94%;31~40岁的职工共58人,占比30.69%;41~50岁的职工共63人,占比33.33%;50岁以上的职工共53人,占比28.04%。编龄在1年以内的职工共22人,占比11.64%;1~3年的职工共40人,占比21.16%;3~5年的职工共23人,占比12.17%;5~10年的职工共37人,占比19.58%;10~20年的职工共44人,占比23.28%;20年以上的职工共23人,占比12.17%。

(四)学历层次及专业情况

如表3所示,大专及以下学历职工共6人,占比3.17%;本科学历职工共33人,占比17.46%;硕士研究生学历职工共118人,占比62.43%;博士研究生学历职工共32人,占比16.93%。与所在期刊专业相关的职工共92人,占比48.68%;编辑出版类专业职工共8人,占比4.23%;语言文学类专业职工共41人,占比21.69%;其他专业职工48人,占比25.4%。

(五)职称情况

如表4所示,助理编辑职称职工共15人,占比7.94%;编辑职称职工共35人,占比18.52%;副编审职称职工32人,占比16.93%;编审职称职工22人,占比11.64%;无职称和其他系列初级职称职工共16人,占比8.47%;其他系列中级职称职工27人,占比14.29%;其他系列副高职称职工共27人,占比14.29%;其他系列正高职称职工27人,占比14.29%;同时拥有两个系列职称的职工共12人,占比6.35%。

(六)期刊出版及影响力情况

月刊1个,占比2.86%;双月刊27个,占比77.14%;季刊7个,占比20%。近3年刊出文献数,最高的期刊为1414篇,年均471篇;最低的期刊为188篇,年均63篇;平均每期刊为424篇,年均141篇。期刊复合影响因子最高为1.606,最低为0.15,平均为0.584。

(七)刊出文献学科情况

对于学报刊出文献的学科集中程度,以近10年来学报80%的刊出文献所属学科最少值进行统计测量,涉及学科最少的为4个,最多的为13个,平均为10.2个。主学科占比方面,对于学报刊出文献主学科占比情况,以近10年来刊出文献最多的前三个学科为主学科,统计主学科累计刊出文献占总量比例。统计结果显示,主学科占比最大为74%,最小为29.8%,平均为46.02%。

(一)岗位配置不足

编辑人数方面,参照科学技术部和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三章第八条规定,“专职编辑人员按任务定编,一般季刊(或半年刊)不少于三人,雙月刊不少于五人,月刊不少于七人,并设有一定数量的专职编务人员”,25个学报的编辑人数偏少,占广西高校学报总数的71%。按编辑部平均职工人数5.4人、平均编辑3.31人来看,学报编辑部配备职工数量及编辑数量均偏少,需要从学校层面予以重视。另外,在开放式问题中,有编辑部提出“应配备相应的编务、校对、英文翻译等岗位,让编辑专事本职工作”,由此也可以看出编辑部岗位配置上的不足。

(二)专业人才不足

从学历和年龄方面来看,79.36%的职工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而硕士毕业时年龄一般应在25岁左右,按照25岁开始工作至60岁退休计算,如年龄结构均匀,30岁以下职工应占14.26%,31~40岁、40~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应均占28.57%。以此可判断,目前30岁以下职工偏少,40~50岁职工比例偏高。结合职工编龄在5年以内的约占44.97%来看,编龄少的职工存在着较大比例从学校其他部门调到编辑部的情况。另外,在问卷调查的开放式问题即关于编辑部人才引进方面的建议中,有编辑部提出“避免成为老弱病残聚集地”的观点,印证了编辑部在新进职工方面的困难。在专业性方面,有25.4%的职工,其学历专业与期刊专业不相关,并且也不是编辑出版类或语言文字类专业,即专业匹配度较差。这与多个编辑部提出“引进相关学科人才、专业人才”的建议相吻合。依据问卷得到的职称情况,44.97%的职工没有编辑系列职称、平均每家学报拥有0.63个编审和0.91个副编审,再考虑到问卷中关于人才保留和激励的开放式问题,共收到21条职称方面的建议,由此可知编辑部对于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的必要性。

(三)编辑部活力不足

在职工稳定性方面,大多数编辑部没有使用临时聘用职工,实名编和非实名编职工共占职工总数的96.3%,应高于多数高校的全校有编制职工比例,一方面说明了学校对编辑部人员稳定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报编辑部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如考虑本科及以下学历职工占20.63%的情况,因目前高校入实名编和非实名编基本都需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可以反映出部分职工进入高校已有一定时间。结合48.57%的学报在近三年内没有职工离职的情况,可以认为学校在编辑部职工稳定性方面的做法是有效的。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过高的稳定性也意味着组织缺乏活力。缺乏活力的组织,往往因循守旧,甚至得过且过,组织创新绩效差,难以与时俱进,实施改革举措时也往往遭遇比较大的阻力。

(四)工作压力偏大

以每学报平均5.4职工、平均年刊发141篇文献计算,人均年完成26篇文献全环节出版工作。再考虑到学报平均刊出文献的46.02%为三个主要学科,80%的文献平均涵盖10.2个学科知识,出版文献学科的分散和文献数量给职工造成较大的工作压力。在开放式问题中,多条建议提及职工工作量较大和对职工进行专业培训等内容。在电话访谈中,多个学报提出,与学校其他部门相比,编辑部在寒暑假加班的情况比较常见,职工长时间伏案工作而引起颈椎病、腰椎疾病等现象比较普遍。

(五)用人留人举措需优化

在问卷开放式问题和电话访谈中,编辑部提出与部门职工待遇相关的三类问题。第一类是薪资方面,学校一般将编辑部划为教辅部门,绩效工资与专任教师有一定差距,并且学校一般限制编辑部职工转到教师岗,与教师岗位相比工作压力更大且待遇更差,在35个编辑部提交的问卷中,有17个编辑部提出了待遇问题。第二类是职业规划方面,1/5的编辑部提出职工岗位升迁的通道少,访谈中有的年轻职工提出,编辑校对等工作比较机械枯燥,如果要一直在这样的岗位工作到退休,感觉难以接受。第三类是能力提升方面,近1/3的编辑部提出对于职工的培训有待加强,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对新闻出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职工急需参加相应培训以适应不断提高的岗位工作要求,同时参加培训对职工科研能力提升和职称晋升也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综合前述的问题,梳理后按照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人才保留的三个环节分别提出相应建议。

(一)人才引进方面

首先,为了确保学报编辑部工作质量,学校可参照《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中对编辑、编务人员数量的规定,为学报编辑部设置足够的编辑岗位,并配备适当的编务、校对、翻译等岗位。以双月刊为例,应不少于专职编辑5人、编务1人、排版校对1人、翻译1人,另应有管理岗位至少1人,负责部门行政管理工作及党务相关工作。其次,应设置一定数量的临聘岗位,原因是有些岗位不需要较高学历或职称,而拥有研究生学历的职工处理简单工作,往往是导致其工作满意度低、工作投入不足、岗位流动性大,比如编务、校对等岗位。相反,如聘用本科甚至是专科学历人员负责这些工作,他们可能会更珍惜这样的工作岗位,其满意度更高、工作投入程度更高且流动性更小。最后,在人才引进环节应按照学报栏目招聘专业对口人才,提高编辑部对来稿的质量判断和处理水平,不能轻视编辑岗位工作专业性,将其他部门专业不对口人员轻易调入,只为满足编辑部人数要求,更不能将编辑部当成人员安置部门。

(二)人才培养方面

首先,在学校和学报编辑部层面上,应尽量为编辑部门职工提供外出培训和工作经验交流机会,确保编辑部门职工能及时了解相关政策调整情况、研究热点、技术发展现状、出版模式变化等,保证编辑部职工专业能力和專业知识与时俱进。其次,为编辑部职工提供学历提升的机会,甚至为职工在攻读高一级学位时予以支持和帮助,帮助职工不断提升学历学位,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再次,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每年专门设立编辑出版专项研究课题,与其他科学和教学研究区分开来,确保学报编辑部职工在科研方面可以有单独赛道,而不是跟全校竞争,提高编辑出版相关研究课题研究数量,以课题研究提高编辑部职工专业水平。最后,在职称评审方面,对出版系列进行分类评审,将高校学报和出版社区分开来,以广西出版系列职称评审条件为例,出版社工作人员有明显优势,而有些优势是由于工作内容特点所形成的,由此影响了学报编辑部职工的职称晋升,进而影响了学报对职工的培养效果。

(三)人才保留方面

首先是提高学报刊发文献的学科集中度。刊发文献学科过于分散,使得编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诸多学科知识、查找相关资料,以期对来稿质量有准确判断,同时,编辑部也需要寻找多个学科的大量外审专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科的分散,往往是职工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报仍不能达到期望的质量效果,因此,需要通过集中刊发文献学科,降低编辑审稿难度和外审难度,且提高期刊质量,提高职工的工作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

其次是设定绩效考核标准和提高待遇,学报编辑部在高校往往被视为边缘部门,与教学部门相比,工作待遇偏低且缺乏绩效考核标准,薪资待遇往往难以体现职工个体工作贡献差异,影响了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待遇相对偏低导致职工倾向于调到教学部门工作或跳槽到其他高校的教学岗位。

最后是为编辑部职工打造职称和职务双通道,在现有的职称评审体系下,学报编辑不易提高职称,如在职务上也缺乏上升渠道,将使得编辑部职工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更加迷茫,打造职称和职务双晋升渠道,可降低职工焦虑感,降低人才流失率。

对广西高校学报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存在岗位配置不足、专业人才比例偏低、编辑部活力不足、职工工作压力偏大、岗位待遇吸引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参照国家相关管理办法配备足够岗位、设置一定数量临聘岗位、引进专业对口人才、为职工提供交流培训机会、设立专项课题、职称分类评审、提高发文学科集中度、设定绩效考核标准和提高待遇、提供职务晋升通道等措施建议,为广西高校学报人力资源状况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考虑到广西是我国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区,也是唯一临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其经济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广西高校学报的人力资源现状可能与我国其他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研究提出的相应建议,或可让其他地区编辑同仁参考借鉴,未来可对其他地区开展具体调查以进行研究分析,使全国高校人力资源现状数据更加翔实,为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政策、全面提升高校学报发展水平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孙涛,闵甜.高校学报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主要途径[J].编辑学报,2021,33(3):344-348.

[2] 陈春平.高校科技期刊主编服务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4种角色[J].编辑学报,2019,31(5):502-505.

[3] 亢原彬.高校学报在研究生作者培养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8,30(2):212-214.

[4] 吕小红,杨开英,张蕾.“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实证研究[J].编辑学报,2021,33(1):111-113.

[5] 郭伟,唐慧.高校学报:以专业化转型服务学科建设[J].科技与出版,2021(9):12-18.

[6] 熊伟.构建高校学报面向特定优势学科的全服务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2):105-110.

[7] 郝雪,刘春光,杨永生.高校学报服务“双一流”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以辽宁省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9):882-887.

[8] 张立惠.黑龙江省科技期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分布的分析[J].编辑学报,2005(2):150-152.

[9] 马殷华,李小玲,谢慎兰.广西高校学报人力资源调查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6):1049-1052.

[10] 郭伟,李伟.普通高校学报办刊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2):1486-1494.

作者简介 钟琳,硕士,副编审,编务室主任,研究方向:期刊人力资源管理。 马殷华,硕士,编审,副主编,研究方向:期刊人力资源管理。 唐耀航,硕士在读,助理工程师,广西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秘书长,研究方向:学术期刊发展。 高超民,博士,正高级经济师,院长,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学。

猜你喜欢
高校学报激励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发挥高校学报职能,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我国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分析
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SWOT分析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