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陈庆顺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查考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广场舞与社区体育文化的融合与运用进行研究,诠释广场舞的自控性、健身性、娱乐性,分析社区体育文化与广场舞的融合契合点,提出广场舞与社区体育文化的策略,较好实现广场舞在社区体育文化的促进与融合。
全民健身是增强人民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体育强国目标的重要基础。《泉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2%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2%以上,实现行政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以上[1]。泉州市第七次人口普查,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57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4.4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3.01个百分点[2]。从数据可以看出城镇老龄化趋势逐年递增,广场舞作为社区体育一种健身方式,该项目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自觉性、开放性,动作简单易学,运动强度适宜,适合中老年人。近年广场舞越来越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参与人数逐年递增,成为社区体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抽取泉州市广场舞团队作为调查对象。
(1)文献资料法。对广场舞、社区体育文化进行相关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为撰写论文奠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2021年10月至12月,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广场舞团队与社区居民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共发放500份,广场舞参与者发放200份,回收197份,回收效98.5%,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为96.5%。社区居民发放300份,回收293份,回收率97.7%,有效问卷290%,有效率为96.7%。
(3)数理统计法。对所收集的数据用SPSS19.0进行分析与归纳。
(4)访谈法。对广场舞组织者、万安街道书记,社区管理者进行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5)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推理得出结果。
广场舞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如下所示。
(1)社区居民参与广场舞运动年龄、职业及性别的分析。目前广场舞参与者年龄、职业及性别分布较广,调查数据显示,200名广场舞参与的居民中,年龄主要集中在44-59岁,占141人,占总人数73%,这阶段家庭收入基本处于稳定期,压力较小,重视自己的健康状况,他们主要以集体性活动为主,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广场舞参与者的职业主要有退休人员、家庭主妇、自由职业、公务员,房地产业等。
(2)社区居民广场舞参与目的。社区居民广场舞参与目的多样化,主要包含以下6个方面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结交朋友、休闲娱乐、自我展示、提高自信。社区居民参与广场舞目的主要为了锻炼身体,这部分占总人数60%,居民通过广场舞锻炼使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提高自身免疫力,延缓衰老,增进健康。
(3)社区居民参与广场舞的场所。社区居民参与广场舞的场所具有多元化特点,由于参与广场舞的场所不受限制,只要社区有空场地及音响,就可以舞动起来,他们通过广场舞的锻炼,带来身心放松,享受音乐带来乐趣,通过社区走访调查,随着广场舞参与者不断的增加,人数逐年递增,宽阔舒适的场地是社区广场舞健康发展的主要保障。
(4)社区居民参与广场舞活动点的规模。社区居民参与广场舞主要人群是退休人员、广场舞爱好者他们自发组织,广场舞产生于社区之中,以舞蹈形式呈现,具有自发性、自控性、融合性等特点,从问卷调查发现,社区广场舞参与基本都是在小区楼下的空地,社区公园和广场上进行锻炼,集中在晚上七点半到九点半之间进行,享受广场舞美感、动感带来的身心愉悦。
(5)社区广场舞指导人员情况分析。通过社区广场舞活动点调查显示,指导员通过网络资源和广场舞app视频公共号进行学习,提高自身水平。社区没有专业广场舞指导员,影响参与者的积极性,没有专业指导员进行分解教学,记不住动作,跟不上音乐,很多爱好者放弃参与广场舞的机会,爱好者大部分希望通过专业指导员进行教学与辅导,更好的融入到广场舞中。调查走访大部分指导员45-59岁之间占70%,有些指导员只是临时过来指导,说明社区广场舞指导员比较缺乏,满足不了社区居民对广场舞的需求,影响广场舞在社区中的快速发展。
社区体育文化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是社区居民在本地区域内长期活动实践中沉淀形成的富有个性特色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3]。本文通过社区体育物质文化层面、社区体育行为文化层面、社区体育精神文化层面进行研究与分析。
社区体育物质文化是指社区健身设备能够满足居民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主要包括设备、场地,经费来源等[4]。
(1)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情况分析。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5m2左右。美国体育场地数据显示,人均面积约15m2左右,日本人均面积约19m2,体育总局印发《全面健身计划(2016-2020)》2020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m2,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m2。而通过调查走访,洛江区面积695529m2,场地数量1266个,人均面积3.19m2,行政区数量0个。从数据上洛江区人均活动面积达到国家标准,包括球场、健身路径、活动广场等体育设备设施。经过调研,体育设备种类缺乏,有些小区前期建设健身路径没有考虑到地理条件,就投入规划,导致健身路径利用率低。
(2)社区体育活动经费情况分析。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经费充足与否,直接决定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质量好坏,各社区每年开展各类比赛与培训,赛事能够有效开展,必须要有经费支持,通过社区活动来带动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访谈得知,社区体育活动经费基本都是活动者自筹,说明政府部门对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经费支持力度不够,反映出社区体育活动经费来源的不稳定性。
社区体育行为文化是指社区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居民参与运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态度等。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个方面进行分析:居民参与体育锻炼项目类型、运动频率、体育锻炼的场地情况。
(1)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项目类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体育设备建设越来越完善,居民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多样化不断涌现,推动着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发展。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项目依次:散步与跑步、广场舞、球类、武术、棋牌类、骑车、其他等。大多数居民都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并且他们选择运动项目不同,有些居民喜爱很多项目,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打下基础,多鼓励不参与锻炼的居民,争取全员参与,调动社区体育活动的氛围。
(2)社区居民参与运动频率分析。运动频率可以反映体育人口的基本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每周运动3次以上,占62.1%、可以看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较高,其他三个合起来运动频率不超过50%,说明社区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存在差异性,不同年龄、职业、性别构成不同的作息时间。因此,开展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必须根据相对应的群体进行有效开展,推动社区体育文化发展。
表1 社区居民运动频率(N=290)
(3)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场地情况分析。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场地选择具有多样性,通过调查得知,社区居民会选择体育公园、社区广场、空地、公共体育馆等,来满足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需求,大部分居民会选择离自己社区较近的锻炼场地,由于社区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应加大社区体育设备的投入,规划好社区运动位置,提供居民的便捷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社区体育精神文化是指,在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中演变出来包括体育精神、道德规范、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目的等。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精神压力日益激增,社区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可以满足居民情感需求,促进居民身心健康,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1)社区居民体育意识情况分析。体育意识是人对环境和自我认知的清晰程度,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精神动力[4]。本文主要通过居民对体育功能认知情况程度来分析居民体育意识。调查数据显示,了解体育功能一般以上262人,占总比90.3%,可见大部分居民对体育锻炼功能了解,说明社区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是影响居民对体育意识认知,根据社区居民具体情况普及,应加大力度宣传,多渠道、多手段进行开展,从而提高全员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
表2 社区居民对体育功能认知情况(N=290)
(2)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目的情况分析。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情况可以通过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参与目进行分析,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目的是强身健体,说明社区居民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身心健康,社区居民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社区举办活动越多越能够满足居民的锻炼需求,丰富居民的娱乐生活。
广场舞是有融合性、规制性、自发性,满足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社区体育活动的单一性,广场舞融舞蹈元素、音乐、等风格多样、动作简单、易学、活动强度低,中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广场舞蹈,在广场舞运动中收获快乐感、减少孤独感,添加社区体育文化的活力,丰富社区文化的建设。
广场舞是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的一项文化体育活动,广场舞活动地点一般是小区空地、公园、体育馆、学校门口等。社区人口不断增加对体育锻炼场所和健身基本设施需求越来越大,政府应加大规划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泉州市在公共体育场所规划:《泉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中,至2025年,全市新建改扩建8个以上智慧体育公园,300个以上口袋健身公园;新建40座以上基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泉州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将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健身设施,实现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提升广场舞锻炼环境,丰富社区体育活动内容,同时成为社区居民健身的主力军,促进社区体育设备的建设,两者相互交融、互动效应,对社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人体运动的制度文化,即从人类本质出发,把与运动相关的各种制度、组织体系和操作规则看成一种文化现象[5]。目前泉州市广场舞基本都是自发性组织,泉州市政府根据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要求,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据统计,洛江区广场舞组织16个。应加强内部建设,提高社区组织管理水平,政府为广场舞团体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以社区为单位广场舞团队,未来走向规范化,泉州市民政局目前有规范申报,注册社会组织流程,社会团体评价体系逐步完善,该体系能与购买服装相结合,更能激发社区居民对广场舞的热情,同时促进社区体系管理效应,加快城市文明的现代化进程。
广场舞在泉州如火如荼的开展,举办多项广场舞大赛,2021年广场舞大赛以“全民共舞欢庆建党百年”为主题,为社区居民提供展示自我平台,本次广场舞大赛吸引了来自洛江区16支代表队参加了角逐。他们参加口号是: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2021年泉州市第五届广场舞锦标赛,共有13支参加比赛,奥运会冠军李发彬出席本次比赛。广场舞每年都会更新比赛套路,舞种多样化,深受广大广场舞爱好者的喜爱,体现社区居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广场舞与社区体育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托。展示我市城乡群众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泉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做贡献。
政府部门应加大广场舞场地的规划与建设,完善社区体育设施设备,满足广场舞锻炼人群,促进社区体育文化发展,将广场舞场地设施归纳到社区体育建设管理中去,丰富社区体育文化体系。随着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广场舞队伍不断的增加,参与者应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丰富社区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广场舞在社区体育文化中的融合,推动社区文化发展。
广场舞的发展,少不了社区指导员,随着时代发展社区居民对广场舞健身要求日益剧增,社区指导员匮缺,严重影响社区居民对广场舞的喜爱。高校与社会体育机构定期开设广场舞培训,通过广场舞课程学习,提高社区指导员的专业水平,满足社区广场舞指导员缺乏的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广场舞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广场舞的了解,让更多社区居民能够参与到广场舞项目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区居民通过5G网络了解广场舞运动,网络已经是社会主流的媒介,也是普及广场舞运动的重要因素,广场舞发展离不开网络,网络宣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网络可以看到广场舞APP、泉州市广场舞锦标赛、各社区广场舞大赛等。在线观看人数十几万人,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评价,为广场舞普及与推广奠定基础。将广场舞团队的文化与社区体育文化相融合,推动社区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们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不足,通过多元化的途经进行宣传,提供良好社区环境,鼓励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全面开展社区体育文化,百花齐放,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增加社区之间联系,使社区体育朝着多样化发展。社区举办广场舞比赛,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社区广场舞的普及与推广。社区体育文化管理者,指定相应的广场舞制度,分层次进行广场舞选择,也是更好的推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社区居民素质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社区主义强国建设的过程,社区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体育建设强国重要指标。加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增进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有效解决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根本。广场舞作为大众喜爱的项目,融入社区体育活动,让更多年龄段的人参与到广场舞中,丰富社区体育文化内容,推动广场舞发展,同时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起到融合性作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具有价值引领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