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陈光涛
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及肺动脉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的一种心脏病。该疾病又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最为常见的类型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相关研究显示,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率较高,发病率为0.41%~0.48%,发病人群大多在40 岁以上,且死亡率较高,占比10%~15%[2]。此外,Yoneyama 等[3]研究显示,一方面由于该疾病的发病人群年龄较大,其免疫力低、易感染,且由于肺循环异常会直接导致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使其加大血黏度;另一方面由于肺源性心脏病大多为老年患者,而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由此进一步加大了心脏负荷[4]。以上两种因素最终容易导致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一种以心功能不全、外周血流分布异常和神经内分泌激活为特点的复杂综合征[5]。研究表明,以往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大多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等常规药物,但效果均不佳[6]。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是一种全新的抗心力衰竭的药物,亦属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该药物的明显作用是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7]。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常规治疗对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储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21 年3 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南省总队医院收治的125 例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18~69 岁;(2)对本研究药物无禁忌证;(3)既往无心力衰竭病史;(4)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8]。排除标准:(1)不配合本研究;(2)伴有严重低血压,收缩压<90 mmHg;(3)既往伴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受体抑制剂(ARB)类血管性水肿;(4)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5)伴有恶性肿瘤或血液疾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72)和对照组(n=53),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常规治疗。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且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先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基本操作如吸氧、扩张血管、心电监测、营养心肌、利尿等,药物的选择大多为一些抗生素、利尿、强心药物等。观察组常规治疗的方法参照对照组,然后予以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生产厂家: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注册证号:H20170344,规格:50 mg)治疗,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初始剂量控制在50 mg/ 次,2 次/d,剂量可在每2 周倍增1 次,直至200 mg/ 次,2 次/d,当血压小于90/60 mmHg 停止加量。连续治疗1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心功能评定至少提高2 级;有效:心功能评定至少提高1 级;无效:心功能评定无变化;加重:心功能评定较治疗前差[9]。总有效=显效+有效。(2)比较两组心脏功能储备指标。6 分钟步行试验(6MWT):取30 m 的距离,让患者来往走动,观察患者6 分钟能完成的最大步行距离。步行距离<150 m,表明为重度心功能不全;150~450 m 为中度心功能不全;>450 m 为轻度心功能不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选择东芝心脏多普勒超彩色超声仪进行检测。(3)比较两组炎症因子。于治疗前后取患者清晨静脉血3 mL,经离心处理后,置于-20 ℃环境中待检。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选择散射比浊法进行检测;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选择ELISA 法检测。(4)比较两组安全性。记录所有患者有无头晕、恶心、肠胃不适、血压异常、心肌、心动过缓及上腹部不适等症状。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选用SPSS 19.0 软件包,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U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28%,高于对 照组的75.47%(χ2=4.979,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续)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心脏功能储备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LVEF、6MWT、LVEDD、LVESD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6MWT、LVEDD、LVESD 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脏功能储备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hs-CRP、IL-6、TNF-α、ICAM-1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IL-6、TNF-α、ICAM-1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
表4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P<0.05。
2.5 两组安全性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4%,低于对照组的2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安全性比较[例(%)]
肺源性心脏病是由肺动脉高压所引起的,而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原因有很多,大多为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缩痉挛形成等。此外,缺氧会导致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出现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和血液黏稠度增加,进一步增加了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10-11]。相关研究显示,随着肺源性心脏病的病情发展,肺动脉压连续升高,使其心室超负荷,右心失代偿,增加右心室收缩末期残留血量和降低右心室排血量,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12]。因此,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在临床较为常见。
Huette 等[13]研究显示,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以往临床通常选用利尿、扩血管、强心措施等常规治疗。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为临床一种全新抗心力衰竭药物,其作用有两种,一方面是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来降低 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和醛固酮(aldosterone,ALD)的分泌,使其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以达到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室重构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利钠肽系统抑制脑啡肽酶,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和RAAS。总之,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药物具有较多优点,如利钠排尿扩血管降压,降低ALD、肾素、Ang-Ⅱ的分泌,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抗心肌肥厚和抗心肌纤维化等作用[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常规治疗后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0.28%,高于常规治疗后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75.47%。分析其原因是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药物有双重作用,一是可逆转心室重构及减少室扑室颤的发生;二是够明显减少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死亡率,从而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
LVEF 是临床上公认评估心功能的指标,该指标不仅可预测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还能预测其预后情况。相关研究显示,LVEDD 是诊断患者是否心肌肥厚、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扩大的重要标志[15]。6MWT 是临床常用于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可通过测定6 分钟内的步行距离评估患者心力衰竭程度[16]。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常规治疗后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储备指标LVEF、6MWT 均高于常规治疗后的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而LVEDD、LVESD 均低于常规治疗后的患者。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能够提高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逆转心室重构。
多种炎症因子参与机体内的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可导致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过程是心肌细胞的受损,导致其凋亡,从而促进心肌纤维化形成[17]。其中hs-CRP 为炎症因子的一种,是临床常用于诊断心力衰竭的指标之一,也可用于预测其预后,hs-CRP 的升高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有关[18]。IL-6 可刺激hs-CRP 的产生,是免疫炎症反应的重要物质,IL-6 的升高与心力衰竭和房颤严重程度相关[19]。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常规治疗后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炎症因子hs-CRP、IL-6、TNF-α、ICAM-1水平低于常规治疗后的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从安全方面看,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常规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94%低于常规治疗后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6.42%。与相关文献[20]报道相似。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安全性高,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常规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不仅可提高临床效果,还可显著逆转心室重构,提高运动耐量,且安全性高,预后效果好,临床应用价值高。